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各種人格障礙分析
07-27
[各種人格障礙分析我們之所以會形成現有的人格,完全是因為我們在孩提時所受到的創傷。幼小的時候,我們期待被愛,期待被關懷和擁抱。如果這些需求沒辦法被滿足,我們就會受到傷害,本能地會做出反應來保護自我。如果傷害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這種自我保護能力不斷被啟動,我們的人格就會不斷地被扭曲。這是為應付所面對的情況而做出的調整,慢慢地發展成另一個我,一個遠離本來面目的我。以下是幾種典型人格障礙:一、刻板型人格創傷發生在2歲多,3—6歲或青春期。對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這世界真好玩,人生充滿驚奇和歡樂。任何好玩的事孩子自自然然地都有衝動,都想要去做去創造,包括撫摸自己的生殖器。但如果大人對孩子立下很多很多的規矩,有很多的應該,不應該,可以,不可以,許多事都依照刻板的模式進行。小小孩子就必須克制自己的情緒,剋制性的好奇和衝動,不許哭,不可以生氣。在家應該聽家長的話,到了學校應該聽老師的話,老師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不要問為什麼,像個機器人,依命令行事。孩子只有遵守這些教條式的規章才會有安全感,這些規章則漸漸地就成為了這個人言行舉止的規範。這樣的人很有責任感,但缺少感情。他不但自己按照嚴格的規則行事,認為別人也應該如此,別人若不符合他的規則就會很生氣。因此刻板型的人擅長伸出食指去批評別人,批評別人的同時也培養了他的優越感。他們特別擅長控制自己,以一個完美的幻像作為行事的依據和準則。做任何事情都恰如其分,時間觀念很強。在外表上就算不光鮮亮麗,也會將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他對亂七八糟的事毫無耐性,唯有井然有序才感到安全。他注重細節,不放過任何小事,沒有絲毫的差錯。刻板型的人多半是完美主義者,嚴重的會出現強迫行為和潔癖。在這完美的面具下,刻板型人格有著模糊的恐懼,總覺得生命中有所缺失,好像少了什麼,不能滿足。對很多事都麻木,且常有不真實感,好像什麼都是假的,和人也無法深交。這一類型的人需要放棄自我控制,做一個不完美的人,讓自己跌到恐懼的深谷,才能在深谷的底處找到自己。二、控制型人格控制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有多種,比如父母常常不講信用,說話不算數。孩子通常有很多被背判的經歷。此外還與戀父戀母情結有關。弗洛伊德認為戀父戀母情結是兒童在三到五歲所必須經歷的心理過程。在這個時期,在小女孩心裡,由於愛戀父親,對母親產生忌妒和恨意;在小男孩心裡,他覺得自己是母親的小情人,而對父親產生排斥。這個時期,不論是女孩或是男孩,都會陷入和父母親之間的三角關係之中,因此會有一些微妙的狀況產生。比如小女孩覺得自己是父親的小情人,下意識地視母親為敵對陣營的竟爭對手,有時候可能會因某種原因父親居然站在敵對陣營的一方來批評小女孩,小女孩就會覺得備受羞辱,覺得父親背判了她。如果這種背判的傷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最後終於在孩子的人格里烙下了印,使他發展出控制型人格。經驗了被父母背判的創傷,怕背判成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恐懼。試想想,你若常被人出賣,心理上會有什麼反應?自然是不能信任任何人,毫無安全感,那麼要怎樣才有安全感?要控制別人,確保他不會背判你才感到安全。正如一個不能信任妻子的丈夫,要隨時隨地掌控對方的一舉一動,生怕自己一轉身,妻子就和別的男人談情說愛而背判他。這裡所說的背判,是完全以孩子的意識來看的。孩子在三角關係中受到創傷,覺得異性的父母背判了自己,既然父母不講信用,那麼我也不講信用。於是會發展出一種玩弄父親或母親的心態作為補償,而這種玩弄的手法長大了就會形成一種善操縱、愛支配、耍手段的特質。這類型的人很早就學會隨機應變,甚至說謊耍賴,穿梭挑拔。這類型的人長大後是策略專家,他們知道如何控制環境和他人,控制的手段可硬可軟,硬的手法很具侵略性和攻擊性,有時甚至到了欺負人的地步。和他們相處讓人覺得很有壓力,飽受威脅。第二種支配手段則是採取陰柔路線,不著痕迹地以誘惑的方式達到掌控別人的目的。控制型的人喜歡掌權,只有權利才能讓他有安全感。他很會說謊,說謊的時候臉不紅,心不跳,眼睛都不眨一下,完全不想被人拆穿後的尷尬場面,即使謊言被拆穿,也毫無心理負擔,懺悔道歉後又是一條好漢。他幾乎不信任何人,即使是最親密的戰友,也是潛在的敵人,因為他心中有個主要形象:「我將會被利用,被背判,被操縱。」不信任別人的結果就是要去支配,去控制,支配別人是唯一能讓他有安全感的武器。他無時無刻不和人竟爭,任何人對他來說都是潛在的對手,非要把對方比下去自己居首位不可,他不斷追求權利,追求外在的虛榮,以掩蓋自己的不如人。他有時裝腔作勢,好讓自己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人物,控制型人格有著脆弱的自尊和易怒的個性,一點小批評都可能讓他覺得備受委曲而暴跳如雷。這種人能言善道,會把事情說得頭頭是道,直到對方同意和屈服而接受他的觀點為止。他必須不斷地攻擊,不斷地向人挑戰,來證明別人錯了他是對的。他有著堅強無比的意志力,認為只要我願意,做什麼都會成功。他的個人意志主導一切,以控制情境,控制他人。控制型的人在不需要自我防禦的時候,他的內心也非常柔軟,對於周圍的人充滿著愛意。他極具個人魅力,大家都喜歡和他結伴。因為他活潑好動,心情愉快,想法樂觀,不怕冒險,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知道如何找樂子,和他在一起樂趣無窮。面對群眾,他們是天生的領導者,能堅持崇高的理想和價值觀,而且還是處理危機高手。能臨危不亂,指揮若定,對於處理千頭萬緒雜亂無章之事很有一套。他精力充沛地做每一件事情,特立獨行,勇於向老舊不堪的傳統和僵化的教條挑戰。他們的創造力很隨興靈活,還兼有獨特的眼光,別人所忽視的或認為不重要的,他卻能夠看見其中的玄機,並掌握之而做出大事。三、忍吞型人格孩子在1歲多,2-3歲之間,如果尋求獨立自主的需要不能被滿足,或者受到過份的壓抑,日後就會形成忍吞型的人格。父母對孩子適度的管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管教過度就成了壓迫性的侵犯,造成忍吞型人格。怎樣是壓迫性的侵犯?有些父母或是照顧孩子的保姆和親人,過度控制孩子的身體功能或心理想法,如強迫餵食及排便,控制孩子的思想。換句話說,父母非常強勢,請注意,這裡所講的強勢和侵犯並不光指兇巴巴的壓迫性管教,也包括溫柔萬千的強勢關懷或甜言密語的強勢控制。總之,由於父母過度控制孩子的想法或身體的功能,忽略孩子本身的情緒或靈性的發展,以至於孩子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例如:孩子也許吃飽了,或是肚子不餓,做父母的總以自己的想法去判斷孩子吃飽了沒有。也許父母親認定了孩子要吃完一碗飯才算飽,不論要耗多少時間,他們一定會跟在孩子身後,硬是要把手上那碗飯塞進孩子的肚子里。有時候父母親擔心孩子冷,硬是幫孩子多加衣服,其實孩子熱得想把衣服脫掉。這時候,母親可能很嚴厲地對孩子說:「你要乖,不許脫,如果你脫了,媽媽就不愛你了。」對孩子而言,母親是天,是上帝,母親供給他一切所需,是孩子的所有。如果他對母親說不,不但天會踏下來,他的一切也會沒有。因此他不能違背媽媽的旨意,如果他違背了母親,那就是做壞事,母親就不再愛他了。於是孩子硬是把自己的想法忍下來吞回去,默默接受母親的安排。這裡所說的創傷,並非指一兩次的偶然事件所造成,而是父母對子女經常性的侵犯,即使父母經常性地壓迫侵犯子女,也不一定日後會造成忍吞型的人格,還與孩子的神經系統構造類型有關。表面上,忍吞型的人是個順臣,但滿腔的「不」並不會使他真正地順從。滿腔的憤怒無從向人宣洩,這股力量就回頭先傷自己。積極抗爭既然不可能,忍吞型的人只有靠消極抵制才能感覺自主權,他們長大成人在團體中常抵制別人的領導或拒絕改變。由於他的慾望被壓抑,他的內心無法產生做事的動力,不但對任何事或行動採取消極態度,做起事來也毫無樂趣。忍吞型的人外顯行為常是謙恭有禮,有時甚至到卑躬屈膝的地步。但他們有時喜歡操控別人,是想激怒別人,因為當別人因受到操控而和生氣時,忍吞型的人才有借口反擊,藉以發泄內心的憤怒能量。忍吞型人有滿腔的意見卻無法表達,有許多創意卻無法發揮,因為他心中有個形象:「如果我表達自己,我將會被羞辱,所以我必須隱藏我內在的本質和想法。」由於長期被剝奪了自主能力,長期把自己深深地藏起來,自然培養不出自信心。越無自信就越輕視自己,即便有了勇氣走出堡壘,也不敢單獨行動,凡事最好有人陪伴,或至少得通過別人的認可才肯擔當。被人侵犯羞辱控制,感覺自己走投無路,他的自衛行為便是躲到自己的身體內,在外建一個厚實的堡壘,自己則閃入保壘深藏不露。由於認為一放出來即遭羞辱,因此情感、思想、需要全部藏在裡面。忍吞型的人很能感同身受,直到和對方化為一體。他們喜歡自我奉獻,有取之不盡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卻常忘了自己的立場和權益,這個弱點很容易被別有私心的人利用。四、口腔型人格原始創傷發生期間多半在哺乳期,或者從出生後到一歲多。創傷所以發生是因為需要不被滿足,這段時期的嬰兒最需要的是有人撫育。嬰兒的撫育有兩件大事:餵食和愛撫。這肉體生理上和情感心理上兩個撫育需要有任何一方面不能滿足,都可能造成嬰兒極大的創傷,造成內心的恐懼,極端害怕自己會被拋棄。他們總覺得生命有所匱乏,需要得不到滿足,自己沒有人愛,不值得人愛,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口腔型的人格特質。若肚子不飽足會如何?若大小便沒人理會會如何?這時候要吸要排或要抱的需要便在體內形成一種壓力,嬰兒會焦慮不安,通常用哭聲來表達這種壓力。有壓力就得釋放,若母親適時餵奶,換尿片或抱抱親親予以安慰,嬰兒的焦慮不安於是消失,回到安樂滿足的狀態。過些時候壓力再度形成,嬰兒再度焦慮不安,母親再度幫助他釋放壓力。如此吸收釋放的韻律,正如呼吸般的自然,也是整個大宇宙自然的韻律。世界就在這種壓力形成與釋放的一收一放的韻律中運轉,而生命就在吸奶——排泄中進行著,一切如此自然又如此值得信賴,事情自然發展,一切理所當然,餓了有人喂,哭了有人抱,孩子不懷疑世界的豐足圓滿,不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充滿自信,也完全信任生命的過程。當孩子的需要無法滿足時,原本吸收釋放再自然不過的過程被破壞了,而這破壞不止一次兩次,而是幾百次幾千次,孩子不再信任世界的豐足圓滿,不相信自己會被人疼愛,不相信自己能飽食溫曖,不相信一輩子有充裕的時間做他愛做的事,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這世界的局面,自信因而消失殆盡,年紀小小就對世界對人生失望透頂。嬰兒無法供應自己餵食上和情感上的需要,這兩大需要非得靠外界供應,因此被人拒絕和遺棄成了他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恐懼。因此口腔型的人不斷對外說:我要。要人照顧,要人給,要人愛。在人際關係上,口腔型的人如果有侵略性要發出來,多半透過語言(如言語攻擊),而不是用身體去表達其侵略性。他們自覺不夠,內在空無一物,極需靠外界給予肯定和支持。因此與人的關係傾向於依賴,依靠對方的方式是攀緣,牢牢把人纏住,當然,結果反而常把對方趕跑。由於小時候被遺棄的經驗,使得他以為自己不討人喜歡。只有當我們被疼愛過,才會覺得自己值得人愛,若不曾被人疼愛,顯然是我有問題,就是我這個人一點都不可愛。因此口腔型的人自我形象很低,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如人,沒有能力,而且一文不值,他們覺得這個世界的物質是匱乏的。口腔型的人通常無法自地球吸收能量來自我滿足,所以精力不夠,必須隨時由別人身上吸收已消化的能量來滋養自己,而且吸進來的多過給出去的。有些人你並不討厭,但每次和這些人在一起總覺得很累,整個人像是被掏空一樣,即使你在心理上有自覺要離開,對方卻抓著你不放。因為嬰兒無法供應自己情感上的需要,一定要靠外界供應,因此長大成人仍學不會自愛,也會終日向外界求取別人的愛。他們對愛有強烈需要,極度需要人愛,當他被愛了,他像是充了電渾身是勁,充滿自信,感覺生命完整。由於被人拋棄,一次又一次,最後不再哭泣,不再開口要東西,完全絕望。因此他的防禦機制就否定自己有需要,對外在的世界塑造一副無所欲求的面具,但私底下又會釋放一種信息:我不主動要求,但你們要懂得給我,照顧我。除此之外,他更進一步發展出反作用的防禦。比如說他把這種渴望有人養育,有人照顧的心態,轉換成去養育別人,照顧別人,但潛意識裡總要求回報。因此,他們對外帶著慈悲和愛心的面具,對內也以為自己很愛心。很多口腔型很愛付出,很能奉獻犧牲。因為透過服務他人,他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他們通常不自覺肩頭負擔過重,也不自覺付出的巳遠遠超過自己的能力,因此很快就枯竭。因為只要稱得上犧牲,就要付出代價,付出代價自然心有不甘而要求回報,而要求回報的愛過不久便會幹枯。因為這種愛是有條件的,是為了「得「才」「給」,得到的自然不多,且大多時候被人拒絕。由於不斷地付出而導致快速精疲力竭,內心越來越空,越空就越向外求,永不得滿足,形成惡性循環。這一類型的人要學習「受」和「給」,更要學習怎麼開口去「求」,另外在生活上要能自立、自愛、自我滿足,唯有這樣才能避免被拋棄的經驗重複發生。五、分裂型人格分裂型人格受創傷的時間,多半是在出生前,出生當時或出生後幾個月這三個階段。創傷發生的原因是需要不被滿足,初入人間之胎兒的需要即是對存在有安全感。正如一個初入陌生之地的外鄉人,他需要感覺生存不受威脅,也需要覺得自己受歡迎。想想,你若剛搬入新居,你最需要的自然是:一,新屋有安全感;二,受街坊鄰居歡迎。孩子若感覺自己不安全,創傷於是生成了。【出生前的創傷】:當胎兒在母體時,胎兒生存的一切完全仰賴母親,母親不只透過臍帶供給胎兒食物和養份,兩者的荷樂蒙系統和化學作用也緊緊相連,母親的感受和情緒都能傳達給嬰兒。比如說母親的肌肉會收縮,包圍著胚胎的胎盤縮緊,胎兒能感受到壓力,胎兒的小身體也收縮。胎兒能感覺到父母親的爭吵,能感受到父母親內心的憤怒。若是父親對母親拳腳相加,孩子感受到的恨就更強烈了。有時,母親內心裡想要墮胎,即使從來沒有向任何人提起,肚子里的胎兒也能感覺到。【出生當時的創傷】:出生當時可能有什麼情況使孩子受到驚嚇呢?想想胎兒原處在母親溫曖的羊水裡,自母親狹長的產道經過千辛萬苦把自己擠出來。一旦出來,眼睛所看到的是刺眼的白光燈,烏黑黑的陌生人,耳朵聽見冰冷金屬器械相互碰撞的聲音;身上的毛孔呼吸到的是產房裡冷冰冰的空氣;更糟的是有的醫生大力地在幼嫩的小屁股打一大掌,凡此種種都能讓胎兒受到很大的驚嚇。在孩子出娘胎後,傳統的醫院大都馬上將孩子和母親隔離。先抱去清冼,之後大半的時間都待在育嬰室里,嬰兒沒有辦法隨時獲得母親的關愛和撫摸。這種和母親沒有聯結的情形,也可能使他在日後的生活中發生和人互動的問題。【出生後的創傷】:比如說母親由於在生產時遭受巨大的痛苦,因而沒有多餘的心情和體力時時刻刻給予孩子所期待的愛和關懷,這些都讓嬰兒對生存產生恐懼。使嬰兒一開始就抗拒這個世界,因為世界太讓他失望了。分裂型的創傷危害很大,因為它早在嬰兒未發展自我之前就已存在,否定了嬰兒的生存權利。需要指出的是,有時孩子所感受到的創傷,和母親好不好有時關係不大。因為孩子是用他們自己的意識去感覺周圍的世界的。出生前後所生出的恐懼,會刺激孩子的中樞神經不斷發出信息告知這孩子,這個世界不安全,而且對他存有敵意。這會讓孩子因為受到驚嚇而想逃跑,內心產生強烈的恐懼和敵意。這種害怕和敵意,都將記錄在身體各處,不但在肉體的腦袋,乃至全身的細胞都永誌不忘,即使意識上不記得了,也會深刻地鑲嵌在我們的潛意識和能量系統中,而這些都是我們無法覺察的。恐懼存在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會不斷地在生活中重複,像這樣的孩子,只要一感覺恐懼,馬上生出負面意念:「我要逃跑,我要分裂。」靈與肉分離,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他的靈魂和肉體會呈現分離的狀況,我們稱這類的人為分裂型。逃跑成了他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不管是害怕生存於此世界,或是留戀原來的世界,只要靈與肉一分裂,一離開他的肉體他就覺得很安全。自閉症即是這種防禦方式最極端的一種表現。自閉症患者不但否定自己所存在的物質世界,也無視於別人的存在。許多自閉症的孩子,對周圍的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與人無眼光接觸,聽不懂人說的話,周圍的人對他來說像是傢俱。分裂型人的一生,對生存有莫大的恐懼,害怕與人親近,疆界感很強烈,一旦別人進入了他的能量體就感覺受到了侵犯,會很強烈反抗。他生就敏感的身體,為求自我保護,常常得把自己的身體空掉,只要受到威脅或感到害怕時就立刻逃跑,肉體跑不掉就跑靈體(能量體)。只要離開肉體就會覺得安全。對生存的恐懼表現在人際關係上就是欠缺社交能力。分裂型人格社交能力通常不佳,在見到一大堆不認識的人時常手足無措,手腳冰冷。他平日極力避免和人接觸,費盡心思逃離人群,不得不接觸人的時候,也得找個較無壓迫感的小團體躲起來,最好不要被人注意到。一般來說,他們不依賴別人,也不需要任何人,最好不要為任何人負責任,這樣才不會被人套牢,可以隨時隨地逃走。在親密的人際關係中,分裂型的人也不容易相處,他們似乎喜怒無常。今天相談甚歡,明日見面卻形同陌路,讓人措不著頭腦,不知何時得罪了他。他若即若離,有時熱情有時冷淡,著實令人費解。分裂型人的潛意識知道,若開放自己和人聯結,他將產生莫名的焦慮和絕望的痛苦。為了保護自己,他表現出讓人難以接近,他內心有個聲音:我在你不理采我,拒絕我,恨我之前,先不理你,拒絕你,恨你。分裂型人很容易感受到周圍能量的變化,他們的直覺力很強,容易進入靈性世界,有較高的通靈能力,甚至具有特殊的透視力,能看到或感覺到常人看不到或感覺不到的東西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黃昏症候群
※遇到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你該怎麼辦?
※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最大限度減少多葯治療的技巧
※多重人格障礙探秘
※史上最萌人格障礙圖解,一個都沒遇見過算我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