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董必武與教育

董必武與教育

董 德 文

董必武,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奠基人。他雖然離開我們已經三十多年了,但他的法學思想、統一戰線思想以及教育思想仍然閃耀著燦爛的光輝。本文試就董必武與教育的關係作些初淺的敘述,企求得到專家學者們的指教。

董必武青少年時期接受過儒學教育,考中秀才,曾留學日本,自辦過啟蒙館,擔任過小學教員,創辦了武漢中學。他從受教育到辦教育,始終堅持「朴誠勇毅」的人生態度,這是他做人的準則,也是他育人的理念。董必武從事教育工作近10年,一直堅持教育的社會化、大眾化、革命化。他利用教育這塊陣地,開展革命活動,培養革命人才,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董必武的教育思想在當時具有反封建、反傳統的劃時代意義,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董必武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董必武出生於書香門弟,教書先生家庭,父親董基文以教書為業,四叔董基明,教書先生,學識淵博,有才子之稱。幼年時代的董必武生活在這種書香四溢、作風樸實的家庭里,逐漸養成勤奮讀書,節儉樸誠的高尚品格。董必武讀書非常用功,在學塾和書院讀四書五經之餘,還認真學習了新學中的史、地、博物、算學,反覆研讀《爾雅》、《說文》、《東萊博議》等,還閱讀了《左傳》、《通鑒輯覽》等史書和大量的文學作品。1903年6月,應黃安縣試和黃州府試,獲得附學生員,即是考中了秀才。

在封建社會中了秀才,是進入仕途的開始,值得慶賀,按當地的老規矩,要請客、送禮。董必武要父親向親友、鄰里說明,拒收禮物。青年董必武非常明確地表現出勤儉樸實、不事張揚的品格。

1840年,八國聯軍的大炮,轟開了閉關自守的清王朝的大門,從此,各國侵略者與中國的封建勢力相互勾結,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陸續簽訂,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解體,小農經濟宣告破產。中國步入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山雨欲來風滿樓」,當一種社會形態到了晚期,即將崩潰的時候,一些新的人物,新的思想,在孕育已久之後,必將凸現。隨著中國人民同帝、官、封的矛盾日益激化,董必武憂國憂民,同情民眾,疾惡如仇,愛國心和正義感更加濃烈。1903年,到黃州府試和武昌鄉試時,同伴考生及本人遭到衙役打罵侮辱,更激起了董必武對舊官僚、舊體制的憤恨。

這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湖北省城武昌設立武普通中學堂和文普通中學堂。由於受到劉靜庵(1875—1911)和張難先(1873—1968)等有志之士的影響,認為「改革救國」非運動軍隊不可,董必武決心投筆從戎,於1903年秋報考武普通中學堂,文章雖為主考官所賞識,但體檢時因穿著父親的一件舊長衫,竟被誤認為「年紀太大」,未被錄取。董必武滿懷憤懣之情重返故鄉,在本縣自辦啟蒙館,開始從事教育工作。

1905年,在新思潮的衝擊下,董必武又放棄了教書職業,到武昌投考文普通中學堂。同年11月,被錄取入學。他入學後寫的第一篇論文是《伍子胥申包胥合論》,接近桐城派文風,學監看後,十分欣賞,在卷子上批道:「鍥而不捨,他日必成文學名家。」董必武學習專心致志,國文、修身、歷史、地理、經學等方面的基礎很好,到文普學堂後,便把全部精力用在數學、英文等課程上。因此,每次考試都名列第一。

董必武在文普通中學堂不僅學到許多科學知識,同時接受了宋教仁、田桐、查光佛、黃喬鼎(黃侃)、劉復等一批革命黨人的反清革命思想影響。

1910年,文普通中學堂已改為湖北省城第一中學堂。同年10月,董必武在該學堂畢業,由於學業最優,被列為最優等五名中的第一名。當時的湖廣總督瑞徵在給宣統皇帝的奏摺中,保奏董必武為「拔貢」。宣統年間,拔貢是對學業最優等學生的一種最高榮譽和獎勵,由此可充任官職。董必武想繼續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但後來由於家庭經濟困難,只得輟學回鄉。

1910年,董必武代四叔董素懷到麻城高等小學教國文課。同年秋,應陳逵九之聘,到黃州府中學教英語和國文。10月10日,以武昌起義為標誌的辛亥革命爆發。武昌起義後的第三天,已返回紅安的董必武聞訊,心情激蕩,熱血沸騰,憤然剪去頭上的辮子,表示與清朝決裂。當天收拾行裝,連夜趕赴武漢,投身辛亥革命。離家出走前,還給四叔素懷留下一首七絕詩,表達了他胸懷大志重闖天下的決心:

重違庭訓走天涯,不為功名不為家。旋轉乾坤終有日,神州遍種自由花。

同年12月董必武到湖北軍政府理財部任秘書。次年9月,升任財政司總務科長。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董必武在湖北省立第一師範擔任了一個時期的英文教員。1914年1月和張國恩、張諧英東渡日本,考入東京神田區日本大學法律科,從此開始了留學生涯。在日本留學期間董必武謁見了孫中山先生,並加入中華革命黨。在28歲以前,董必武由在國內學堂讀書,短時間的教書,參加辛亥革命,到後來出國留學的經歷,一直是「朴誠勇毅」四個字支撐他走過了20多個春秋,同時也為他後來辦教育,奠定了堅定的思想基礎。

二、董必武教育思想的實踐過程

董必武從事教育工作,辦學校,主要以教育為陣地進行革命活動,同時,也實實在在地進行著教育改革,大膽地向舊的教育思想、舊的教育體系宣戰。1917年董必武重赴日本結束日本大學法律科學業。考試畢業即回國,在武漢和張國恩一起創辦律師事務所,因辦案成效顯著,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1919年,董必武和張國恩在湖北積極籌辦學校,為了籌措經費,董必武把自己身穿的一件皮袍當掉,捐贈20元(每元為1200文)辦學。經過一番辛勤努力,新學校基本建成,定名為私立武漢中學。聘原在中華大學任教的劉覺民任校長,湖北省議會議員,著名教育家郭肇明為董事長,增聘陳潭秋、曾雨村、熊連城等任教員,所有創辦人員為校董事會董事,併兼任教職員。1920年3月,學校正式招生授課。學校貼著一幅對聯,「金石長不朽,丹青本無雙」,橫額是「朴誠勇毅」。董必武提出這四個字作為校訓。後來在1966年4月4日,他向重建的武漢中學的代表具體解釋了「朴誠勇毅」四個字:朴就是樸素,也就是艱苦樸素;誠就是忠誠,誠實;勇就是勇敢;毅就是要有恆心、毅力,能夠堅持。」

武漢中學在董必武的倡導下,一開始就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大膽創新,進行教學改革。教育面向大眾,接受貧苦子女入學,收費低。教職員支付低薪水,有的甚至不計酬勞盡義務。國文課實行白話、文言兼用、男女生同班,學校成立董事會,建立學生會。注重啟發式教學,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課教育並重,提倡和幫助學生課外閱讀報紙書刊,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許多校務勞動,老師和學生一齊動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展示在人們眼前。這些做法,開創了湖北歷史上教育改革的先河。

董必武十分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把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他擔任武漢中學第一屆甲、乙兩班國文課教學時,自編了一套白話文教材,在古文教材中選講了《離騷》、《孔雀東南飛》、《苛政猛於虎》、《木蘭辭》等,還介紹了日本社會主義者先驅山川均的文章和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劇本。他講課不是純粹從書本到書本,而是把課本知識的理解,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他強調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開發學生智力。如一次命題作文,他出的題目為:《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命題的含義是強調「器識」的重要,認為先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正確的人生觀,然後才能寫出好的文藝作品。有一次自選題作文,一個學生寫了一篇「反對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婚姻制度」為內容的作文,董必武閱後,給它加上《孟子造成的婚姻淚》的題目,並推薦在校刊上發表。寓思想教育於講讀、寫作等教學活動之中,是董必武教學工作的一大特點。他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也是盡心儘力,盡職盡責。對學生的求教,他能見面的就當面賜教,不能見面的就親筆復函,既謙恭,又具體,十分真誠,深得學生喜愛。1923年,他主持武漢中學二部時,曾給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學生皮象休寫了一封回信,可資證明:

示悉。練習白話,任取何種形式,均無不可。舊日小說,以《水滸》、《紅樓夢》、《儒林外史》三種為最好。近來出版的有《吶喊》、《隔膜》、《愛羅先阿童話集》,都是短篇,《小物件》是長篇,可以購來看一下。

校閱過久,抱欠得很。威白

為推動教育改革,董必武和陳潭秋、張國恩、錢介磐、張朗軒等發起組織新教育社,並組成湖北職業教育研究社和湖北平民教育促進會,出版刊物——《新教育》。董必武為該刊物主要撰稿人之一。他還依靠武漢中學及外校師生的力量,在校外辦起了勞動學校、武昌女子補習學校、識字班、平民學校,同時發動學生利用寒暑假回鄉的機會,在農村辦農民夜校或平民學校,傳播文化知識,宣傳革命思想。

武漢中學的一系列改革活動,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湖北省教育會會長謝石欽組織警察到學校,揚言要封學校的大門。1920年10月24日,董必武等80餘人發起,在武昌召開教育工作者大會,會後,通電全國申討謝石欽。謝指使其弟謝仲奇到武昌地檢廳告狀,董必武等積極應訴,謝仲奇敗退。謝石欽不甘失敗,又冒充湖北省教育界代表赴京請願。董必武聯絡湖北省教育界知名人士,於1923年秋召開教育界師生代表大會,向政府提出改組湖北省教育會。後推選出吳德峰等10餘人為委員,組成湖北新教育會。從此教育會領導權掌握在共產黨員和進步知識分子手中,他們向政府提出改革教育方案,反對舊教育,發展新教育。

1924年,湖北省議會反對武漢中學男女學生兼收,要求省教育廳切實查禁武漢中學,董必武領導師生,頂住壓力,堅持繼續走自己的路,直到1928年武漢中學被強令封閉停辦。

董必武在武漢中學任教期間,從事大量的革命活動,還擔任湖北省政府常委、農工廳長等職,後受中共中央指示,辭去國民政府職務。1927年,國民黨中央、武漢警備司令部發出了對董必武的通緝令。1928年9月經過輾轉,董必武到達蘇聯莫斯科,被安排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三、董必武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董必武熱愛教育事業,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建國後,仍然十分關心教育。1957年,華中師範學院學生孫玉山向他寫信反映情況,他親筆複信,誘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實問題;華中農學院建院,他親筆題詞:「勤儉建國」。他回老家紅安,不忘到紅安一中視察。1958年8月24日,賦詩一首:

題贈《中學生》

送水行舟用力撐,

一篙鬆勁退千尋;

古雲「此日足可惜」,

吾輩更應惜秒陰。

1964年2月24日,董必武應湖北省當陽河溶中學的請求,親筆為該校寫了校名並題詞:

因地制宜,為集體農民興利;

實事求是,教青年子弟讀書。

以後,董必武多次給該校複信,鼓勵學生用功讀書,熱愛勞動,植樹養蠶,德智體全面發展。

今天,我國的教育事業,在經歷過一番曲折之後,正在蓬勃向前發展。受教育的層面不斷擴大,國家實行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優惠政策,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特別是高等教育發展更快,大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教育與國際接軌邁出大步。對學校教育,我國憲法和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具有很強的社會公益性,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服務的重要使命。在我國,接受教育是受憲法和教育法律保障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前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

在當今現代化進程異常迅猛的年代,要求教育要培養綜合素質高的創新人才。有教育專家提出,培養創新人才首先要培養創新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追求科學、追求真理的激情;二是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前沿的學術品格;三是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四是培養學生「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科學懷疑、理性批判的精神;五是培養學生開放的心態以及團結協作的精神。

實現上述教育目的,需要作長期艱苦的努力。董必武「朴誠勇毅」的育人思想,仍然值得我們借鑒。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先輩的辦學經驗,汲取精華,堅持新的辦學理念,一定能夠培育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大批英才。

(作者單位:紅安縣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


推薦閱讀:

Are you welcome?重新思考移民這件事。
福祿培爾與蒙台梭利之教育在我國現時之價值
陶然,一個惡魔即將逍遙法外
作業10點做不完可以不做:極端減負難治起跑線之痛
應該給孩子儲蓄多少教育金比較合適呢?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