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知識分子的壓力及應對_北京講心堂心理諮詢中心 暨 鄭日昌教授主頁

當代知識分子的壓力及應對
作者:鄭日昌 來源:講心堂 2006-7-10 9:42:11 編輯:孫大強【字型大小:大 中 小】

當代知識分子的壓力及應對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 鄭日昌

摘要

本文簡要指出了壓力的功能與危害,重點分析了當代知識分子壓力的來源,全面介紹了應對壓力、調節情緒的多種方法,強調應對壓力的治本之策是學會積極正向的思維方式,養成辨證的思維習慣。

關鍵詞:知識分子,壓力來源,壓力應對,問題應對,情緒應對

人是生活在壓力中的。高空氣壓太低,人便難以生存。嬰兒的出世就是個經受壓力的過程,人的一生都是在壓力中成長的。六十年代的勞動模範大慶鐵人王進喜說得好,「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可見,壓力有其正面的積極功能,沒有壓力,個人和社會就喪失了進步的動力。

壓力是把雙刃劍。兩類壓力對人有害:一是超出人承受力的過強的壓力,大驚、大怒、大悲、大喜,均可能導致人身體和精神的崩潰;二是引起人負面情緒的持久性壓力,連續不斷的緊張焦慮、憂愁恐懼,都可能使人詈患身體和精神疾病。上述兩類壓力不但有害身心健康,還會降低工作和學習效率,影響人際關係,從而妨礙個人事業前程、家庭和睦乃至社會的安定和諧。

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壓力和不同的感受。工農大眾感受到更多的是身體的疲勞和生存的壓力,知識分子感受到更多的是精神的創傷和發展的壓力。階級鬥爭年代,知識分子普遍感到壓抑和恐懼,和平發展時期,則有很多知識分子感到焦慮和浮躁。

有人說現在是壓力時代,知識分子的壓力比過去多,比過去大。我對此說存疑。過去有過去的壓力,現在有現在的壓力。來源不同,性質不同,很難做量的比較。若一定要比較,竊以為,當代知識分子的壓力,縱向不比過去大,橫向不比工農多。起碼筆者個人感受如此。遙想當年,知識分子斯文掃地,挨批判,做檢查,思想改造,勞動鍛煉,既觸及靈魂,又觸及皮肉,壓力不能說不多、不大。雖無確切統計資料,僅憑個人所見,因不堪屈辱而自殺或長期鬱悶而早亡的人數應不會少於現在所謂過勞死者。與往昔相比,當今社會政治何等寬鬆,經濟何等繁榮,知識分子的工作條件有了極大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感到壓力大者,主要是未經歷過苦難、不識愁滋味的青年。因為壓力的大小是相對的,同人的承受力有關。在很多情況下,並非壓力太大,而是某些人的承受力太差。

如此說來,當代知識分子就沒有壓力或壓力很小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近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治改革,經濟發展,科學進步,新技術、新思想、新觀念、新職業、新術語等新事物像雨後春筍,不斷湧現,就連衣食住行也有很大改變,令人眼花繚亂。有變化就要去適應。在一個發展較慢或相對穩定的社會,人們已形成一套與其適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而在一個急劇變遷的社會,則需要不斷調整和應對,適應困難者便會感受到壓力。知識分子往往是站在時代前列的弄潮兒,對變化尤為敏感,所經受的壓力自然也大一些。

當今中國社會最大的變化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在吃大鍋飯的計劃經濟年代,強調集體利益,否定個人作用,反對成名成家,人們責任分散,壓力當然不大。市場經濟奉行的是競爭機制,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職場商場,猶如戰場。升學就業,職稱職位、婚姻家庭,房子車子,無一不靠競爭。正是這種競爭,促進了經濟的騰飛。天高任鳥飛,弱者徒傷悲。為了取得競爭優勢,人們不得不加大工作負荷,加快生活節奏。以個體勞動為主,又有較強自尊心、虛榮心的知識分子,自然會感受到無情的壓力。

市場化的經濟要靠民主化的政治來保障,沒有政治的民主化就談不上國家的現代化。政治的民主化必然導致價值的多元化。民主給了人們更多的自由。有自由就要選擇,要選擇就有衝突。在現實生活中,到處都有魚和熊掌不可兼的雙趨衝突、前有狼後有虎的雙避衝突、又想拿又怕燙的趨避衝突。簡言之,自由多則選擇多,選擇多則衝突多。同強調集中統一的一元化社會相比,民主社會選擇衝突多無疑也會給人帶來更多的壓力。特別是在追求自由的知識分子面前,機會太多,誘惑太多,壓力自然也多。

除了上述變化的壓力、競爭的壓力、選擇的壓力之外,各種來自工作、生活、人際矛盾、子女教育以及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等方面的壓力更是不勝枚舉。

大浪淘沙。在眾多壓力面前,知識分子有的積極樂觀,越戰越強,越挫越勇,不斷成長、成功;有的卻無所適從,心浮氣燥,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在惶惶然中一事無成;也有的身心懼疲,積勞成疾,或重病纏身或英年早逝。據不久前的媒體報道,有七成以上的知識分子處於亞健康狀態,其壽命要比普通人群少十年左右。此結論雖然不是通過科學的抽樣調查得來,也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壓力當頭必須學會應對。心理學將人應對壓力的策略分為兩種,一種是問題應對,一種是情緒應對。通過努力克服困難,排除障礙,達到目的,稱作問題應對,將問題解決了壓力便消除了。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有喜怒哀樂,會有成功的愉悅和失敗的懊惱,只有調整好心態,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這種對情緒的自我調控和管理,謂之情緒應對。問題應對和情緒應對並無積極消極、孰先孰後之分,應該兩手同時抓,兩手都要硬。只有不斷地既抓好問題應對,又抓好情緒應對,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問題應對主要涉及確立適當目標、制訂周密計劃、講究科學方法以及合理運籌時間等方面。面對壓力,好高騖遠、急於求成、投機取巧、弄虛作假、匹夫之勇、盲目蠻幹、張弛無度等均是問題應對不當的表現。

情緒應對的方法多種多樣。

通過說一說、寫一寫、哭一哭、喊一喊、唱一唱、跳一跳等方法把情緒合理表達出來,謂之宣洩。

通過讀書報、練字畫、看影視、做運動、學歌舞、玩棋牌、養寵物以及逛街、釣魚、集郵、旅遊、家務等活動擺脫煩惱或離開煩惱源,謂之轉移。

嘆氣、深呼吸、打哈欠、抻懶腰、聽音樂、想好事、按摩、催眠或在大腦中浮現出藍天白雲、森林草原、江河湖泊、海浪沙灘、小橋流水等美好景色或寧靜的田園風光,謂之放鬆。

用玩笑調侃或自我解嘲的方法化解矛盾衝突,擺脫窘迫尷尬,謂之幽默。

由弱到強循序漸進地接觸令自己不快的刺激,使其逐步適應,謂之脫敏。

改變目標和追求,或用一方面的優勢彌補另一方面的不足,謂之代償。

無意識地或潛移默化地接受自己或他人積極的言語和行為的影響,謂之暗示。

經過努力還得不到的東西就說它不好的酸葡萄心理,自己所有的東西擺脫不掉就說它好的甜檸檬心理,謂之自慰。

化悲痛為力量,變壓力為動力,將情緒激發的能量引到正確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設性、創造性,對人對己對社會都有利,謂之升華。

看人看己看事,變絕對為相對,化片面為全面,轉靜止為發展,牢固樹立不好中有好的一面,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現在不好將來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哲學思想,謂之辨證。

方法多多,不一而足,有的治標,有的治本,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有句名言:真正帶給我們快樂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

何謂智慧?智慧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辯證法!把知識看成絕對真理,會比無知痛苦更多。應對壓力的治本之策乃是學會積極正向的思維方式,養成辨證的思維習慣。

應對壓力除了靠個人努力之外,還可以爭取親友、同事等來自各方面的社會支持,必要時還可尋求心理輔導、心理諮詢等專業幫助。社會上應普遍建立心理援助和危機干預系統,這是以人為本、創建和諧社會所必須的。

筆者從事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工作二十餘年,常用狐狸與葡萄的故事來啟發求助者正確應對壓力,並以此自勵自勉。這裡將這個伊索寓言新編抄錄在下面作為本文的結束。

盛夏酷暑,一群口乾舌燥的狐狸來到一個高高的葡萄架下。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枝頭,狐狸們饞得口水直流。

一隻狐狸跳了幾下摘不到,從附近找來一個梯子,爬上去滿載而歸。

又過來一隻狐狸,跳了多次仍吃不到,找遍四周,沒有任何工具可用,笑了笑說:「這裡的葡萄一定特別酸!」於是,心安理得地走了。

第三隻狐狸高喊著「下定決心,不怕萬難,吃不到葡萄死不瞑目」的口號,一次又一次跳個沒完,累死在葡萄架下。

第四隻狐狸因為吃不到葡萄整天悶悶不樂,抑鬱成疾,不治而亡。

第五隻狐狸想:「連個葡萄都吃不到,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呀!」於是找個樹藤上吊了。

第六隻狐狸吃不到葡萄便破口大罵,被路人一棒子了卻性命。

第七隻狐狸抱著「我得不到的東西絕不讓別人得到」的陰暗心理,一把火把葡萄園燒了,遭到眾狐狸的共同圍剿。

第八隻狐狸想從第一隻狐狸那裡偷、騙、搶些葡萄,也受到了嚴厲懲罰。

第九隻狐狸因為吃不到葡萄氣極發瘋,蓬頭垢面,口中念念有詞:「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另有幾隻狐狸來到一個更高的葡萄架下,經過友好協商,搭起疊羅漢,成果共享,皆大歡喜!

本故事純屬虛構,歡迎對號入座。

煩惱是自尋的,快樂是一種選擇。

有智慧又有知識的朋友,您願作哪一隻狐狸呢?

(作者原為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導,遼寧寬甸人,生於1944年)

推薦閱讀:

袁騰飛:我不是公共知識分子
他被判處死刑,罵了全體中國人,卻被尊為思想啟蒙者、知識分子的中流砥柱
小麥與麵條的邂逅
施京吾:良知安在——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
張文木:如何避免重蹈蘇聯覆轍?知識分子的「深入工農」是必由之路!

TAG:心理諮詢 | 心理 | 北京 | 知識 | 諮詢 | 壓力 | 教授 | 知識分子 | 當代 | 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