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研究』王保樹:中國商法研究的開拓者

樓主作者:周盛平 發表日期:2007-6-5 19:50:16  「作為一名法學教育家,他彰顯出了為人謙遜、樸實,治學嚴謹、求實的大家風範的人格魅力;在學術研究方面,提出了學術的開放性、個性和自由的重要觀點,並為公共學術研究盡心儘力。」    王保樹:中國商法研究的開拓者    周盛平    《清華繼教》雜誌2007年第5期    抓著機遇    走進清華大學法學院王保樹教授的辦公室,他正坐在椅子上接電話。他身前辦公桌上的書和文件堆積如山,已經高過了電腦顯示器,而桌上的電腦主機上,也堆滿了文件。教授的身後,就是書架。一前一後,這位在法學界赫赫有名的大家,似乎夾在書的中間,看上去顯得很小。  「參加可以,但我不發言。我要帶一大堆稿子去看。」「求求你,別讓我發言了。」「不能隨便說,底下坐的都是博士。」  聽著一位大教授這麼有意思的通話,記者心裡開始偷著樂,心想這次採訪看來有好戲了。於是情不自禁地拿出相機拍起來。  「千萬別照,好亂,我得找一個地方。」打完電話後,王老師擺擺手,笑容里有點歉意。  「這個專訪怎麼弄?」 早在記者約採訪的時候,王老師就在電話里表達了他的疑慮,現在,記者來到了他的面前,這位65歲的博士生導師又開始「發愁」了,不好意思地說:媒體對我都很失望,因為我講不出什麼生動的東西。作為個人採訪,我一般都不太接受,因為沒有什麼可以講的。我這個人發展平平,不像有些人有那麼多的故事。「沒勁,沒有什麼可談的。」   1998年6月調入清華大學之前,王保樹教授的簡歷是這樣的:1941年6月生,祖籍河北省任邱市,1964年8月畢業於北京政法學院(現更名中國政法大學),曾任職於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等單位從事經濟政策研究工作,「文革」期間曾被下放勞動,1979年2月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記者繼續「挖掘」,知道了更多的細節:王保樹進入北京政法學院學法律,完全是陰差陽錯。十一屆三中全會不但是中國的轉折點,同樣也是王保樹人生的轉折點。會議的精神讓王保樹感到國家開始重視法律了,主動找到了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求職,想做一點專業對口的研究工作。  對已經35歲的王保樹來說,此時進入學術單位顯得比較晚。但他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那些一畢業就到研究所的看書比較多,但自己接觸經濟的實踐比較多,應當是各有優劣。研究工作主要是靠自己,很難靠別人,只要自己努力,肯花功夫,跟他們齊頭並進是可能的。     碩果累累    正是憑藉自己的刻苦和自信,王保樹在自己主攻的商法學、經濟法學領域取得了累累碩果。  王保樹是我國最早從事商法研究的學者之一,是我國現代商法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在上個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初期,我國法學界在商法領域的研究十分落後。他將自己的學術研究與中國法制完善的實踐緊密聯繫起來,以法學家的視野,對中國法治過程中的重大疑難問題進行了冷靜的分析,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其著作《工業企業法論綱》、《企業法學》、《經營法學》等產生了深遠影響,開創性地推動了我國商法學的發展。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領銜的《中國商事法》一書。它系統地闡述了商法與民法、商法與經濟法的關係以及其他商法學上的基本理論問題,為商法在我國的蓬勃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成為許多法律院校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的必讀書。王保樹的一些著述不僅在中國大陸出版,還在台灣、日本等地區和國家出版,受到歡迎與讚譽。  王保樹「比較注意立法的實踐」。他先後兩次為全國人大常委會講授《中國的商事法律制度》、《現代企業法律制度》;他先後參與了《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等國家基本商事法律的制訂與修訂。  20多部著作,100多篇論文,王保樹的成績得到了廣泛肯定。1997年,他被國家人事部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目前,他擔任的社會職務包括: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商法研究會會長、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北京市法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家檢察官學院、國家行政學院等院校兼職教授,等等。    開放心態  為什麼您始終能夠站在學術發展的最前沿,對理論與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提出科學見解?  對記者的這一問題,王保樹教授首先予以「糾錯」:最多只能說在中國商法、經濟法研究領域。因為法學的領域廣闊,有好多二級學科。並且,其中在很多方面,中國與國外還有差距,需要人們去研究。  在王保樹看來,開放的研究態度對學者至關重要,這也正是他一貫堅持的原則。他說:我本人是研究商法和經濟法的。一個學者不能用感情和興趣,把這兩個不同的法律部門強行結合起來。但是,也不能用一個法去排除另外一個法。社會現象非常複雜,對法的研究採取封閉的態度,不利於解決社會問題,也不利於學科的發展。學科只有在開放中才能發展,固守的結果就是窒息這個學科的發展。   對於處理中國商法的實踐與國外經驗,王保樹也持同樣的觀點:外國的經驗當然要積極對待,引進很有必要,因為他們的商法制度、理論是長期積累的,是中國原來沒有的。但是,要發展本國的商法理論,還必須依靠本國商法制度的完善與支撐。同時,只有在中國商法實踐與國外理論的碰撞中,才會發現自己的理論。所以,國外的理論能不能在中國紮根,取決於中國的實踐需要。這一點還要積極探索。  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在王保樹教授的倡議與主持下,清華大學商法研究中心從2001年起開始舉辦「21世紀商法論壇國際研討會」,每年都吸引一批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及海峽兩岸的知名學者前來參會。這個開放式的論壇,已經成為我國最高水平的商法學國際學術會議。   王保樹教授做學問是這樣,育人同樣是這樣。  他對自己的學生要求比較嚴格,但是從來不限制而是鼓勵學生創新。「我從來不要學生必須同意我的觀點,否則學科怎麼能夠發展?年輕人怎麼成長?」  王保樹特別重視多向思維,「社會科學的研究都需要多向思維,但是法學更需要」。他舉例說,法庭上,為什麼要3個人組成一個合議庭?為什麼需要那麼多法官?為什麼要有原告律師、被告律師?  「一定要多向思維,不要追求唯一答案。」因此,在指導他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做研究時,王保樹特彆強調他們要從問題入手,必須有問題的意識。  王保樹擔心的是,將標新立異等同於創新。不是提出一個新看法就是創新。如果提出一個新看法而得不到論證,那充其量是標新立異。「對於國內外長期形成的理論,在沒有充足論據之前,還是不要輕易推翻。創新不那麼容易,三言兩語是不能成為學問的。」      中國企業重視法還不夠    自從1998年開始,王保樹教授就開始在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上課,講授《公司法》等內容。  談起這些來自企業和機關的學員,王保樹說:跟清華大學全日制學生相比,繼教學員問題性更強,因為他們有實踐,這對於自己上課是一種考驗。「你(教師)自己準備的都是主觀主義的東西,所以必須留出很多時間來互動、討論。」  使王保樹感到遺憾的是,中國企業總體上對法的重視還是不夠。「它們重視事後處理,但是事先預防的很少。」王教授說,「在經營當中,主動地用法律保護自己,防範風險,還是少數。」  在王教授看來,如果企業事先重視了,就會少出糾紛,


推薦閱讀:

為獲中國始終支持俄羅斯或歸還遠東
日本政府:以後中國人來日本旅遊,差不多就免簽了
中國歷代皇陵(三)
論中國的國色
中國歷史上大唐帝國第一吃人狂魔秦宗權:縱橫中原,吃遍黃河

TAG:中國 | 人物 | 商法 | 研究 | 開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