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一個更為真實的魯迅

當今時代,讀魯迅傳記似乎多了一種平和的心境和平淡的語境,因為疾風驟雨式的革命歲月與狂飆突進式的啟蒙熱潮都已漸行漸遠,在日益理性化的時代背景下,重新認知和感受魯迅因為沒有了太多的世俗介入和功利干擾,其「本色」和精神將逐步得以還原和闡發。

在陳漱渝的作品《搏擊暗夜:魯迅傳》中,你會看到,魯迅與我們每個人的文化關係,不再僅僅停留在民族心理層面,更有心靈的感應與情感的契合。


不應忘卻的是哪一個魯迅

魯迅自稱是吃狼奶長大的,他常常「碰壁」也常常絕望,然而正是通過對社會的深邃洞察與尖銳批判,魯迅從痛苦的邊緣地帶折返回來,以「一個也不寬恕」的態度向奸佞之輩反戈一擊,將政敵紛紛擊落馬下。

魯迅生前從未將自己經典化,後人將其捧上聖壇,無論出於何種動機,大都與其本人無甚掛礙。

20世紀90年代以前,藉助「魯迅」這一炫目耀眼的文化招牌大做文章之人,無論表面上看是何等謙恭、何等虔誠,但從根本上都難以刈除其身上趨炎附勢的功利色彩。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受當時社會思潮的浸潤與影響,另一種關於魯迅的文字滋生繁衍,黑色幽默的、消遣娛樂的乃至潑墨污損的,這些無聊庸俗甚至荒唐荒謬的文字在充當「文化快餐」的同時,也在改變著當代人的精神取向和審美趣味。

於是,學術界有識之士大聲驚呼:不應忘卻魯迅,不該放棄魯迅精神。但問題是彼時人們不應忘卻的是哪一個魯迅?不該放棄的是哪一種魯迅精神?


魯迅形象的全面描摹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人文理念被思想界的全面接受與不斷吸納,關於魯迅的研究再度升溫並臻入佳境。其中,《搏擊暗夜:魯迅傳》是魯迅研究專家、著名學者陳漱渝先生在多年悉心探究研讀的基礎上,圍繞魯迅的生命歷程、思想發展、家庭生活等方面精心梳理出一部全面描摹魯迅形象的學術專著。

《搏擊暗夜:魯迅傳》既不作畫地為牢的保守者,更沒有在娛樂化的污泥濁水中起降呼應,而是在主體意識普遍增強的現代語境中,用堅彌的史實和詩化的語言構建起比較精準的魯迅形象。

在20世紀中國從封建專制向現代文明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魯迅對幾千年來封建禁錮下的國民精神進行了比較徹底的反思與批判,敦促和呼籲國人儘快衝破思想牢籠,追求精神獨立和思想自由,基於此,魯迅和魯迅精神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正如著名學者錢理群所說:「魯迅作為一個精神本體,在當下中國,是一種很好的批判性資源。」陳漱渝先生在書中坦言魯迅是「忘不了的人」,強調魯迅的「生命屬於永恆」,認為魯迅「在中國讀者心目中的神聖位置,如同荷馬之於希臘人,莎士比亞之於英國人……」

陳漱渝先生對於魯迅所秉持的這種態度,不啻為一代學人心聲的集體表白。這些葆有學術良知和道德理想的當代學人往往和魯迅熔鑄在一起,在魯迅的精神世界裡燭照自己、磨礪自身,並在與之進行精神對話中完善學術修為。 用平視的眼光打量魯迅

《搏擊暗夜:魯迅傳》採取不虛美、不隱惡的傳記寫作原則,重點回顧了魯迅與胡適、陳西瀅、章士釗、楊蔭榆、梁實秋、徐志摩、胡秋原、顧頡剛、周揚等人的是非恩怨、矛盾糾葛,以公允公正的立場品評魯迅並釐清魯迅與論戰者的杯葛芥蒂,不為尊者諱恥,不為賢者諱過,更不隨意否定魯迅生命中的每一個關鍵人物。例如,對當年被張聞天、瞿秋白等人寫文章嚴厲批駁的胡秋原,傳記給予了其應有的歷史地位,認為胡秋原是一位功績卓著的史學家和哲學家,是一位敬重魯迅、幫助瞿秋白的具有獨立思想的優秀學者,其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的熟悉程度,超過了當時左翼文藝界的很多批評家。這些持之有故、言之有據的結論不僅中肯堅實,而且提供了一種評價歷史人物的重要方法:對於持不同意見的人物不應簡單武斷地加以歸類和裁斷。

關於魯迅生命中的一些謎團疑案,能夠破譯澄清的就出具明確結論,對於當下還無法破譯澄清的表示留給後人破解,體現出作者科學的寫作態度和嚴謹的治學風格。

在陳漱渝先生寫作《搏擊暗夜:魯迅傳》之前,海內外已出版了多部魯迅傳記,這恰好為讀者真切地感知魯迅提供了背景資料,使人們在選擇甄別中認識大寫的魯迅。

陳漱渝先生沒有把魯迅傳寫成一部思想傳奇,也沒有寫成一部雜糅許多秘聞的野史。作者用平視的眼光打量魯迅、還原魯迅,一方面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神化誤區,冷卻神話製造者的角色迷戀;另一方面恢復魯迅具有深摯人間情懷的「人之子」形象,使其不再被神化、被標籤化、被符號化。


「真的猛士」勢必繼續吶喊

在魯迅冷峻的話語裡面,「國民性」是佔了很大比重的,「國民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體,但有時其骨殖里深藏著難以根治的惡習,既有油滑和小聰明,也有阿Q的精神勝利法,還有殘酷的「人血饅頭」交易。

魯迅之所以不憚以最大惡意揣測中國人,是由於他對國民文化性格有著切膚的體察。在當時強大的文化惰性和僵硬的國民「劣根性」面前,許多文人寫起了閑適文字,這是由於規避現實、繞道而行一直以來就是中國文人的生存策略。孤獨高傲的魯迅用刻薄的文字將啟蒙精神刻進了國人的骨子裡,他所發現的「吃人」二字驚醒了諸多後來者。魯迅對思想啟蒙並不抱過多幻想,他認為人生最苦痛的地方在於夢醒了無路可走,在「出路」出現之前,他寧願一個人扮演普羅米修斯的角色。

1925年5月30日,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我明知筆是無用的,可是現在我只有這個。」由此可以推斷,文本解讀並非是考察魯迅心路歷程的唯一路徑,在冷峻的證詞和含淚的幽默中,魯迅的精神世界還在當下延伸。因此,展示魯迅果敢決絕的勇士風貌,既要深入系統地解讀魯迅文本,更要與省察中國歷史文化、追思中華民族命運聯繫起來,當然,也不能擺脫和遊離魯迅獨特的思想軌跡和情感世界,陳漱渝先生筆下的魯迅就是這樣一個成功的學術案例。

對於陳漱渝先生而言,魯迅不僅是一個巨大的精神存在,更是一個敢愛敢恨的鮮活生命,他的人生經歷宛若一本殷實厚重的大書,其性格、其愛情、其職業經歷、其生活習慣等等,都讓後人從中有所感悟有所感慨。作為當代魯迅研究權威之一,陳漱渝先生通過挖掘魯迅及同時代作家的日記、書信和回憶錄,尋訪魯迅門生和故舊,斟酌未出版的手稿和油印本,考辨魯迅的行跡和交遊,借鑒近年來學術界研究魯迅的有益成果,把一個更加平實、更加豐滿、更加多維的魯迅形象呈現給讀者,引導讀者把身心投入到魯迅未竟的「改造國民性」的浩大工程中。

閱讀陳漱渝先生的《搏擊暗夜:魯迅傳》,使我們接近魯迅的「本色」、觸及魯迅精神的內核。從文化哲學的角度來看,國人無疑始終被魯迅閱讀著、剖析著,魯迅當時並未指出一條現實的人生出路,在其身後「真的猛士」勢必繼續吶喊。那麼,還原魯迅永遠都是一個神聖的事業。


《搏擊暗夜:魯迅傳》

陳漱渝 著

作家出版社

題圖 圖片編輯:朱瓅

文/劉金祥


推薦閱讀:

還原「和聖」柳下惠
還原真實的張愛玲
如何用Lab模式快速還原鮮艷色彩
九星水法、九星水法與納甲還原法
撇清槓桿浮沫,還原一個真實的慢牛

TAG:魯迅 | 真實 | 還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