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在瓜島海戰大肆使用黑科技 日本虧得心疼

74年前的今天,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第五次戰役結束。整個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歷時半年,共有大小戰鬥二十六次,其中包括了航母大戰、主力艦對決、登陸與反登陸、反潛作戰等海戰樣式,是太平洋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特別是雙方海軍艦隊血腥的夜戰廝殺,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

日軍戰列艦高聳的塔樓是為了便於瞭望觀察

日本在二戰期間卻固執地認為人眼就是比雷達厲害。在日本海軍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每天吃鰻魚喝魚肝油,服用特製的維生素A,目的是為了保證視力良好,在夜戰中發揮作用。因為貓的夜視能力極強,美軍尼米茲上將特地將日軍這種夜視能力冠名為「貓眼」。應該說,日軍「貓眼」瞭望員確實比較厲害,瓜島戰役第一次海戰時,他們率先發現了兩艘巡邏的美軍驅逐艦,而裝備新型雷達的美軍驅逐艦卻未能發現日艦。一直到日艦下達總攻擊令十分鐘後,美軍才反應過來。而經過專門訓練的日軍對夜戰輕車熟路,飛機投下照明彈將美艦照得清清楚楚,日軍的炮彈和魚雷接踵而來,讓美軍蒙受了不小的損失。瓜島戰役初期類似的狀況持續發生,日軍一定程度上佔據了戰場的主動。

「華盛頓」號戰列艦

但是後來的戰鬥中,美軍雷達的作用日益顯現了出來。在那次著名的戰列艦對決中,美軍「華盛頓」號戰列艦儘管以寡敵眾,但憑藉著對日艦的位置準確測定,在短短七分鐘里,日軍「霧島」號戰列艦就被九發406毫米炮彈和四十發127毫米炮彈擊中。「霧島」號上多處起火,舵機失靈,很快喪失了戰鬥力。在全力轟擊「霧島」號的同時,「華盛頓」號的部分127毫米副炮也在轟擊其它日艦,「愛宕」、「高雄」等艦都被擊傷。此外,美軍裝備了新型雷達的戰艦,能夠清楚辨別目標,可以先於日艦開火,當友艦也隨之向該敵射擊,就向其他日艦轉移火力,再為友艦指示目標,起到了引導作用。

戰艦大和同武藏艦橋背面對比,左邊為大和號1941年9月22日在吳工廠舾裝艦橋,右邊為武藏號。1944年6至7月在伊予灘,此時艦橋上已經加裝了21號電探。這是一款1943年8月投入使用的長波對空搜索雷達,主要裝備於大型艦艇上,為艦隊防空提供保證,但由於其機械性能不可靠,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

僅就瓜島夜戰而言,美軍雷達並沒有對日本的「貓眼」形成明顯的優勢,雷達很多時候也處於「失明」的狀態。再加上美軍指揮官在戰場出現一些誤判,科技優勢就被抵消了。所以,雙方通常要在近的距離展開激烈的肉搏戰,從後來的戰損統計上來看互有損失。

由於美軍沒能在遠距離作戰中給日軍重創,日本人認為雷達的效用「不過如此」。在不少日本海軍將領眼裡,艦艇空間有限,與其搞一個轉來轉去沒用處的玩意兒,還不如裝點攻擊性武器更管用。即使後來裝備了一些雷達,將軍們也經常自作主張把雷達拆下來多裝一門高射炮或者高射機槍。

美軍戰列艦裝備了更為先進的火控雷達

在美軍MK8型雷達問世之前,火控雷達其實都沒有完整的控制功能。以美軍早期在戰場上使用的雷達為例,在20公里上對大型目標測距能力尚可,但測向能力仍存在較大變數,對彈著水柱的測距能力也很有限。可是,「貓眼」不管多麼強大,總有達到人體生理極限的時候,照明彈和探照燈的作用距離畢竟也很有限。實際上,日本人在瓜島戰役中已經將這種夜視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再者,吃了魚肝油和維生素的日本人也未必就能比常人好出多少。在美軍逐漸摸清日軍的作戰套路以後,憑藉光學瞄準設備同樣能跟日軍抗衡。但瓜島戰役結束後,美軍雷達技術取得了飛速發展:1943年,美國雷達已經全面配備了平面位置顯示,即用圓形掃描圖像來直觀地顯示360度範圍內的目標,而日本的雷達還是最原始的示波器,只有非常老練的雷達手才能從那些混亂的波形中找到所需要的目標回波;到1944年的蘇里高海戰,美軍的雷達技術在戰場上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能發現百公里外的日軍飛機和幾十公里外的大型戰艦。當日本人真正領教了它的威力時,一切都晚了。

「霧島」號戰列艦命喪瓜島海戰

雷達、VT信管和原子彈常被稱作是美軍贏得太平戰爭的「三大神器」,但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武器都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但是,日本人墨守成規落後的思維方式確實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自己敗亡的速度。

不過,也絕對不能說美軍是不習夜戰,瓜島海戰的海底叫做「鐵底海灣」,其中不光是美軍的艦艇的殘骸。這場戰爭讓日本人最心疼的就是夜戰能力超強的兩艘戰列艦同樣沒能活著撤出戰鬥……

文:戰艦世界

推薦閱讀:

【黑科技】注入人類腦細胞,小鼠智力大爆發
重返極北之地:納粹的黑魔法與黑科技
2017物聯網,讓「黑科技」走進現實
【2018VR眼鏡評測】哪些VR眼鏡好?什麼VR眼鏡性價比高值得買,選哪種好?
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個宇宙上存在魔法?

TAG:日本 | 科技 | 黑科技 | 海戰 | 心疼 | 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