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校園:心靈對話與審美文化

詩意校園:心靈對話與審美文化 庄偉傑當三月含著一個季節的青綠向我們款款深情地走來,當春天從校園生活詩意釀造的芬芳里滿載清新的氣息走向我們,筆者用了一整個晚上的心情,翻閱了《華僑大學報》2004.3至2006.3的「中國高校詩歌聯展」專版前後10期。懷揣著一頭小鹿般的振奮,瀏覽著這些來自全國各地近百所高校的100多位詩作者傳達的心靈信息,筆者彷彿在挑選著不同款式的時裝。那些因浸泡於校園而律動的詩行,那些閃爍在迷人星空中的詩歌文本,讓人情不自禁地進入一種人文校園的氛圍,一種詩意氤氳的心境。驀然想起古代詩人筆下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樹生花,群鶯亂飛」那充滿勃勃生氣的自然生態景觀,似乎在剎那間與這道校園詩歌風景連綴成一片,於是,所有的感覺好像在瞬間呈現出澄明與清雋,所有的期許和希望猶如在綠意盎然的春色中變得神聖而豐盈。A.詩歌聯展運作之意義:詩意校園與心靈空間的自覺拓展歷史進入21世紀,洶湧而至的商品經濟大潮和急劇的社會轉型,使中國文學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那種熱鬧喧騰的非凡景象成了昨日黃花。同樣的,跟興盛時期相比,當下詩歌尚處於一個低潮階段。然而,如果我們對上世紀初開始出現的現代新詩進行一番回眸,不難發現,新詩雖然幾經斷裂,卻屢屢絕處逢生、峰迴路轉,每一次斷裂都在美麗而痛苦中繼續迴旋上升,每一次迴旋都在孕育和誕生中閃爍光彩。況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新詩的危機源於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外在因素的干擾。正如股票有牛市也有熊市,跌落至谷底就必然再次回升。事實上,當代新詩在近年來已有明顯復甦的跡像,或者說,詩歌正進入一個多元共生、對話發展的回升期。目前,各種各樣的或官方主辦或民間組辦或個人自辦的詩歌刊物遍佈於都市與鄉野的無數角落,形形色色的網路詩歌也不甘示弱,詩歌交流活動已漸趨頻繁,有才華有成就的詩人不斷登場。在中國廣大的大中學校園裡,尤其是高校中,寫詩、讀詩乃至成立詩歌社團和出版詩歌報刊,堪稱「濤聲依舊」,儼然是大學校園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儘管如今校園裡對於詩歌的熱衷程度和規模已不比從前,但詩歌文化在素有「詩國」之美稱的神州大地上,早已作為一種民族的潛意識滲透於我們的血液里,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文化情結,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基於此,我們應有足夠的理由對詩歌的前景抱以相當的自信。當我們將視線定格在《華僑大學報》開設的「中國高校詩歌聯展」(以下稱「詩歌聯展」)的字裡行間,無論是洋溢青春和校園氣息的繽紛圖景,還是勃發生機和夢想未來的心靈舞蹈,充分說明了詩歌的在場,證實了有時不是詩歌需要校園、而是校園需要詩歌。這也是我們對詩歌前景充滿信心的有力佐證和最佳注釋。當代著名詩論家謝冕教授曾說過:「校園詩的作者,是中國最有文化素養的青年知識者。在中國這個基本是農民的社會裡,年輕而擁有文化知識的這部分人,自然地成為為社會的今天和未來進行思考和吶喊的最活躍的力量。」(《多夢時節的心律——〈中國當代校園詩人詩選〉序》,見《謝冕論詩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倘如是,那麼,讓我們進入「詩歌聯展」所展示的心靈空間來作一次逡巡吧!作為校園(學院)詩人群體,縱覽詩歌聯展的詩作,我們發覺,他(她)們把生命和青春中最瑰麗的色彩和心靈的喧響盡情展示於詩中,為校園生活平添一縷縷姿彩。這裡,繞不開的一個重要話題是,詩歌聯展的倡導者和主持人趙然,這位在80年代中期開始就以校園詩歌弄潮兒的名義活躍於學院之中的歌者,對繆斯女神的鐘情和對文學永不停息的追求,本身就是一首活生生的詩。在大學時代學習、生活和工作,他始終以詩歌高蹈靈魂來作為溫暖自己和提升生活品質的一種方式,他不僅承擔校園詩歌不斷向理想境界前行和打造詩意校園的推車人角色,還不斷推出自己的詩作來書寫青春年華里濕漉漉的故事以及生命與愛情、現實與夢想中那些難以忘懷的情緒。「更多的時候/我依靠想像度日/我喜歡把生活撕成碎片/而後再一片一片粘貼/就像拼圖/接不上的地方/是痛苦不堪的痕迹」(趙然《履歷》),平和律動的語調中,是毫不掩飾的心靈顫音,這是一種情感獨白、是一種人生體驗,或者說他更多的是把關注的眼光投向對生命存在的扣問,對人類命運走向的思考。這不是一份習以為常的普通「履歷」,而是一份心靈的檔案,一份精神歷險的「履歷」,在給人以詩意享受的同時,引人尋思。「應該栽樹 或者/開掘有源頭的渠道/規定所有的語言填寫履歷/文字重新進行注釋/在一個絕對多情的黎明/一種聲音歌唱著/另一種聲音附和/語言作為載體」(趙然《語言》)。這是詩人的一種感悟,語言與生命一樣,其本體的穿越力往往交織著難以言喻的意味。在從容不迫的敘述中,詩人把內心的經驗漸次傳導而出,歌唱與附和、開掘與固守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種尋求心靈對話的途徑。在《臨街的窗》與《臨窗的窗》中,詩人以「窗」作為焦點,把視野轉向更為廣闊的角度和現實空間,「臨窗的窗口/在我的視線之內/臨窗的窗檯/在我的視線之外」,窗口與窗檯,視線之內外,構築為一個自足的感受空間,既含蘊悠長,又別有滋味,讓人讀後感慨萬端。難怪乎趙然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沒有詩歌的天空是暗淡的,缺乏詩意的生活不是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置身於校園寫作的詩愛者,常常以各自的語言方式旋舞於靈魂的底部,或用詩作為闡釋和釋放自己尋找心靈對話的空間,渴望傾訴也期待聆聽;或用詩歌去面對誠實而普通的生命,或與之相關的事件或場景,從中去感悟獨具昭示的某種內在的東西。這是兩類形態殊異,風格有別的詩作。被譽為「中鋒」詩人,現任教於華僑大學的毛翰教授有感於《生命軟弱部分》,在單純與持重、無奈與追尋中把抒情與思辨相互協奏,表達了一種孤獨的現代人心境:「傾訴你的寂寞/你便不再寂寞/傾聽我的無助/我將不再無助」,與其說這是一種生存狀態的展示,不如說這是一種尋求心靈和諧和對話的抒寫。寧波大學錢志富的《從瀚海到大海》、南京財經大學黃娟《我們的名字》、重慶大學洋滔的《相遇》、泉州師院畢中林的《兩岸》、安徽建築工業學院舒友根的《春天和姐姐》等人的詩篇,往往以情緒的渲染,讓心靈中柔軟的部分像可以深情依戀的懷抱,或流露出溫暖或嫵媚,或蘊涵撫慰與沉靜,讓人感受到詩的現場感。石河子大學旗烈的《勞動》、重慶工商大學此木的《邊城》、河北理工學院張華的《紅旗大街》、山東大學郭垂展的《我沒有忘記》、黔南民族師院吳英文的《母親》等詩作則不然,他(她)們更多的是把思維觸角延伸到記憶深處,無論是邊城的情景、勞動的場面,大街的畫面、母親的形象……,讀者完全可以從這些具象中剝離出外殼,感受到生存的力量,在人物或事件的性質與詞語或細節之間找尋到詩意的呼應。「院子里曬著一地的蘿蔔乾/在陽光的照顧下/它慢慢地失去了水分/緩緩地卷了起來/就像父母親嘴角樸實的微笑/可是——/歲月也奪取雙親的水分/壓彎了他們的脊樑」(《我沒有忘記》)。如此精緻的描述,讀後感人至深。校園生活處處可感可觸,處處有情處處是詩。四川大學熊盛榮的《信用卡》、山東師大王德偉的《6411宿舍》……不約而同地把觸鬚伸向校園生活,並用輕鬆舒緩的語調錶達了他們對現狀的思考。這種對於日常生活的洞察是他們表達內在情感的一種最好方式,既充滿著校園生活氣息,又具有一種深度敘事和適度玄想的意味。「門突然開了。沒有人進來/走廊的燈早已被毀掉/事件變得不可解釋」(《6411宿舍》)。誠然,校園生活還有更為深遠的內涵,有更為宏闊的歷史文化淵源。你可以盡情地「在唐詩里遊盪/尋找那平平仄仄的對仗」《閱讀李白》(湖南科大封志良),可以在不由自主中尋機《與杜甫共飲》(山西大學王文海),還可以在特定的氛圍中《讀〈山海經〉》(社科院研究生院趙四),去重新闡釋精衛填海的精神、曦和十日的張力、鯀腹生禹的智慧,還可以靜坐窗前點燃《一枝煙:一段時間》(三峽大學馬小強),然後任心靈之舟在想像的水域里乘風破浪並與先賢展開對話,也可以在歷史、現在、未來都「交了戰火」的境遇中穿越日月如在夢裡《聽風》(華僑大學黎保榮)……這些詩作,無不充滿想像的蔚藍、鮮活和神奇,令人目不暇接。由是,我們明顯感受到一種充沛的姿態和溫潤親切的語感,既儒雅又古典浪漫,更有現代人所煥發出的本真激情和歷史光焰的心靈喧響。離家太久,對親朋好友和故土的思念與牽掛,會變成一種化不開的眷戀,久久地縈繞於心頭。毛翰的《山鄉》、廈大羞草的《鳳凰樹》、南京師大水樓煮酒的《阿姐》、同濟大學時東兵、陳曼英的《煙雨朱家角》《夢中水鄉》、北方工業大學野人的《醉酒之後》、浙江傳媒學院陳以軍的《孤樹》、湖南科大祝枕漱的《相思》、福州大學筆尖的《小河彎彎路彎彎》等詩撩撥的更多是無盡的幽思和塵封中的記憶之夢,或表現出某種親切的吸引力,或表現出情感質地的純凈,又多少與作者們的人生經歷、文化素養、性格特徵互為表裡。南京農大洛水的《我坐在陽光下想起很多事情》、湛江師院綠柳楓的《用你我的名字寫詩》、重慶大學楊新涯的《回想要分離的那個早晨》、哈工大王冬冬的《初戀已走遠》等詩則以懷想、愛情為主要書寫內容,作者們慣於用虛實相間的語言,穿越時光的河流,在綿密的詞句中,展現個體隱秘的心理空間。「多年以來,我在陽光里守望著這條河/渴望能長出荷花、姑娘、村莊/我長得已足夠大了,要娶她回家」(洛水《我坐在陽光下想起很多事情》),多麼富有情趣的痴迷與夢想!值得一提的是,山東理工大學張孟真的詩四首:《木馬》、《遺憾》、《千年》、《偶然》,其特有的審美價值正在於開掘出詩美的靈魂,全詩立意悠遠,構思特別,凝鍊有序。「像一種睡眠/那時的青春依舊/只停泊在湖面的船/在隔世的一瞬間/滑出時光的水面」,奇異的感受,善於在語言的極端歷險,彷彿企圖用筆打開歷史與時空,青春與詞語的內核給人看:「千年是同樣的/雨和夜/還有青春」。這些詩句,意象和情緒在開合中自覺節制,詞語鮮活氣韻流暢,境界靈動不落俗套。這種切入方式顯示了作者的詩美追求和努力,以及著意建立自己的文體特點的嘗試。限於篇幅,未能對更多作者的詩作進行點評。應該說,詩歌聯展中的作品,可謂取材多元,色彩紛呈,風格迥異,各有千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窺見目前中國校園詩歌寫作與學院中新生代青年詩人的基本風貌。北大肖學周的《與朵朵游湘西》《水中的城市》《玉淵潭悲歌》運用十四行的格式,讓人觸摸到某種珍貴的感覺,清新中見別緻;南京師大王聰益的《守候蒲公英》彷彿一株藍色的憂鬱,在尋找生命中的那份溫柔;廈大王玫的詩作則如《夏夜》里自由的靈魂在展翅中伴隨著《普陀鐘聲》,呈現了一派聆聽自然與幽夢翩然的澄明之境;天水師院雪瀟的《霞》,借物抒懷,景語即情語,意在言外,給予讀者瑰麗而突兀的想像;黃岡師院胡中一的《向頑石致敬》,讓人看到他那充滿激情的想像和敬畏自然生命的個人氣質;此外,北京師大的庄媛萍,南京財大的嚴莉,上海師大的錢萍,江西宜春學院的蘇小乞,還有安徽工程科技學院的一度、華大的任智勇、張文娟、石艷榮、吉首大學的劉永濤等等,恕未能一一列名,他(她)們的詩或如教徒般虔誠,具天真之美;或樸素而平靜,有清純之美;或流暢靈動透亮,具洒脫之美;或情思綿綿不斷,有含蓄之美。如此片言之論,不免有簡單化之嫌,有些人的詩作尚在變化中發展,並非幾個詞能夠準確把握,況且其中大部分出自學生之手,一切才剛剛開始和起飛。對於他(她)們,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更好地走在永遠的路上,去尋求新的認知和表達方式,不斷傳導出心靈和生命中的真切呼吸,從而走向人生的化境。B.詩歌聯展現象之啟示:當代語境中人文精神的張揚與詩教回歸一個高度物化又充滿浮躁的時代,必然也是一個缺乏現代哲思和創造性思想的年代,由於焦慮產生壓抑,有人認為所謂的先鋒詩歌從來就是一些偽詩,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什麼現代哲學。觀點是否正確也許值得高榷,但卻提出了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同樣的,有人認為現在的中國大學裡普遍缺乏人文精神(素質),許多人關心的是考研、學業和走捷徑等現實話題,對於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人文知識缺少正確的認知和了解。儘管文學不再受寵、風光不再,儘管詩歌解決不了現實溫飽和走上致富之路,哲學與歷史亦然。但我敢斷言,一個缺乏人文素質(精神)的人,生命就會缺鈣,然後被弱化被軟化被同化。這是生命的悲哀和不幸。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魯迅語),一代人、一個民族更是不言而喻。針對目前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欠缺,筆者對「中國高校詩歌聯展」的開設旨在以打造詩意校園為目標而舉手稱快。誠如詩人趙然的感觸:「詩歌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產物,數千年來綿綿流傳,佳作不斷,這說明人類的生活需要詩意和激情。」因為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詩歌最富有激情和生命活力,而且與青春相伴而行。謝冕先生認為詩歌使人的心靈明亮。當這個世界到了物質的享樂和誘惑的時候,人們感到匱乏,詩使人們豐足,並且忘記那些貧瘠和困窘。因而,寫詩、談詩、愛詩的人們真正有福了,不論他們多麼貧困,他們是富有者,他們享有來自天上的梵音。並認為詩是另一種宗教,它最終將人類向著光明的境界。記得朦朧詩代表人物北島在為楚瓦士(CHUVASH)自治共和國詩人艾基的《孩子與玫瑰》英譯本作序時說過:「在後現代的虛假風景中,他(艾基)用詩歌證明:愛與信仰仍是我們生命的源泉」。固然呈現於我們面前的這10期詩歌聯展,無論從對於現實、情感、自然與宇宙所浸透的詩思,即對特定時代和歷史的思想介入深度方面考察,還是從詩歌本身的技藝和創新來加以觀照,尚有乏善可陳之處,個別詩作甚而稍顯粗糙、淺顯和平俗。然而,在亟需呼喚和重揚人文精神的當代大學校園,在普遍缺失信仰的日常生活中,能夠熱愛詩歌並參與詩歌寫作來豐富內心、深入當代,本身就很幸福、也能獲得某種快樂和力量。或許,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詩歌這種方式證明:用愛和美、用激情和思考來滋養自己和提升精神品質就是我們個體生存的至高價值,並且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可能產生良好的回應和特定的審美意義。由是,筆者擬提供幾點淺見談談如何通過詩歌來張揚時代的人文精神,以提醒我們把共同的、永恆的東西表現出來,企冀讓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洋溢濃郁的詩意和無盡的魅力。首先,出於對詩乃思與美的鎔鑄這一根本出發點的認知,通過詩歌的實踐、創作和傳播,我們可以把中國優秀的人文精神資源加以激活、傳承和創造性轉化。詩並非光怪陸離、燈紅酒綠的奢侈,也非肆意招搖、塗脂抹粉的造作,更非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假冒偽劣產品。詩應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的生動凝聚,美好的感情是最真實樸素的生命方式,是思與美的演繹。中國傳統美學以「天人合一」為哲學基礎,以人生實踐與審美情趣為真實內容,以感性體悟為思維方式,況且國人注重能活出個尊嚴,活出個人樣。詩書禮易,儒釋道教,格物致知,禮義仁信並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在一次演講中認為,中國文學史上始終有一種本質上的東西,即感時憂國的使命感。並說,進一步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史後,更深刻地感到這種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連續性。這番話的確引人深思。其實,這正是中國文學(詩歌)的深遠傳統,是人文精神的內核。這種潛在的特質也是構成古今大詩人的心理基礎和迸發創造力的內在動因。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范仲淹……等大詩人莫不如此。令人欣慰的是,當前已有一批詩人表示出樸素的意願,即從民族的人文傳統中去尋找自己的創作基石,建立自己的審美坐標。因為文學是人學,是人的靈魂之學,如果喪失了其中的人文精神,丟棄了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傳承,就只能變成一堆輕飄的泡沫、或成為一堆缺乏含金量而無法閃光的廢品。其次,詩歌對於青少年的精神成長和文學修養的提高有極其重要作用,重新呼喚詩教回歸顯得相當必要。藝術作為創製意象心靈的活動,無論是傾向於再現或表現,其所構築的意象,作為心靈創造的世界,並非實際的現實世界,而是一個虛構的想像世界或意象世界。詩歌作為一種藝術活動,是一種情感形式或符號,詩所反映的是通過人的心靈升華了的客觀世界,能訴諸心性,傳染情感,它所傳染的情感又能安適自身,和諧心靈,補缺圖像時代的「詩情」迷失。當我們在為近年來詩歌重新煥發活力,在為類似「中國高校詩歌聯展」現象的出現和延續而感到欣慰時,面對當前校園裡詩歌教育和有關詩歌活動相對落後的現狀,令人深感憂思。詩應是文學中最強調和注重愛與美的品種,如果生活充滿著愛,而美能作用於我們的心靈,即使現實未能盡如人意,但在任何境況下都不可能熄滅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誠然,一個缺乏美感的人,不見得不能考高分,不見得就會影響他立足於這個世界,然而,卻有可能影響他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意義。如是,呼喚詩教回歸,營造快樂人生,詩意青春歲月,既能涵養生命、惠及終身,又能傳承文明、提升人文素質。眾所周知,詩教是古代中國人完成文學教育、語言教育、知識分子人格教育的一個必然經歷,也是增進知識修養、學會做人的一個核心的方式和途徑。儘管當前的高校教育並未忽視所謂的道德培養,可不少人的心靈依舊貧乏、感情依舊淺顯、行為依舊粗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缺少詩教的熏陶或浸染。而教育中的重功利輕是非,教材中偏重於概念化、政治化的術語演繹,德育中缺乏人性化和心靈化的陶冶,美育中忽略審美情趣和人文素質的認知,令人在憂慮的同時深感到詩教回歸的重要性。在校園裡要使更多的人親近詩歌,讓詩教回歸,這既是一個認識上的問題,也是一個實踐上的問題。一方面涉及詩教資源的配置取向,另一方面又存在著應如何展開和實施。其中包括如何對傳統經典詩歌的清理和闡釋的問題,尤其對現代詩的倡導和寫作諸複雜問題,這是我們面臨的難題,也是亟需探討和解決的一項課題。但不管怎樣,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即校園生活需要詩意。換句話說,學會詩意地安居,對我們多麼重要。只要用心去打造,用心去感受,一旦面對沸騰而豐富的生活,就會發現周圍存在著許多美好的東西,心會變得柔和起來,變得敏於感受生活的滋味。而詩歌恰恰能在這方面給我們帶來滋養和啟示,並且獲得對於生存的自信和意義,獲得精神的慰安和愉悅,從而引領我們更加真實而從容地走向這個世界。再者,我們的生活與詩歌的確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繫,我們的情感世界也需要詩美的裝點。英國哲人培根說過,詩歌使人靈敏,歷史使人明智,數學使人周密……同樣的,有人認為,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是有著豐饒生命力的天籟梵音,超越了時代,穿越了個體。當然也有人疑問,當下的詩歌大多晦澀難懂,遠離生活又疏離現實。在這樣的時代,寫詩會有怎樣的意義?對此,本人不想尋找更多的理由加以評說,只想理直氣壯地說:寫詩其實只是一種日常化的普通的寫作方式,它與我們生活在大地上(除非生活在真空狀態中)的每個人緊密相關。記得有位詩評家頗有見地地說過,幾乎每個人在其生命成長過程中,都有過青春期的修辭衝動,寫詩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達成「精神成年」的一個必經階段。詩歌很可能是比哲學更簡捷地通往真理的途徑,無時不刻不在豐富著我們的內心,教我們用複雜、細膩的人生經驗去詩意地看待和理解我們置身其中的這個世界。譬如你能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對現實的一種不滿情緒嗎?你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抱怨自己不被人理解嗎?你能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是表達一種思念親人的情感嗎?你能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只是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深表痛苦和憤慨嗎?同樣的,你能說「既然黑暗給了我們一雙黑色的眼睛,那麼就用它尋找光明吧」僅僅是訴說一種無奈的傷感嗎?好的詩歌,不僅影響著一代人,還能跨越歷史時空,溝通人性;好的詩歌,不僅可以培養熱愛母語的情感,還能享受到語言的美和創造語言的美。當然,喜歡詩,並不一定就要成為詩人,但詩的素養能使人敏銳、聰穎、富有靈性,這早已被大量的事實驗證過了。即便詩歌創作並非一種實際需要,甚而是一種永難達到的只為我們生命所需的一種想像,但它在訴諸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時,卻能使人獲得心靈的凈化和人格的升華。筆者對此深有感觸。自從在大學時代與繆斯女神結上不解之緣,二十年過去了,至今依然樂此不疲。蓋其源在於詩歌能讓人感受到母語即漢語言特有的美,能引發自己更多的感悟和思考,還能從詩歌背後的故事和意境中,去放牧人生的真趣和點綴生命的流程。因此,筆者總是把詩意當成精神世界的一種理想狀態,似乎詩與自己存在著某種天然的聯繫。C.高校審美文化思考錄:校園會因為詩歌而美麗並充滿魅力和希望上世紀80年代,文學風潮席捲大學校園、全國各地文學社團成千上萬,文學活動或詩歌講座甚為頻繁,各種校園詩歌刊物鋪天蓋地,儘管因為各種因素的制約,長期堅持下來的畢竟不多,但出版過像模像樣的詩刊詩報確實不少,有的可以說相當精美,這些都為大學校園生活留下了一筆可貴的資源和深刻的記憶。筆者作為當年校園詩歌的弄潮兒,曾主持過福建師範大學南方詩社的工作和主編過當時全國高校首家鉛印詩刊《南風》,著實火了一把,從中獲得的經驗和知識是課堂上所難以學到的。如今回想起來,那段特殊的經歷不僅奏響自己人生的基調,彈拔自我生命的音子符,而且鑄就了自身的精神人格。仿如成長在一個精神搖籃里,這份歷程已成為個體生命中最值得懷想的一季風景。而今,當筆者面對著「詩歌聯展」中這些更多是新的面孔浮出水面,為之深感慶幸!雖然他們尚未能代表當代校園詩歌的全部數量和創作水平,但至少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已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蘇醒了,他們能積極地探求通往幸福生活的途徑並不斷地享受這種求索的過程,正在匯聚中大膽而勇敢地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擁有年輕的財富,他們擁有校園人文資源,他們擁有活生生的鮮亮的個體生命體驗。他們律動的音色,無不充滿著對青春對生命的理解或讚歎、對理想的渴求和對愛情體驗的迷狂,不管是對社會的觀察觸摸、對故土的詩性審視、對存在的思考與追問、對歷史的詠嘆與體味、對價值意義的解構和對精神家園的尋找等過程,都能傳達出他們對校園文化、對當下生活的熱愛,閃爍著生命的智慧和靈光,從而成為當代詩歌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中所獨有的一種「在場」。然而,在一個全面技術統治的世界裡,文化工業時代的到來幾乎是必然的。在數碼技術信息全面出台的前提下,生存對文化的日常需要和生存本身的當前化的普遍成功也隨之完成了。文化因生活化的審美文化把文化活動最後變成純粹的消費活動。文化在整體上轉化為文化的享受之後,卻片面地代替了文化整體,也代替了生存實體,形象的愉悅表演成為現實落空的生存慾望的虛假滿足。其實,按照西方文學大師波德萊爾的理解,現代性藝術就意味著,感覺能從流行的東西中提取它可能包含在歷史中富有詩意的東西,從過渡中抽出「永恆」,因為「現代性本身就是過渡、短暫、偶然。」而現代性的時間感卻表明,人對自身的在世有限性的恐惶和憂慮被一勞永逸地克服了,人生的短暫與無限恆在的亘古裂傷被徹底解決了。身體的時間就是幸福本身,人生只要把握住屬已的身體時間就足矣。由於在現代日常生活快速的流程中,一切都不完全是真實的,只要自我感覺能把握住的,才屬於真實的。此外,當代審美文化常常把主體滯留於形象遊戲之中,導致了對意義和生存的根本性遺忘。因而,在審美時代的藝術景觀之外,我們唯有期待著那些努力使自己的存在真正向著澄明敞開的詩人和藝術家。如果說,我們提倡以人為本是建設和諧校園之核心的話,那麼,詩歌作為一種審美文化當可視為和諧校園的靈魂。校園審美文化滲透於學校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並將對當代大學生的人文情操、精神風貌和行為舉止等產生重要影響。同樣的,詩歌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在漢語越來越豐富越光彩的全球化時代,只有漢語才是我們母性的聲音,才是我們真正的文化之根。遺憾的是,在更年輕的一代人中,計算機已帶來「失寫症」族類,網路語言中漢字、拼音、外語的混雜使用并力主「怪、錯、別」,母語已嚴重受損,令人焦慮不堪。「詩歌聯展」作為中國高校校園文化的一道風景線,給我們認識問題提供了一個審美坐標。它立足於自身的發展,不追風媚俗、不嘩眾取寵,沒有為了炫人耳目而作詩外的功利「追求」,以誠摯和質樸的美和詩意,去參與當代新詩建設,去展示心靈對話的公開平台,讓詩歌在潤物無聲、春風化雨中走向校園,在潛移默化中讓人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實現了人格的升華;讓詩歌在校園裡發揮它在提升人文素質,促進生命精神等方面所應起到的良好效應。無疑的,它的堅守和姿態,在當代語境中具有自身的價值和獨特的意義。著名作家余秋雨如是說:「中國歷史上毀滅戰亂太多,只有一種難得燒毀的經典保持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築,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連綿不絕的長廊」。是的,只要人類存在,詩歌(文學)就不會消失。人類之所以需要詩和藝術,是源於生命和生存的需要,當我們在提倡所謂共享平等、寬容、理解、激勵和關愛的時候,播種詩歌的種子就是播種希望、播撒陽光、播送福音……有人說,詩人眾多的民族其文化是最有希望的。如是,可否這樣說,校園會因為詩歌而更加美麗更富魅力更有希望。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我們將進入一個什麼時代》一文中認為:「每一間教室也應該放一個詩人,一個教室里同時有一個詩人,還有一台電腦,讓他們共存。……我們確實非常有必要使兩者保持平衡:高技術和高格調。我們的技術變得越技術,我們就越需要詩人。」誠哉斯願!
推薦閱讀:

[純音專輯]芳香療法心靈音樂(48首)
給自己的心靈鬆綁!【人生感悟】
心靈自控術
舒展你的心靈
心靈凈土:《舍 得》

TAG:文化 | 審美 | 校園 | 對話 | 心靈 | 詩意 | 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