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與本質: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哲學批判

現象與本質: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哲學批判 2013-10-10 15:02閱讀: 現象與本質: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哲學批判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747899.html張正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哲學分野,在於如何現象與本質的關係。本質與現象是體用關係,本質為「體」,現象為「用」。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如何回答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問題。按照「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乃是物質世界的精神反映。物質存在乃是本體,意識活動乃是現象,前者為體,後者為用。按照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意識決定物質,所謂物質現象乃是意識活動本體的印象。那麼,究竟什麼是宇宙人生的本體?物質與意識的體用關係究竟如何看待?這是全部哲學的核心問題。物質與意識的劃分是一個「人為的」概念範疇。何謂「物質」?何謂「意識」?其內在「本質」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目前的哲學回答不了,現代科學也回答不了。從中國古代的「陰陽哲學」的理論角度來看,從大乘佛教的觀點看,「物質」與「意識」的概念劃分可能會產生一種誤會,因為這種劃分是「相對的」,不可能是「絕對的」。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絕對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形而上學」的觀點,不符合辯證法。如果「物質」與「意識」的劃分是相對的概念,所謂「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就會出現問題。「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就不能回答。如果超越哲學的困境,調處簡單的「二分法」的「形而上學陷阱」,所謂「物質」與「意識」在本質上是一回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是「體用不分」、「陰陽合德」之「整體論」。大乘佛教所謂「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屬於荒謬的「分別心」作怪,任何「分別心」都只能產生誤解和「邪見」,而不可能產生「正見」和「正解」。按照中國古代《易經》的理論和「陰陽哲學」的觀點來看,一切區分都是「相對的」,「陰」與「陽」也是相對出現的,互相對立是表面現象,互相依存才是本質關係。《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性本善而無不善,本體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萬千,妙用無窮。根據「天人合一」的觀點,心性本體就是宇宙本體。心物不二,心身一體。以「天地之心」為本體,以「萬物之情」為現象,其「體用關係」明確無誤。以「天地之心」為「體」,以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萬物之情」為「用」。內外本末,一目了然。根據宋明理學的觀點,「天心」為大、為公,「人情」為小、為私。所謂「天心」者,正大光明之本體也。「天心」具整體之道,不偏不倚;而「人情」有一己之私,難免局限。《易經》被稱之為「天人之學」、「性命之學」。道貫天人、性命雙修,是一種全面完整的學術體系。以「天性」為本,以「天命」為用。所謂「性體圓滿」、「性德無量」,又如佛教所謂「真如法性」、「真如法身」,是不生不滅的永恆存在。從「性命之學」的角度來看,「性」無虧欠,而「命」有短長;「性」無得失,「命」有貴賤。「性靈」不滅,萬古長存,無形無象、無聲無臭,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宇宙人生的本體所在,悟之可得道成佛、成仁成聖,永恆不朽、萬劫不滅。萬物的「生命」只是「天性本體」的妙用變化而已。如果從「本體」與「現象」(馬克思主寺哲學講的「本質」與「現象」的關係)的關係來看,唯物主義哲學與唯心主義哲學在本質上就會「殊途同歸」。無論宇宙人生,事物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才是問題的核心。無論「物質」與「意識」,都只不過是一個「假設概念」,都是「人心」的「意念產物」,屬於「現象」的變化。如果超越「哲學門派」的局限,所謂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本源上是一回事,人為劃分沒有意義,反而會成為認識上的「障礙」。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被直接為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導致出現了狹隘的唯物主義哲學,也就是形而上學哲學。不講辯證法的唯物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運用徹底的辯證法,才能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徹底的辯證法的角度來看,唯物主義哲學與唯心主義哲學的區分是相對的,是有條件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超越狹隘的唯物主義哲學窠臼,建立更加全面完整的哲學體系,這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必須注意的重大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真正的辯證法必須超越「二分法」的認識局限,突破門戶局限,實現人類哲學上的集大成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人類哲學史上的兩翼,二者相反相成、比翼齊飛,才能構建完整的哲學體系。「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兩大哲學流派相互吸收、相得益彰,在辯證法的宏大體系中「各顯神通」、「各盡其能」,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大哲學觀」。明清時期的中國學術,出現了「理學」與「新學」的矛盾衝突,「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成為中國哲學史上的兩大高峰。現代中國儒學怎樣繼承「理學」與「心學」的文化遺產,如何在新世紀繼往開來?不解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關係就無法整合中國古代學術,也無法統一現當代中國的學術思想。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當他們走到最後,就會發現一個「心物不二」的非凡境界,那裡既不見「物」,也不見「心」,非心非物、非色非空!於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化為烏有。所謂程朱之「理」、陸王之「心」,究竟是什麼呢?心身合一、心物合一、物我兩忘,無物無心,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只有永恆「真如性體」。由於現代科學的深入進展,隨著物理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不斷深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已經日益模糊,腦科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以及有關大腦皮層神經生理學的深入研究,加上生理學與生態學的不斷發展,傳統「唯物主義」哲學的局限性日益明顯,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日益合流,二者異曲同工、殊途同歸,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科學進展。現在,哲學與科學的整合已經勢在必行,物理學與心理學在理論物理學領域「狹路相逢」,一個全新的哲學境界已經出現在人們面前。「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握手言和的那一天就要到來。(未完待續)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從Nichts的用法看馬克思對虛無主義問題的解決
    「威權主義」評析
    【宗教極端化與去極端化】「伊斯蘭國」的極端主義意識形態探析
    冬季嫵媚主義當紅 15款連衣裙熱薦
    程美東:馬克思主義為何在今天的中國還有生命力

    TAG:哲學 | 現象 | 批判 | 本質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