標籤:

哲學帖之 磨鏡片的斯賓諾莎

11歲,我上初一。那時班上的女孩們流行左手瓊瑤右手亦舒,邊抹鼻涕邊擦淚兒。我為了顯示自己做人很有格調,就左手《諾貝爾文學獎全集上》,右手《諾貝爾文學獎全集下》。可惜的是,第一篇就因為意識流太多而看不懂。過! 直接翻到最後一篇,美國作家辛格的《市場街的斯賓諾莎》,還好,這回看懂了:居住在市場街嘈雜環境中的菲謝爾森博士潛心研究斯賓諾莎的《倫理學》,他剋制住七情六慾,只為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之樂。然而隨著年齡的增大,他肉體衰老,病痛纏身,好在這時又黑又瘦的老姑娘多比闖入他的生活,悉心照顧陪伴他,使他第一次感覺俗世生活原也這般美好。洞房之夜,兩位大齡老青年初試雲雨,菲謝爾森博士激動不已,他喃喃而語:「啊,神聖的斯賓諾莎,寬恕我吧,我變成一個傻瓜啦!」。辛格通過此文諷刺了斯賓諾莎的禁欲主義,並試圖深層次探討精神與肉體與生俱來的依存和矛盾:精神追求永恆的純粹之美而肉體追求短暫的感官之樂。

於是,11歲,在我思維抽象地把握哲學家斯賓諾莎之前我先感性具體地認識了老處男斯賓諾莎。

不錯,哲學家大多是怪咖,斯賓諾莎是哲學家中的哲學家,怪咖中的戰鬥機!此君就是一升級版康德:康德再宅,每天下午四點都要按時散步,完成光合作用。可斯賓諾莎能屯幾大筐土豆宅三個月不出門,前一次出門街上的姑娘們還穿秋褲,下一次出門花花姑娘們都紛紛露大腿了;人家康德清高,可惜也會在早期論文《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的扉頁殷勤地寫下:「獻給弗里德里希王子!」斯賓諾莎不一樣,土豆都快買不起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許諾只要他在著作上寫下:「獻給法王路易十四」就送他一大包金子,可斯賓諾莎毅然拒了法王的金子選擇了喝西北風;康德一輩子宅在柯底斯堡學習,學什麼?學哲學!可斯賓諾莎一輩子宅在屋裡玩耍,玩什麼?玩哲學玩鏡片!康德是學霸,而斯賓諾莎是神!

斯賓諾莎出生在17世紀的尼德蘭,關於尼德蘭,我們在高中歷史課本里都曉得,這個在荷蘭語中本是「低地」的地方,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此時商業發達,政治相對自由,這為日後斯賓諾莎進步思想的產生提供了一個溫和的環境。斯賓諾莎一家是猶太人,猶太這個民族自古命運多舛,在歷史上他們像老鼠一樣被趕來趕去,永遠都是寒酸的寄居者:公元前586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率軍征服猶太王國,失去家園故土的猶太人淪為「巴比倫之囚」開始聖經時代最著名的一次流亡。到了公元70年龐貝指揮的羅馬帝國一騎鐵騎踏平耶路撒冷,順便將人家的聖殿都付之一炬,可憐的猶太人不得不再次流亡。斯賓諾莎的祖輩是為了避免西班牙人的宗教迫害而逃亡到荷蘭的,到了斯賓諾莎他爹老斯賓諾莎這裡,他們一家已經在荷蘭猶太人圈子裡很有錢有名望了。

斯賓諾莎這娃兒在學生時代就表現出天賦異稟的高級智商,當地猶太拉比們也覺得斯賓諾莎這個後生孺子可教,將他看成希望誇他為「希伯來之光」。對此,斯賓諾莎他爹老斯賓諾莎感到十分欣慰:以後讓娃兒考個商學院讀個MBA,子承父業擴大下家族產業;或者考個神學院當個拉比,也能光個宗耀個祖。可惜,事與願違,本能按既定路線輕鬆成為高帥富的斯賓諾莎硬是選擇了成為屌絲,並在屌絲的路上一溜兒走到了黑。

年輕的斯賓諾莎一到晚上就偷偷在寢室點著蠟燭看禁書:被宗教裁判所用火燒死的布魯諾的書,笛卡爾的書。人越有知識越反動,果不其然,斯賓諾莎對猶太教越來越懷疑,並且到處宣揚以下言論:靈魂不可能不滅,靈魂就是呼吸,呼吸停止靈魂就消失;世界上沒有天使,天使是幻影;上帝不是主宰而是有廣延的存在。斯賓諾莎的言論被猶太教視為「異端邪說」,猶太教立刻組織人馬研究招數對付他。第一招「威脅恐嚇」:你要是再亂說話就把你關進監獄!斯賓諾莎一聽心花怒放:關就關,反正在哪都是宅著,而且還管飯,趕緊關!第二招「重金收買」:大哥,你懷疑就懷疑,但別四處亂說,只要你肯吃消言葯我們就給你封口費。斯賓諾莎對此很不屑:就我這消費能力,你給我錢我還不會花。第三招「驅逐出教」:我們要開除你的猶太教籍,禁止任何人和你發生來往!斯賓諾莎一臉平靜:Whatever! 第四招「殺人滅口」:猶太教派出殺手刺殺斯賓諾莎,可惜殺手武器使用不夠熟練,加之斯賓諾莎長期挨餓節食,身形敏捷躲閃夠快,刀子只是微微擦傷了脖子。

你若研究過歐洲宗教史,就會發現它簡直就是一部cult movie, B級片,血腥暴力鏡頭不斷。比方說有個叫塞爾維特的西班牙醫生一不小心地發現了人體血液循環,並指出生命的精氣在於物質,精氣來源於左心房。於是他嚴重挑釁了上帝的至高無上性,當時的加爾文教便立即對他痛下追殺令。可憐的塞爾維特逃竄了半天甚至上演了西班牙版《越獄》,可惜到了還是落入魔爪,被宗教裁判所火刑伺候,還是文火!最後,這位可憐的醫生向我們真正意義上展示了什麼叫:外焦里嫩,挫骨揚灰!相對於加爾文教的暴戾恣睢,猶太教內部稍微溫和點。他們對斯賓諾莎的除教儀式邪惡又幼稚:大號奏響,哭聲悲慟,蠟燭火炬一盞盞被撲滅,猶太拉比上前致辭:「遵照天使和聖徒們的審判,我們咒逐、孤立、憎恨、咒罵巴魯赫?德?斯賓諾莎……白天他被詛咒、夜裡他被詛咒、出門時他被詛咒、回來時他被詛咒、躺下他被詛咒、起身他也被詛咒……任何人不得和他說話交往,不得與他同在二米之類。」可憐的斯賓諾莎,從此和猶太教一刀兩斷。

後世曾有人將斯賓羅莎的思想總結為「無神論」,其實斯賓諾莎的思想是「泛神論」,神是「實體」是自然,所謂的「實體」就是在自身內部並且只有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實體獨立無限以自己為原因。斯賓諾莎的「神」構成了世界的本質,他的「神」不是宗教意義上人格化的具有無限能力的全能的神。斯賓諾莎的神是一個本體概念,他的神無意志無情感,是一種純粹的實體。

被驅逐出教後,斯賓諾莎搬出阿姆斯特丹,找了個郊區住下,開始以磨鏡片為生。他打磨的鏡片主要用於望遠鏡和顯微鏡。大神就是大神,思維抽象的哲學玩得來,細緻精準的鏡片也上手快。通過磨鏡片,斯賓諾莎還結識了大科學家惠更斯。中國古代的隱士們追求 「梅妻鶴子」的高雅生活,對於斯賓諾莎,哲學和科學就是大老婆和小老婆,他坐享齊人之福。

斯賓諾莎生前只出版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匿名出版的《神學政治論》,他用形而上學原理來解釋宗教和政治問題,批判了神學家們對《聖經》的歪曲和蓄意改造。斯賓諾莎對《聖經》的重新考察不在於反對《聖經》本身,他的目的在於破除人們對《聖經》的盲目崇拜,鼓勵人們去追求自己的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

斯賓諾莎的代表作《倫理學》是死後出版的,這本書對後世影響頗大:因為這是一本用歐幾里得幾何定理寫成的哲學書。在那個年代為了追求哲學的準確無誤,哲學家喜歡用數學的方式來闡述自身。這本用公理、定義、定理、和證明寫成的哲學著作讓人讀來疲憊至極,可又感嘆雜亂無章的世界可以在斯賓諾莎的筆下歸結為統一和秩序。《倫理學》由五部分組成:一論神;二論心靈的性質和起源;三論情感的起源和性質;四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五論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第一部分構成斯賓諾莎哲學體系的本體論(即研究存在being問題),第二部分構成體系是認識論(即研究認識的來源、本性、可靠性問題),三四五部分構成體系的倫理學。在斯賓諾莎看來,人要實現自由和幸福就必須了解自然,在自然中獲得知識。他第一次將自由和知識聯繫在一起並指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斯賓諾莎的哲學體系是一個以認識神,認識自然為開始,以愛神,愛自然而達到人的最高幸福為目的的從本體論到倫理學的嚴密的形而上學體系。

如果說中國文化的源頭是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那麼西方文化的源頭就是「兩希精神」:希臘精神和希伯來精神。希臘精神注重理性「邏各斯」,理想的人都是理性的人,希臘精神滋生了西方世界的藝術與科學;而希伯來文明注重超然性和獻身性,強調信仰和拯救,他們理想的人都是信仰的人,希伯來文明締造了西方的宗教和道德倫理。斯賓諾莎的哲學體系正是這兩種文明交織的綜合:它一方面注重自然,強調知識和人類的理性認識;一方面又強調神與人的關係,呼籲人「對神的理智的愛」。斯賓諾莎一輩子的哲學關注點都圍繞著神、人、人的自由和幸福問題。他研究何為人類真正的幸福和自由;自由和幸福的基礎是什麼;他試圖尋求人類通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道路,並找到自由和幸福的保障。今天,你可以批評斯賓諾莎的形而上學有缺憾,神學也含含糊糊,但你不得不佩服這個苦行僧著作中顯示出來那無限信任人類至善的道德境界,那公正廉潔的精神,那沒有任何利己之心的靈魂。

斯賓諾莎是哲學家中唯一一個學術和做人完全一致的人:姊姊為爭財產將他告上法庭,他贏了官司還是將財產送給姊姊;世人為他的泛神論謾罵誤解他,猶太教驅逐迫害他,可他永遠以「愛」去回報世人以德服人;他吃著寒酸的食物穿著簡樸的衣服生活最大的奢侈也不過是能抽袋煙,行樂享受於他是浮雲,對真理知識的追求才是真正的快樂。他用自己的哲學實踐證明著自己的哲學理想,他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埋汰慣其他哲學家的羅素在《西方哲學史》里對斯賓諾莎的評價十分恭敬:「斯賓諾莎是偉大哲學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可親的。按才智講,有些人超越了他,但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無上的。」可惜的是,我們這位道德楷模因為磨鏡片時肺部吸入大量粉塵,很不幸地得了職業病——肺結核,最後醫治無效英年早逝,享年45歲。

斯賓諾莎的一生很好概括:

他比煙花還寂寞,他比耶穌還純潔!

上期預告時,我說要寫斯賓諾莎,有人問我為嘛兒要寫這個神色槁枯的盧瑟。斯賓諾莎的思想艱深又晦澀在中國沒太大影響力,他本人沒有把妹攪基也沒有那麼多愛恨情仇值得你我狡黠地眨巴雙眼去八卦,可是我還是要寫他。其實,我筆下的每一位哲學家都代表了哲學家中的一類人,他們有的如黑格爾學術做人雙肩挑,入世出世兩不誤;有的如漢娜?阿倫特哲學上強勢如御姐愛情中單純似蘿莉;斯賓諾莎代表了這樣一類理想主義者:他們淡泊一切名利,只為實現人類的終極幸福。

不錯,有人關心36D房價下頓吃啥,就有人眉頭緊鎖地思考著人類的至善和幸福。他們放棄了通向俗世享樂生活的捷徑,選擇了一條荊棘之路,這條路他們走的跌跌撞撞,摔得鼻青臉腫,可他們仍舊不知疲倦依然向遠方跋涉。他們就是那隻欲想撼動大樹的蚍蜉,就是那隻揮舞著瘦長大臂準備擋車的螳螂。大樹大車的名字叫:「歷史」!蚍蜉螳螂的名字叫:「人類的思想」! 於歷史的無邊荒崖,兇猛的恐龍也淪為化石被放置在博物館供人類觀賞。可無論歷史再無情,此刻他們的那些思想都硬如磐石,韌如蒲葦。因為他們,人類不死!

在他們面前,我們永遠是孩童,數一數他們留下的足跡,走在他們曾經披荊斬棘開闢的康庄大道上,我們觀賞著沿途風景秀麗的人類文明。他們傾說著,有人傾聽著,我在傾慕著……

這條荊棘路,是一條

光輝荊棘路!


推薦閱讀:

大鏡片分類2017.12.22
解析蔡司銘銳系列
你所不知的防藍光鏡片——商家套路篇
【Thorlabs新產品】偏振帶通濾光片
今夏,復古太陽鏡唱主角——領軍眼鏡帶您看看

TAG:哲學 | 鏡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