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濕疹皮炎類疾患中經典方與經驗方的臨床運用體會 --中國期刊網
摘要:本文分析了濕疹皮炎類皮膚病中醫學的病因病機、臨床分型及各證型的經典方與經驗方的臨床應用。關鍵詞:濕疹皮炎;中西醫結合
近年來,中醫中藥在國際上逐漸受到重視。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已得到廣大醫患人員的認可。本文將簡要介紹濕疹、皮炎類皮膚病的臨床表現、辯證施治原則、經典代表方劑及臨床運用體會。1 濕疹皮炎類皮膚病中醫學的病因、病機中醫學認為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產生的基本病理反應為病機。病機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津液失常、以及「內生五邪」等。不同的病機產生不同的病證,不同的病證有著不同的治療原則。儘管皮膚病病因、病機各不相同,但其中卻存在著共同性。只有掌握了常見皮膚病的病因病機、病證和治療原則上的共同性,才能更好地分析某個皮膚病的本質,進而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在濕疹皮炎類皮膚病的急性期,其病因多為風、濕、熱之邪氣所致,其相應的病證以風濕證、風熱證和濕熱證為主。由於風導致的皮膚疾患,臨床主要表現為瘙癢、風團、抓痕;濕導致的皮膚疾患,臨床主要表現為水皰、滲出、糜爛;熱所導致的皮膚疾患,臨床主要表現為斑疹、丘疹、膿皰。而在濕疹、皮炎類皮膚病的慢性期,病因多因氣、血失調引起,病證以血虛風燥證或脾虛血燥證為多見,皮損主要表現為粗糙、肥厚、皸裂、鱗屑。2 濕熱證2.1 熱盛於濕型多見於濕疹、皮炎類皮膚病的急性期。起病急,皮損呈多形性,可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抓痕、結痂、紅腫、灼癢感或腫痛。大便乾燥。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治療原則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除濕,涼血等。常用中藥包括黃柏、土茯苓、黃芩、黃連、青黛、白蘚皮、馬齒莧、石膏、苦參、龍膽草、金銀花等。經典代表方劑有「龍膽瀉肝湯」。經驗方劑有「清熱除濕湯」、「石藍草煎劑」、「利濕清熱方」、「皮炎湯」等。2.2濕盛於熱型多見於濕疹、皮炎類皮膚病的亞急性期。發病較緩慢,皮損以丘疹、丘皰疹、水皰為主,皮疹周圍皮膚輕度潮紅,有瘙癢,抓後糜爛、滲液明顯。大便不幹或稀溏。舌質淡紅,舌體胖大或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緩或弦滑。治療以除濕清熱為主。常用中藥有薏苡仁、車前子、地膚子、白蘚皮、茵陳、蒼朮等。經典代表方劑有「二妙散」、「四妙丸」、「除濕胃苓湯」等。經驗方劑有「土槐飲」、「加減除濕胃苓湯」、「除濕止癢湯」、「健脾除濕湯」、「清脾除濕湯」、「健脾除濕湯」、「加減清脾除濕飲」。常用中成藥包括「除濕丸」、「二妙丸」等。3 風熱證多見於急性瘙癢性皮膚疾患。發病急,皮疹可時隱時現,遇熱加重,皮損以淡紅或黯紅色丘疹、紅斑、風團為主,灼癢難忍或皮膚乾燥瘙癢。身熱,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治療以疏風清熱為主。常用中藥有連翹、薄荷、牛蒡子、菊花、蟬蛻等。經典代表方劑有「銀翹散」、「防風通聖散」、「桑菊飲」等。經驗方劑包括「荊防方」、「消風清熱飲」、「疏風清熱飲」等。常用中成藥有「防風通聖丸」、「烏蛇止癢丸」、「黃連上清丸」等。4 風濕證多見於亞急性或慢性瘙癢性皮膚疾患。發作急,皮疹顏色較淡,可有水皰、糜爛、滲液、抓痕、結痂,自覺陣發性劇癢(夜間尤甚),皮損經久搔抓後可有繼發感染。舌質淡,苔薄或白膩,脈緩。治療原則為祛風除濕。常用中藥有苦參、蒼耳子、茵陳、防風等。經典代表方劑有「秦艽丸」、「消風散」等。經驗方劑有「全蟲方」、「祛風燥濕湯」。常用中成藥有「復方秦艽丸」等。5 血虛風燥證多見於慢性瘙癢性、角化性肥厚性皮膚疾患。此證多見於老年人,臨床上除了有血虛證的表現以外,還兼有動風和乾燥的癥狀。患者常常面色蒼白無華,口唇爪甲淡白、毛髮不榮,頭暈目眩、手足震顫、心悸失眠,口燥咽干、聲音嘶啞。全身皮膚乾澀粗糙,有明顯抓痕、血痂。皮損反覆發作,遷延日久,皮疹色淡或灰白伴輕度脫屑,瘙癢明顯,常常影響睡眠。舌質紅或淡,少苔,脈沉數或沉細。治療以養血活血、祛風止癢為主。常用中藥有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等。經典代表方劑包括「當歸飲子」、「地黃飲子」、「四物消風湯」和「養血潤膚飲」等。經驗方劑有「養血消風散」、「養血熄風方」等。中成藥有「潤膚丸」、「止癢合劑」、「濕毒清膠囊」等。6 脾虛血燥證多見於慢性肥厚角化性皮膚疾患。此證患者的皮損多為局限性損害,表現為不定時瘙癢。病程久,皮損表面粗糙肥厚欲裂、部分呈苔蘚樣改變,伴有明顯抓痕、血痂及色素沉著。可伴有身倦乏力、食慾差、形體消瘦、大便溏、失眠多夢等。舌質淡,舌體胖,少苔或白苔,脈細弱或沉緩。治療原則為健脾益氣、養血潤燥為主。常用中藥包括茯苓、党參、白朮、冬瓜皮、大腹皮等。經典代表方劑有「五皮飲」、「四物湯」和「八珍湯」。經驗方劑有「多皮飲」、「健脾潤膚湯」。常用中成藥有「參苓白朮丸」、「人蔘健脾丸」、「八珍顆粒」等。筆者在臨床工作和學習中體會到皮膚病的發生過程是正與邪鬥爭的過程,因此治療皮膚病的過程是一個扶正祛邪的過程。在濕疹皮炎類皮膚病的急性期,中醫藥的治療原則是以祛除風、濕、熱邪氣為主,從而達到治標之目的;而慢性期的治療原則以健脾益氣、養血活血等扶正為主,最終達到治本之目的。還應該重視的是藥物都具有它的兩重性,中藥也是一樣,有其治療作用,也有其不利於病人的毒副作用。中藥不能超大劑量應用,用藥療程也要適度,絕不能擅自濫用,否則可以引起中毒反應。參考文獻:〔1〕趙炳南,張志禮.簡明中醫皮膚病學.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2〕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朱仁康臨床經驗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3〕北京中醫醫院.趙炳南臨床經驗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
推薦閱讀:
※經典妙語 妙趣橫生(二十四)
※男人10種最經典的偽裝表象
※一句經典非常的話,意思奇特無比
※經典語錄:50句經典人生語錄
※【一起收藏】最適合孩子學英語的30部經典英文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