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敏如:中醫之路六十年見證

劉敏如:中醫之路六十年見證

作者:劉敏如,李興培單位:來源:《中醫之路六十年見證》

「中醫大國」千年輝煌、百年傷痛,六十年復興崛起

中華文化是中醫文化之根,根深葉茂。而今中醫(葯)學嚴格說來已無法簡單地稱之為傳統醫學,而是具有中華民族文化濃郁特色的、己形成文字系統的一門獨特的原創醫學科學,今稱為中醫學、中藥學,以區別於西醫學、西藥學。

一、中華民族文化饋寶——原創中醫文化歷史輝煌

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醫學文化絢麗多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世界多數地區醫學還在蒙昧時期,醫學受著宗教控制,醫學解剖人體絕對禁止,可以說還處於鬼神治病時代,而在中國,約在3000年前,已有原創醫學構架,已經逐步地形成了今天中國獨有的原創中醫學思維、理論和方法,並逐步分化為醫學、藥學各科,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為我國歷史上迎來若干個太平盛世、幾度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醫學是在中國文化長期垂練中融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汲取各時期的哲學、文學、數學、地理、天文、軍事學等多種知識傳承和發展起來、集成了她的新層面一一「整體論」、「系統論」和「平衡論」哲學思想,是中醫藥學的精髓與靈魂,有力地指導著臨床思維和醫療實踐。中醫理論架構、辨證論治、中藥、方劑、針灸和推拿等歷代皆有長足發展,成就輝煌,皆為中國獨有,充溢著我國人民的智慧,真真確確是在幾千年厚重的歷史積澱下形成的一門原創醫學,獨創一幟步入醫林,隨時代發展而前進。世界上還沒有那一個國家的傳統醫學有像我國的中醫藥學如此獨特,集成哲學、人文醫學為一體的原創的醫藥學體系:

(一)原創獨特的醫學基本理論

基本論是人與自然界「天人合一」,人體的生理以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精、氣、血、津、液、神、形和外感內傷等學說為其理論基礎。認為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通過經絡這一特殊感應傳導系統,將臟腑器官,四肢百骸聯絡起來,故一臟有病將直接間接、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機體整體。人體健康與罹病,中醫學歸結為:①外在自然界通常有「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氣候變化,人體一般都能適應,即所謂「天人相應。倘「六氣」太過,即為「六淫」邪氣,正氣不足者易受熏染,形成相應的「外感疾病」。②因「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變化太過,或痰飲、瘀血等內在因素,或飲食勞倦等影響,每令相應臟腑經絡引起「內傷疾病」。③疫癘、蟲積、痰飲、瘀血、外傷等。

(二)原創獨特的臨床診斷論

諸種疾病,應用「四診(望、聞、問、切)」為主要診斷手段,按「八綱(陰、陽、寒、熱、表、里、虛、實)"、「六經(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等多種辨證綱領,判定疾病之屬性。以六經、衛氣營血和二焦等辨識多種傳染病、急性熱病證。按此獨特的中醫診斷體系進行臨床思維,歸納衍繹,綜合判斷,進行辨證辨病。

(三)原創獨特的論治法則

據辨證,確立治療法則(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等)、遣方和用藥,因人、因地和因時制宜施治於相應病證。中藥組方、針灸、推拿亦復如此。

(四)整體、系統、平衡統領識病全過程

中醫學認為:健康人體的生命現象是陰陽的動態平衡,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一旦陰陽失去動態平衡則便罹病,所謂「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亢則害、承乃制」,「補不足、損有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等治病理念,深刻地體現了古老的中醫學所蘊涵的「整體論」、「系統論」和「平衡論」的先進思想。

(五)醫學分科歷史最早

早在漢代就有了醫學分科,逐漸形成內、兒、婦、產、外、骨、針灸等一級學科,溫病、瘟疫、傷科、脾胃、癆瘵、症瘕、痘科等等專科專病,分類符合臨床實際,並有相應的專科書和各種本草學、方劑學、炮製學等。幾千年傳承下來的醫藥著述汗牛充楝,世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未見有如是眾多的醫藥著作遺產留給後世,其中不少如《神龍本草經》、《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綱目》、《景岳全書》等等流芳千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醫者沒有迷信邪說,強調科學實踐至今視為經典。如成書於秦以前的《神龍本草經》載有「神農嘗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在十五世紀的歐洲有醫者解剖死後人體被判死刑,而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就提出了人體解剖試探:「丈夫八尺之士死後剖而視之。」

(六)原創的眾多中醫藥成果

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眾多醫藥著述是中醫文化的巨大成果,如《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己入《世界記憶名錄》;不少事實說明中醫藥臨床療效獨特(本書文中多處將有專項提及),此僅以肝炎和艾滋病治療為例:上世紀90年代,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對1988年上海以中醫藥為主治療乙肝重迭甲肝與1983-1988年美國本土西醫藥治療同類疾病的死亡率進行統計對比,其結果為0.05%:11.7%,亦即中美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艾滋病一21世紀瘟疫。從發生顯性感染算起,平均壽命9個月,死亡率100%。2004年4月報告,我國感染者近100萬人,患者8萬人,流行趨勢居世界第14位,亞洲第2位,病毒感染以年40%速度遞增,處於暴發流行前廊,形藝嚴嶺。中國中醫科學院昌維柏教授為首的研究組,去非洲工作多年,積累了大量寶貴治療經驗,其成果《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研究》2004年10月8日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科技部中醫戰略專題組,先後去艾滋病高發區河南上蔡縣10餘次,調查中發現有的患者已用過唯一治艾滋病西藥「雞尾酒法」,應用條件限制嚴格難予掌握,預期「治癒率」40%,且須終生服藥。特別是患者用藥後40%有難以耐受的毒副作用,表示「寧死不願再服」,中輟治療。新近發現有新產生的病毒亞型耐葯株,更無辦法。民間中醫自費送葯治療近600例艾滋病患者,用中藥治療無毒副作用,三五天內普遍能吃飯,腹瀉消失,1個月後可參加體力勞動。一般服藥13~23天,用藥最多9個月~1年即可停葯,無需終生服藥。中藥費用約相當於西藥3個月到半年的費用。用中藥很多人病情很快好轉,恢復或基本恢復了健康。卓越療效,得到國務院研究室、科技部調研室、中國中醫科學院和河南省科技廳有關領導及專家聯合反覆調查後形成的《關於河南省利用中醫藥治療艾滋病情況的調研報告》中證實: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良好效果出人意料」。「患者普遍得到有效救治,反映良好。一些患者很快恢復正常生活狀態,甚至開始從事繁重的田間勞動。大部分接受調查的患者,己很難從外表看出任何患病癥狀。」上蔡縣艾滋病防治與關愛辦公室馮主任說,美國自然基金會專家到此宣傳:艾滋病可防不可治。通過中西藥在上蔡使用對比,他認為,只有中醫才能解決艾滋病問題,因此他們現在宣傳:艾滋病可防也可治。前後簡單兩句話,說明了很多問題!援助尚比亞「民間大使」田聖勛醫師花費20餘萬美元之巨,研製出治療艾滋病有卓效的中藥艾可扶正片,治療河南上蔡縣146例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率39Al-82A6%:相繼在河南重點地區又治療HIV感染者和患者千餘例亦佳。種種可喜苗頭預示著:中醫中藥極可能是艾滋病等疑難病症的最佳剋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成立中醫藥防治艾滋病工作協調小組和專家組,制定工作計劃,相繼對豫、冀14省區3600餘名患者免費中醫藥治療。正如中科技部副部長程津培指出:中醫藥的原創優勢,不僅使我國能夠在該領域中確立長時期的領先地位,而且有可能將這種領先優勢延伸到基礎學科、生命科學和信息等領域。中醫藥數千年的實踐程序和形成的獨特理論,證實了中醫藥不僅具有分科的知識體系,而且有綜合各科的理論綱紀。歷代醫著汗牛充楝,致力發展自身的醫學體系,切不可等同於其他國家的傳統醫學。從進步的多元化觀點來看,世界上不能僅承認一個西方醫學,不能因為有西方醫學而始終將中醫學放在傳統醫學層次上,這就很難正確體現它的醫學地位、性質和價值。中醫學與西醫學相比,理論體系各異,但目的一致,各用其長廣為人群健康服務。也可以說中醫學不是一般的知識體系,而是集成的知識體系。發展中的中醫藥不能因它不同於西醫學就只能簡單地劃歸為傳統醫學。

「中醫大國」千年輝煌是民族的驕傲。

二、回顧百年歷史(1840年至1949年),為何中醫受盡挫折

民族的歷史悲劇造成了中醫的傷痛、損傷了「中醫大國」形象。反向搜尋歷史,1840年英國侵華的鴉片戰爭轟塌了閉關鎖國的中國大門,列強發動多次侵華戰爭,掠奪我國價值連城的大量文物和金銀財寶,還得割地賠款,中國迅即淪為任列強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伴隨著洋槍洋炮進入中國,列強西方傳教士大量湧入,不僅帶來天主教、基督教,也帶來西方文明。一向以「中央之國」自居的中國人士還來不及有所思想準備,西方科學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也如潮水般順勢湧來。國外列強盯著這塊地大物博的土地,欺而欲奪,包括戰爭掠奪、文化侵略、意識形態的影響、市場的佔領、經濟領域的壟斷等。列強掠奪中國大]大量財富後,又以世界「救世主」的姿態,借傳教、傳播「先進」文化、辦學(包括醫學院校)、辦醫院等為名,大勢宣揚西方先進,嘲笑中國人落後。同時為殖民的需要,1906年美國退還一半「庚子賠款」1160萬元,作為增派留學生赴美的費用,中國的知識分子也開始渡洋求學,從封閉中走出來眼見海外世界,深感當時的中國落後而自愧,不少有識之士奮鬥學習,要科學救中國,形成了所謂新學思潮,同時負面的也滋生了崇洋和科學主義思想,逐漸在某些科學文化界和國人中泛濫至今,流毒非淺,隨著鴉片戰爭的侵略,西方文化侵入,西醫也進入中國,從此國人稱自己原創的醫學為中醫,西方來的醫學為西醫。由於當時國弱民窮,科學得不到發展,醫學更是薄弱,從此西醫藥成為了我國的主流醫藥,便有稱中醫為舊醫,稱西醫為新醫。中醫藥受到嚴峻的考驗和挑戰。20世紀清代末年至民國時期,受西方文化衝擊的首先便是「不科學的中醫」,以致中醫幾經處於被消滅的危境。1914年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教育總長汪大燮發起廢除中醫,各地中醫組成「救亡請願團」與之鬥爭,其陰謀終未得逞。北京、上海、成都、江蘇、廣州等地由當地名中醫合作舉辦多所中醫院校,陸續培養了不少人才,中醫在掙扎中得以生存。曾經留日學醫的余雲岫(1879-1954)1916年畢業歸國後,以「酷」反中醫「鳴世」。他指稱「陰陽五行、十二經脈等話都是謊話」(《科學的國產葯·物研究第一步》,1917年):中醫是「不科學的玄學」,「靈素之淵源,實在巫祝」,所以「不殲《內經》,無以絕其禍根」(《靈素商兌》,1917年)。其在《靈素商兌》中誣稱中醫「靈素殺人四千餘年……毒有過於盜賊……無一節可以為信」,叫囂「舊醫一日不除,新醫無法建立」,力主「改造舊醫,禁學中醫,限期消滅中醫」。1929年在國民政府召開的第一次中央衛生委員會上,悍然通過余氏發起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中醫橫遭扼殺,只緣其療效卓越,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中醫界奮力抗爭和廣大人民衛護下雖得以生存,但限制很多,處於風雨飄搖,奄奄一息,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醫隊伍減員至50萬人。再看歷史上也有名人權威主張廢醫的,雖當時尚未形成氣候,但影響非淺,如清道光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俞樾(1821~1907),於1879年發表《廢醫論》,率爾參證《周禮》、《春秋左傳》和《史記》諸書,諳於古代巫卜醫之並重,逐步衍變為「重巫而輕卜」,後巫、卜漸衰,醫乃盛行,遂以「卜可廢」之理,發為「廢醫」之論,成為歷史上主張廢除中醫的「祖師爺」。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國學大師和中醫學家,他在1926年所撰《論五臟附五行無定說》中言昔人以五行若人之五臟,「妄言生克」,「可以盡廢」:但承認中醫治病療效,其在給上海國醫學院院刊提名並擬定聲明時稱:「本刊內容一洗陰陽五行之說,欲以科學解釋中醫」。又謂:「近世多信遠西醫術,以漢醫為誣,如徵效,則漢醫反勝」。20世紀初葉,發生在華夏大地上的那場以「打倒孔家店」為口號,宏揚「德(民主)先生」和「賽(科學)先生」精神,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目的新文化運動洶湧膨湃,難免良綉不分"一些文士把老祖宗傳下來京劇、中醫也作為「靶子」稱「舊劇」、「舊醫」加以「橫掃」。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1854-1921)認為中醫藥是「純屬臆造的一套似是而非的虛玄話語」。及至暮年他有所頓悟,深感傳統文化若「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然為時己晚,此猶孔子「朝聞道,夕死」,誠可貴矣!新文化運動領軍人物陳獨秀(1880-1942)猛批中醫「不知科學……遍索宇宙間,誠不知此為何物也!」,梁啟超(1873-1929)因血尿不愈,協和醫院誤割其無病的右腎,他還為《晨報》撰文維護科學」尊嚴,聲稱手術事故「不過偶然例外」,無法因此「便根本懷疑到科學這樣東西」,同時尚未忘記「捎帶」批判中醫是「陰陽五行的瞎猜」。魯迅(1881~1936)則痛批中醫是「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無意的騙子」。胡適(1891~1962)在《人與醫學》(該書敘述西洋醫學的演變過程)譯本序言中寫道「回頭想想我們家裡的陰陽五行的國醫學,在這個科學的醫學史上能夠佔一個什麼地位」,意指中醫在醫學科學史上沒有地位,大有「自慚形穢」之慨。雖然這些都是一時間的言論和主張,但他們的名人效應卻影響非淺。時至今日,仍有一些人的借名人非議中醫的言論拉大旗作虎皮,裹在身上去嚇唬別人。其實我們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這些人並非全才、通才和真理化身,更非中醫專門家,只憑耳聞目睹或個案親歷,對中醫所作評判往往是不全面的,有時還難免雜以個人成見。如魯迅之父罹病中醫未救過來;何祚庥之父罹傷寒被夏某「治」死,是否他們的父親找中醫時就己病入膏肓也未可知,對中醫誤解之深,成見之大,可以想見。在那樣的心理狀況下,能夠實現劉勰所憧憬的關於文學、學術批評應當「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辭鏡矣」的理想境界么?民國初年全國雖擁有中醫號稱80萬之眾,但同時開始逐漸走向衰落。最近南方都市報一篇注目文章「缺席還是僭席」一—民國時期中醫納入教育系統爭議始末,分別於2009-7-28及2009-7-30刊登(著者鄭洪陸金國)。作者用大量史料客觀地揭露了民國時期不接納中醫藥進入國家教育體制的實史,讀後令人義憤填膺,中華民族的國粹竟遭到民國當局如此歧視。「民國時期不接納中醫進入國家教育體制,中醫藥界抗議之聲四起,教育部一面聲稱並非歧視中醫,一面卻明確表示不會給中醫藥學校立案,這一態度令中醫藥界志士十分憤概,指出「部頒醫藥學堂規程,專西遺中,國粹亡,利權失,民生前途,兩受影響。」力爭教育部增列中醫於教育系統之內。當時中醫有識之士已經感到傳承和發揚傳統中醫藥,僅以師承和家傳形式,雖能得到傾囊相授,但也有墨守一家一派、知識面狹窄的局限。中醫成立學校,實為順應時代的革新之舉。為求中醫藥長遠發展,同時也是為了獲得對中醫學術價值的承認,著名中醫冉雪峰等提出:「教育部學校課程系統有西醫而無中醫,致令辦此項學校者,無課程矩鑊可遵:往此項學校者,無獎勵出身可望,是不啻以法律限制學術,為自滅文化之政策。故欲振興中醫,非辦學校不可:欲辦學校,非加入.學校系統不可。」幾次抗議均未考慮接納中醫入教育系統。中醫界自然立即再起而抗議,但教育部不予理會,同時還對當時一些有影響的中醫藥界團體籌辦的中醫學校嚴令取締,禁止各校招生。適值此時衛生部也發布指令禁止中醫醫院稱「醫院」,只能稱為「醫室」。這些限制,迫使全國中醫界再而三集會請願至1940年,在遍地烽煙的一個時空間,當時的教育部在醫學教育委員會內成立了中醫教育專門委員會,中醫歷經約卅年才爭取列入到建制化醫學教育體制中。」建國前任中華民國醫藥學會上海分會會長,是臭名昭著的「廢止舊醫案」的始作俑者。這就是中醫的歷史悲劇和幾經被取消的歷史根源。

三、六十年中醫藥事業的崛起與復興

(一)新中國為中醫帶來無限生機

1950年8月毛澤東主席為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上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而奮鬥」:將「團結中西醫」制定為我國衛生工作的四大方針之一。1953年毛澤東嚴勵批評當時衛生部某些負責人歧視中醫的錯誤時說:「祖國醫遺產若干年來不僅未被發揚,反而受到輕視和排斥,對中央關於團結中西醫的指示未貫徹,中西醫的真正團結也未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錯誤一定要糾正」,在處理繁忙國事中,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及時發現衛生部推行著一個相當嚴重的歧視、排斥和扼殺中醫的政策,已引起全國中醫界和有識之士的強烈憤慨和反對。在查明事實真相後,果斷地把對此負有主要責任的衛生部黨組書記、部長賀誠及副部長王斌撤職。從此中醫事業開始復甦,中醫藥受國家保護,為「中醫大國的崛起」開闢了新篇章。1954年,毛澤東指出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鏈接庫」1954年10月20日,《人民日報》根據毛澤東的批示發表社論「貫徹對待中醫的正確政策」。

1955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後更名中國中醫研究院,現名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周恩來題辭:「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相繼,一批有名望的中醫進入各級醫院:中醫被遴選進入各級人大、政協和政府。肖龍友、葉橘泉和承澹安三位老中醫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周總理親自批准在北京、成都、上海和廣州成立四所中疾學院。從此中疾葯納入國家高等教育。1958年,毛澤東在衛生部黨組關於開展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的報告上批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中央政府對中醫工作相當重視,當時我國生產的西藥97.4%是仿自國外的,上世紀50年代西藥97.4%是仿自國外的,成本高,難以滿足需要,釆用中醫藥治療急性傳染病乙型腦炎、麻疹肺炎、腺病毒肺炎、瘧疾、鉤端螺旋體病和流行性出血熱等,屢獲卓效而震撼中外醫學界。勇闖西醫百餘年來治療急腹症禁區,宮外孕等急腹症。中醫正骨秘法和小甲板固定治療骨折,骨痂形成快,且在避免石膏固定引起肌肉萎縮方面具有優勢:枯痔散與掛線秘法用於痔漏療效明顯提高:無私奉獻出的季德勝蛇葯,成了邊防戰士和野外工作者的「保護神」:又如心腦血管疾患、急慢性肝腎病、多臟器衰竭綜合征、潰瘍病、糖尿病、痛風、頸椎病和白塞氏病等大量急難病症,許多西醫病因不明或縱已搞清但苦無良藥之病症,中醫往往能取得顯效,起到了現代醫學無法解決的作用。僅11年(1955-1966年)時間,在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不少可喜成績,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廣大中醫界人士歡欣鼓舞地迎來了中醫事業的第一個春。

(二)「文化大革命」搞亂中醫文化,中醫後繼乏人乏術

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歧視中醫的流毒仍然潛在,衛生主管部門對中醫工作重視不夠,存在著不少問題:中醫院校辦學沿襲西醫模式培養人才,西醫課內容多,必然成了不該是「主課」的「主課」:忽視中醫經典和理論,即使曾推行一段時間「師帶徒」,滿師多年,工資待遇無法合理解決:中藥劑型改革開始走向「西化」等等,中醫事業未能得到應有發展。

在二十世紀60年代中期"一些資深名老中醫發現中醫工作存在一些嚴重問題,以北京中醫學院李重人為首的五位老中醫教師投書中央,反映情況和提出建議,可惜為時己晚,瞬間人類歷史上的一場空前大浩劫一「文化大革命」在神州大地上爆發。昨天還孜孜不倦地從事醫教研工作的老中醫們"一夜間成為「封建餘孽」,「五老上書」被貶為「五鬼書」,他們因此受到種種極不公正的待遇,中醫藥事業淹沒在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橫掃一切牛鬼蛇神」、「蕩滌一切污泥濁水」的口號聲浪中,很多名老中醫被當「封資修」和「牛鬼蛇神」批鬥,監督勞動,有者含冤死去。一些人把中醫「形左實右」地簡單化為「一根針」、「一把草」,提出「一個月普及中醫」,個別地方提出「兩周普及中醫」,甚至各行各業都可以辨中醫班,其結果貶低了中醫學術,搞亂了中醫隊伍,留下的後遺症非淺,中醫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受到很大破壞,中醫工作一片紊亂,進而逐漸萎縮,中醫藥人員由建國初期50萬人,銳減到1978年的25萬人。「文革」對文化道德的破壞、對科學意識形態的攪亂,潛在流毒很深,一時間將古今中醫文化、中西(醫)混為一潭,中醫隊伍不穩定,後繼乏人乏術等重大問題更加突出。中醫事業好不容易盼來的第一個春天就這樣短暫地過去了。

(三)改革開放迎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第二個春天」

禍國殃民的「四人幫」被推上歷史的斷頭台,「文革」結束。中醫界欣慶「劫後餘生」,百廢待興。但是,由於十年「文革」的破壞,存在的大量問題顯露無遺,在中醫醫、教、研和管理工作上有待重整理順,先後有四川老中醫李仲愚向全國人大彭真委員長,廣東老中醫鄧鐵濤向徐向前元帥、繼與多位全國名老中醫聯署致函中央,全國人大常委、北京老醫董建華院士等數位老中醫聯名致函中央,衛生部離休老領導呂炳奎向彭真委員長、譚震林副委員長等致函,為發展中醫藥事業建言獻策。上上下下,為著中醫事業的再次復甦不斷謀劃、奔波和操勞,過中情節,中醫界老一輩人士至今難以忘懷。

1978年9月7日,鄧小平受命第三次復出,在撥亂反正和日理萬機之中,鄧小平對中共衛生部黨組《關於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後繼乏人問題的報告》上批示:「這個問題應該重視,特別是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建議以中央名義加一仳語轉寄下去。」不久,中央撥出4000萬元專款支持中醫事業,這在當時國家剛從「四人幫」致令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中解脫出來不久,的確稱得上是一筆「雪中送炭」的巨資!

為保證中醫事業有力發展,1986年成立了國家中醫管理局,兩年後擴權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投資建成幾個原大區性質的中醫臨床基地,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2月,四川省率先全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提出「振興中醫」的口號,並以《決定》的形式,從政策、組織、經費等方面給予扶持,為此,國家衛生部特授予四川「振興中醫工作的先聲」稱號,號召全國中醫藥學習四川。在不長的時間裡,從統計資料來看,全國有3900多所中醫院,四川省就有180多所中醫院,中醫院對中醫藥的發展和學術推進起到舞台和陣地的作用,給中醫創造了一個發揮優勢與特色的用武之地。各省市縣中醫院陸續建成10個急症室,中藥製劑研創有很大發展,全國性學術交流活躍,陸續推出了一批中醫藥科研成果。

中央第四代領導集體極為重視中醫工作,1982年五屆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寫明「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從根本上確立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性質和特點,確立了中國傳統醫藥在醫藥衛生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就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特色所在!1996年12月9日江澤民強調:「要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既要認真繼承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又要勇於創新,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實現中醫藥現代化,更好地保護和增進人民健康」:1985年中共中央書記處關於衛生工作的決定中指出:「要把中醫和西醫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醫藥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所獨具的特點和優勢,醫藥事業發展有力的保障,中醫不能丟,必須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中醫必須積極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手段,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堅持中西醫結合的方針,中醫、西醫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努力發揮各自的優勢」。1991年全國人大七屆四次會議上,決定把「中西醫並重」列為新時期我國衛生工作五大方針之一。胡錦濤主席在第35次中央政治局學習會上,對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作出明確指示。在2007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七大,胡錦濤將堅持「中西醫並重」寫入所作報告中。在討論中,有代表建議為有利於「中西醫並重」方針得到真正貫徹落實,建議加入「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的內容,中央欣然採納了這一建議,在修改後的報告中加入了該內容,體現了對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的一貫政策。溫家寶總理2004年11月三次對中醫藥工作作出批示;2005年為《中醫雜誌》創刊50周年題詞:「實行中西醫結合,發展傳統醫學」:在2007年3日5日十屆五次全國人大會上所做《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大力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充分發揮祖國傳統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2008年3月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制定和實施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措施」此後,每年人大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有發展中醫藥事業昀具體指示。適此,有關中醫政策相繼頒布,大力開展中醫藥各項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分管國家衛生工作期間,代表黨中央站在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對中醫事業的發展多次做了重要指示:2004年2月19日吳儀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抓好繼承創新,大力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還特別指示「要起草制定和實行與中醫藥相關的法律法規,充分體現中醫藥的特點,積極鼓勵和扶持中醫藥的發展。在中藥、民族葯的審批中,要制定區別審批西藥的標準。」:2007年1月11日吳儀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指示:「堅持貫徹落實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對中醫藥事業的支持要落實到具體措施上,落實到解決實際問題上」,鼓勵發揚中醫藥「治未病」的預防理念。她親率國務院20多個部委辦局主要領導與會,拉開了「舉國體制」、全力支持中醫事業的序幕。2007年6月4日《求是》雜誌全文發表吳儀的重要講話:《推進繼承創新發揮特色優勢,堅定不移地發展中醫藥事業》,為中醫藥事業發展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2007年7月7日,吳儀副總理參加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的「中醫中藥中國行」大型科普宣傳現行的啟動儀式,中共中央宣傳部、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全國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科技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葯監局、計生委、總後衛生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和中華慈善總會等17部門或單位領導,同中央與首都新聞單位,以及1,000多各方面代表參加此盛典。主題是:「傳承中醫國粹,傳遞優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諧」,目的是:「面向基層,服務農村,惠及百姓」。2007年8月30日吳儀出席全軍中醫藥技術大比武總決賽,並發表重要講話《堅定不移地大力扶持和發展中醫藥事業》,9月4日《人民日報》全文刊發,更加有力地推動了我國中醫藥事業和軍隊中醫藥工作的開展:2007年11月28日,吳儀在世衛組織和中國國家五部委(科技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葯監局、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舉辦的「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大會」開幕式上強調,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並把「中西醫並重」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一貫堅持的方針,始終強調要更加註重中醫藥的繼承與創新,不斷增強中醫藥服務能力,切實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繼續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的支持力度,也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大力扶持發展中醫藥。2007年3月宣告成立「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協調小組」,組長由吳儀副總理兼任,成員包括20個部委局或副部委局領導。該機構負責對中醫藥工作的宏觀指導:研究擬定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協調解決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督促檢查有關政策措的落實。協調小組在中醫藥局設辦公室,主要負責協調小組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建議,督促落實協調小組議定事項,承辦協調小組的其他事項,專門破解「中醫藥難題」。2008年1月25日,即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第二天的討論會上,代表們建議儘早召開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研究制定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建議以中央、國務院名義出台關於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決定或意見,建立一個長效穩定的服務保障機制:建議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中落實好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要求:加大政府投入……加大對中西部的扶持時,也能夠照顧到東部地區,「人才培養要將師承教育與高等教育相結合:建議建立長效機制,加強野生中藥材資源的保護和合理使用,加強中藥材種植的監管力度,爭取對中藥材種植生產源頭的管理」,這是我國有史以來,中央政府對中醫藥事業採取的最大的支持行動,也就是把「舉國體制」進一步具體化。隨著國務院中醫藥工作協調小組的成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規劃綱要》、《醫藥工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繼制定和實施,中醫藥的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明顯加快,必將在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3月22國務院16個部門(包括科技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葯監局、教育部、國家民委、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人口計生委、國家質監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北京聯合發布實施《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2006~2020年)》。這對我國政府全面推進中醫藥創新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中醫藥發展戰略,2007年5月21日國務院向各省市自治區政府,國務院各部委、直屬機構發出通知,要求認真貫徹執行。綱要明確指出我國將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和重要作用:堅持中西醫、中西藥並重,實現中西醫藥協調發展。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做好中醫藥繼承和創新工作。制定扶持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全面實施名院、名科、名醫和名廠、名店、名葯的發展戰略。國務院衛生部、環保總局、發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國務院法制辦和中醫藥管理局等18個部委辦局聯合制訂了《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2007年~2015年)》。2007年11月12日在衛生部網站發布,其中要求「充分利用中醫藥古籍文獻研究、養生康復及辨證論治等理論知識和經驗積累」,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點,開展中醫藥對環境污染相關疾病及環境污染所致亞健康的干預研究,提出干預措施。推廣中醫藥保健養生方法,增強人體對環境污染的抵抗力,預防和推遲環境污染相關疾病的形成。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所屬(國中醫藥管理局與國家民委、衛生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人事部、勞動保障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等)11個部委局聯合發布了《關於切實加強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會上介紹「十一五」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和國務院相關部委共同推講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中央將撥出巨額資金,重點建設一批重點民族醫醫院和農村民族醫院,不斷提高民族醫藥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準:重點民族專科專病:民族葯製劑能力建設:藥房建設:常見病、多發病民族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以及老民族醫藥專家經驗繼承、文獻挖掘整理:民族醫藥高校教材編寫和民族醫藥重點學科建設。要求各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通力合外,全社會支持,切實釆取有力措施,完成好《指導意見》布署的各項工作。

國家不斷增加的財政投入為中醫藥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也為儘快改變中醫藥基礎差、底子薄的現狀,推進中醫藥繼承創新,實現中醫藥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據2008年12月24日中國醫藥報導,200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科技部等有關部委本年度共安排中醫藥專項資金逾35億元,用於支持中醫醫療、教育、科研、文化、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網域,據了解,自1986年開始財政部、國家計委每年排近1億元全國中醫藥專項資金,近幾年中央財政對中醫藥投入持續增長,2008年超過35億元的投入力度更是前所未有,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不斷增加的財政投入為中醫藥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也為儘快改變中醫藥基礎差、底子薄的現狀,推進中醫藥繼承創新,實現中醫藥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經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積極協調,並在各地中醫藥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安排專項資金22億元,支持全國159所地市級以上重點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醫院、民族醫院)208所縣級中醫醫院(含民族醫院)業務用房改擴建,支持276所縣級中醫醫院配置醫療儀器裝置。財政部會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安排中醫藥專項資金11億多元,用於支持開展中醫醫院中藥製劑能力建設、縣級中醫醫院中藥房建設、鄉村醫生中醫專業中專學歷教育、農村醫療機構中醫民族醫特色專科專病建設、基層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縣級中醫醫院急診急救能力建設、城市小區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培訓以及中藥知識宣傳普及。中央財政對中醫藥知識宣傳普及的大動支持,項目共安排專項資金3100萬元,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力圖通過中醫藥宣傳現行、普及中醫藥知識、推進中醫院文化建設弘揚中醫藥文化,使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和利用中醫藥的獨特優勢。科技部也日益重視中醫藥自主創新研究,當年度也投入中醫藥科研的資金超過1.5億元。「973計劃」穩步增加了對中醫理論基礎研究專項的支持力度,在臟腑相關理論、灸法理論、藥性理論等方面新增了4個項目:「十一五」國家科書支撐計劃新增了「中醫外治特色療法和外治技術的示範研究」項目:中醫藥工業科研專項今年新設立44個項目。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確定了16家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項目計劃總投資40多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0餘億元,將於2009年全面啟動建設。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也有自己的傳統的民族醫藥,均是我國傳統醫藥學的組成部分,在防治疾病中有其特色,建國前夕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已處於瀕臨滅絕的悲慘境地。建國後,在國家的民族政策和中醫政策竭力扶持下,截止2006年底,全國建成民族醫藥高等學校(系)14所,開展蒙、蒙、維、傣、朝、壯、苗等民族醫藥專業教育,在校生約1.7萬人,藏醫、蒙醫均開設了博士、碩士學位教育。藏、蒙、維、傣等15個民族設有本民族醫醫院196所,病床6885張,民族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418人。民族醫藥研究所35所,出版涉及19個少數民族的醫藥典籍83部、著作100餘部,35個民族發掘整理了本民族醫學資料。民族醫藥企業156餘家,通過GMP認證90多家,生產906種成藥、藥材230種,年銷售50億元。

中央重視,主管部門積極落實,2009年新春伊始,召開了全國衛生會議,衛生部長陳竺做了題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努力開創衛生改革發展的新局面》的工作報告,全面布署了衛生工作,並於2009年1月12日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強調中醫工作是衛生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全面貫徹中醫政策。

中醫事業形勢喜人,相繼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如中醫院校招生規模擴大;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南京、武漢、瀋陽和西安等含「大區」性質的大型中醫臨床基地,得以分期分批投巨資建設:省、市、縣級中醫院陸續建立:中醫藥科研機構有所增加:中醫、醫教、研成就不斷湧現:中外學術交流日趨活躍,國際上「中醫熱」再度興起。

2003年「非典(SARS)」肆虐神州大地及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為防控這一人類歷史上首次遭遇的新的暴烈傳染病,中央下達史無前例的全民總動員令,高度戒備,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及時指示中醫介入治療。中醫界未負中央厚望,防治「非典」療效有如治療乙一樣的出乎意料之好,其重大成就,得到廣大人民、政府和WHO的充分肯定。中醫藥被世人刮目相看。以戰「非典」大獲全勝為契機,回擊「科學主事義」砥毀。

在不斷總結和改革中,24個省(區、市)頒布了地方性中醫藥法規,中醫藥法制化建設步伐有所加快:以中醫醫院等不同形式的城鄉中醫藥服務基本形成網路,成為我國衛生服務體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分,特別在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和城市小區衛生保健等基層工作中所發揮的中醫服務優勢和特色,符合國情地方便了基層群眾防病就醫;在應對突發性公用衛生事件、防治重大疾病方面中醫藥積極投入作出了貢獻:多層次、多形式的中醫藥教育在改革中逐漸形成規模,培養出的一代名醫和大批中醫藥人才活躍在中醫藥醫、教、研、工、貿、管崗位: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文獻的挖掘和整理正加緊進行"一批老中醫藥專家和民族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的繼承也正在跟進。扶持和建立的具中醫藥特色的臨床重點學科和專科己初顯其成效:中醫藥學中重要的「治未病」理念正在被重新認識和加強,中醫藥在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網域的優勢和作用將更加突出。對中醫藥的科研正在加強基礎設施和支撐條件,以能形成全社會、多學科、多部門參與的格局:中醫藥基礎、臨床以及中藥新葯的研究必須廢中醫藥自身規律進行己提至重要議程;具特色和優勢的中醫藥民族產業,己成為醫藥和健康產業中的一支生力軍:中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得到重視和加強: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活躍,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和民眾的認同。

香港回歸祖國13來,在特區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中醫藥事業在立法、規管、教育、科研、交流、與合作及中醫醫療與保健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1999年特區政府通過《中醫藥條例》為香港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隨後成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將中醫藥納入政府認可的社會服務體系。1998年香港浸會大學率先開辦五年制全日制中醫藥學院,陸續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等也開辨了中醫藥學院或機構;澳門特區也陸續成立了中醫藥研究機構,有祖國作堅強後盾,港澳台中醫工作必將大踏步前進,實現跨越式大發展。中醫藥在競爭香港高層次科學基金項目能力明顯增強,資助項目數量和資助金額大幅上升。特別是香港賽馬會出資5億港元設立的香港中醫藥研究院的成立,有力地促進香港中醫藥的應用研究和產品開發。香港人才匯入計劃較早接受的人才匯入是進階中醫人才,由香港慈善集團東華三院與香港五所大學合作,率先開辦了五個中醫藥臨床教研中心,為香港承傳和發展中醫藥事業做出了良好開端。目前己陸續增加公立中醫診所,將中醫門診服務逐步納入香港的公立醫院系統。中藥的研究和開發方興未艾,為國際化的中醫藥醫療及科研中心,為內地與香港在中醫藥網域開展更加務實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蘊涵了巨大的市場潛力,香港中醫藥事.業肯定將迎來發展的新階段。但由於香港百年英制歷史的特殊環境:中醫流於民間不受政府保護,加之受殖民文化影響,對中醫藥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應有的承認,影響至今,現有的醫療規定和管理部門的認識還不適應形勢發展,尚待持續加強發展力度。

澳門回歸後經濟發展空前,建立中醫學術團體如雨後春筍,紛紛活躍中醫學術,澳門大學成立了中華醫藥研究院,澳門科技大學成立了中醫學院:《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為推進粵澳更緊密合作,推動科學發展和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澳門特區政府已與廣東省政府取得一致共識,將於珠海橫琴設立澳門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稱橫琴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雙方將以合資公司形式開發及經營管理產業園,澳門佔51%股權,廣東省佔49%。2012年11月23日在澳門成立了澳門中國中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澳門特區政府,以及中醫學術界、中醫藥名家、有關企業的大力支持。可以預言,中醫藥走向國際科學話語,兩港將具前沿意議。我們希望三地中醫藥界同仁能夠抓住機遇,優勢互補,更加緊密合作,共同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中醫藥現代化,為民眾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陸續為發展中醫藥事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中醫藥事業再一次從逆境低谷中走出,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中醫界親切地將這個新的發展機遇期稱作「中醫事業的第二個春天」。

國際上對中醫的發展形勢十分關注。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在成立的短短5年的時間裡,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來自五十多個國家近200個學術團體,促進了中醫藥的國際交流,提高了中醫藥在海外的學術和醫藥水準。WHO總幹事陳馮富珍女士於2007年10月30日在北京會見王國強時,充分肯定了中國在傳統醫藥網域取的成績及對世界各國醫療保健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感謝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工作報告中,對發展中醫事業做出的政治承諾」。她愉快地回憶起她在競選世衛總幹事期間存取過30個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國家的衛生部長希望了解推動傳統醫藥發展的那段經歷。「中醫藥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預防、治療、保健和康復各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發展中醫藥與世衛組織倡導的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醫療保健服務的目標相一致。希望中國繼續在本國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同時,把經驗和體會交流給其他國家,與世衛組織其他成員國分享經驗,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彼時,這一彪炳千秋萬代的業績,必將永載人類健康事業的光輝史冊。2008年對全球傳統醫學的發展是一個重要里程,借世界衛生組織成立60周年之際,在北京召開了首次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大會,來自74個國家的150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此次會議的成功舉辦,不僅推動世界各國傳統醫學的發展,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國中醫藥的發展,察看了中醫藥在中國衛生服務體系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統觀上述,我國政府近幾年來,特別是2007年起為中醫藥的發展採取了若干重大戰略措施,尤其中央斷然密集地用「舉國體制」堅定地支持中醫和民族醫藥,在中國和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是「執政為民」的生動體現。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曹洪欣在2008年1月25日,即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第二天發言中深有體會地說,去年他「參加國家科技專項論證工作時,感覺到很多著名西醫大家及其他學科的院士都對中醫藥有了進一步的深刻認識,他們對國家重大計劃中如何發揮中醫藥的作用寄予厚望。現在我國醫學的兩個重大專項中,中醫藥都佔有相當的份額」。表明中醫工作開始邁入第三個發展機遇期。中醫藥工作更嶄新局面之開創,近在咫尺。中醫藥發展的第三個春天在望,近期關於中醫的爭論,個別人對中醫的詆毀言論從另一方面來說能引起人們的反思,包括社會層面一些智者的反思:能促使政府更加關注和支持中醫。也「應該認識到中醫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包括社會觀念、輿論和政府的政策、體制、機制等問題,也有醫院的管理、學校的教育等問題。文化的崛起跟國家實力的盛衰息息相關」,所以應當及時「抓住國家崛起這難得的機遇,發展壯大中醫事業」。「中醫不僅僅是符合未來醫學的發展,甚至是符合中國整體發展態」。日前,人們往往把醫療看作一個消費商品,而且對中醫文化對中醫不信任、不接受,因此,要考慮從教育上去改變人們的觀念,包括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從事中醫藥工作,學習中醫、發展中醫。「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體系,必須中西醫並重,把中醫提升到主流醫學地位」。「由於中醫在亞健康治療方面的優勢,歐美國家的人非常喜歡中醫。許多國家也都在進行醫療改革,想跳出目前的西方醫學型態,尋求新的醫療模式。中醫藥是我國特有的寶貴財富,應該大力發展」。我們一是要在理念上堅持,二是要用現代化的手段方法研究。信息是個整體,和中醫的整體論相符。信息化是中醫乃至中華文化的機遇。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中醫認識、發展、傳承、創新"。高層專家們從戰略高度著眼,進行入木三分的剖析,卓有見地的高深見解,再度為「抓住國家崛起發展中醫」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四)我國獨樹一幟的醫藥衛生模式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最本質的成就:

模式是人們在對某事物的認知中概括出的一種基本樣式,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一種新認知,形成了新樣式,這就是認識的進步、事物的發展。我國獨樹一幟的、符合國情的中西醫並存、共同發展的醫藥衛生模式,正體現了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進步和發展。自1950年「團結中西醫」為我國衛生工作的四大方針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要把中醫和西醫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列為新時期我國衛生工作五大方針之一。中西醫並存、並重、共同發展是我國獨樹一幟的符合國情的醫藥衛生事業特色,我國存在的中丟西醫兩種主體醫藥發揮兩種醫藥優勢,保障了從四億多人口發展到今天十三億人口的健康。儘管我國經濟還不夠發達,但六十年來沒有出現過大的瘟疫,這幾年世界不少地方發生非典流感、甲型流感等災情,所謂先進大國亦難控制,在我國卻控制在局部未引起大流行:特別在嚴重震災、水災、火災、泥石流重大災害後,大力組織中西醫人員釆用中西醫防疫措施,今未出現大災後大疫情,比之他國救災防治傷病措施更為效實,這充分證實我國特色醫藥餐源在衛生事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也說明了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科學性、大眾性(覆蓋面大)和優勢,儘管還需與時俱進不斷改革發展,我們仍應為之自豪。

十分令人振奮的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9年3月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彆強調發揮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緊接著又頒發了兩個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2009年4月21日),(以下簡稱兩個「意見」),對深化我國醫藥衛生體制的改作了全面布署,「立足國情扶萇,建立我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是堅持中西醫並重、扶持和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前提,也是國家扶持和促進中醫事業發展的根本性指示,兩個重要文佚明確指出要「堅持立足國情,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要「扶持和促進中醫事業發展」,為保障國情衛生事業的持續發展、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用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形成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了全面的布署。四大體系的相輔相成、配套建設、協調發展,是目前醫藥衛生界最為重大、最為緊迫的工作。「兩個《意見》」是惠及全民的大事,必須深刻領會、全面落實。

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長期以來,中醫藥和西醫藥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共同擔負著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工作,這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特徵和顯著優勢。中醫藥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比對低廉,特別是隨著健康觀念變化和醫學型態轉變,中醫藥越來越察看出獨特優勢」。「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對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鮮明地提出堅持立足國情,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明確地對我國醫藥衛生體製作了本質性的定性、定位,中醫藥事業是體現我國衛生事業特色的不可分割、不可取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發展中醫藥的重要性還不僅在於中醫藥的本身,更重要的意義是為了發展我國整個具有特色的衛生事業的需要,這是無可動搖的發展理念。事實證明,中西醫並存共同發展提高了疾病的防治,己為世界所矚目:緣於多種因素導致疾病譜變化,醫學序貫由往昔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轉換,向生物-心理-平衡-社會-環境-宇宙醫學模式的更高層次迅速轉變,亞健康、文明病和心身病人群激增,而現代醫學乏於良策:人們響往高品位生活,普遍追求養生防病和延年益壽,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嚴肅課題,全新健康理念,而這些正是中醫之優勢。

溯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醫學發展較快,治好許多現代醫學頗感掣肘的急難病症,震動了國際醫學界。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先遣人員、《紐約時報》資深記者詹姆斯A雷斯頓在北京突發闌尾炎,急行手術後腸脹氣但苦無理想藥物,經針灸不到半小時滿腹脹痛消除。尼克松訪華期間,在黑格將軍陪同下,親睹針刺麻醉下成功施行外科大手術奇蹟。他們無不驚嘆中國對中醫的尊重、繼承和發揚,回國後撰文、講演推崇備至,導致新一波世界性「中醫熱」、「針灸熱」不斷興起。受非洲和中東40國籲請,我國派出42個援外醫療隊為所在國人民治病:迄今全球每年以中醫、針灸和推拿等治病者,佔世界130多個國家總人]的1/3以上,海外華人的70%。改革開放以來,國外患者來華找中醫治病者越來越多,中醫上乘療效口碑載道,中外學術交流日趨頻密,人員交流(中醫出國講學、會診,國外來華學習者)絡繹於途。尤其應提到的是,我國三位在美歐為中醫做貢獻,為祖國爭光的開拓者。旅美中醫針灸專家田小明教授,20多年來手拈小小銀針,為數萬美國人驅除疑難病症,訓造了許多醫學奇蹟。在他的病人中有國會參眾兩院議員及白宮部長以上高官20餘人,社會名流(包括美國醫生本人)極多,對針灸的良好療效讚不絕口: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凱珀爾等官員目睹田氏用針灸治療疑難病症的神奇療效,先後把數以百計的病人推薦給他。參議員迪康西尼患頸部神經炎,疼痛到無法低頭和簽字,經華盛頓特區著名西醫治療久不見效後,慕名找到田小明,僅僅15次針灸就使他神奇康復。迪氏激動地在國會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柯林頓總統報告,他不僅讚揚中醫針灸的療效和田小明的精湛醫術,還特別指出中醫針灸在美國國家醫療保健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葯監局開會肯定針灸療效和地位,美國保險公司把針灸破天荒地納入醫療保險體系,老百姓針灸像看西醫一樣享受保險買單待遇。2001年12月7日柯林頓總統曾向田氏頒發委任狀,任命他為白宮補充和交替醫學政策委員會委員。張緒通(1932-)博士,美國道學會會長、美國明道大學校長、美管華裔知名學者和名醫,出身名門和名醫世家,早年留學美國、日本,獲西醫內科、哲學、法學三個學位的博士,是學貫中西的知名學者。他在世界宏揚道學及道學文化的同時,竭誠宣傳中醫中藥,他認為中醫學是中國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積累,有著的豐富的知識、理論、實踐和經驗。它也是伴隨和維護中華民族成長很完整和成熟的科技,是世界既科學又哲學的另一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的醫學體系。」中藥的製作是「既科學又不違背自然,適應性超強,不破壞原生命結構,特等的智能和辨證方法論的結晶。它既是治療的,又是預防的」。中醫學「更是中華民族本土科技僅存的碩果,它代表著中國的國魂和中華文化的光輝。」他曾把《針灸全書》翻譯成英語,把針灸介紹到美歐,為美國政府承認針灸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美遇疑難病症,嘗用祖上獨到經驗治療獲效甚佳,頗獲患者和同行的好評。1988獲里根總統頒榮譽獎,並受聘為總統府咨議。澳大利亞華裔中醫師林子強等人,靠自己治病的卓越療效,最終說服了澳大利亞政府於2000年為中醫藥立法,正式承認中醫藥,在歐美產生了巨大影響。2009年12月4日由他負責籌備的第六屆世界傳統中醫藥大會在墨爾本成功地召開"一位曾在who工作過的參會者幽默地說:「中國的鄧小平說不管白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很經典。我說無論中醫西醫能治好病就是好醫生。」言簡意駭地駁斥了不久前「科學主義」掀起的反中醫潮。田、張、林三氏以他們的淵博學識和豐富經驗,宣傳和擴大了中醫影響,當之無愧地成為在國際上為中醫藥鼓呼的號手,中美、中澳的文化使者。「截止2005年底,我國中醫藥已傳播和提供醫療保健服務至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當地人民青睞。我國與覆蓋五大洲的美、英、法、俄、德、加等90餘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含中醫藥條款的衛生合作協議,政府間在中醫立法、教育、醫療、科研等方面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僅近5年來,共與42個國家和地及WHO開展274項合作項目,年均增長率超過30%,醫療、科研合作病種有SARS、艾滋病、腫瘤、血液病、糖尿病和哮喘等。我國中藥、中成藥出口,5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人數一直居自然科學中留學生首位,僅北京中醫藥大學在校留學本科生達1027人。粗略統計,從1987年"2005年,中國為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中醫藥人才54700名,僅3國際針灸培訓中心培養36000餘名針灸人才,這些人才包括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和進修生。世界130多個國家的中醫醫療機構有5萬多家,針灸醫師10萬餘人,註冊中醫師2萬餘名。各種大小規模的中醫藥國際學術交流頻繁,僅以2005年9月25日由科技部、衛生部、農業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葯監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市共同召開的「第二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會」為例,吸引43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共3000餘名代表出席,可謂盛況空前。世界「中醫熱」己形成不可逆轉喜人態勢!由頗富盛名的世界頂級醫療衛生管理專家主持、世界一些優秀醫學專家組成的世界衛生組織(WHO),是主持、管理和協調全世界醫療衛生工作的最高權威組織機構。經過多年與中國真誠合作開展工作和調查研究,對中醫藥抱肯定嘉許的態度。WHO在亞洲設有13個傳統醫藥合作中心,其中7個設在中國:其在2003年制定的《全球傳統醫學發展戰略》中特彆強調中藥、針灸在人類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同年對我國以中醫藥撲滅SARS療效極為肯定。傳統醫學作為在全球醫療體系中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研究領域,一直為WHO所認可。2007年10月16日由WHO和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WHO西太平洋區傳統醫學官員崔升勛通報中醫藥標準化工作研究進展情況:通過中、韓、日、英、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專家4年來持續努力,完成了WHO傳統醫學術語國際標準的制定任務。該標準包括總類、基礎理論、診斷學、臨床各科、治療學、針灸(學)、藥物治療、傳統醫學典籍等8大類,3543個詞條。此為WHO首次推出此類統一標準,旨在使世界各國有所遵循。這是根據醫、教、研和國際交流的迫切需要,自2004年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為主,多個國家和地區專家參與起草《中醫藥名詞術語國際標準》,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WHO共同進行協調,相信經過實踐和不斷完善,將成為傳統醫學術語的國際標準,能為之有所依循。

世衛組織和中國國家五部委(科技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葯監局、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舉辦的「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大會」,2007年11月28日在北京隆重開幕,這是迄今為止最高規格的中醫藥科技合作的國際性會議,旨在增進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了解,提高中醫藥的研發水平,弘揚中醫藥文化,加快中醫藥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代表近500人參加了會議。12位各國韶長或副部長官員介紹了各自國家的國際醫藥科技合作政策和現狀,34名專家學者分別就中醫藥和傳統醫藥的研究現狀和進展、中醫藥的臨床與應用、中醫藥的國際合作與挑戰、中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分享、信息平台建設等議題作主題發言。與會代表還對推進適合中醫藥國際合作的政策法規和建立標準體系、建立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的長效合作機制、開展「計劃」專家委員會籌委會的工作等主要議題進行了廣泛交流與討論。大會通過了《中醫藥國科技合作北京宣言》。由我國專業人士主導、總部設在北京的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成立4年來團體會員所在國家和地區從37個發展至55個,增加47%。在中、美、歐、澳大利亞、以色列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相關專家參予下,主持規範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標準;國際傳統醫藥大會在中、法、加拿大和新加坡次第各召開一屆共四屆:各專業委員會召開40次學術會議,收到學術論文2950篇,有100個國家和地區的7850名代表出席,通過交流,促進了國際中醫藥學科分化:創辦學術刊物3個:建立中、英文版「世中聯網」,已傳播信息1.8萬條:「信息服務網」介紹中醫藥機構23家,中醫藥專家3065名:成立由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家中醫藥教育機構組成的「教育指導委員會」,舉辦了各種培訓班,編輯出版從業人員考試輔導用書28本,推動了醫藥人才培養、中醫藥進入各國醫療保健體系,造福世界各國人民。如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世針聯」,成立20年來,對培養國際針灸人才,針灸進一步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中醫針灸學術在全球推廣。各國針灸醫師已達10萬餘人。在WHO主持下,在世界針聯專家參予下,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中國針灸學會專家的方案為主,對針灸穴位國際統一標準化命名幾年前已告完成和頒行。「世針聯」致力於交流中醫針灸學術,每次學術會議參加者都相當踴躍,如2007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開的慶祝「世針聯」成立20周年暨世界針灸學術大會,1300多位國內外針灸學者出席。緣何如此眾多的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與我們開展中醫藥合作?緣何大量笛字生來華學習中醫藥?可以斷言,都是奔著對多種疾病具有確切療效的我國獨有的中醫藥前來的。人們響往這些正是中醫之優勢,足見在科學文化領域,民族性精華的東西,才是世界性的,最具魅力和生命力。中醫命運歷盡坎坷依然根深葉茂,道理在此。放眼世界,各國每年用於傳統醫學的支出皆在顯著增加中,如馬來西亞為5億美元(西藥僅3億美元),美國27億美元,英國23億美元,加拿大24億美元,顯示傳統醫學對世界醫療型態所具有的研了究意義,也說明中醫藥可發展為重要的知識經濟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特別在世界亞健康保健體系中有望發展為主流地位。近幾年世界名城如倫敦、巴黎、墨爾本、紐約等舉辦孔子學院傳承中華文化,其中多附有中醫學院。以上所及僅是部份資料收集,但足以證明符合我國國情的、獨樹一幟的醫藥衛生隨所體現出的優勢已日益受到世界關注。WHO駐華代表Dr.HenKBeKedam說:中國將傳統醫學整合融入到中國醫療體系的做法,可以作為其他國家效仿的模板。更為著眼看國內:醫藥衛生政體、醫療、教育、科研、企業、外事等工作中,無不有中醫藥與共。

六十年來我國扶持和發展中醫藥所取得的世界矚目的成就,有力地證實了我國的中西醫並存、並重、共同發展的醫藥衛生方針符合國情所體現的特色和成就,促進了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中醫中藥理論相依,臨床相隨。「中藥」原本相傳指「神農嘗百草」發現能治病的植物稱為「本草」,自西學東漸,西醫藥傳入中國後,「本草」始逐漸「約定俗成」地更名為「中藥」,以示與「西藥」之區分和界定。中藥的優勢和特色亦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國際對其更為關注,但目前研究方法與標準多按西藥型態複製,失去特色而難顯藥效,中藥種類之多,要弄清每味中藥的成分,可能要經過幾代人的工作,按照中醫中藥的理論和實踐,經歷了幾千年來的人體服用,也應簡單概之中藥有效無毒,歷來中醫就認為「無毒不葯」。中藥主要為多種原生植物葯,部分為動物葯、礦物葯,毒性常可通過傳統炮製方法使之減毒增效,有的通過方劑的動態調整,藥物相互取長補短,副作用得以減小到安全,療效增強。儘管還需要不斷的進行現代化的研究,不少古代經典中藥復方應用二、三千年,成功救治數以幾十億人次計(世界醫學網域中還沒有這麼樣的「大樣本」)。中醫因人因地因時因證論治,針對性極強,「葯隨證變」,不易產生抗藥性、耐藥性及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按中醫藥特色研究取得的旗標性成果不乏多種。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本草巨著《中華本草》己編撰完成。新葯研製正進入中藥標準化科研,作為中國人,特別是從事醫藥衛生的人士,應該深刻認識「獨樹一幟的中國特色醫藥衛生事業」的特徵和優勢以及對醫學的貢獻,只有深化這一認識才會長自己的志氣,才能深刻領會為什麼必須扶持和發展中醫藥事業:才能認真貫徹落實中醫政策減少工作失誤。

中醫藥近六十年來的復興和發展是主流,來之不易,不容否定,應大力彰顯。我們要滿懷愛國熱情堅定不移地從國情出發,科學地走自己的醫藥衛生髮展道路,為中醫藥衛生事業的興起創造生存空間,獲得生存優勢,參與知識創造,逐漸通過現代轉換,參與全球化語言文化的對語和擴散,匯入世界知識網路,轉化為時代的法寶,運用全球視野推進符合國情的醫藥衛生事業蓬勃發展。

但是,事物的發展總是曲折的,回顧「拯救中醫、復興中醫、振興中醫」我們已經吶喊了幾十年,國家也制定了種種政策法規來扶持中醫藥,來保護和發展中醫藥,卻總是不斷受到來至各方的干擾!這也是中醫發展歷程中的曲折和問題所在,特別是執行中醫政策仍有不少認識問題、方法問題和反映出的現象值得正視,否則將會影響政策落實的質量如:中醫工作中表現出的一些方式方法問題;一些有關中醫的基本問題,至今爭議不休或至今不甚明確,如關於中醫現代化、量化、可重複性、國際接軌和評論問題:「中西醫結合」問題:中醫特色等等,更有「科學主義」攻擊中醫不科學,反對中醫發展;「科學概念西化」的影響,「中醫西化」泛濫;「固步自封」自信不足對中醫學術發展的影響;中西醫同等對待、共同發展的認真落實等等問題(這此些問題涉及面寬,此文將難展開討論),需要有明確昀認識和對策.基本問題概念不清,玌象不予糾正,干擾不排除.中醫政策難以全面落實,中醫難以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如何有效地保護中醫藥在傳承與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使各項有關政策能更為落到實處,仍然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大事。中醫發展之路輝煌艱辛。回顧歷史,中醫大國」千年輝煌、百年傷痛,六十年復興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是中醫藥發展的輝煌時代。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明確地將一門學科的發展提到國策高度,納入憲法保護,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當引以為榮,牢記這個意義和價值。同時在我國,兩種不同理論體鄉的中醫西醫並存,構成了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堅持中西醫並重,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共同推進符合我國情的醫藥衛生及相關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發展。應該看到這是我國獨樹一幟的醫藥衛生模式,既符合國情又具有推向國際的深遠意義。鴉片戰爭失敗後,西方文化亦隨之浸入,「崇洋」思想猶然而生,「科學主義」首先攻擊「不科學的中醫」,以致中醫幾經處於被消滅的危境。由於歷史性的社會根源和現實性意識的偏見,潛在的「重西輕中」意識,以及醫學市場競爭的利益傾軋,至今干擾著中醫藥事業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正視中醫發展中的困惑,面對世界文化對語和社會根源和現實性意識的偏見,潛在的「重西輕中」意識,以及醫學市場競爭的利益傾軋,至今干擾著中醫藥事業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正視中醫發展中的困惑,面對世界文化對語和挑戰,迎接「中醫大國」的崛起。中醫文化前景壯闊,但前途任重道遠!緊迫的前題是提高政策水平,防泛工作導向失誤。

我們深感當前還須加強力度執行中醫政策:排除千擾狠揭猛批「科學主義」的危害,掃清「西方科技獨霸」影響,糾正「中醫西化」:加強改革力度,納入國家戰略振興中醫事業:革管理體制加快立法進、增加財政投入應對中醫建設急需、宏揚中醫學術堅持特色創新、傾力人才培養辦好高等教育、創造和諧氛圍重用新老英才、突破中藥瓶頸保證用藥安全、"扶持」中醫完善補償機制、發揚愛國主義大力持續進行中醫文化宣傳,重建「中醫大國」風範,邁向世界醫林。

發展中醫事業的大好機遇向我們明確地昭告:中醫事業騰飛的第三個春天來到了!

筆者是中醫戰線的老兵,對中醫發展歷程雖有切身體驗,但由於水平有限,難以全面表達,謹此抒發我們對中醫藥事業的熱愛。為此,筆者暢懷而書《中醫之路六十年見證》大型著述,將六十年末我國中醫發展的成就、困惑和我們的建言集成二百餘萬字,獻給讀者以表對中醫事業的忠誠。本文僅借這次學術會之機,將本書主要內容作一簡介,以期同仁指正。

2012年11日11日於珠海


推薦閱讀:

養生堂 >>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平和 陰虛 陽虛體質形成具體癥狀,常見疾病需要警惕
《何氏虛勞心傳》_六味地黃丸_中醫世家

TAG:中醫 | 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