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崇拜該休矣(科技雜談)
07-27
柏木釘《 人民日報 》( 2011年04月18日 20 版)前不久,筆者採訪了一位有名的育種專家。這位培育出好幾個玉米新品種、每年為國家增產糧食數千萬公斤的長者,連副研究員都不是。「這都是學術論文崇拜鬧的。」他苦笑著說,「現在評職稱都要看你發表了多少論文,我一年到頭在地里忙活,一天下來累得見床就想躺下,哪有精力去寫論文?」類似的情形,在我國科技界已經見怪不怪、習以為常:碩士、博士畢業,大學老師評職稱,科研人員申請課題,臨床醫生評先進,企業報科技獎項,科研項目結題鑒定,兩院院士評選,都要看你發了多少論文。如果發的論文數量達不到要求,門兒都沒有。更有一些高校院所,對在權威學術雜誌上發表一篇論文的,動輒獎勵幾萬元,甚至是十幾萬元。難怪許多業內人士驚呼:論文數量已經像GDP增幅那樣,成為我國科技評價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指標了!愈演愈烈的論文崇拜,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科學研究和自主創新——科研目標嚴重扭曲。基礎性研究的目的,原本是為了揭示自然界的奧秘、獲取原始的重大發現,而這往往需要長期的積累,十年方能磨一劍;應用類的開發,是為了解決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技術難題。但為了完成論文指標,搞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要麼跟蹤容易出成果的所謂熱點,致使永遠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要麼在研究未成熟的時候就忙於寫論文,甚至是一項成果拆成幾篇發,造就了大量垃圾論文;搞應用開發的科技人員不是著眼於成果如何轉化應用,而是考慮怎麼才能多發論文,導致成堆的成果根本無法轉化,科技、經濟兩張皮的現象日益突出。科研資源大量浪費。種豆得豆,種瓜得果。千軍萬馬忙論文的最大「成果」,就是我國的科技論文數量逐年猛增,SCI論文去年躍居世界第二。數量雖多,質量卻讓人大跌眼鏡:平均每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僅為5.87次,遠低於10.57次的世界平均值。更讓人汗顏的是,我國的科技人員數量已居世界第一,自2005年以來科技經費投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去年更是高居全球第二,但真正的原始創新成果乏善可陳,更不用說諾貝爾獎了。與我國SCI論文全球第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對外技術依存度依然達50%以上(發達國家均在30%以下,美國、日本則僅有5%左右),我國光纖製造裝備的100%,集成電路晶元製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膠印裝備的70%,都要依靠進口。學術造假屢禁不止。論文崇拜的另一大惡果,是學術造假時有發生,甚至愈演愈烈。由於沒有一定數量論文就評不上職稱、拿不到課題,一些科研人員要麼捏造數據,要麼抄襲他人成果;更有甚者不惜花錢買論文、發論文。據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瀋陽及其團隊經研究發現,買賣論文在我國已形成一個龐大而完整的產業鏈,2009年產值已高達10億元人民幣!許多有識之士指出,如果再不打破論文崇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將難免落空。而要想徹底扭轉以論文論英雄的局面,關鍵是要從源頭入手,及早改革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據了解,早在2003年科技部就聯合有關部委研究制定了《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技產業化等不同類別的科技活動確定了不同的評價目標、內容和標準。現在的關鍵是抓落實,不能僅僅發個文件就完事大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運動也逃脫不了人工智慧的「佔領」,體育+科技或許是發展趨勢
※紅米S2第一時間上手體驗,是否值得購買?
※剖析pip ssh-decorate供應鏈攻擊
※知名體脂秤品牌發布手機無線充,PICOOC有品在做怎樣的布局?
※MagnaChip推出40納米OLED驅動IC, 可用於全面屏、缺口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