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對孩子充滿信心

蒙特梭利:對孩子充滿信心

「在教育史上像蒙特梭利這般舉眾皆知的教育家並不多見。在短期內能夠超越國界、世界觀、宗教上的差異而在世界上普及的教育理論,除了蒙特梭利教育之外,別無他選。」——引自《蒙特梭利幼兒教育原版翻譯教材》中文版序

(一)使命感讓她與眾不同

「我們生來不是純粹為了自己快樂的。」「作為人,我們也必須有一個使命,雖然這個使命是我們無法知曉的。」——《一個真實的傳奇:我所知道的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安娜·麥琪羅妮著

1870年,義大利結束了連年內戰,獲得統一。雖然立國後做了許多重大改革,但由於多年群雄割據,生靈塗炭,文盲四布,包袱重、沉痾深,發展水平無法與西歐進步國家相比。這年的8月31日,瑪麗亞·蒙特梭利在義大利安科納地區的希亞拉瓦萊市出生。她的父親亞歷山德羅·蒙特梭利,軍旅出身,是一個中產階級的公務員。母親瑞妮爾德·斯多潘妮,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家閨秀,酷愛閱讀,這在大多數人都是文盲的小鎮上,尤顯難能可貴。瑞妮爾德熱心於義大利的解放與統一事業,與比自己大8歲的亞歷山德羅志同道合。父母的志向深深地影響了他們的獨生女兒瑪麗亞·蒙特梭利,使她一生都關注社會改革問題。

小蒙特梭利5歲那年,由於父親職位的變動,全家移居羅馬,這為她接受良好的教育創造了機會。隨後的幾年裡,小蒙特梭利就讀於當地的國立學校。她自信、自主、樂觀,學業優秀,聰慧過人,常常在遊戲和談話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對弱勢者的關懷也根植在小蒙特梭利的心中,她經常陪著鄰家的駝背小女孩外出散步。10歲那一年,有一次小蒙特梭利病得很厲害,母親焦急萬分,她卻說道:「別擔心,媽媽,我不能死,我這一生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13歲時,在母親的支持下,蒙特梭利不顧父親與親朋的反對,進入當時極少有女生選擇的米開朗琪羅工業學校就讀。16歲時,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決心衝破當時「女人只適合於教師職業」的藩籬,在瑞吉歐·達·芬奇技術學院註冊就讀,立志要做一名工程師。在達·芬奇技術學院學習期間,她又迷上了生物學,因此20歲從技術學院畢業時,她決定進入醫學院就讀,打算將來做一名醫生。

羅馬大學醫學院從未招收過女性,因此拒絕了蒙特梭利的入學申請。蒙特梭利卻不是輕言放棄之人,她拜見了已名揚世界的醫學教授和外科醫生、時任教育部部長的朱朵·巴塞里。巴塞里簡單地告訴她,她不可能以醫學學生的身份上大學。在愉快地交談過後,當握手告辭時,她對他說:「我一定要學醫。」雖然巴塞里沒有直接答應蒙特梭利的請求,但她最終能夠進入醫學院,應該說巴塞里還是幫了忙的。

據說是經教皇利奧十三世出面說情,蒙特梭利才得以在羅馬大學註冊,學習物理學、數學及自然科學。蒙特梭利尤其喜歡數學,當大學裡為數不多的女同學都在做白馬王子的浪漫夢的時候,蒙特梭利卻大量地閱讀專業書籍。僅兩年她就以80%的正確率通過了考試,獲得專業文憑,並最終被醫學院接納。

在當時,一個女人與男人們一起工作已被視為不合情理,而直面手術台上的病人,觀察人的身體器官則更是大逆不道。蒙特梭利進入醫學院學習,氣得父親與她斷絕了關係。蒙特梭利用獎學金和做私人教師的收入,解決了大部分學費。母親則一如既往地支持她,也給她一些幫助。

在醫學院,蒙特梭利要面對男同學的歧視,因為不被允許和男同學一起上解剖課,她不得不獨自去解剖屍體。但她的專註和獻身精神,使她逐漸贏得了同學們的尊重。1896年,蒙特梭利以優異成績畢業,成為義大利第一位女博士,並因此聞名全國。她的畢業論文是有關妄想症的醫學研究,這是精神或心理的疾病,由主觀因素造成。她認為婦女地位低下,也是傳統的觀念所致。改造社會,「革命必先革心」——這一認識,後來成為蒙特梭利畢生努力的方向。

畢業後,她立即被羅馬大學附屬的聖喬萬尼醫院聘用,還作為義大利的代表參加了在柏林召開的國際婦女權益大會,發言呼籲男女同工同酬。1897年,蒙特梭利作為志願者,參與了一項羅馬大學精神分析診所主持的研究課題。在這裡,27歲的她結識了比自己大兩歲的G.蒙特薩諾,愛情之花綻放了,但她最終沒有步入婚姻的殿堂,具體原因已無從知曉。或許在當時非常保守的社會中,像蒙特梭利這樣爭取平等自由、追求事業發展的女性,註定無法獲得婚姻的幸福。1898年3月底,蒙特梭利唯一的兒子馬里奧·蒙特梭利出生。蒙特梭利的母親擔心此事會毀了女兒的前程,於是將小馬里奧寄養在離羅馬不遠的鄉下表親家裡,蒙特梭利以「阿姨」的身份定期去看望他,除了極少的幾位至親,其他人全不知情。直到1912年蒙特梭利的母親去世之後,15歲的馬里奧才回到自己的母親身邊。而一直到馬里奧40歲時,他們的母子關係才被公開。

不知道是否與她的生活經歷相關,蒙特梭利的職業理想在27歲這年又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轉折。為了完成診所的研究課題,蒙特梭利需要去訪問羅馬為精神病患和智障患者設立的救濟所,一次訪問一個兒童救濟所時,在空無一物的房間里,看管人帶著厭惡的表情告訴她,這些孩子如何在飯後爭搶地上的麵包屑,貪婪又骯髒。蒙特梭利立刻意識到,孩子們的行為只是出於本能,因為他們沒有任何可以擺弄或遊戲的東西,生活的環境剝奪了他們發展的機會。為了幫助這些智障兒童,蒙特梭利研讀了依塔德和賽格文的著作,研究了他們為智障兒設計的教育方法,她開始意識到,治療心理缺陷主要不是醫學問題,而是教育的問題。28歲時,蒙特梭利加入了國家弱智兒童教育聯合會,並與G.蒙特薩諾共同主持一所新成立的弱智兒童學校,蒙特梭利的職業身份就此從醫生轉變為教育家。

(二)揭開童年的秘密

「說我「發明」了所謂的蒙特梭利方法,這是不確實的。我研究兒童,我獲得的是兒童所贈予並且表達給我的東西,而這就是所謂的蒙特梭利方法。」——《關於你的孩子你所應該知道的》瑪麗亞·蒙特梭利著

蒙特梭利在弱智兒童學校工作了兩年之後,學校里的孩子和羅馬郡公立小學的兒童一起參加了考試,結果她的孩子們在測驗中的表現比正常的兒童還要好。當人們都在嘖嘖稱奇的時候,蒙特梭利卻在思考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健康孩子的發展水平比心智殘疾的兒童還要低呢?

由於蒙特梭利關注的焦點已從身體轉向心靈,1901年她重返羅馬大學,學習心理學和哲學,1904年被聘為羅馬大學人類學講師,並在教學之餘撰寫了《教育人類學》一書。

1906年羅馬拆除棚戶區的時候,房地產商想把到處亂跑的孩子們集中到一間房子里,由一位婦女照管。蒙特梭利聽說這個情況後,主動提出想為孩子們做點事。1907年1月6日,第一個「兒童之家」在聖洛倫佐區成立了,蒙特梭利擔任顧問。

在兒童之家,蒙特梭利形成並發展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尊重兒童的獨立性

蒙特梭利提出了「心理胚胎」的概念。只要媽媽的子宮提供適宜的環境,受精卵就可以按照基因密碼自行從一個簡單的細胞成長為複雜健全的人類個體,不需要任何人去設計或指導這個過程。類似的,兒童的精神也是一個胚胎,嬰兒一無所有的精神世界裡蘊藏著看不見的基因密碼,只要提供適宜的環境,他便可自行成長出健康豐富的精神世界,這個過程也不需要教育者特別去設計指導。

教育者不是高高在上的設計者,孩子的成長並不依賴於成人的設計與教導,教育者只是環境的準備者,是幫助孩子掃清成長障礙的輔助者。當教育的核心由教育者讓位給孩子時,就好像哥白尼把宇宙的核心由地球讓位給太陽,成人只有戰勝自己可能尚未覺察的傲慢,才能更加接近真理。只要環境適宜,美好的品德和性格會在孩子身上自然形成,道德說教對於品德和性格的養成並沒有幫助。事實上,很多令成人頭疼的孩子的問題正是成人的不當教育造成的,孩子在美德方面本來就比成人高一個層次,由低層次的人去教育高層次的人,只會使孩子降低自己的道德層次。蒙特梭利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孩子不小心打破了一個花瓶,他會覺得難堪,會因為沒有好好保護這件東西而覺得羞愧。家長本能的反應可能是大喊一聲:「你打壞了瓶子,我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碰這些東西!」但兒童之家的孩子們是如何反應的呢?他們跑過去幫忙,以一種鼓勵的口氣說:「沒關係,我們可以再找一個花瓶。」然後大家一起把碎片撿起來——兒童有幫助、鼓勵和安慰弱者的本能,這種本能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

蒙特梭利認為專註於某種活動是孩子自我發展的主要方式,並將其稱為「工作」。孩子的自發活動看起來是單調乏味的重複,實際上孩子的工作是在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是解決孩子成長中各種問題的萬能鑰匙,是兒童發展的秘密所在。蒙特梭利要求兒童之家保證孩子每天有連續3小時的自由工作時間,這個時間內孩子可以自由選擇想要進行的活動,並保證他們不受打擾。蒙特梭利為孩子們設計了種類繁多的工作材料(教具),每種教具都有特定的教育目的。比如數學教具中,從利用串珠認識數的概念,到加法板、減法板,乃至二項式、三項式,像(a+b)3的展開公式都可以通過教具操作推導得出。

蒙特梭利不主張以表揚和批評作為教育的手段。她說:「如果我們必須對兒童進行誇獎和懲罰,他已經沒有了自我約束的能力,約束的方法必須由老師來提供。假設他們正在進行工作,我們不停地給他們獎賞或懲罰,這樣會嚴重影響兒童精神上的自由。」蒙特梭利在書中曾介紹過這樣的情況:很多到我們學校參觀過的人都記得,老師在向來賓介紹兒童的作品時,從來不會介紹作者是誰,因為老師知道孩子們根本就不關心這種瑣事。如果在其他學校,這位粗心的老師一定會遭到小作者的埋怨。但在兒童之家,小作者此時可能正沉醉於另一項工作,不希望有人來打擾。對於兒童來說,從工作過程中獲得的心靈滿足是如此之大,而別人的評價所帶來的成就感並不重要。這就是精神獲得自由的兒童,良好的發展源於他們內在「心理胚胎」的強大動力,而不是依賴於外界的表揚。

蒙特梭利設計的教具都具有「控制錯誤」的功能,兒童可以在操作的過程中自行發現錯誤,自行糾正。這樣兒童會覺得:「我並非無所不能,但我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我會犯錯,但我能夠自己改正。」蒙特梭利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自信: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知道自己會犯錯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改正,這種真正的自豪感會讓人走上不斷完善的道路。

蒙特梭利醫學家的職業背景,使她很自然地把科學精神帶入了教育學的研究。蒙特梭利強調對孩子進行觀察的重要性,老師必須扮演好觀察者的角色,老師不需要主動地教孩子什麼,但一定要認真觀察孩子,從而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

學前教育是奠定人一生的基礎,而不是僅僅為上小學做準備,蒙特梭利強調教育應該是為生活做準備。快樂並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一個人必須在能力和性格上具有獨立性,才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兒童之家為3-6歲的孩子提供了小桌子、小椅子、小盤子等專門為兒童準備的東西。孩子們可以自己清洗碗碟,自己擺桌子,自己打掃衛生,自己穿衣服。1915年蒙特梭利應邀參加在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和平國際博覽會」,她在那裡搭建了一個用玻璃牆做成的教室,選了21名從未上過學的兒童作為展示教學的對象。展示連續進行了40天,每到中午孩子們自覺就餐和洗刷餐具的時候,教室外都擠滿了參觀的人群,這次博覽會僅有的兩枚教育金牌全都授予了蒙特梭利的玻璃牆教室。

2、社會性的培養

蒙特梭利主張混齡教育,即把3-6歲年齡不同的孩子編在一個班級里。她認為把人根據年齡分隔開來是不符合人性的事情,這樣會把人與人之間互相學習的關係,變成互相競爭的關係。她認為分齡教育會嚴重阻礙社會感覺的發展,是很多罪惡的根源。混齡的班級環境與現實社會生活更接近,孩子在這裡能夠很自然地學習如何與強者和弱者相處。在老式學校中,升級的唯一辦法是競爭,這常常會引起嫉妒、怨恨和羞愧,而混齡的班級里,孩子們很自然地接受彼此的差異,並且互相幫助,年齡是兒童在環境中形成各種不同性格的重要因素。

有人批評蒙特梭利的教育過於強調專註工作,強調孩子的獨立活動,而忽視了對社會性的培養。其實,蒙特梭利對社會性的培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認為社會性應該在自由的氛圍中培養起來,孩子們只能在自發的各種關係中慢慢積累社會經驗,老師無法幫助孩子做到這一點。社會性的發展在於孩子們能夠自由地交往,讓他們有秩序地坐在一起聽別人講話,對培養社會性並無幫助。事實上,這種自然發展確實讓「兒童之家」的集體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有一次,義大利總理的女兒陪同阿根廷大使參觀「兒童之家」。這位大使提出,對他的訪問不要預先通知,這樣才能確實地證實他經常耳聞的情況。但當他們一行到達學校時,才知道因為是假日學校不開門。當時,在院子中的一些兒童馬上走過來,其中一個兒童很自然地解釋說:「今天是假日。但沒關係,我們都在這幢大樓里,門衛有鑰匙。」於是,這些兒童跑到各處去叫他們的小夥伴。教室的門打開後,他們都自己工作了起來。他們令人驚訝的自發性行為得到了證實。

蒙特梭利認為服從是孩子的天性,要孩子服從並不需要權威和壓制,但是需要孩子首先發展起服從的能力,能夠控制自己行為的意志力,一旦孩子有了這種意志力,就會很自然地服從,隨時準備完成老師的任何命令。曾經有一位貴族小姐在參觀兒童之家時,對一個小男孩說:「這就是規範你們行為的學校嗎?」小男孩說:「不,女士。它不規範我們的行為,我們喜歡我們所做的事情。」這個孩子已經理解了兩者之間的區別,因為人一旦決定做某事,這件事就應該能夠給予他快樂。

3、精神勝於方法

蒙特梭利曾經說:「我根據多年仔細的觀察,只能得到如下結論:沒有問題孩子。」荷蘭阿姆斯特丹蒙特梭利學校的創辦人特茹姆小姐將蒙特梭利教育的精神核心總結為「對孩子充滿信心」。「對孩子充滿信心」,最大地激發了兒童身上的潛能,它讓蒙特梭利教育與傳統教育如此不同,我以為這也實在是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應該借鑒的核心所在。

雖然蒙氏教育以方法見長,很多人也以擁有蒙氏教具或學習了蒙氏方法作為實行蒙氏教育的證明。但蒙特梭利認為方法不是一切,教具更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如果不洞悉她的原則或精神,徒有方法與教具,仍然無濟於事。不明就裡的追隨者,盲目崇拜她的教學技巧,難免東施效顰。更有人在利益驅動之下,將蒙氏教育視為生財之道。蒙特梭利早就提醒過,不可濫用她的名聲,卻應深研她的理念。

有些崇拜者相信蒙特梭利所說的話皆是真理,這其實也是理解蒙氏的一個誤區。蒙特梭利的思想一直都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她的教育理念,早期與晚期也存在著很多不同。下面就以她的兩本書作個比較:在1934年出版的《童年的秘密》中她列舉神遊的情形時說:「一隻旋鈕變成了一匹馬,一張椅子變成了御座,一粒石子變成了一架飛機。兒童可以玩他們得到的一些玩具,但是,這些玩具產生了各種幻覺,未能提供與現實的實在而富有建設性的接觸。玩具給兒童提供的環境並沒有特殊的目的,結果,除了幻覺,它們並不能給他任何真實的和理智的全神貫注。」——她只讚賞孩子操作蒙氏教具時的狀態,批評福祿貝爾玩具將孩子們引向耗費生命的幻想。她在後面還說道,兒童不斷地提問只是為了把成年人留在身邊,因為孩子並未傾聽回答,而只是一味重複自己的問題,她不相信這是孩子渴求知識的表現。那本書中,她也認為,成年人唯有幫孩子儘快擺脫幼稚期,包括讓孩子儘快掌握語言,才是幫助孩子發展。

而在1949年出版的《有吸收力的心靈》中,蒙特梭利首先便說神遊就如同原始人經歷的幻想時期一樣,是孩子幼稚的表現,我們可以讓孩子通過發展逐漸度過這一時期,就像孩子會通過成長度過他各方面的幼稚期一樣,我們沒有必要對其過分控制。蒙特梭利肯定了孩子拿著一根木棍當馬騎是想像力,她不再批評福祿貝爾玩具引發的幻想。另外,她也認同了孩子不停地提問確實是被渴求知識的好奇心所驅動,因為她已經敏銳地發現了孩子對回答心不在焉的原因,她說回答孩子的問題需要很高的智慧,不能用成人的邏輯,而應該用孩子的邏輯。她對語言發展的態度也有變化,沒有再強調成人應該如何讓孩子儘快學會說話,而是將語言的學習作為一個客觀的現象來看待。她認為,表面上看起來沒有進步的孩子,其實內在每天都在學習、準備,語言爆發期會在特定的時候突然來臨。

兩相對照,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蒙特梭利在早期對孩子的理解稍顯不足,心態更為功利,特彆強調某種狀態才是好的,十分推崇她所發現的「工作」狀態。對孩子採取更為積極的教育,認為應該採取措施縮短孩子的幼稚期。而晚期的認識與思想則大為不同,她更精微地理解了孩子的心理,心態較之前明顯寬容放鬆,孩子的各種狀態都為她所欣賞,不再有除「工作」以外皆狀態不佳的潛台詞。關鍵是,她更理解並接受了孩子的幼稚狀態,相信並樂於讓孩子自然地擺脫幼稚,而不再特彆強調成年人擔負有縮短孩子幼稚期的責任。她的教育心態相比早期更為消極,也就越發體現出她對孩子充滿信心的精神核心。

雖然蒙特梭利早期就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胚胎」理論,但她也是經歷了多年教育實踐的思考與磨鍊,才使得晚年的教育思想愈發成熟而璀璨。百餘年後的今天,或許我們再講蒙氏理念的時候,相比於「照著講」,更好的方式是「接著講」:在充分理解把握蒙特梭利精神的基礎上,吸收她的智慧,沿著她的思路,接著講下去。正如蒙特梭利所說,「蒙特梭利方法的真正老師,就是兒童本身。」只有專註於兒童,從兒童那裡學習,才能找到教育的出路。

(三)為了和平的教育

「教育者的最終任務是實現人性的進步和世界和平。」——瑪麗亞·蒙特梭利1949年在義大利塞雷莫的演講

1907年的「兒童之家」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世界各地的人們陸續前來義大利參觀。1909年,蒙特梭利第一部闡述兒童教育的著作《應用於「兒童之家」的教導幼兒的科學教學方法》出版,該書的英文版(書名改為《蒙特梭利方法》)1912年在美國出版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銷售了近2萬冊。

1909年首次開辦的瑪麗亞·蒙特梭利課程培訓班,首班學員100人,包括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學員。1913年1月的首期國際培訓課程班上有90多位學員都是外國人,他們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17個國家。蒙特梭利協會、蒙特梭利教師培訓課程和蒙特梭利學校從此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蒙特梭利投身於新理念的傳播工作,她在世界各地旅遊,發表演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許多協會、學校未能按計劃建立,那幾年她在美國發表的演講最多。美國的教育理論家威廉姆·赫德·克伯屈以及哲學家和教育學家約翰·杜威,都發表了對蒙特梭利教育的批評,認為她過於強調器械操作,對互動式遊戲及自然經驗沒有給予足夠重視;過於強調智力發展,對想像力及美的因素考慮不足;急於在智力上實現卓越,不喜歡「浪費時間」。蒙特梭利離開美國後,美國的蒙特梭利運動停止了很長時間,直到1957年(蒙特梭利去世5年後),蒙特梭利教育才又在美國盛行起來。1917年蒙特梭利住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她的兒子馬里奧在這裡娶妻生子,本來她打算在西班牙創辦一個永久性的中心,但由於歐洲法西斯主義的上升,這個願望落空了。1933年,德國的蒙特梭利學校都被關閉,因為蒙特梭利拒絕與義大利獨裁統治者墨索里尼合作,義大利的所有蒙特梭利學校和機構都在一天之內停辦。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蒙特梭利被迫流亡荷蘭,寄居在銀行家的女兒阿達·皮爾遜的家裡。後來,馬里奧離婚後與阿達結婚,阿達畢生都努力支持蒙特梭利事業的發展。蒙特梭利的後半生主要生活在荷蘭,並把國際蒙特梭利協會的總部設在了荷蘭。

1939年,蒙特梭利前往印度,計劃在馬德拉斯進行為期3個月的培訓工作,但是二戰爆發了,他們因為是義大利公民而遭到軟禁,之後在印度稽留了7年。這7年當中,蒙特梭利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研究領域,提出了針對6—12歲兒童的「全域教育」,針對青少年(12—18歲,甚至到24歲)的「大地之子」課程規劃;另一方面在印度各地訪問、演講,設立了多所蒙特梭利幼兒園。羈旅生活使蒙特梭利更多地思考和平問題,在1943年出版的演講稿《和平與教育》中她說道:「和平通常被理解為停止戰爭,但這是純粹的負面的看法,不是和平這個概念的真正含義。……真正的和平,應該是正義與人際間的愛的勝利,它揭示的是因為和諧統治了這個世界,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二戰結束後,蒙特梭利重返歐洲,義大利政府請她回羅馬重組蒙特梭利協會,並接受她為國會議員。1948年,在《發現孩子》的再版序言中她寫道:「只有把注意力和精力轉移到兒童的發現和在人性的建構過程中個性最大潛能的發展方面,才能夠希望有一個解決和平和統一這樣一些最為緊要的問題的方式。」1949年到1951年,蒙特梭利連續3年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1951年,蒙特梭利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第九屆國際蒙特梭利大會,這是她最後的公開活動,她在演講中說道:「成人世界數千年來懷抱無數的理想,但都不能實現,而那休眠了的潛力就蘊藏在這些小傢伙們身上,讓它們表現出來吧。孩子能幫助我們走向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孩子將向我們表明溫暖與愛的光芒定會驅散仇恨的黑暗。」

1952年5月6日,82歲的蒙特梭利在荷蘭的海邊小鎮諾德維克安塞逝世,並安葬在那裡,她的墓志銘是:「我請求親愛的全能的孩子們與我聯合起來/一起去為人類和世界建設和平」。

(四)蒙特梭利教育在中國

「近世以來,本一人之學說,實在實驗,為教育界開一新紀元者,自福祿貝爾及裴斯泰洛齊之後,端推蒙氏……」——1914年《教育雜誌》第六卷第3號發表的錢智修的文章《蒙特梭利女史小傳》

迄今為止,蒙特梭利的著作已被譯成37種文字,完全的和不完全的蒙特梭利學校遍布110多個國家。影響了全世界的蒙特梭利教育,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20世紀10—20年代蒙特梭利教育傳入中國;20世紀30—70年代蒙特梭利教育在中國的沉寂;20世紀80年代至今,蒙特梭利教育在中國的復興。

1、傳入

1913年,當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剛剛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之時,翻譯家樊炳清就在《教育雜誌》上撰文介紹蒙氏思想,並先後翻譯出版了《蒙特梭利女史新教育法》、《兒童研究》兩本書。

1913年《教育雜誌》還刊載了署名愨生的《蒙特梭利新教育法之設施》一文,對蒙氏思想進行了高度概括,總結為三點,一是使兒童精神無處不發現,二是強調感覺之訓練,三是重視教具。應該說這一概括相當準確,顯示了中國教育界了解蒙氏的學說不僅非常及時,而且介紹與理解的起點很高,把握住了蒙氏教育思想的特點。

另外,這一時期對蒙氏理論的宣傳介紹,也與對它的質疑相伴而行,顯示了我國教育界從了解蒙特梭利教育伊始,即非盲從迷信,而是擇善而從。

在交流與實踐方面,身為商務印書館主要負責人之一的高鳳謙於1914年春親至義大利拜訪蒙氏,並在《蒙特梭利女史新教育法》一書的序言中生動記敘了他的見聞。蒙特梭利本人沒有來過中國,但1916年5月20日,法國的巴斯蒂夫人應上海寰球中國學生會的邀請專門作了一場「蒙特梭利教學法」的講演。

1914年,江蘇省教育會成立了「蒙特梭利教育法研究會」。1923年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後併入現在的北京師範大學)附設的蒙養園開辦了兩個蒙特梭利班,無課程,「但以智識感覺口齒以及視聽嗅觸諸感覺之自由訓練,飲食操作戶外遊戲簡單體操之自由運動」進行教育,1926年因人事變更而停辦。總體來說,當時的幼兒教育絕大部分仍以福祿貝爾的理論為指導,採用蒙特梭利教育者只是極少數。

2、沉寂

20年代以後,蒙氏理論在中國逐漸沉寂,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隨著美國在華影響的擴大,一大批著名教育家聯袂訪華,一批又一批留美學生歸國,以美國教育為模式幾乎成了中國教育界的共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在幼兒教育領域的影響日益擴大。

另一方面,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政治衰敗,經濟落後,幼稚園的數量極其有限,而且大多是外國人開辦,國人辦的幼稚園規模小、經費有限,根本無力實行蒙特梭利教育。20世紀30年代初蒙特梭利致函中國教育部長,邀請中國派員赴羅馬參加教師培訓,並徵集在中國採用該教育的報告及書籍。時任教育部長的蔣夢麟先生回復稱:你的教具頗多,但不甚經濟,中國多採用設計教學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購置教具。又稱中國沒有實施蒙特梭利教育的報告文章及翻譯的書籍等。教育部長之言雖然不夠全面(當時有翻譯書籍),但反映了蒙氏教育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命運。

1949年新中國成立,政府提出了「全面學習蘇聯」的方針,中央教育部聘請蘇聯幼兒教育專家,翻譯蘇聯教材,以蘇聯的學前教育模式改造中國的幼稚教育。當時將西方國家的幼兒教育思想及幼兒教育家均視為資產階級性質,持批判、否定的態度。蒙特梭利被冠以唯心主義世界觀、資產階級兒童中心主義、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教育、機械的感官訓練、以弱智兒童的教育來教育正常兒童等,遭到全盤否定。伴隨著政治運動而進行的長期批判,阻礙了人們對蒙特梭利的了解。

3、復興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幼教界也開始糾正錯誤,打開國門,這才發現蒙特梭利教育早在世界範圍內發展壯大,並已在歐美許多國家引發了廣泛的教育變革。北京師範大學盧樂山教授在1985年編著出版了《蒙特梭利的幼兒教育》一書,成為新時期大陸最早介紹蒙特梭利教育的學者。1990年和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外國教育名家名著叢書,其中翻譯了蒙特梭利的4本專著,即《童年的秘密》、《有吸收性的心理》、《蒙特梭利教育法》、《教育中的自發活動》。同時大學的課堂里也中止了對蒙特梭利的批判,代之以客觀的介紹。

蒙特梭利教育於20世紀80年代在台灣、香港興起,9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先後成立了台灣蒙特梭利啟蒙研究基金會和香港蒙特梭利教育協會,推動了蒙氏教育在港、台地區的發展與普及。

1994年,北京師範大學與台灣蒙特梭利啟蒙研究基金會合作引進蒙特梭利教育的研究項目,北師大實驗幼兒園及北京市北海幼兒園成為該項目的實驗基地。1994年暑假,台灣講師來到北京師範大學培訓老師,秋季開學後正式啟動了「蒙特梭利教育中國化實驗研究」課題。北師大威斯達公司緊跟實驗研究,於1996年春季完成了蒙特梭利教具的生產,成為我國第一家生產蒙特梭利教具的公司。與此同時,北京市崇文區第三幼兒園、寧夏銀川市蒙特梭利幼兒園也相繼開始了蒙特梭利教育的實驗研究。

1996年,我國成立了「蒙特梭利教育法」專項科研小組。1999年5月,「科學教育——開發兒童少年潛能」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課題正式開題,其中包括子課題「中國蒙特梭利教育研究」,旨在通過「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應用研究——促進幼兒健全優質發展」的研究和實踐,為中國幼兒教育的優質化走出一條新路。

實驗進展的成效漸漸顯現開來,特別是引發了家長對蒙特梭利教育的需求,幼兒園蒙氏班或蒙氏幼兒園越來越多。蒙氏教育在幼兒園中的總體傳播趨勢是從沿海至內地,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從單位辦園、私人辦園到教育部門辦園,目前已遍及全國除西藏自治區外的二十幾個省區和直轄市。

然而,眾多幼兒園的蒙氏教育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幼兒園矢志蒙特梭利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取得顯著成效,仍在努力地探索與進步中。也有一些幼兒園由於師資培訓欠缺或經濟利益驅動,對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領悟得甚為膚淺,成效寥寥。

但無論如何,藉由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傳播,國人開始認真思考教育的本質和核心精神。應該說,這是蒙氏帶給我們的最大福祉。

蒙特梭利在百年前開創了兒童教育的新紀元,如今這浪潮還在世界範圍內涌動。百餘年後的今天,我們重溫蒙台梭利,不僅僅是為了回憶一個偉大的名字,更是為了放眼未來,關注兒童的事業,我們還任重道遠。

(本文發表於《人物》2010年第6期)

推薦閱讀:

誰給市民不必談「碗」色變的信心?
包攬五金 仍有信心
如何能得著信心 1
疑心自力念佛往生極樂化土,信心專修念佛往生極樂報土
公共安全事關社會信心

TAG:孩子 | 信心 | 蒙特梭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