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理論,怎麼就過時了?
定位過時了?!
近年,時有觀點指出「定位理論已經過時」、「定位理論是大忽悠」,甚囂塵上乃至將定位理論與互聯網的不少做法對立。大家各執己見的爭論焦點是什麼?讓我們先明確定位的本質。辭世不久的特勞特先生,在1972年對定位的闡釋如下。
這可能是,最早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思考,非常超前。「實現差異化,從而建立認知優勢」作為共識與目標一直為商業所追逐。大家討論爭執的關鍵點,其實是「如何」,即如何在目前消費者心智中建立差異化的定位,如何以此引導企業內部運營。
品牌變遷,從營銷到體驗
過往,定位通過營銷基本能夠達成。大量品牌、市場、銷售人參與其中,他們曾經非常成功地使可口可樂、吉列剃鬚刀、施樂複印機等諸多品牌成為某個品類的代表與明星,在中國也不乏王老吉涼茶、九陽豆漿機、格蘭仕微波爐,這樣的成功品牌。
隨著中國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大幅發展,營銷的三大基石:媒體、渠道、消費者,如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品牌開始難以依靠營銷達成定位的目標。媒體不斷細分垂直,不斷去中心化,效用無法精準衡量;傳統流通渠道緩慢沉重,集客難度越來越大;消費者的偏好持續更迭,變化速度無法追趕。現在以某個確鑿的關鍵詞句,覆蓋重點渠道,洗腦式的重複灌輸,其實會令人與品牌漸行漸遠,甚至連接斷裂。
用戶體驗不僅是好不好用,好不好看,消費者在與品牌的每次接觸時都在生成體驗,所有消費者體驗疊加聚合,就是品牌在心智的真實佔據。沒有多少人可以說出BMW或者VOLVO的完整定位語,但卻大多人都知道「駕控」與「安全」。即便在企業內部,決策者、管理者、執行團隊更多思考的是「我們如何令消費者購買?」。其實更重要的是,明確回答「誰是我們的目標用戶?」、「他/她們需要怎樣的體驗?」、「我們該怎麼做?」。
持續領先,商業轉型的體驗之道
近年中國商業的發展與變革世人矚目,決定商業戰略的三大因素(環境、消費者、科技)都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宏觀環境在變化,經濟增速放緩進入新常態,消費結構升級;消費者在變化,不同代次消費者在不同時期的需求,千差萬別高速更新;科技應用在變化,大量品牌難以追趕,尚未找找到適合自己的數字化之路。
不少品牌近年遭遇增長遲滯與利潤下滑,甚至在2014-2016年開始虧損。此情況多見於傳統領域領導品牌中。他們追求市場份額與滲透率,強調資源整合與上下游管理,壓低成本的同時通過做大規模提高盈利。這類規模型戰略的企業佔據行業統治地位,曾經被認為不可超越。沃爾瑪、屈臣氏、麥當勞、寶潔等品牌在華業績的下滑,代表了實體商業的現況。先前引以為豪的優勢和資源,當下淪為瓶頸與負荷。
未來如何領先一步,持續獲得商業成功?擁抱正在發生的變化,以體驗戰略完成商業轉型。比競爭對手更早發掘或創造新的市場空間,搶先定義競爭格局。
聚焦分眾市場,精確的用戶定位是萬事由來。江小白、小罐茶、網易嚴選、鎚子手機、桃園眷村,「小而美」品牌近年相繼出現。它們引導著競爭的差異化、標籤化、社群化、情感化,也加速了大眾市場的分化。「小而美」品牌取得成功的共通之處,是精確服務於非常具體的人群,帶來了高契合度的體驗。
體驗戰略基於對目標用戶的定位,對需求與核心場景的洞察,進而對全局體驗進行規劃。為什麼O2O不再被人們頻繁提及?簡單將線上與線上連接匹配,形成所謂閉環,解決的問題非常有限,通過補貼燒出來的用戶也容易失去。互聯網不只意味著線上,實體經濟也不僅停留在線下,兩者的融合更加複雜。消費者並不理會你如何經營渠道,在他/她們的腦海里只有場景的定格畫面,以及美好或失望的體驗時刻。消費者需要多元、一致、完整的全局體驗。
體驗戰略,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這個時代,越來越快速、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多元。基業長青,表面看需要穩定而持續的業績增長,實則需要擁抱變化乃至不確定性,積極迎對每每領先一步。轉型之道多種多樣,體驗戰略僅是其中之一。它帶給我們的最大價值,不只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體系,更是在思想層面:以用戶為中心思考,平衡需求、資源與商業,與合作夥伴一道,敏捷探索新機會定義新格局。
唐碩作為中國本土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擁有體驗戰略完整服務能力的諮詢公司。從早年的UI,到產品與服務設計,再至近年的品牌與策略規劃,唐碩自身不斷迭代的同時,也持續定義著體驗的商業價值。商業創新沒有窮盡,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最後
作為福利,將抽取5個X Summit 2017的現場席位
邀請幸運者,免費參加8月18-19日的體驗峰會
大家轉發評論本篇至朋友圈,並將截圖發至唐碩公眾號
47小時後,我們將從中抽取
等一下
好東西要分享
每位幸運者我們再贈送1張門票
你可邀請朋友同行
推薦閱讀:
※後一定位膽技巧
※如何讓職業常青?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
※定位星與守護星
※(406)[轉載]八字的富貴貧賤的定位
※用表格加定位代碼的方法,實現在圖片上不同位置加短語文字的編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