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前心理學

收藏(0) 分享(0) 《學前心理學資料選》札記(一) / 2007-01-19 08:00 幼兒的過渡期:1歲,3歲,7歲,13歲。過渡期既是危機,又是發展的機會。不正確的教育可能把過渡時

期變成真正的危機。(按:可以知道為何幼兒期的教育如此重要,不正確的教育會將發展機會變為危機,

而且發展的機遇越大意味著可能的危機越嚴重。)(8)

個體的生死只有一次,而個性則可以是好幾次。幼兒的生理年齡、智力年齡、個性年齡都可能是不同的、

不匹配的。(9)

個性化檔案可以考慮到以下內容:兒童的生理年齡、智力年齡、個性年齡?什麼制約兒童的發展?他的發

展是否有不平衡和不協調(生理、智力、道德)?該兒童的不可重複性和敏感性表現?他的暫時性心理狀

態,即可能發生並可能成為他的發展潛力或力量的方面?該兒童先前的發展階段如何?其發展前景如何?

接近過渡期的程度?過渡期變為危機期的危險程度?與同齡人相比的狀況?等等(12)

維果茨基:嬰兒及先學前兒童是按照自己的大綱來學習的(自發性學習)。學齡兒童是按照老師的大綱來

學習的(反應性)。而學前兒童則是把教師的大綱變成適合兒童的大綱的情況下才能學習。也就是說,學

前兒童能夠按照自身的特點接受此前他不可能接受的教學系統,但他是根據自己的本性、興趣、思維水平

來掌握的,而他能夠掌握的程度是由大綱變成他自身大綱的程度而定的。(按:由此可以知道為何遊戲化

是兒童最適宜的教學方式)(15,22)

維果茨基:任何教學都存在著最佳的亦即最有利的期限,脫離開這些最佳期限,超出與不及,從發展的觀

點來看,反映在兒童智力發展的進程上常常都是不利的。例如:1歲半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期,如果因為種

種原因,1歲半沒有掌握,從3歲開始教授,看起來彷彿3歲的兒童學習語言比1歲半的容易,因為3歲兒童

的注意、記憶等比1歲半的強,其實相反,3歲兒童學話要比1歲半的兒童困難得多。(按:此即窗口期的

概念)(17)

維果茨基:先學前兒童即3歲前兒童的思維帶有直接的性質。這一年齡的一切機能都是圍繞著知覺,如通

過知覺、並藉助於知覺記憶。學前兒童意識發展的主要特點是:記憶處於意識的中心。(按:先學前兒童

只是記憶知覺的事物,對眼前不存在的東西不會回憶,這應該是先學前兒童記憶缺失的原因。而學前期的

意識結構則完全不同,開始有自我、初步世界觀等一系列東西,作為人的高級的思維能力也由此開始,因

此人通常都是從3歲以後開始有了記憶。)

對先學前兒童來說思維就是意味著分析能見的聯繫,是純粹直觀思維階段。對學前兒童來說,思維意味著

分析自己的一般表象。即開始有了最初階段的抽象思維。兒童開始有了概括,如任何詞、概念的意義都意

味著概括。(按:可見語言發展的重要性,是思維或抽象思維功能的啟用)(25)

維果茨基:任何學習都是以它的萌芽發育時期、它的前學習期、對學習的準備期為前提的。我們並不是當

兒童把鉛筆拿在手裡的時候開始教兒童寫字,而是在這之前很久就開始了。(按:越是複雜的活動越是需

要萌芽發育的準備時期,為了使兒童能掌握更複雜的學習,需要給予他更充分和良好的準備,即思維能力

的充分開拓。)(26)

皮亞傑:兒童心理發展階段:前運演階段,具體運演階段和形式運演階段。前運演階段的兒童不能完成分

類、守恆、排序列等任務。思維往往不合邏輯、不可逆、自我中心、靜態。(28)

關於類和子類的認識水平:如:有3隻戴救生圈的小豬,其中2隻穿紅褲衩。如果問4-6歲的孩子:「小豬

多還是穿紅褲衩的小豬多?」幼兒大多不能回答。但是如果改變實驗條件,問「戴救生圈的小豬多還是穿

紅褲衩的小豬多?」幼兒通常能答對。抽象地理解類與子類,思考個別與一般的關係,兒童在7歲以後才

能達到。但是,如果給予感知覺的支持,即使5、6歲的兒童也能解決類包含的任務。(按:在課程中,可

以改變對不同程度的孩子的提問條件和內容,同樣一個問題,對能力強的孩子可以減少感知覺的支持,來

增加難度和抽象思維的內容。專業的思維老師至少需要了解,能力強的孩子應該更多地向概念水平引導,

能力相對弱的孩子更多地停留在直觀水平。這才談得上因材施教。真正個性化的指導不完全在於人數少,

而是在於對孩子思維發展程度及特點的了解。)(34)

兒童達到數守恆的年齡大約是6、7歲;能整合時空關係,具備了掌握速度概念條件的年齡是10歲以上;對

人類慣用的較長時間單位如日、周、年等時序關係的掌握約7、8歲;能形成穩定的客體運動表象約6、7歲

;能在概念水平上解決類包含任務約7歲;能整合時空線索判斷物理現象因果關係制約10-11歲;而對面

積和垂直這兩種空間關係認知6-7歲發展的速度最快。(按:此年齡是相對的,不排除少數能力突出的孩

子例外。)(35)

4和5.5歲之間識別的進步最大。(67)

對一定任務的選擇性注意是一種社會性活動,是訓練的結果。(55)

兒童對最大限度的差異不感興趣,但是到中等程度差異時,他從奇怪的圖片中探查某種有啟發的東西。(

按:我們應該給孩子提供中等差異的事物,來激發孩子的創造性。差異過大,孩子往往不能找到啟發,因

為太難找到聯繫,但是反過來,如果孩子能在差異越大的事物中找到聯繫越多,越有創造性。創造性的一

個含義是:在極懸殊中求得相似。)(62)

學前心理學資料選》札記(二) / 2007-01-23 08:00

用注意去選擇正確緯度的能力在學習完成任務中是關鍵因素。智力落後的兒童明顯地缺乏對正確緯度的注

意。(按:有一種說法:判斷兒童是否是「注意力缺乏」症的標誌是兒童對感興趣的事情是否能集中注意

,如果對感興趣的事物能集中注意,只是對學習無法集中注意,那就不是注意力的問題,而是興趣的問題

。但最新看到的劉翔平的書中表達了另一種觀點:任何人都有注意力,而注意力缺乏指的是缺乏有意注意

,即此處所說的用注意選擇正確緯度,注意力實質是指抑制干擾的能力,注意力缺乏從根本上是自我控制

出了問題,因此僅僅對感興趣的事物能集中注意而對學習不能集中注意,也是一種注意力缺乏症。)(75

活動過度的兒童其實處於低覺醒狀態。(按:多動症往往和注意力缺乏症相伴而生。)(77)

注意力持續時間:5歲男孩注意力持續時間在5分鐘左右,5歲的女孩和6歲的男孩最長持續時間在10分鐘。

(99)

4-6歲兒童對長度序列的圖形和數序列的圖形的成績:實物操作優於畫圖再現,畫圖再現由於語言解釋。

(121)

3-6歲兒童概括能力的發展:(1)不同性質的材料難易不同。對幾何圖形分類最簡單,實物圖片居中。

實物最難。(按:因為幾何圖形特徵一目了然,比較直觀。而實物的信息含量最豐富。增加課程難度,可

以從圖形過渡到實物的分類。)(2)不同年齡的概括水平不同。3歲不能分,4歲能按表面特徵分,5歲與

4歲差異不大,6歲多按功用或實質分。(133)

3-6歲兒童對時序的認知:1、兒童首先認知一日之內的時序,然後認知一日的延伸。首先認知時序的固

定性,再認知時序的相對性。2、5-6歲兒童對一日之內早、午、晚時序能認知,4歲仍有一定困難。4-6

歲對時序的延續性認知較低,但7歲能達到。4-6歲不能認知時序的相對性,但6-8歲有明顯飛躍,8歲可

以達到。(148-161)

3-6歲兒童推理能力的發展:(1)3歲基本不能進行推理,4歲推理能力開始發展,5歲中大多數、6歲和7

歲的全部兒童可以進行不同水平的推理活動。(2)推理的3種水平:a根據非本質特徵進行推理。b在提示

的條件下,運用展開的方式逐步發現事物間的本質聯繫,做出正確的結論。c可以獨立而迅速地運用簡約

的方式進行正確的推理活動。推理過程的發展表現在:推理的正確性、獨立性、過程的概括性、方式的簡

約性。(3)5歲以前主要用展開式,5歲以後以簡約式為主。5-6歲是兩種方式迅速轉化的時期。(4)提

示的方法可以反映兒童的推理潛力、探測推理的潛力。提示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大。(按:遊戲中

可以用提示的方法,探測孩子推理的潛力,並適時地鼓勵孩子從展開式形象的推理過渡到獨立而迅速地在

頭腦中進行的簡約式的推理)(203)

皮亞傑認知理論:兒童認知發展過程分為4個階段: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形式運算。(205)

兒童需要5-6年才能完全掌握守恆這一概念。(205)

最先對創造性思維作十分充分的描述性鑒定的心理學家是吉爾福特。創造性思維的進一步研究,同樣是根

據吉爾福特的原則設計的。(217)

兒童完成創造性任務的想像發展水平取決於組合想像的方式。小班高,大中班逐漸降低,小學預備班又高

了,而且此時運用了本質不同的方式,即「加入」方式的想像。(225)

各種形式的探究活動是創造的核心。形成學前兒童創造性的基本途徑是成人創設兒童能接受的問題情境,

提成創造任務。鮮明的情緒是形成兒童強烈的創造需要的基礎。(237)

有助於幼兒創造性的特點:1、注意力的持久性。在創造性的學習中,幼兒注意的時間相當持久。2、條理

化的才能。3、從不同角度了解事物。4、指導語之前的探究。5、沉默與猶豫。6、對事物細緻的觀察。7

、運用幻想解決發展中的問題。8、編故事與作曲。(按:教師在講課前要給孩子探究的機會和時間,允許

他們保持足夠的沉默和猶豫。但這一點往往做不到,我們總是沒有耐心等待,說出答案。)

創造性指標: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細性(245)

兒童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在實驗中證明,兒童彼此間真正的不同即在他們藉助於給予自己的幫助取得了

什麼成績,他們如何進一步把這種幫助轉移到獨立解決類似的任務上去。(261)

巴甫洛夫:詞「提出了神經活動的新原則――對無數信號的抽象與概括原則」。(按:詞是最初的抽象原

則)

如何避免兒童判斷的偏向性:只有創造交往情景,在其中運用評價的客觀標準,才能引起加強「判斷客觀

性的動機」及使兒童先前掌握的智力手段積極化。(324)

培養幼兒的控制能力時,開始應該選擇有興趣的活動,以後慢慢過渡到需要更多付出意志努力的活動。要

求幼兒完成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活動時,應該指導和幫助幼兒,給他們提出明確、具體的活動要求和行

為規則。(346)

兒童之間的相互作用要優於他們和大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條件是兒童要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使他們能夠

因持有不同意見產生爭論,這種通過衝突性的爭論而得到答案的過程比被動接受大人給出的答案的過程更

有可能使兒童進步。(按:不僅要給兒童思考的時間空間,還要給兒童爭論的時間空間)

從胎兒期到4歲,個體發展了其成熟智力的50%,從4-8歲,發展了另外的30%,8-17歲發展了餘下的20

%。8歲後環境變數對智商的作用相對小些,但是8歲前,其影響極大。1-5歲左右,看來是影響最大的年

齡。(522)

ADD癥狀:1、行為障礙。主要表現為多動。有些還伴有不良的習慣性動作,如眨眼、咬指甲。2、注意障

礙 3、情緒障礙。衝動。 4、感知覺及認知障礙:可出現視-運動障礙,空間位置覺障礙。如臨摹圖畫大

小比例失調、位置安排不當。5、輕微的神經系統體征。如協調輪替運動不良。表現為系鈕扣、鞋帶、對

掌、對指困難。 行為不顧後果,與正常兒童不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差異。(536)學前兒童心理

學課後思考題答案要點第一章 緒論1、如何理解關鍵期的概念?關鍵期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得以形成的意思。對關鍵期的理解,與其說是個體接受外部

刺激的期限,不如說是對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學習水平更為妥當。一種比較靈活的方式是把個體對

某一刺激特別敏感或發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發展階段稱作敏感期,這可能要比關鍵期的概念更符合發展

的事實。我們要正確領會概念的內涵,防止濫用和誤用。2、什麼叫縱向研究和橫向研究?它們各有什麼利弊?(1)橫向研究:在同一時間對某個年齡組或幾個年齡組的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進行觀察,求出某種心理

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幾個年齡組兒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較。(2)縱向研究:對一個或一組兒童進行定期的、系統的隨訪觀察(即追蹤),找出心理發展過程的系統

特點。(4)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的利弊:橫向法:時間短且省力;數據有代表性和穩定性;但難以尋找轉折點;有抽樣誤差;。縱向法:直接測量可得到第一手資料;有利於對某種心理現象的探索;/ 研究耗時費力;難以保持長期的

合作關係。3、觀察法有哪些分類?從時間分有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從範圍分有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從規模分有群體觀察和個別觀察;從

觀察者的參與程度分有參與性觀察和非參與性觀察;從使用工具情況分有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從設計程

度分有結構性觀察和非結構性觀察;從觀察目的分有驗證型觀察和非驗證型觀察。4、為什麼說無論是實證研究還是理論研究,都離不開哲學方法論的指導?(P17最後一自然段)5、我們應該樹立什麼樣的兒童發展觀?(1)發展的生物性和社會性:遺傳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要的物質前提。發展的社會性是指個體的心理發

展不能脫離社會條件。個體心理發展的生物性和社會性是在人的活動中得到統一的。(2)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發展的連續性是指個體心理發展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積累的過程。發展的

階段性是指個體心理發展過程又是由一個個特定的發展階段組成的。(3)發展的普遍性與差異性:個體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客觀過程,任何一個個體的心理發展都受遺傳和環

境因素的影響,在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個體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這就體現了發展的普

遍性。發展的差異性是指每一個兒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發展速率、特色和風格等,從而構成個體間心理發

展的不同。當代兒童心理學強調要尊重兒童發展的差異性。(4)關於關鍵期的概念關鍵期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得以形成的意思。對關鍵期的理解,與其說是個體接受外部

刺激的期限,不如說是對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學習水平更為妥當。關鍵期,尤其是人類的關鍵期是

一個值得大力研究且必須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種比較靈活的方式是把個體對某一刺激特別敏感或發展水平

最高的某一特定發展階段稱作敏感期,這可能要比關鍵期的概念更符合發展的事實。6、研究兒童心理學為什麼既要重視實證研究法還要重視理論研究發?(P16最後一自然段—P17第一自然

段)第二章 兒童心理發展的生物學基礎1、親代的性狀怎樣遺傳給子代?性狀的遺傳是父母(親代)通過生育過程把遺傳物質(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基因)傳遞給子女(子代)

,使後代表現出同親代相似的特徵,比如體態、相貌、氣質、音容相似等。2、簡要回答大腦的機能發展。兒童大腦機能的發展主要表現在:(1)條件反射的形成和鞏固;(2)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增強;(3)

第一、二信號系統協同活動的發展等幾方面。3、母親對胎兒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母親年齡(育齡)、營養、藥物、輻射、健康狀況、Rh因子以及情緒和態度等。第三章 學前兒童的心理過程1、兒童記憶策略發展的階段和種類是什麼?兒童記憶策略的具體表現有以下幾種:視覺複述策略(18—24個月)、特徵定位策略(5歲以上)、複述

策略、組織性策略(4歲)、提取策略。2、思維與感知覺的區別與聯繫。感覺和知覺是對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思維則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觀事物

共同的、本質的特徵和內在聯繫。思維又離不開感知覺活動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二者密不可分。(P69第三四自然段)3、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趨勢是什麼?兒童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直覺行動思維在前,具體形象思維隨後,抽象邏輯思維最後的順序。這個發展順

序是固定的、不可逆的。在學前兒童的思維結構中,特別明顯的具有三種思維方式同時並存的現象。這時,在其思維結構中佔優勢

地位的是具體形象思維。4、皮亞傑認為嬰幼兒的思維有哪些特點?感知運動階段(0-2歲)。分為六個子階段:反射練習時期;習慣動作時期;有目的動作逐步形成時期;

手段與目的分化並協調時期;感知運動智力時期;智力的綜合時期。前運算階段(2-7歲)。分為兩個階段:前概念或象徵思維階段和直覺的半邏輯思維階段。後一階段中,

兒童思維的顯著特徵是仍然缺乏守恆性和可逆性,但直覺思維開始由單維集中向兩維集中過渡。另一個顯

著特點就是自我中心,即兒童只注意主觀的觀點,只考慮自己的觀點,從自己的身體、動作或觀念出發,

以自我為認識的起點或原因的傾向,而不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無法接受別人的觀點。具體運算階段(7-11歲)。最重要的表現是獲得了守恆和可逆性的概念。形式運算階段(從11歲或12歲開始)。兒童可以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的運算

,甚至還能以概念、架設等為前提,進行假設演繹推理,得出結論。兒童是否具有假設演繹運算能力是判

斷智力高低的極其重要的尺度。5、情緒和情感的區別和聯繫。(上學期的《心理學》P152)6、嬰兒的基本情緒有哪幾類?微笑是嬰兒的第一個社會性行為。這種微笑的出現,增加了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依戀。總的說來,嬰兒的

微笑反映的是快樂的情緒。痛苦與悲傷:對於兒童來說,身體和心理的分離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兒童學習的失敗也是引起痛苦的

重要原因。焦慮和恐懼:兒童懼怕的對象隨著年齡增長與經驗的豐富而有所變化。憤怒:是指幼兒由於某種需要不能滿足時所產生的情緒,是一種激活水平很高的爆髮式負面情緒,表現出

哭鬧、濫發脾氣、粗暴的對待他人、罵人、頓足打滾等表情動作。7、為什麼說認知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過程?認知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過程。人的認知能力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具體的說,人的獲得知識的能力和解決

問題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人類的認識能力不僅為我們提供有關物理世界的知識,還能使我

們對人的心理和心理狀態本身形成認識。對心理狀態的認識是一個人日常生活認識的核心。8、現在有許多家長喜歡在嬰兒的床頭掛很多玩具以開發智力,試用所學知識分析之。可從促進觸覺的發展;促進視覺集中的發展和視覺調節機能的發展;視敏度和顏色視覺的發展;促進多通

道知覺、聽覺及空間知覺的發展等方面分析。9、試述嬰幼兒的情緒理解和情緒調控的發展如何體現心理過程的協調發展?(1)情緒理解的發展與認知能力的發展是相聯繫的。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4—5歲的幼兒能正確判

斷各種基本情緒產生的外部原因。(2)情緒調控能力的發展與意志的發展相聯繫。嬰兒的情緒調控能力是很有限的,通常2歲的兒童能表達

他們的情緒,並學會採用一定的方式來控制它們。3歲的兒童開始運用有控制的表情來表達快樂、驚訝等

情緒。兒童學會調控自身情緒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不斷觀察與學習、不斷形成新的條件反射和不斷接受

強化的過程。(3)學前兒童的情緒理解和情緒調控實質上就是情緒與認知、意志的關係,它們體現著心理過程的協調

發展,也體現著人際關係與兒童情緒發展的本質聯繫。第四章 學前兒童的社會化1、簡述母愛剝奪實驗。(P107第二自然段)2、簡述玩具及對兒童發展的影響。(1)玩具對兒童發展的影響:玩具在兒童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研究發現,兒童的活動空間過小或

者沒有足夠數量的玩具,兒童之間打架和吵嘴的現象更容易發生。(2)電視對兒童發展的影響:電視的普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給兒童提供娛樂,提供大量的知識和信息,使

孩子學習及掌握大量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和信息,對兒童的反應能力及智力發育有很大的好處;但兒童

較長時間地看電視,會使兒童的活動範圍變小,與周圍客體交互作用的機會減少了,這種單向的灌輸形式,一

定程度上阻礙了兒童的思維活動,並且容易形成刻板的、模式化的行為方式。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

,觀看暴力電視節目與青少年的反社會行為有關。收看電視節目佔用了兒童大量的時間、電視中不健康的

內容可以影響孩子的上進心。因此,對兒童看電視應加以正確地引導,家長採用一些靈活的限制措施,如

限定看電視的時間及所看的內容,電視對兒童的智力發育是有益無害的。3、簡述皮亞傑兒童道德認知發展階段。(P127—128)4、試述早期依戀對後期行為的影響。【對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嬰兒早期的依戀質量可以預測他們在幼兒至成人期的行為。 安全依戀的嬰兒到

有幼兒期仍然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樂於與人交往、樂於探索,自信,對周圍有很好的控制感。到小學期

仍然與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聯繫;不安全依戀的兒童則較多的發展處退縮、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緒不

穩定等特點。 【對情感發展的影響】 如果兒童能夠形成良好的依戀,將導致一個人的信賴、自信,並且成功地依戀自

己的同伴和後代,反之,可能成為一個缺乏來自依戀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發展成為一個好的父親或

母親。 【對認知發展的影響】 安全依戀兒童的認知通常也表現出較高的發展水平,對於相對複雜的問題情境安

全依戀的兒童能熱情主動地接近問題,樂於求助,尋求合作;而不安全依戀的兒童表現為對問題不感興趣

,很容易失望、放棄問題,忽視成人的指導等消極的情緒反應。5、結合兒童發展的實際,論述社會化對兒童發展的意義。可從有利於兒童言語能力的發展,認知能力的發展,道德的發展,使兒童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等方面論

述。第五章 活動中的學前兒童心理發展1、簡述學前兒童歌唱能力的發展趨勢。P139—1422、簡述學前兒童繪畫能力的發展趨勢。P147—1503、簡述學前兒童社會性遊戲的發展趨勢。P160—163隨著年齡的遞增,兒童的社會性遊戲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從獨自遊戲到平行遊戲、從平行遊戲再到聯合

遊戲,最後發展到作遊戲。6、試述遊戲活動中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P154—160第六章 學前兒童個性有關因素的發展1、簡述研究兒童氣質的意義。(P180最後一自然段)2、簡述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方面。(1)我意識發展的過程對身體的認識: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開始認識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認識自己的整體形象;意識到身

體內部狀態;名字與身體聯繫對自己行動的認識:區分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出現了最初的獨立性;支配自己的動作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意識:3歲兒童開始意識到願意和應該的區別;4歲兒童開始出現了對自己的認識活動和

語言的意識。(2)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①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核心。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標誌。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主

要表現為自我評價的發展。特點如下:從依從性評價發展到對自己的個別性和多面性評價;從對自己外部

行為的評價到內心品質的評價;從主觀情緒性評價到初步客觀的評價。②自我體驗的發展:呈現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從生理性體驗向社會性體驗發展的特點。③自我調節的發展: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3、聯繫實際談談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如何關注性別化的問題。(1)兒童的性別概念兒童的性別概念包括三部分:性別認同、性別穩定性和性別恆常性。性別認同是指對自身性別的正確認識,即掌握自己的性別屬性或相應的作用。大多數研究認為,兒童的性

別認同出現在1.5—2歲之間。性別穩定性是指兒童對自己的性別不隨其年齡、情境等的變化而改變這一特徵的認識。兒童在3—4歲的時

候開始認識到一個人的性別在一生中是穩定不變的。性別恆常性:兒童對一個人不管外表發生什麼變化,而其性別保持不變的認識。(2)性別角色性別角色時個體關於男性或女性各自適宜的行為方式和活動的認識。性別角色的發展階段:生物取向階段——社會取向階段——心理取向階段。第七章 兒童心理學發展理論1、華生認為哪些因素影響動作習慣的形成?P196年齡;練習的分配2、消極強化與懲罰有什麼不同?(P98倒數第二自然段)3、什麼叫觀察學習?(P199第五自然段)它與模仿有什麼不同?(P199第四自然段)4、觀察學習有哪些模式?請結合實例簡析。(P200—201)5、格賽爾提出哪些發展原則?P203發展方向的原則;相互交織的原則;機能不對稱原則;個體成熟的原則;自我調節的原則。6、格賽爾學派提出哪些教育的忠告?P206第2自然段7、結合實例,分析兒童的實在主義有哪些表現?P208第1、2自然段一是表現在智力活動中二是表現在道德認識中8、簡析思維與言語的關係。P210第3、4自然段9、高級心理學機能指什麼?(P213第2自然段)它與低級心理機能有什麼聯繫?(P213第3自然段)10、最近發展區指的是什麼?P216倒數地2自然段11、今天學習格塞爾的成熟勢力學說有什麼現實意義。(1)個體成熟的原則的含義:個體的取決於成熟,而成熟的順序取絕於基因決定的時間表,兒童在成熟以前,處於學習的準備期。(2)對我們兒童教育的借鑒及啟示:不要以為你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完全是你的責任,你不要抓緊每一分鐘去"教育"他;學會欣賞孩子的成長

,觀察並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現的發展新事實;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尚未成熟時要耐心等待;不要

老去想"下一步應發展什麼了"?應該讓你和孩子充分體驗每一個階段的樂趣。12、皮亞傑對兒童的最大發現是什麼?在兒童教育實踐中有什麼價值。(1)皮亞傑的主要成就是發現兒童不同於成人,兒童的的思維發展有著自己的階段,其核心特點是自我中

心;(2)教育必須按照兒童的智力或思維結構及其發展階段來組織和實施;(3)教育既要適應兒童的智慧結構,又要促進這個結構的不斷發展。2、今天學習格塞爾的成熟勢力學說有什麼現實意義。(1)個體成熟的原則的含義:個體的取決於成熟,而成熟的順序取絕於基因決定的時間表,兒童在成熟以前,處於學習的準備期。(2)對我們兒童教育的借鑒及啟示:不要以為你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完全是你的責任,你不要抓緊每一分鐘去"教育"他;學會欣賞孩子的成長

,觀察並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現的發展新事實;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尚未成熟時要耐心等待;不要

老去想"下一步應發展什麼了"?應該讓你和孩子充分體驗每一個階段的樂趣。13、皮亞傑為什麼強調學習要適應兒童的發展階段?P211第二自然段14、維果茨基認為嬰幼兒的「學習大綱」是什麼?P217倒數第3自然段

心理諮詢師: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輔導1來源:考試大 【關注考試大,就是關注自己的未來】

2009/2/27  學習目標:

  1.了解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2.理解關於個體心理發展的基本觀點

  3.理解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觀察法和實驗法

  學前兒童是指從出生到上小學之前的嬰幼兒,即0-6歲的兒童。

  一、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個體心理發展是指一個人作為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出生,再從新生兒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個生命周

期中,心理發展的全過程。

  以個體發展為研究重點的發展心理學,可以細分為:兒童心理學(以0-17歲兒童為研究對象)、

青年心理學、中年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其中兒童心理學最有活力。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0-6歲學前兒童心理年齡特徵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任務:(1)闡明學前兒童心理的特徵和各種心理過程的發展趨勢;(2)揭

示兒童心理發展變化的機制。

  心理發展是個體在活動中整個反映結構不斷改造更新的過程。更準確地說,「發展是由一種新結構的

獲得或從一種舊結構向一種新結構的轉化組成的」過程。

  二、個體的心理發展

  理解以下觀點:

  1.發展的生物性和社會性:遺傳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要的物質前提。發展的社會性是指個體的心理

發展不能脫離社會條件。個體心理發展的生物性和社會性是在人的活動中得到統一的。

  2.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發展的連續性是指個體心理發展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積累的過程。發展

的階段性是指個體心理發展過程又是由一個個特定的發展階段組成的。

  3.發展的普遍性與差異性:個體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客觀過程,任何一個個體的心理發展都受遺傳和

環境因素的影響,在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個體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這就體現了發展的

普遍性。發展的差異性是指每一個兒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發展速率、特色和風格等,從而構成個體間心理

發展的不同。當代兒童心理學強調要尊重兒童發展的差異性。

  4.關於關鍵期的概念

  在早期教育領域,關鍵期是一個最引人注目的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得以形成

的意思。這是著名習性學家洛侖茲1935年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他發現很多動物有印刻現象,而且印

刻現象不可逆,致發生於關鍵期內。在胚胎學中,關鍵期是一個關鍵性的概念。但是到了20世紀70年

代,關鍵期的概念發生了一些變化,關鍵期的問題比當初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因此,對關鍵期的理解,與

其說是個體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說是對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學習水平更為妥當。關鍵期,尤

其是人類的關鍵期是一個值得大力研究且必須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種比較靈活的方式是把個體對某一刺激

特別敏感或發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發展階段稱作敏感期,這可能要比關鍵期的概念更符合發展的事實。

我們要正確領會概念的內涵,防止濫用和誤用。

  三、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實證研究法和理論研究法兩大類。

  (一)實證研究法

  1.實證研究法:研究者必須通過一定的控制手段,觀察、測量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相應變化,最

後從這些變化中找出規律來。

  2.橫向研究:在同一時間對某個年齡組或幾個年齡組的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進行觀察,求出某種心

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幾個年齡組兒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較。

  3.縱向研究:對一個或一組兒童進行定期的、系統的隨訪觀察(即追蹤),找出心理發展過程的系

統特點。

  4.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的差別:

  橫向法:時間短且省力;數據有代表性和穩定性;但難以尋找轉折點;有抽樣誤差;。

  縱向法:直接測量可得到第一手資料;有利於對某種心理現象的探索;/ 研究耗時費力;難以保持長

期的合作關係。

  5.橫向和縱向的研究取向可具體體現為:觀察法、調查法和實驗法三種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有計劃、有目的地觀察兒童在一定條件下言行的變化,作出詳細的記錄,然後進行分析處理

,從而判斷他們心理活動的特點的方法。是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學前教育的老師們最常用、最實

用的研究法觀念法。

  (2)調查法

  調查法包括談話法、問卷法、測驗法和產品分析法。

  (3)實驗法

  實驗法是一種有計劃、有控制的觀察。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實現擬定周密的設計,把與研究

無關的因素控制起來,讓被研究者在一定的條件下引發出某種行為,從而研究一定條件與某種行為之間的

因果關係。

  在心理學中,通常把實驗的研究者稱為主試,把被研究者稱為被試。

  實驗法是以中較嚴格的、客觀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學中佔有重要位置。

  (二)理論研究法

  第二章  兒童心理發展的生物學基礎

  學習目標

  1.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

  2.初步了解遺傳的作用、機制及胎內環境的重要性;

  3.理解大腦對心理發展的重要性等

  一、遺傳及其機制

  1.遺傳,就是父母(親代)通過生育過程把遺傳物質(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基因)傳遞給子女(

子代),使後代表現出同親代相似的特徵,比如體態、相貌、氣質、音容相似等。

  2.遺傳具有重要作用,是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前提。

  二、大腦的結構和功能

  1.大腦的結構與發展

  大腦的結構分為左右兩半球;大腦作為一個整體的發展;腦重量的增加(即6、7歲時兒童的腦重約1

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腦重的90%。12歲達1 400克,即成人腦的平均重量);大腦皮層結構的複雜化。

  2. 大腦機能的發展

  兒童大腦機能的發展主要表現在:(1)條件反射的形成和鞏固;(2)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增強;(

3)第一、二信號系統協同活動的發展等幾方面。

  三、胎內環境

  影響胎內環境的因素主要有:母親年齡(育齡)、營養、藥物、輻射、健康狀況、Rh因子以及情緒和

態度等。

心理諮詢師: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輔導2來源:考試大 【考試大:助你將考試一網打盡】 2009/2/27  一、兒童語言的發展

  1.前語言的交流:通過非言語的方式進行。

  2.學前兒童口語的發展

  主要表現在語音、辭彙、語法、口語表達能力以及語用技能的發展等方面。

  4歲以上的兒童一般都能掌握本民族語言的全部語音。

  積極辭彙:兒童能聽懂,也能正確使用的辭彙。消極辭彙:兒童能聽懂,但是不會使用,或不能正確

使用。在發展思維的過程中,幫助兒童把消極辭彙變成積極辭彙,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加速其思

維發展的重要措施。

  語法結構的發展主要表現出如下趨勢:從混沌一體到逐步分化;句子結構從簡單到複雜;句子結構從

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長度由短到長。

  3.學前兒童語言的交際功能

  皮亞傑將兒童的語言劃分為兩大類:自我中心語言和社會化語言。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動作和觀點之上的現象。在語言方面的自我中心則表現為講

話者不考慮他在與誰講話,也不在乎對方是否在聽他講話,他或者是對自己說話,或由於和一個偶然在身

邊的人共同活動感到愉快而說話。自我中心語言分為重複、獨白和雙人或集體的獨白三個範疇。

  社會化語言有四種:適應性告知、批評和嘲笑、命令、請求和威脅;問題與回答。

  二、學前兒童的親子關係

  1.嬰兒期的依戀

  依戀是嬰兒與母親或其他養育者之間形成的親密的、持久的情感關係。美國心理學家哈羅的母愛剝奪

實驗有力的說明了母愛對於兒童的不可替代性。

  鮑爾畢提出的依戀理論將依戀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無分化階段;低分化階段;依戀形成階段以及修

正目標的合作階段。

  安斯沃斯發現的依戀模式:焦慮-迴避型;安全型;焦慮-反抗型。他的學生又提出紊亂型。

  影響依戀的因素:教養方式;兒童的氣質特點;家庭的因素。

  早期依戀對後期行為的影響:對社會性發展、對情感發展、認知發展的影響。

  三、學前兒童的同伴關係

  同伴關係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係,或者主要指同齡人之間

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係。

  同伴關係的功能:發展社會能力的功能;幫助發現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影響同伴交往的因素:教養方式;身體吸引力;行為特徵;認知能力;教師的影響(教師對一個兒童

特徵和價值的認可程度會通過一種複雜的方式影響其他兒童對這個兒童的接納性。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

同伴群體中的平價標準出現之前,教師是對兒童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姚注意自

己的言行對兒童的影響)。

  四、學前兒童的社會行為

  1.兒童的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有益或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包括謙讓、幫助、合作、

分享、安慰和捐贈等。

  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包括:環境因素、認知因素、移情、強化。

  2.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兩種表現形式:工具性侵犯;敵意性侵犯。

  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家庭影響;玩具及電視(玩具在兒童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研究發

現,兒童的活動空間過小,或者沒有足夠數量的玩具,兒童之間打架和吵嘴的現象就會更容易發生。兒童

收看電視節目也很普遍,但是較長時間看電視,縮小了兒童的活動範圍,與周圍客體交互作用的機會減少

,單項灌輸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兒童的思維活動,並容易形成刻板的、模式化的行為方式。同時,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觀看暴力電視節目與青少年的反社會行為有關。但是電視的負面效應並不是電視媒體

天生就有的,應該說是由於社會對媒體的使用不當,或者是家長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社會認知因素。

  3.兒童的道德發展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前道德階段;他律道德階段(特點:認為規則是萬能的、不變的,不理解規

則是由人制定的;在評定行為是非時,總是抱極端的態度,並認為別人也這樣看;判斷行為的好壞是根據

後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據主觀動機;把懲罰看作天意,贊成嚴厲的懲罰;單方面尊重權威,有一種遵守成

人標準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自律道德階段。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認識是一個從他律道德向自

律道德轉化的過程。

  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學說:前習俗水平(服從與懲罰定向;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換);習俗水平(

好孩子定向;維護社會秩序與權威定向);後習俗水平(社會制度和良心的定向;普遍的道德原則定向)

心理諮詢師: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輔導2來源:考試大 【考試大:助你將考試一網打盡】 2009/2/27

  第三章 學前兒童心理過程

  學習目標

  1.掌握學前兒童的心理過程

  2.能運用相關知識解釋學前兒童在生活中出現的具體問題。

  心理學理論通常從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兩方面來研究和闡述人的心理。簡單說,心理過程就是指

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在兒童風情展心理學中,學術界傾向於從認知、情感和社會化三方面闡述兒童心

理過程的發展。這次輔導我們涵蓋第三和第四章內容,也就是心理過程所包含的三個方面。

  認知就是認識和知識。認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知識是這個過程的結果,在實際的認識活動中,以上

兩方面是結合在一起的。認知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過程。人的認知能力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具體的說,人

的獲得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人類的認識能力不僅為我們提供有關物

理世界的知識,還能使我們對人的心理和心理狀態本身形成認識。對心理狀態的認識是一個人日常生活認

識的核心。

  一、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展

  感覺和知覺時人類複雜心理活動的基礎,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資料來源,是認識活動的開端。

  心理學中,感覺是指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任何一種感覺,反映的是

事物的個別屬性,當我們對事物的不同個別屬性加以綜合時,就產生了對事物的整體的反映,這就是知覺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整體的反映,是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過程。感覺和知覺都

是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那麼我們對該事物的

感覺和知覺也將停止。

  人們一般都認為新生兒和嬰兒軟弱無能,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生兒、嬰兒在觸

覺、味覺、嗅覺和視覺等方面具有很多非凡的能力,一些能力甚至在胎兒時期就已經發揮功能了。

  1.觸覺、味覺和嗅覺:新生兒的觸覺、嗅覺和味覺都已經非常敏感了。

  2.視覺:隨著嬰兒的成長,視覺集中的時間越來越長;視敏度就是視覺辨別的精細程度,也就是通

常所說的視力,嬰兒的視敏度也在不斷提高;嬰兒的顏色視覺也發展很快。顏色視覺方面的一個重要缺陷

就是色盲。

  3.聽覺。胎兒在20周時已經具備聽力。嬰兒的聽覺敏度在不斷提高,聽覺定位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表現出了一定的聽覺偏好,聽覺辨別能力也在增強,但值得注意的是,嬰兒對於語音的辨別得到經常的使

用,因而這種能力得到保持,而音樂聽覺如果不常使用,就會變得越來越弱。成人要注意保護兒童的聽覺

,其中複發性中耳炎也是導致兒童聽力損傷的普遍原因。

  4.多通道知覺:主要是指視覺——聽覺、視覺——觸覺、視覺——動覺之間的聯合。

  5.空間知覺: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深度(距離)知覺和方位知覺等。

  形狀知覺是人對物體各部分的排列組合的認識,是視覺、動覺和觸覺協同活動的結果。美國心理學家

范茨專門用視覺偏愛的方法研究了嬰兒對形狀的辨別和偏愛。

  深度知覺是人判定自身與物體或物體與物體之間距離的一種能力,對我們理解環境的布局很重要,對

引導我們的運動型活動也很重要。美國心理學家吉布森和沃克設計了視崖裝置,通過實驗表明,6個月的

嬰兒便具有了深度知覺。因此,視崖裝置也稱了知覺研究中的一個經典實驗裝置。

  方位知覺即方向定位,是指對物體的空間關係和自己身體在空間中所處的位置的知覺。研究表明,兒

童方位知覺的發展順序為先上下,再前後,然後是左右。

  6.知覺恆常性:是指當知覺條件變化後,人對知覺對象的感知保持不變,包括大小恆常性和形狀恆

常性。

  二、學前兒童記憶的發展

  記憶是在頭腦中堡村個體經驗和加工、提取信息的心理過程。記憶與感知覺不同,干知覺時人對當前

直接作用於感觀的事物的認知,相當於信息的輸入,而記憶是對信息的編碼、存儲和提取。

  遺忘是我們對於曾經記憶過的東西不能再認,也不能回憶起來,或者是錯誤的再認和錯誤的回憶。

  1.嬰兒的記憶

  嬰兒期的記憶主要是再認。嬰兒末期,回憶開始出現,主要表現是出現客體永久性和延遲模仿的行為

  2.幼兒的記憶

  幼兒的記憶以無意識記為主,但有意識記也在不斷發展。

  相對於成人,幼兒較多運用機械識記,但也並非沒有有意識記。至於表現在部分學齡兒童身上經常看

到的機械識記,使長期學習和教育上的失敗造成的結果。學習中運用機械識記為主的學生,思維比較消極

,智慧不夠發展,不習慣於鑽研,自信心較差。隨著學習難度的加大,機械識記難以為繼,學生會越學越

被動。

  一般說來,提取記憶中的信息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再認,一種是回憶(再現)。再認能力一般都優

於回憶能力。

  自傳體記憶是指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具體事件的記憶。

  記憶恢復現象是指學習某種材料醫護,相隔一段時間以後所測量到的保持量,比學習過後立即測量到

的保持量要高。

  3.兒童的記憶策略

  記憶策略是指我們為提高記憶效果而採用的手段以及對自身記憶活動的有意識控制的心理活動。兒童

記憶策略的具體表現有以下幾種:視覺複述策略、特徵定位策略、複述策略、組織性策略、提取策略。

  三、學前兒童思維的發展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思維的產生、發展對兒童心理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首

先,思維的發生不僅意味著兒童的認知過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維的發生、發展引起了其他認識活動的質變

。其次,思維的影響並不局限在認知領域,還滲透到情感、社會性以及個性的各個方面。總之,思維的發

生、發展使兒童的心理開始成為具有一定傾向的、穩定而統一的整體。

  一般認為,思維與感覺、知覺一樣,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不過感覺和知覺是對客觀現實的直接

反映,思維則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觀事物共同的、本質的特徵和內在聯繫

  一般認為,人的思維過程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的重要特徵。也有學者認為,思維是對經驗的改組。

  1.學前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趨勢

  總的說來,兒童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直覺行動思維在前,具體形象思維隨後,抽象邏輯思維最後的順

序。

  直覺行動思維:是兒童在動作中進行思維。這種思維離不開兒童自身對物體的感知,也離不開兒童自

身的動作。直覺行動思維一直可以延續到幼兒期的早期(幼兒園的小班),這個時期的兒童的思維仍然帶

有很大的直覺行動性。直覺行動思維具有如下特點:直觀性與行動性;初步的間接性和概括性;思維的狹

隘性。直覺行動思維一方面是兒童的動作得以協調,另一方面把客體從時間和空間上組織起來。

  具體形象思維:是指依賴於事物的具體形象、表現以及對錶象的聯想而進行的思維。具體形象思維主

要表現在幼兒期。具體形象思維具有兩個特點:具體性和形象性;開始認識事物的屬性。

  抽象邏輯思維:就是使用概念、判斷、推理的思維形式進行的思維。通過抽象邏輯思維可以認識事物

的本質特徵以及事物內部的必然聯繫。在學前兒童晚期,開始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隨著抽象邏輯

思維的萌芽,兒童自我中心的特點開始消除,即開始「去自我中心化」。

  2.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

  皮亞傑為我們揭示了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正是這個階段論,向我們揭示了兒童智慧與成人的不同

之處,是我們認識到從新生兒到成人,他們的認識發展不是一個簡單的數量相加,而是一個有著質的差異

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每個階段都

表明兒童適應環境的一種新的水平。

  感知運動階段(0-2歲)。分為六個子階段:反射練習時期;習慣動作時期;有目的動作逐步形成時

期;手段與目的分化並協調時期;感知運動智力時期;智力的綜合時期。

  前運算階段(2-7歲)。分為兩個階段:前概念或象徵思維階段和直覺的半邏輯思維階段。後一階段

中,兒童思維的顯著特徵是仍然缺乏守恆性和可逆性,但直覺思維開始由單維集中向兩維集中過渡。另一

個顯著特點就是自我中心,即兒童只注意主觀的觀點,只考慮自己的觀點,從自己的身體、動作或觀念出

發,以自我為認識的起點或原因的傾向,而不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無法接受別人的觀點。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最重要的表現是獲得了守恆和可逆性的概念。

  形式運算階段(從11歲或12歲開始)。兒童可以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的

運算,甚至還能以概念、架設等為前提,進行假設演繹推理,得出結論。兒童是否具有假設演繹運算能力

是判斷智力高低的極其重要的尺度。

  四、學前兒童情感的發展

  情緒和情感是個體對內外環境變化產生的體驗。這種體驗往往是對變化效應,也就是變化對機體所產

生的影響的放大。情緒是情感的具體形式和直接體驗,情感是情緒經驗的概括。

  1.學前兒童情緒的發生

  有兩種情緒起源的學說,一種認為兒童出生時有原始情緒,以後在原始情緒的基礎上形成更為複雜的

情緒情感;另一種認為新生兒只有一般性激動,以後逐步分化為更為複雜的情緒情感。我國心理學家孟兆

蘭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新的嬰兒情緒分化理論。她認為人類嬰兒從種族進化進程中通過遺傳獲得大約8

-10種基本情緒,如愉快、興趣、驚奇、厭惡、痛苦、憤怒、懼怕、悲傷等,這些情緒的發生有一定的時

間次序和誘因,兒童各種情緒的發生,既有一般規律,又有個別差異。

  2.學前兒童基本情緒的發展

  微笑是嬰兒的第一個社會性行為。首先是自發性微笑,或稱內源性微笑。從第三周或第四周開始,嬰

兒表現出了很正的微笑,有外源性的刺激引起的,五六個月以後開始對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這是

嬰兒最初的有選擇性的社會性微笑。這種微笑的出現,增加了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依戀。總的說來,嬰兒

的微笑反映的是快樂的情緒。

  痛苦與悲傷:痛苦是由於持續的、超水平的不良刺激引起的。痛苦的第一個表現形式就是啼哭。兒童

啼哭有明顯的個別差異和性別差異。對於兒童來說,身體和心理的分離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兒童學習

的失敗也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焦慮和恐懼:焦慮就是對即將發生的事情,心理上產生一種惶惶不安、心神不寧、手足無措的心態。

焦慮情緒往往容易和恐懼情緒同時發生。兒童懼怕的對象隨著年齡增長與經驗的豐富而有所變化。

  憤怒:是指幼兒由於某種需要不能滿足時所產生的情緒,是一種激活水平很高的爆髮式負面情緒,表

現出哭鬧、濫發脾氣、粗暴的對待他人、罵人、頓足打滾等表情動作。

  隨著兒童對周圍人物辨別能力的增強,他們的情感選擇性也隨之增強。

  嬰兒的情緒和情感易變換、易衝動、易感染、易暴露,都是比較明顯的特點。

  3.學前兒童的情緒理解和情緒控制

  移情:當一個人感受到對方的某種情緒時,他自己也能體驗到相應的情緒。移情既是對他人情緒的意

識,又是對他人情緒的共鳴。

  兒童情緒調控能力和調控方式,與氣質有重要聯繫。

  第四章 學前兒童的社會化

  學習目標:

  1. 掌握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及重要性

  2. 掌握依戀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理解同伴關係對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

  3. 學會應用有關知識幫助學前兒童改善社會化發展中的不良出境和不良行為特徵。

  兒童的社會化,是每個兒童成為負責任的、有獨立行為能力的社會成員的必經途徑。影響兒童社會性

發展的因素包括兒童的語言能力、兒童的親子關係、兒童的同伴關係以及兒童的社會行為等

心理諮詢師: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輔導3來源:考試大 【考試大:中國教育考試第一門戶】

2009/2/27  第五章 活動中的學前兒童心理發展

  學習目標

  1.理解學前兒童音樂能力(感知能力、表現能力和欣賞能力)的發展趨勢及其特點。

  2.理解學前兒童繪畫能力、美術欣賞能力的發展趨勢及其特點。

  3.理解學前兒童在遊戲活動中的心理特點。

  4.理解學前兒童遊戲的發展趨勢及其特點。

  一、音樂活動中的學前兒童心理發展

  在音樂活動中,兒童通過參與不同形式的活動,在音樂的世界裡主要扮演著三種角色:音樂的感知者

、表現者和欣賞者。

  學前兒童的音樂感知能力是學前兒童音樂表現能力、欣賞能力的基礎和前提。音樂感知能力包括旋律

感、節奏感以及音高辨別能力等。

  學前兒童在音樂活動中,作為一個音樂的表現者,可以通過歌唱的形式來表現音樂,另外他們也可以

通過身體動作來表現音樂。

  學前兒童的音樂欣賞能力是指兒童將音樂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鑒賞的能力。音樂欣

賞能力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能力,建立在學前兒童對音樂感知能力發展的基礎上。學前兒童的音樂欣賞能力

包括分辨音樂音響效果的能力,體會樂曲表現的情緒情感的能力,通過想像和聯想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

容的能力等。

  二、美術活動中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

  兒童美術活動包括繪畫、手工、造型、美術欣賞等方面,其中兒童繪畫史最有代表性的活動。

  兒童繪畫能力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塗鴉期(1-2歲);象徵期(2-3歲);定型期(3-7歲

)。

  學前兒童美術欣賞能力的發展分為本能直覺期(0-2歲)和直接感知美術形象時期(2-7歲)兩個階段

。其中直接感知美術形象期的特點是:兒童更關注美術作品的內容,而忽視作品的形式;喜歡的物體和顏

色是兒童評判作品好壞的兩個標準。

  三、遊戲中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

  (一)遊戲活動中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

  1.興趣指引:是學前兒童遊戲的最主要原因。

  2.注意力集中: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遊戲上,沒有什麼外在的干擾可以阻礙他們,而且思維活躍

,想像力豐富。

  3.有積極的情感體驗:盡情體驗遊戲的愉悅及歡樂的積極情感。

  4.自由性:他們是自由的、主動參與的、無拘無束的,沒有外在的、多餘的規則,遊戲也沒有實現

目標的壓力。

  5.假象與真實的轉換:發揮想像力來充實遊戲。

  6.人與人(物)的交流:人與人(物)的交流遊戲中非常普遍。

  7.各方面能力的延展:遊戲能在學前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搭建一個發展的支架,使其在自我控制、

語言使用、記憶和與他人合作方面延展自己的能力。

  (二)學前兒童遊戲的發展

  學前兒童遊戲很多,如從認知發展的角度看,可分為機能遊戲、象徵遊戲、規則遊戲;從活動內容來

劃分,可分為動作技能遊戲、認知遊戲、社會戲劇遊戲、結構遊戲等。

  1.社會性遊戲的發展:

  Parten根據學前兒童在遊戲中的社會性參與程度,將遊戲分為四種:獨自遊戲、平行遊戲、聯合遊戲

和合作遊戲。

  獨自遊戲(2-2.5歲):兒童獨自一個人遊戲,即使有其他人在場,也不與他們發生任何聯繫;而且

兒童之間從事著不同的遊戲活動。

  平行遊戲(2.5-3歲):兒童在一起從事相似的遊戲,但彼此之間沒有社會互動。

  聯合遊戲(3.5-4.5歲):兒童們在一起遊戲,彼此的行為相互關聯,但不相互合作。

  合作遊戲(4.5歲以上):兒童為了達成同一個目標或滿足同一個需要,在合作中一起遊戲。

  2.操作性遊戲的發展

  學前兒童通過操作物體而進行的遊戲稱作操作性遊戲。經歷了從簡單的擺弄到能夠創造出不同的作品

,從無意識的擺弄到有效的探索的階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發展階段中:無目的的遊戲、功能性遊戲和

結構性遊戲。

  無目的的遊戲(0-1歲):皮亞傑認為處於1歲以前的嬰兒的遊戲本質是唯樂的,沒有目標的。他們只

是希望通過控制玩具獲得快感。使用方法也是沒有目的、隨心所欲、無法預測的。

  功能性遊戲(1-3歲):兒童能慢慢關注玩具或物體的特徵,慢慢知道玩法,因此能根據特徵和功能

來使用。但是在操作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使用的刻板化。

  結構性遊戲(3-6歲):有組織的目標導向的遊戲,即兒童在一定目標的指引下,通過操作,將一些

無意義的材料變成有意義的結果的遊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到了4歲左右,結構性遊戲成了兒童最

主要的遊戲形式。結構性遊戲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想像構造、模擬構造和創造構造三個階段。

  3.象徵性遊戲的發展

  象徵性遊戲是通過使用替代物並扮演角色的方式,來模擬社會生活的假裝或想像遊戲。是學前兒童的

典型遊戲。根據象徵性遊戲的水平可分為裝扮遊戲和角色遊戲。

  自我導向的裝扮遊戲:指的是兒童裝扮得行為指向的是自己,他們自己是裝扮行為的行動者。

  外在導向的裝扮遊戲:指的是兒童把其他物體或人當作裝扮行為的行動者。

  序列性裝扮遊戲:當兒童的裝扮行為具有連貫性時的遊戲被稱為序列性裝扮遊戲。

  角色遊戲:兒童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進行的遊戲。第六章 學前兒童個性有關因素的發展

  學習目標:

  理解個性因素(包括氣質、性格、自我意識、性別化)的年齡特徵、發展趨勢及其重要性。

  兒童心理發展到達一定的成熟階段後,就形成一種整體的、穩定的、有特點的精神面貌,這就表明個

性形成了。心理學所說的個性是指一個人的總的心理面貌。

  個性這個心理特徵系統包含三個子系統:個性傾向性系統、自我意識系統合個性心理特徵系統。

  個性傾向性系統包括:需要、動機、興趣、志向、世界觀等要素。個性傾向性系統是構成個性的核心

  自我意識系統包括: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監控三方面。

  個性心理特徵包括:氣質、能力、性格等。性格是個性最核心的特徵,反映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性態度

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

  一、學前兒童的氣質

  氣質是人心理活動動力方面比較愛穩定的心理特徵。動力特徵是指心理活動的速度、強度、穩定性和

指向性。氣質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動都染上了個人的獨特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受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

  傳統的氣質類型分為四種,分別是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

  三種典型的嬰兒的氣質類型包括:容易撫育型、撫育困難型和啟動緩慢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氣質的問題,有類型的差異,沒有好壞的區別,每種氣質類型都有積極的一面,

也都有消極的一面。教師應該在了解、尊重兒童氣質差異的前提下實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實效。

  二、學前兒童的性格

  性格是表現為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的個性心理特徵。穩定性是性

格的主要特徵。具有社會意義,它是表現一個人能精神面貌的主要特徵,是個性心理特徵中的核心部分。

  學前兒童的性格特徵具有如下特點:好動、好奇好問、好模仿、好衝動。

  三、學前兒童的自我意識

  (一)概述

  自我意識是指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性形成水平的標誌,也是推動個性

發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意識可以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來認識。

  從形式上看,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從內容上看包括物質自我、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

  自我認識是個體對自己身心特徵和活動狀態的認識和評價。自我體驗是個體對自己所持有的一種狀態

。自我調控是指個體對自己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調節和控制。

  (二)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1.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

  對身體的認識: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開始認識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認識自己的整體形象;意識

到身體內部狀態;名字與身體聯繫   對自己行動的認識:區分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出現了最初的獨立性;支配自己的動作

  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意識:3歲兒童開始意識到願意和應該的區別;4歲兒童開始出現了對自己的認識活

動和語言的意識。

  2.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核心。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標誌。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主要表現為自我評價的發展。特點如下:從依從性評價發展到對自己的個別性和多面性評價;從對自己外

部行為的評價到內心品質的評價;從主觀情緒性評價到初步客觀的評價。

  四、學前兒童的性別化

  將生物學的性別與社會對性別的要求融入個體的自我知覺和行為之中的過程就是兒童性別化的過程。

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的標誌。

  1.兒童的性別概念

  兒童的性別概念包括三部分:性別認同、性別穩定性和性別恆常性。

  性別認同是指對自身性別的正確認識,即掌握自己的性別屬性或相應的作用。

  性別穩定性是指兒童對自己的性別不隨其年齡、情境等的變化而改變這一特徵的認識。

  性別恆常性:兒童對一個人不管外表發生什麼變化,而其性別保持不變的認識。

  2.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時個體關於男性或女性各自適宜的行為方式和活動的認識。

  性別角色的發展階段:生物取向階段——社會取向階段——心理取向階段。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複習資料一2010年09月29日 陳俊嬴

第一章 緒論   1、考核的知識點   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個體心理發展的基本觀點;

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2、考核要求   識記:學前兒童心理學;發展的生物性和社會性;

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發展的普遍性和差異性;實證研究法;橫向研究;縱向研究;各種具體的研究方

法。   理解:關鍵期的概念;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各自的優缺點。   各種題型舉要:   1、學前

兒童心理學是研究(C)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   A、0—8、9歲 B、0—3歲 C、0—6歲 D、0—

13、14歲   2、以時間為標準,在同一時間對某個年齡組或幾個年齡組的兒童的心理發展進行研究的方

法屬於(A)   A、橫向研究 B、縱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實證研究   3、對一組或一個兒童進

行定期的系統的隨訪觀察,找出心理發展過程特點的方法稱為(B)   A、橫向研究 B、縱向研究 C

、平行研究 D、實證研究   4、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實證研究法和理論研究法兩大類。   5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闡明學前兒童心理的特徵和各種心理過程的發展趨勢及心理發展變化的機制。(對)

  6、個體心理的發展不能脫離社會環境反映的是心理發展的社會性特徵。(對)   7、發展的連續

性重點描述量的增減(對)   8、發展的階段性揭示質的變化(對)   9、個體心理發展指一個人作

為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出生,再從新生兒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心理發展的全過程。   

10、發展的連續性是指個體心理發展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積累的過程。   11、發展的差異性,指每一

個兒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發展速率、特色和風格等,從而構成個體間心理發展的不同。   12、簡述個

體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1)發展的生物性和社會性;   2)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   3)發

展的普遍性與差異性。   13、簡述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1)闡明學前兒童心理的特

征和各種心理過程的發展趨勢;   2)揭示兒童心理發展變化的機制。   14、試述學習學前兒童心

理學的意義。   1)探索學前兒童心理發生和發展的規律,充實兒童心理發展理論體系,促進心理科學

的發展。   2)為一切有關兒童的實際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首先為學前教育提供心理學依據、其

次,兒童心理學為兒童心理健康、兒童醫療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識、此外,兒童心理學對一切與兒童有關

的法律條文的制定、對兒童文學藝術的創作、兒童出版物的策劃和裝幀、兒童玩具的設計和製作、兒童服

裝的設計、兒童食品的開發和調配等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   第二章 兒童心理發展的生物學基礎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學員對兒童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遺傳的作用與機制、胎內環境的重要

性以及大腦對心理發展的重要性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考核的知識點   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

發展;胎內環境。   3、考核要求   理解: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發展;影響胎內環境的因素。   

題型舉要:   一、填空:   我們通常所講的遺傳物質存在於人體的基本單位細胞里,全名叫脫氧核

糖核酸,簡稱DNA,DNA2。   1、在懷孕後的第四周,胚胎第一個形成的就是/神經系統/。   2、首

先發展起來的是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   3、兒童大腦機能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條件反射/的形成和鞏

固;/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增強;/第一、第二信號系統/協同活動的發展等幾個方面。   4、新生兒的神

經活動,主要在皮層下部位進行。他們利用先天遺傳的無條件反射來適應環境。這些基本反射包括/食物

反射/和防禦反射、 /抓握反射/、/巴賓斯基反射/、驚跳反射等。   5、/明確的條件反射/的出現被認

為是心理發生的標誌,也可以籠統地把新生兒時期視為心理發生的時期。   6、大腦皮層機能的發展,

不僅表現在興奮過程中,還表現在抑制過程中。兒童年齡越小,神經的/興奮過程/比/抑制過程/佔優勢就

越強,興奮也就特別容易擴散。   7、大腦皮層/抑制機能的發展/是大腦機能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

  8、在兒童條件反射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刺激物逐漸佔據主導地位,那就是/語詞/。   9

、對第一信號發生反應的皮層機能系統叫/第一信號系統/,對第二信號發生反應的皮層機能系統叫/第二

信號系統/。   10、事實證明,許多先天缺陷並不完全決定於遺傳,而往往是由於/胎內環境的危害/與

/遺傳的某種相互作用/引起的。   11、影響胎內環境的因素主要有/母親年齡/(育齡)、營養、藥物、

輻射、健康狀況、Rh因子以及情緒和態度等。   二、判斷   1、遺傳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兒童心理

發展的自然前提。(對)   2、對於胎兒首先發展起來的是神經系統的高級部位。(錯)   3、六七

的兒童的腦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腦重。(對)   4、明確的條件反射的出現被認為是心理發生的標誌。

(對)   5、母親產生的長時間不良情緒對胎兒的身體和精神會產生影響。(對)   6、在懷孕後的

頭五個月,母親生病對胎兒影響最大。(錯)   7、母親對胎兒的影響主要指年齡太大或太小。(對)

  三、問答   1、簡述兒童大腦機能發展的主要表現階段。   1)條件反射的形成和鞏固;   2

)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增強;   3)第二信號系統協同活動的發展等幾個方面   四、論述   1、試

述母親對胎兒發育的影響及如何做好優生。   胎兒的發展受母親的年齡、自身營養、藥物、輻射、健

康狀況、情緒和態度等因素影響。在準備懷孕或懷孕過程中要注意這些方面的因素,做到優生優育。(要

求列出各因素的影響及如何去做)   第三章 學前兒童心理過程學習指導   1、考核目的   本章

主要考核學員對學前兒童心理過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學員運用相關知識解釋學前兒童在生活中出現的具

體問題的能力。   2、考核的知識點   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展;學前兒童記憶的發展;學前兒童思

維的發展;學前兒童基本情緒的發展。   3、考核要求   識記:視覺;聽覺;多通道知覺;空間知

覺;深度知覺、方位知覺;自傳體記憶;記憶恢復;記憶策略;記憶的各種具體策略;思維過程的特徵;

直覺行動思維及其特徵;具體形象思維及其特徵;學前兒童思維發展的總趨勢;嬰兒的情緒和情感的特點

;移情。   理解:思維發展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各階段及其主要表現;嬰

兒微笑對其發展的作用;痛苦與悲傷的形成原因;學前兒童的情緒理解與情緒調控。   一、填空題:

  1、新生兒視覺調節機能較差,/視覺的焦點/很難隨客體遠近的變化而變化。   2、嬰兒從/4個月/

起,開始對顏色有分化性反應,能辨別彩色和非彩色。   3、研究表明兒童方位知覺的發展順序為/先

上下,再前後/,然後是/左右/。   4、早期運動經驗豐富的嬰兒,對/深度/更敏感,表現出的恐懼也/

越少/。   5、有研究表明在出生後/第一周/中,嬰兒就具有大小恆常性了。   6、研究表明嬰兒(尤

其是6個月以前的嬰兒)的記憶主要屬於/內隱記憶/。   7、嬰兒期的記憶主要是/再認/,大約5個月左

右,兒童對熟悉對象特點的明顯變化,會給予新的注意。   8、嬰兒末期回憶開始出現,主要表現是出

現/客體永久性/和/延遲模仿/的行為。   9、7個月以後的嬰兒能尋找從視野中消失的物體,說明嬰兒

已經具有了/回憶/。   10、年幼的兒童更傾向於/無意識記/,隨著年齡的增大,幼兒/有意識記/的能

力逐步增強。   11、/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是兒童識記的兩種方法。   12、從思維發展的方式看

,兒童的思維最初是/直觀行動/的,然後出現/具體形象/的,最後發展起來的是/抽象邏輯思維/。   

13、皮亞傑將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

段。   14、在感動運動階段,兒童只能對當前感覺到的事物施以實際的/動作進思維/,於階段中、晚

期,形成物體/永久性意識/,並有了最早期的/內化動作/。   15、/前運算階段/,物體永久性的意識

鞏固了,動作大量內化。   16、在表象思維的過程中,兒童主要運用/符號/(包括語言符號和象徵符

號)的象徵功能和替代作用,在頭腦中將事物和/動作內化/。   17、具體運算階段兒童智慧發展的最

重要表現是獲得了/守恆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18、/微笑/是嬰兒的第一個社會性行為。嬰兒通過

笑能引起其他人對他作出積極的反應。   19、一般來說,新生兒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

的。   20、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4-5/歲幼兒能正確判斷各種基本情緒產生的外部原因。   

二、名詞解釋   1、感覺指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2、知覺是人腦

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整體的反映,是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過程。   3、客體永久性是指當

一個物體從視野中消失後,兒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4、記憶恢復,是指學習某種材料後,相隔一段

時間後所測量到的保持量,比學習之後立即測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5、記憶策略是指是我們為提高記

憶效果而採用的手段以及對自身記憶活動的有意識控制的心理活動。   6、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具體事

件的記憶叫自傳體記憶。   7、直覺行動思維,就是兒童在動作中進行思維。   8、形式運算:這種

擺脫了具體事物束縛,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的運算。   9、具體運算意指

兒童的思維運算必須有具體的事物支持,有些問題在具體事物幫助下可以順利獲得解決。   10、這種

擺脫了具體事物束縛,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的運算就叫做形式運算。   

11、所謂自我中心,是指兒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動作和觀點之上的現象。   三、簡答   1、簡

述幼兒記憶發展的特點。   1)以無意識記憶為主,   2)機械記憶和意義識記憶是兒童識記的兩種

方法並較多地運用機械記憶;   3)再認好於回記憶;   4)具有自傳體記憶能力;   5)有特殊

的記憶恢復現象。   2、簡述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趨勢。   1)直覺行動思維階段;   2)具體形

象思維階段;   3)抽象邏輯思維階段;   3、簡述兒童產生懼怕的原因。   1)熟悉環境的改變

;   2)被他人懼怕情緒感染;   3)後天經驗所致。   第四章 學前兒童的社會化   1、考核

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學員對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及其重要性、依戀的特點及發展趨勢、同伴關係

對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學員運用有關知識幫助學前兒童改善社會化發展中的不良處境

和不良行為特徵的能力。   2、考核的知識點   學前兒童口語的發展;學前兒童語言的交際功能;

學前兒童的依戀;學前兒童的同伴關係;學前兒童的社會行為。   3、考核要求   識記:學前兒童

口語發展的主要表現;積極辭彙;消極辭彙;學前兒童語法結構發展的趨勢;自我中心語言及其範疇;社

會化語言的類型;依戀;安斯沃斯的依戀的模式;同伴關係;親社會行為;攻擊性行為的表現形式;兒童

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的特點;柯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學說」。   理解:早期

依戀對兒童後期行為的影響;同伴關係對兒童發展的作用;教師對兒童同伴關係發展的影響;兒童親社會

行為的影響因素;玩具和電視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   應用:如何促進兒童心理過程的協調發展

;如何幫助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不良處境和不良行為特徵。   一、填空   1、8個月以後的嬰兒主要

採用兩種方式開展交流活動,一種是/陳述/,.另一種是/請求/。   2、學前兒童口語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語音、辭彙、語法、口語表達能力/以及語用技能的發   展等方面。   3、/4歲/以上兒童一般能夠

掌握本民族語言的全部語音。以後發音開始穩定,趨於方言化,即開始局限於本族或本地語音。   4、

兒童一般先掌握/實詞/,再掌握/虛詞/。實詞中最先掌握/名詞/、其次是動詞,再次是形容詞和其他實詞

。   5、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積極辭彙/,即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詞;也有一些/消極詞

匯/,即或者對詞義不十分理解,或者雖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確使用的詞。   6、皮亞傑研究了2—7歲

兒童的語言,將兒童的語言劃分為兩大類:/自我中心語言/和/社會化語言/。   7、自我中心語言共分

為三個範疇:/重複、獨白、雙人或集體/的獨白。   8、社會化語言有下列四種:/適應性告知/批評和

嘲笑/命令/、請求和威脅/問題與回答/。   9、皮亞傑認為,在自我中心語言階段,兒童之間的交談沒

有/因果關係/的解釋,只有對事物的描述和對事實的陳述。   10、語言獲得理論有/先天獲得論、語言

習得論、相互作用論/。   11、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有力地說明了母愛對於兒童的不可

替代性。   12、對兒童來說,/尋求親近/是依戀的核心與基本的外在行為表現,而強烈的相互依存的/

情感/則是依戀基本的內在心理壓力。   13、有研究認為,嬰兒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

段:/客體中心階段/簡單相互作用階段/互補的相互作用階段。   14、影響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的認知

因素,主要包括兒童對/社會性行為的認識/、對情境信息的識別、/觀點採擇及歸因/等。   15、兒童

的攻擊性行為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工具性侵犯/,一種是/敵意性侵犯/。   16、兒童在2~4歲之間

,攻擊形式發展總趨勢是:/身體攻擊逐漸減少,言語攻擊相對增多/。   17、柯爾伯格採用了/道德兩

難故事/,讓兒童在兩難推理中作出選擇並說明理由。   18、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水平分為/前道德階

段(0—2歲) 他律道德階段(2—7歲)自律道德階段/(7—12歲)   19、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同伴

群體中的評價標準出現之前,教師是影響兒童最有力的人物。   20、柯爾伯格將兒童道德發展階段劃

分為3水平, 6階段。   二、名詞解釋   1、依戀是嬰兒與母親或其他養育者之間形成的親密的,持

久的情感關係。   2、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有益或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包括

謙讓、幫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贈等。   3、兒童「觀點採擇」能力。兒童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來理

解情境的能力   三、簡答   1、簡述兒童的自我中心語言及其表現範疇。   1)兒童不考慮與誰

說話,也不在乎對方是否聽他說話而自己講話。   2)分重複、獨白、雙人或集體獨白。   2、簡述

依戀及其表現。   1)依戀是嬰兒與母親或其他養育者之間形成的親密持久的情感關係。   2)通常

表現為微笑、啼哭、吮吸、喊叫、抓握、依偎和跟隨等,以此表達對依戀對象的依戀關係。   3、試述

依戀的特徵。   1)依戀對象具有選擇性;   2)有親近行為;   3)能從依戀關係中獲取慰藉和

安全感;   4)依戀關係的破裂會導致分離焦慮和痛苦;。   5)雙方在情感和行為上有協調性。

  4、簡述安沃斯提出的兒童依戀的模式類型。   焦慮——迴避型、安全型、焦慮——反抗型   5

、簡述2—6歲兒童語法結構的發展趨勢?   1)從渾濁—體到逐步分化;   2)句子結構從簡單到復

雜;   3)句子結構從不完整到完整;   4)句子長度由短到長。   6、簡述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

響因素?   1)環境因素;   2)認知因素;   3)移情;   4)強化。   7、簡述處於他律

道德階段兒童特點。   1)對規則的理解:規則是萬能不變的;   2)評定行為的態度是極端的;判

斷行為根據後果大小;   3)把懲罰看成是天意,贊成嚴厲的處罰;   4)單方面尊重權威,遵守成

人標準和成人規則。   四、論述   1、試論述同伴關係對兒童發展的作用。   1)幫助發展社會

能力的功能:同伴使兒童獲得了支持資源,在兒童與同伴交往中出現的衝突將導致社會觀點採擇能力的發

展,促進社會交流所需技能的獲得;   2)幫助發現自我的功能:兒童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促進自我

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發展   3)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兒童可以從同伴中得到情感的宣洩、寬慰、同情

和理解,因而產生安全感和責任感,相互幫助克服情緒上的問題,獲得良好的情感發展。   2、試述影

響兒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1)教養方式(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對兒童性格的不同影響

;   2)兒童自身身體的吸引力:相貌漂亮的兒童更易受其他兒童歡迎;   3)自身不同的行為表現

:外向、友好無攻擊性行為的兒童較受歡迎;   4)認知能力的高低:智商高的兒童與同伴的的接納程

度呈正相關;   5)教師的影響:教師對兒童特徵和價值的認可程度影響其他兒童對該兒童的接納性。


推薦閱讀:

面相揭秘你的性格及心理行為|心理行為|性格
為什麼一些女生寧願看著球溜走,也不願意順手撿一下球?
不會生氣的媽媽——管與慣
男友介意男髮型師給我剪頭是心裡有問題嗎?
拖延的本質就是兩個害怕——讀《拖延心理學》 | 果殼網移動版

TAG:心理學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