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公開選拔考試考點匯總:哲學

哲學常識   1.馬克思主義哲學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2)世界的物質同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列寧給物質下了一個完整而經典的定義:「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和反映。」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又能被意識所反應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徵是客觀實在性。   (3)物質的存在形式。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形式。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脫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運動是普遍的,絕對的。運動絕不是物質的偶然的外在的可有可無的屬性,而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脫離物質的運動也是不存在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揭示物質絕對運動的同時,並不否認物質具有相對的靜止狀態。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運動是永恆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則是暫時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   (4)物質的存在方式。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的運動是在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時間、空間是運動的物質的存在方式。   2.唯心主義哲學   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式,即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的主要特徵是把主觀精神(人的感覺、經驗、觀念、意志、心等)作為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論」。例如,英國大主教貝克萊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觀感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覺的複合,「存在即被感知」;馬赫倡言「世界是感覺要素的複合」;康德的「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尼採的「自然選擇的意志高於一切」;叔本華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體,意志是一切存在和運動的根源」;波格丹諾夫的「經驗是世界的最終構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經驗」;中國古代莊子講的「萬物與我為一」;孟子講的「萬物皆備於我」;陸象山說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陽明說的「天下無心外之物,心包萬物,心包萬理,萬物皆在我心中」,等等,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   (2)客觀唯心主義的主要特徵是把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絕對精神等)變為獨立的客觀存在,並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和萬物的創造者。它認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觀精神,而是由超空間的客觀存在的精神決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這種精神實體的派生物或表現。客觀唯心主義的荒謬之處在於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世說」,其所謂的客觀精神不過是上帝的別名。例如,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世界是絕對觀念的異化,物質世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絕對理念是萬事萬物的本源」;柏拉圖的「理念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確良創造物」,「人為天命所主宰」。中國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和頤的「萬物皆是一理,有理則有氣,天者,理也」;朱熹認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萬物之本」,都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   3.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   (1)聯繫的觀點   物質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統一整體。聯繫是指事物內部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作用。聯繫是客觀的、普遍的,聯繫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2)發展的觀點   物質世界是不斷發展的世界,運動是宇宙間一切的存在方式。但並不是所有的運動變化都是發展,發展是指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過程,它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4.物質世界的永恆發展的一般規律   (1)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唯物辯證法是以聯繫和發展的觀點為基本特徵、由一系列規律和範疇構成的科學體系。   ①矛盾及其基本屬性。矛盾是指事物內部兩方面之間的既對立統一的關係。矛盾的對立屬性又稱為鬥爭性,統一性又稱為同一性。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a.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就是「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認識事物,堅持兩點論,全面地看問題,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   b.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個側面,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其矛盾各有其特點:不同質的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矛盾的各個側面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各不相同。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和活的靈魂。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係。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於個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個性包含共性。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存在,其中一個居於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的矛盾,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次要地位起輔助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首先,主要矛盾規定和影響著次要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解決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得到解決;次要矛盾解決得如何,反過來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雙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影響、互相制約,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著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約和影響著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隨著矛盾雙方主次地位的轉化,事物的性質也就發生了變化。   ⑤兩點論和重點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a.兩點論是在認識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視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b.重點論是認識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輕重,不抓重點,就會犯「均衡論」的錯誤。   c.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相互包含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唯物辯證法是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統一,要求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住重點。   (2)質量互變規律   a.質量互變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現象發展過程中量變和質變的內在聯繫及其相互轉化,又稱量變質變規律。這一規律表明,事物的發展變化存在兩種基本形式,即量變和質變,前者表現為事物及其特性在數量上的增加或減少,是一種連續的、不顯著的變化,後者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漸進過程的中斷,是由一種質的形態向另一種質的形態的突變。在事物內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發展從量變開始,當量變達到一定的界限時,量變就轉化為質變,事物的性質發生了變化,舊質事物就變成了新質事物。這是量變向質變的轉化。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了新的量變。這是質變向量變的轉化。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循環往複以至無窮,構成了事物無限發展的過程。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兩種基本形式,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量變中有階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質變,質變中有量的擴張。   b.質量互變規律對於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要求人們要重視量的積累,注意事物細小的變化,不可揠苗助長急於求成,對於消極因素,要防微杜漸;同時又要根據事物的發展進程,不失時機地促使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
推薦閱讀:

2012版醫學高級職稱考試寶典骨外科 綜合複習題 單選題12
《讀書人是幸福》示範朗讀_水平測試(等級考試)用60篇朗讀作品范讀_普通話學習網
輔導:信用證-單證員考試-考試大
同濟大學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期末複習重點
茶藝師考試要點

TAG:哲學 | 考試 | 10年 | 2010年 | 2010 | 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