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刺客文化:士為知己者死
刺客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行業之一,他們的活動一般非常隱秘,行刺目的往往以圖在短時間內,讓目標人物及其相關事物遭受致命打擊。 漢朝史學家司馬遷著作《史記》中的《刺客列傳》,刻畫了一撥中國最早的刺客。如今被很多年輕人掛在嘴上、喜歡當玩笑話來開的那句「士為知己者死」,便始自於那個年代,而且在各種史料記載中,曾經真實地發生過。
▲漢畫像石:《專諸刺王僚》。公元前515年4月,吳國公子光設宴邀請吳王僚,並派刺客專諸伺機行刺。因吳王僚親兵保衛森嚴,專諸把匕首藏於熟魚腹中,上菜時刺死吳王僚,公子光奪取了政權,為吳王闔閭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要說中國古代刺客,不得不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豫讓。如今廣為流傳的「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就出自這名古代義士。他也被稱為「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 根據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一》中記載,豫讓姓姬,是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他先為范氏做事,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但都未受到重用。鬱郁不得志之際,豫讓遇到智伯,成為對方的家臣,而且智伯對他很尊重。在豫讓看來,智伯對他有知遇之恩。 公元前475年,智伯成為晉國執政。因卿大夫趙氏拒絕獻出封地,智伯聯合魏氏、韓氏兩家共同對趙氏發動「晉陽之戰」。 沒想到,到了公元前453年,當時還是晉國卿大夫之一的趙襄子派人向魏、韓陳說利害,魏氏、韓氏臨陣反戈,聯合趙氏反攻智氏,智伯被趙襄子擒殺。消滅智伯以後,三家分割了他的屬地,並將晉國完全瓜分了。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三家分晉」。其中趙襄子最痛恨智伯,還把智伯的頭蓋骨拿來做飲器。 對智伯,豫讓奉其為知己,卻未能盡忠,空留一身遺憾,「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對趙襄子,他暗下決心,「吾其報知氏之仇矣」。 在那個年代,「報仇」最直接的就是改行當刺客,幹掉襄子。但是豫讓並不擅長行刺,他被後世奉為四大刺客之一,也不在於他武藝有多高強,而是因為他對自己誓言的堅守,對忠誠的執著。 ▍一個有著義士之風的年代 要殺人,首先得改頭換面。豫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更名改姓,偽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乾的也是最低等下賤的活兒:打掃廁所。憑藉這身臨時學來的手藝,他成功進入趙襄子的宮中修整廁所。 豫讓的想法是,借襄子上廁所的時候殺死他。這個算盤倒是打得好,但說實話,豫讓真不適合做刺客。第一次來殺人,他就穿幫了。 雖然他如期等到襄子來上廁所,但襄子始終感覺廁所氣氛可疑,這個修整廁所的人也從未見過,於是抓來一問,發現眼前這人是豫讓,衣服裡面還藏著一把刀子。 被審問時,豫讓毫不掩飾自己的動機:「欲為智伯報仇!」侍衛們都吆喝著要殺掉他,襄子倒無比感慨地說:「他是義士,我以後謹慎小心地迴避就是了。」在侍衛們的一片反對聲中,襄子把豫讓放走了。 不得不說一下襄子,此人生於五霸稱雄的春秋末代,《史記》中所列趙國的襄子紀年,在位33年,性格沉穩,頗有遠略,見識不同常人。 要知道,在趙簡子(趙鞅)的一乾兒子中,最初趙襄子一點優勢都沒有,母親是從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諸子中名分最低。最初的太子也不是他,而是趙伯魯。但趙襄子從小機敏好學,膽識過人,不似諸兄紈絝,多年後他贏得父親趙鞅的青睞,廢掉趙伯魯,破例立他為太子。 前文提到的「智伯之怨」,實際上由來已久。趙鞅死後,晉國正卿由智伯取而代之。智伯很瞧不起趙襄子,曾罵他「相貌醜陋,懦弱膽怯」。一同討伐鄭國時,智伯還借酒醉將酒杯扔到襄子臉上。 面對這些屈辱,連襄子手下的官兵都看不下去,主動請纓要求殺掉智伯。但襄子的回答是:「主君之所以讓我做儲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能忍辱負重。」 現在看來,他能容忍智伯,還不能容忍一個「義士」嗎?哪怕,這是一個要殺自己的義士。 ▍復仇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復仇本身 按理說,豫讓被逮個現行,又被寬厚仁慈的襄子放掉,理應就此收手了。但是豫讓心裡還揣著那句誓言:士為知己者死。 於是,他幹了一件聳人聽聞的事,開始全面改造自己的外形:用漆塗滿全身,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剃光了鬍鬚和眉毛,把自己徹底毀容,然後假扮乞丐乞討。不過,妻子的一句話,讓他覺得對自己的毀滅還有待升級。妻子說:「這個人長得並不像我的丈夫,可聲音卻極像,這是怎麼回事?」豫讓轉而就活活吞下火炭,為的是燒壞聲帶,改變自己的聲音。 這種事得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幹得了!朋友們也看不下去了,對豫讓又是可憐又是惋惜,他們為豫讓支招兒:憑你的才幹,如果竭盡忠誠去侍奉趙襄子,那他必然重視你和信賴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賴後,你再復仇也不遲。 但豫讓聽了這話後,不以為然地笑了。他認為,為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這很不齒很不道德,也是一種極端敗壞君臣大義的做法。 「今天我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闡明君臣大義,並不在於是否順利報仇。」豫讓和朋友的這句對話,得以窺見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復仇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復仇本身。 在那個年代,這種理論確實很有市場,足以被天下義士奉為經典。 ▍「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毀容之後的豫讓提前摸清了趙襄子某天的出行時間和路線,在他要外出的那天,提前埋伏於一座橋下。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橋如今已成名勝古迹,名曰豫讓橋,並被解釋為豫讓行刺趙襄子之處。 這天,趙襄子的人馬果然行至此處。沒想到還沒到橋上,馬兒突然受驚。襄子立馬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派手下去打探,果然分毫不差。豫讓再次被拿下,兩人有了一番經典對話。 生氣的趙襄子跟豫讓理論起來:「你不也曾經侍奉過范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你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託身為智伯的家臣。智伯死了,你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 豫讓解釋了自己的初衷:「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這句話的大意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智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正猶豫怎麼處置他時,豫讓先開口了。他向趙襄子提出一個荒唐的請求:請趙襄子脫下一件衣服,讓自己象徵性地刺殺一下,以完成最初的誓言。
▲豫讓擊衣 根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趙襄子最終滿足了豫讓這個有點過分的請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而死」。據說,他死之日,趙國之士聞之,皆為涕泣。
推薦閱讀:
※2016中國情愛報告
※界·鑒 | 2015風雲 中國銀行業十大事件
※韓媒:要密切觀察中國的研發
※中國人不可不知的民間禁忌!(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