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吟誦時,他們在談些什麼 錢江晚報
本報記者 陳淡寧 文/攝
昨天下午,在杭州延安路一處當代藝術館裡,熱烈的氣氛與冷空氣帶來的陰雲密布的天空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熱烈,是因為浙江詩人王自亮的詩歌研討會和朗誦會,在此舉行。 當我沿著路邊的台階一步一步,往位於地下的藝術館走進時,忽然想起了電影《死亡詩社》中一個動人的場景——一群循規蹈矩的年輕學生們,在深夜熄燈後穿著睡衣,帶著手電筒,溜出學校,找到了前輩們曾結社讀詩的「山洞」,他們從漆黑的甬道下到洞中,借著手電筒的光亮,輪流宣讀用詩寫成的誓詞,重新結成那個象徵著自由精神的詩社。 這是一場小型的研討會,與其說是研討會,倒不如說這像是一場闊別重逢的相聚與志趣相投的沙龍。
除了主角王自亮外,到場的嘉賓有十幾位,梁曉明、耿占春、汪劍釗、茱萸、劉翔、南野、海岸、晏榕、傷水、余剛、倪志娟、林歆菊、韋錦以及唐曉渡。他們大多是來自杭州的詩人,還有幾位翻譯家和詩歌評論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步入中年,穿著體面。之於閑談,他們思考的時間要遠遠長於交談的時間。但一說到詩,他們的眼中會泛出如少年般的光彩。
他們就聚集在藝術館的一角,椅子擺成一圈,圍著中間長條形的桌子。桌上雖然擺著寫有名字的台簽,但距離非常近。在擺上了點心盤、茶杯與煙灰缸後,一張桌子便被佔得滿滿當當。
主持人是詩歌評論家、詩人唐曉渡,在他簡單地對王自亮的新詩集《岡仁波齊——一個朝聖者的靈魂》進行介紹後,便進入到了嘉賓發言的環節。
整整一個下午,他們討論著王自亮的詩歌,但大多數人,在講完五分鐘後,都會把話題慢慢引到詩歌本身之上。
比如耿占春說:「在當下我們生活沉悶彷彿一切被打回原處,但詩歌是我們內心唯一的安慰,如果要問這30多年來我們進步在哪裡,我想那就是,相比上世紀80年代感受力的微弱,現在的詩歌讓人內心格外喜悅。」
自2014年開始,一股詩歌的熱潮席捲了全國。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搞詩歌節。加上余秀華等自帶熱點性質的詩人出現,使得如同慶典式的詩歌活動越來越多。
剛剛參加完某個大型詩歌節活動的唐曉渡感慨,像這樣的詩社沙龍文化的小型研討會,才更符合詩歌本身的氣質。
「但這不是命定式的,必須以這樣的形式下才能探討。」唐曉渡說,「有一些慶典式的,如『新詩一百年』這樣的大型活動,對詩來說並不多餘,但對於詩學問題來說,更有效的探討,還應該是這樣小型的,帶有沙龍性質的活動。像今天這樣的小型討論,主要就是討論詩學問題。」
「在我看來,從歷史上看,詩是文明之母,在今天來看,詩是文明發展重要的維度。很多人會說,沒詩又怎麼樣呢?沒詩不會怎麼樣,但這個文明一定會被平面化壓垮。詩歌是自工業革命以來,與單向化、單一化、平面化的社會發展趨勢相對抗的。它恢復了我們內心的豐富性,恢復了對人性的複雜性、對語言的複雜性,恢復我們內心的彈性和靈性——詩歌是這樣的一種存在。」唐曉渡說。
昨天的主角,杭州詩人王自亮,出版有詩集《三稜鏡江合集》、《朦朧詩300首》等,他是詩人,同時也是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新詩集《岡仁波齊》收錄了王自亮近四年來創作的100餘首詩歌,將於近日發行。昨夜,寒夜中的吟誦與討論,正是平常日子的別樣。
推薦閱讀:
※詩詞創作與吟誦
※【吟誦桐廬經典】第十一期 《睦州四韻》唐·杜牧
※河東吟誦——乞巧 | 經典誦讀
※吟誦的規則初探 - 理論研究 - 中華吟誦網
※夜話|葉嘉瑩:起承轉合盡風流,吟誦之美傳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