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繁盛

《事茗圖》,明,唐寅。

  繁盛

  從五代到宋遼金,從全中國看來是南北民族大融合,北方社會向中原看齊的時期。遼與北宋對峙,金與南宋對抗,宋朝雖然軍事上頻頻吃敗仗,但經濟文化仍然相當繁榮,茶文化在這種民族交融、思想撞擊的時代得到了發展,向上下兩層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茶之風的興起。

  後人提起宋代茶藝,必從貢茶說起。茶作為清儉之物,當民間開始飲用時,宮廷雖偶爾為之,卻沒有十分重視。唐代已有貢茶,盧仝詩云:「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陸羽也談到過王公貴族之家飲茶必二十四器皆備,而且要金玉具器的情形。唐朝是文人、隱士、僧人領導茶文化的時代,宋朝則一建立就在宮廷興起飲茶風尚。宋太祖本人有飲茶癖好,也開闢了宮廷飲茶的新時期。宋徽宗曾親自作《大觀茶論》,將茶文化演化成宮廷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皇帝飲茶自然要顯示自己高於一切的至尊地位,於是貢茶花樣翻新,頻出絕品,使茶品本身就成為了一種特殊藝術。

  宋代貢茶從南唐北苑開始,北苑山水奇秀,多寺院名勝,又產好茶,故自南唐便為造茶之地。唐代的餅茶較為粗糙,中間做眼以穿茶餅,看來並不雅觀,所以南唐開始製作去掉穿眼的茶餅,並附以臘面,使之光澤悅目。宋太宗太平興國年初,朝廷開始派貢茶使到北苑督造團茶,為區別於民間所用,特頒制龍鳳圖案的模型,因此有了龍團、鳳餅。

  龍團、鳳餅將茶本身大為藝術化,製造這種茶有專門的模型,刻有龍鳳圖案。壓入模型稱「制銙」,有方形、有花銙,有大龍銙、小龍銙等許多名目。製造這些茶程序極為複雜,採摘茶葉需在穀雨前,且要在清晨不見朝日。然後精心揀取,在經過蒸、榨,又研成茶末,最後制茶成餅,過黃焙乾,使色澤光瑩。制好的茶分為十綱,精心包裝,然後入貢。

  宋朝貢茶不只龍鳳茶,還有所謂京挺的乳、白乳頭、金臘面、骨頭、次骨等。龍茶供皇帝、親王、長公主,鳳茶供學士、將帥,的乳賜舍人、近臣,白乳供館閣。宋代宮廷茶文化的另一種表現是在朝儀中加進了茶禮。如朝廷春秋大宴,皇帝面前要設茶床,皇帝出巡,所過之地賜父老綾袍、茶、帛,所過寺觀賜僧道茶、帛。皇帝視察國子監,要對學官、學生賜茶。接待北朝契丹使臣,亦賜茶,契丹使者辭行,宴會上有賜茶酒之禮。宋朝在貴族婚禮中也引入了茶儀,這使飲茶上升到了更高的地位。

  另一方面,鬥茶在此時也大為風行。宋徽宗所作《大觀茶論》中說:「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競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匡策之精,爭鑒別裁之。」說的就是文人們鬥茶的情景。民間鬥茶也稱「茗戰」,最早由貢茶之地——建安興起。建安北苑諸山,官私茶焙之數達一千三百三十六,制茶者造出茶來,自然要比較高下,於是相聚品評。飲茶既為朝廷提倡,全國產量又大為增加,鬥茶便從制茶者間走入賣茶者當中。宋人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描寫的市井鬥茶中,有老人、有婦女、有兒童,也有挑夫販夫。鬥茶者攜有全套的器具,一邊品嘗一邊誇耀自己的茶品。文人們也在書齋里、亭園中以茶較量,最後終於皇帝也加入鬥茶行列,宋徽宗趙佶親自與群臣鬥茶,把大家都斗敗了才痛快。

  鬥茶之風對促進茶藝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宋代制茶比唐人要精,改唐人的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唐人將茶直接置釜中煮,通過煮茶、救沸、育華產生餑沫以觀其變化。宋人是將團茶碾碎,置碗中,以不老不嫩的滾水衝進去,但不像現代等其自然揮發,而是以「茶筅」充分打擊、攪拌、使茶均勻地混合,成為乳狀茶液,表面呈現極小的白色泡沫,宛如百花布滿碗面,稱為乳聚面,不易見到茶末和水離散的痕迹。如開始茶與水分離,稱「雲腳散」。由於茶液極為濃,拂擊愈有力,茶湯便如膠乳一般「咬盞」。乳面不易雲腳散,又要咬盞,才是最好的茶湯,鬥茶便以此評定勝負。

  茶藝的第二項改進,是講色香味的統一。宋人尚白茶,乳面如潘潘積雪,由此產生對盞的要求,以青、黑之磁為最好。另外唐代飲茶多加鹽以改變茶之苦澀,增其甜度,宋代不加鹽,以免雲腳散。

  宋人對於茶藝的又一貢獻是真正將茶與藝術融為一體。由於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是著名文人,更加快了這種交融。徐鉉、王禹偁、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梅堯臣、蘇軾、蘇轍、黃庭堅等人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往往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茶的文化內涵得以擴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聯的部分。

  宋代貢茶雖然有名,但真正引領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然是文人。

《品茶》,明,陳洪綬。

  融俗

  元代的統治者是馬上民族,金戈鐵馬,彎弓射鵰才是其最愛,中原的文化在此時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北方民族雖嗜茶如命,但主要是出於生活需要,從文化上對品茶煮茗之事沒有多大興趣,對宋人繁瑣的茶藝更不耐煩。文人們面臨故國殘破,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茗事表現風流倜儻之意,而希望由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種不同的潮流,都註定使茶藝回歸簡樸。元朝到明朝的茶文化進入沉寂期,形式也大體相近,茶藝日漸簡約化,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茶也在這一時期開始被稱作「苦節君」。

  一直到晚明清初,精細的茶文化才又再次出現,但因文人界對時局的無何奈何,茶風已經趨向細弱。這一時期的茶人特別講究茶湯之美,說:「茶即道」,物神合一。講與世無爭,飲茶也一團和氣,各人對茶的觀點不一致也付之一笑。許多茶人不僅效仿陸羽入山訪茶,也自築植茶小園,飲茶茶寮。這些人對茶的產地、滋味、水的高下辨別極精,在茶道哲學上也傾向唯美主義,對茶具的精緻化有很大促進。明人大多推崇產於宜興、長興的羅芥茶,宜興的陶質茶器便因之身價大起,一把好宜興壺時值五六兩金子。器具精美,物品更要精,除選茶外,對水的要求也極高,文人崇尚的是惠山泉水,許多人把惠山水裝罐長途運輸,帶在身邊。也有人組織運水,月運一次,每月上旬收銀子。

  最大的變化是飲茶的環境。這時茶人大多把室外飲茶搬到室內。陸樹聲所作《茶寮記》便是典型。他主張園居小寮,禪棲其中,中設茶社,備一切烹煮器具,烹茶童子。茶人不再去大自然尋求契合,因茶本身就含著道,就不必去自然中尋找了。所以,茶友必然是翰卿墨客,緇流羽士,逸老散人,人越少越好。說獨飲得神,二客為勝,三四為趣,五六曰泛,七八人一起飲茶就是討施捨了。所以有許多「易飲」,「不易飲」的講究。

  另一方面,從元代起,茶與百姓日常生活的聯繫大為緊密,雜劇中常說的「早晨開門七樣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便體現了茶的倫常日用。以北京為例,清末民初茶館遍於全城,有專供商人洽談生意的清茶館,有飲茶兼品嘗食品的貳渾鋪,有說書曲藝的書茶館,有容納三教九流的大茶館,也有文人筆會、遊人賞景的野茶館。茶作為人際交往的手段,通過茶館發揮了出來。民國之後,來茶館喝茶的散客越來越少,許多茶館改為戲園,並且成為第一批容許女子參加的社交場合,所以民初北平許多叫「茶園」的地方,實際上已經是戲園。茶園裡,既供茶,也供應花生、瓜子、糖果,同時有小戲台,人們來到茶園尋找友情、互助,老舍先生的《茶館》便反映了北京茶館的一個側面。

  清末民初,飲茶已經不限於有閑階層的雅事,民間飲茶也開始講究趣味和技藝。世家大族以茶待客,講三道茶:一杯接風,二杯暢談,三杯送客。文人家居,茶成為家人間撫琴讀詩的助興之物。出外野遊,約了好友提了茶爐於郊野品茶也是一種樂趣。京師蓋碗茶、福建功夫茶等百姓茶事也大為興起。茶已不獨為藝,而是融入了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到上世紀初,中國茶已經更加廣泛地為世界各國所知,中國的飲茶禮儀也逐漸傳至西方,走向世界。

  本紀

  茶經

  茶藝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論茶也。

  ——《茶疏》作者:許次紓

  品茶要先「擇器」,講究壺與杯的古樸或是雅緻,壺形特異,要有美韻。杯要小巧,以為品味。早在《茶經》中,陸羽便精心設計了適於烹茶、品飲的二十四器,包括熟盂、碗、畚、扎、滌方、渣方等等。宋代茶藝體現禮學,器具亦不例外。碎茶的木槌稱為「木侍制」,茶碾叫做「金法曹」,羅合稱作「羅樞密」,茶磨稱「石轉運」,連擦拭器具的手巾也有頭銜,叫「司職方」。清代京師皆重蓋碗茶,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蓋,稱三才碗。即茶蓋在上,謂之天,茶托在下,謂之地,茶碗居中,謂之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個小宇宙,小天地,包含古代哲人「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有的連同茶托為十二式,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托,為二十四式。作為茶具重要代表的紫砂壺古樸自然,嫻靜有致,紫砂的色澤加上藝術家的塑造,給人以溫和敦厚,靜穆蒼老之感,對於儲之較長的茶湯亦無熟爛氣,無土氣,不奪香,泡茶不失厚味,甚至注茶越宿,暑月不餿。

  水之於茶同樣重要。自古以來,著名茶人無不精於水的鑒別。明人許次紓在《茶疏》中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論茶也。」清人張大復甚至把水放在茶品之上,認為「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在陸羽對水的要求中,首先要遠市井,重活水,故山中乳泉,江中清流為佳。而溝谷之中,水流不暢,又在炎夏者,也不宜飲。

  特別好茶的乾隆皇帝曾遊歷南北名山大川,每次出行常令人特製銀質小斗,嚴格稱量每斗水的不同重量。最後得出結果北京西郊玉泉山和塞外伊遜河水質最輕,皆斗重一兩,而雪水則輕於玉泉山水,只是難得,遂將玉泉山稱為「天下第一泉」。其實被人稱為「天下第一泉」的何止玉泉山,《煎茶水記》記載,陸羽所認定的「天下第一泉」是江西廬山的谷簾水。雲南安寧碧玉泉被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認為是「天下第一泉」,奇石沉水,景奇水甘。《老殘遊記》中所讚美過的濟南趵突泉,也被宋代曾鞏盛讚其味,故也被世人稱作「天下第一泉」。

  有些茶學家認為,烹茶不一定都取名泉,要因地制宜學會「養水」,如取大江之水,應在上游、中游植被良好幽靜之處,於夜半取水,左右旋攪,三日後自缸心輕輕舀入另一空缸,至七、八分即將原缸渣水沉澱皆傾去。如此攪拌、沉澱、取捨三遍,即可備以煎茶了。

  其他取水方法還有很多,有些不過是因人所好,興之所至,如有茶人取初雪之水、朝露之水、清風細雨中的「無根水」,甚至專於梅林之中取梅瓣積雪,化水之後以罐儲之,深埋地下,來年用以烹茶。


推薦閱讀:

書上說古人收集雨水、雪水、露、霜,然後放在罈子里存上幾年再來沏茶。我想知道:這水放上幾年還能喝嗎?
2016中國國際茶文化博覽會秋季展30日在杭州和平會展中心開幕    錢江晚報
漫談茶文化 王金章
【茶】17、綠茶的代表(7):蒙頂甘露
中國茶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TAG:中國 | 文化 | 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