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式閱讀與深度閱讀
「快餐閱讀」已逐漸成為一種休閑時尚,並越來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睞。它以一種無目的的隨意性瀏覽,放棄思維的輔助,成為了填充大腦中暫時的空白狀態的消遣。現在流行的書報、雜誌等都是以快餐為主,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新穎荒誕的視角、低級庸俗的幽默……都難掩其內容的貧乏與蒼白。青少年長期受「快餐閱讀」的影響,難免變得浮躁,即使面對課堂語文學習,也只是淺嘗輒止,而靜不下心來走進文本細嚼慢咽,獲得精神的愉悅。「快餐文化」的強力衝擊,給閱讀教學帶來了巨大的阻力。 《課課通》《講透教材》等書中細緻精當的解析、唾手可得的答案,讓閱讀者幾乎喪失了自主學習、深入思考的空間;五花八門的作文選代替了啟迪心智的中外名著,孩子們沒有機會得到經典的潤澤……國家教育部提倡的「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儼然成為一句口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漸行漸遠,而功利性閱讀則伴隨著兒童成長。
長期缺乏深層次的訓練,學生將很難從閱讀教學中獲得情感世界的深度體驗,也很難談得上人文精神的培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所追求的只是那些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熱愛。日常語文教學中,有些教者自己對教材鑽研不透,與學生的對話蜻蜓點水,失去了不少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生成智慧火花的機會,使一堂課看似流暢實則膚淺,看似熱鬧實則低效,不能不說是一種教學遺憾。教師在備課時缺乏文化意識,無法從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內涵,無法從廣度上擴展文本的文化意味,成了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
學生必須進入深度閱讀,積極主動參與語言文字的訓練。
文學作品是由語言文字堆積而成,文字是表情達意的符號,是思想的載體。閱讀就是解讀「文字密碼」,獲得內在意義。無論是學文還是明理,最關鍵的是要通過對語言的分析、揣摩、感悟,品味內容的精妙,收穫豐富的體驗。
西方的母語教學,他們把思考放在了首位。在日本,把「使學生思考明晰起來」定為國語科教學的第一目標;法國規定,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學會分析、批判事物,發展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斷力。
對具備初步閱讀能力的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以思考為主,在思考中學習表達,或許更能培養出鮮活、生動的語文能力。
但在實際生活中,也不能完全排斥快餐式閱讀,只注重深度閱讀。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與每學期區區二十幾篇範文相比,課外閱讀如浩瀚的大海生生不息,滋養著閱讀者的心靈。若閱讀能堅持精讀與略讀有機結合、課內與課外相互融通,長此以往,學生必將收穫廣博的文化知識,積澱深厚的文化底蘊。
迪金森說過:「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動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向遠方。」要使小學生的閱讀思維由淺薄走向深刻、感性走向理性,適宜的深度閱讀是產生這一美麗蛻變的必由之路。
推薦閱讀:
※地球人每年吃掉65億根薯條,最好吃的那根讓麻省理工學霸告訴你!
※中式快餐發展驚人 「大而不響」制約走向國際化
※主婦快餐 -- 胡蘿蔔燜飯
※麥當勞在中國沒有利潤是怎麼回事?
※第一次去必勝客怎樣才能顯得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