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理論思考
07-27
薛引娥【該文章閱讀量:398次】【字型大小:大中小】從改革開放之初到現在,中國的行政體制改革已經進行了5輪,中國政府也一步步由全能的管制型政府,轉向權責相稱的公共服務型政府,這是一場偉大的變革,是中國共產黨人自覺提高執政能力,超越歷史「周期律」的偉大實踐。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全面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是當前一項重要任務。一、從戰略高度認識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性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服務型政府第一次被寫入黨的決定。十七大報告把「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予以強調。建設服務型政府是適應市場經濟、全面建設我國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必然要求有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相配套。建設服務型政府,就是要變管制型模式為服務型模式,從政府無所不能,無所不包,通過計劃和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向政府利用市場配置資源,政府只是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和市場環境的監管者轉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不僅僅是經濟更加發展,而且是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實的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在實現這個藍圖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競爭意識和參政意識必然不斷增強。因此,建設服務型政府也是順應人民群眾願望,促進小康社會建設的必然選擇。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改革攻堅、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的必然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是適應社會公共需求不斷增長的需要。滿足社會公共需求,乃是政府的根本職能和本質所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決了溫飽問題的公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公眾不僅對公共服務的種類和數量要求越來越多,而且對公共服務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政府在市場監管、基礎教育、公共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弱勢群體保護、環境保護、調節收入差距等方面的社會公共服務供給卻不足,使公眾的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因此,政府就必須增加公共服務的供給數量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以滿足公眾的需求。二、進一步明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和任務服務型政府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是在我國政治經濟發展中存在著影響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急需予以解決,從而保證社會平穩有序發展的背景下提出來的,都是在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後,為落實科學發展觀而提出的具體任務。和諧社會是對整個社會提出的要求,服務型政府建設則是專門對政府提出的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主要目標:首先,政府必須從那些「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領域中退出,盡量轉移出那些可以由社會公共組織來承擔、由市場自行調節的職能。凡是企業、社會與市場能自我調節和自我管理的環節和領域,政府就應自動退出,實行政府與企業、社會、市場嚴格歸位。其次,確立服務型政府理念,就是要在轉變政府職能過程中以社會需要、人民需要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最終評判標準,它要求政府應著眼於社會發展長期利益和公民普遍、根本的利益來開展其基本活動。必須杜絕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個人化現象。第三,就是用儘可能少的行政成本,實現最優化的行政管理。公共行政成本立足於公共財力,公共行政依靠公共稅收支撐,這樣就必須核算行政成本,講究行政投入、行政產出、行政績效。因此,政府必須想方設法為公民提供更多的公共利益,同時必須杜絕鋪張浪費,杜絕所謂「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主要任務:首先,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公共服務意識和水平。政府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充當為企業提供服務,協調各方關係以及維護秩序的角色;要把以往的直接控制、直接經營的政企關係模式轉變為以間接調控、直接服務為主的新模式。其次,構建服務型政府,積極推進政府文化創新。政府文化的核心是一種價值觀,是能夠讓全體公務人員投身政府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政府文化要素對於服務型政府的確立與發展,對於政府決策活動的展開,對於政府法治化建設的進程,對於政府公職人員行為道德的狀況,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政府文化是政府管理的軟環境,是政府管理的靈魂。第三,暢通互動渠道,完善政府責任機制。通往和諧社會之路的服務型政府建設,僅僅依靠政府部門自身是無法完成的,只有通過社會公眾的積极參与,完善政府與社會的互動渠道,才能保證足夠的自下而上的對政府的壓力,才能以公民需求為導向,為民負責,多辦實事,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劣質公共服務是毒奶之源
※失長期照顧服務 銀髮族晚景堪虞
※IMF總裁涉嫌性侵女服務員被羈押(組圖)
※客服服務投訴處理案例分析
※美國推新型殯葬服務:3小時內屍體完全液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