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教音樂在中國的發展

關鍵字:音樂教學 音樂理論 宗教音樂

  本論題屬於音樂學領域的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研究方向,研究對象是盛行於福建仙游的民間信仰—三一教。作為地方性的民間信仰,三一教最初流行於莆仙方言區,即莆田、仙游兩縣境內以及惠安縣北部、福清縣南部等地方。全盛時期,三一教曾經流行於福建的福州、古田、閩清、平潭、建寧、武夷、邵武、光澤、寧化以及江西、浙江、湖北、安徽、南京、北京、河南、陝西、山東等省地,備受世人推許。清聖祖康熙末年和高宗乾隆年間,三一教遭清廷禁止,因而衰落。在莆仙方言區以外的流行也因此而中斷。到了近代,隨著海外移民的足跡,三一教流行於東南亞地區和我國的台灣、香港地區,並且輾轉傳入歐美。

  三一教音樂是集莆仙戲、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和當地的民間音樂「十音、八樂」於一體,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從傳承下來的曲目統計已有200多首的樂曲,主要以瑣吶、鼓、二胡、揚琴、錢等樂器伴奏,其音樂有著濃郁的地方風格和地方色彩。有關三一教音樂的研究目前僅見於《中國民族器樂曲集成·福建卷》的錄音記譜整理,未曾見過有相關文章的發表。此處,對三一教音樂的血緣關係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這正文是該課題的創新性之所在。

  作為一種民間宗教,三一教有著自己獨特的儀式。它的儀式介於道教、佛教之間,或兼兩教的經懺,充分體現了三教合一的意旨。在民間,不管是婚嫁、動土、喬遷、出行、喪葬,還是祈福消災等等都會有三一教儀式活動的痕迹。

  本文的研究對象就是這樣的一個民間宗教儀式。筆者從小生長在這個地方,熟悉和了解這裡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從小就耳目濡染過這些質樸的、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音樂,並且經過兩年多認真的實地調查,在民族音樂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試圖以人類學、儀式學的視角,探討三一教儀式的功能、三一教的儀式內涵、音聲分析、音樂與當地民間音樂的關係,以及與之相聯結的社會意義之間的聯繫。

  一、研究的地理範圍、目的和意義(一)地理範圍三一教的分布比較廣泛,但作為地方性的民間信仰,由於習慣和語言等因素的作用,它的影響力主要還是在莆仙方言區,在仙游縣特別流行。可以這麼說,莆田地區是三一教信仰的中心,而仙游縣則是中心的中心;仙游縣的三一教信仰狀況極具典型性,仙游縣三一教的祠、堂的數量、規模、在整個莆田市、具有明顯的優勢。莆田和仙游在儀式的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莆田地區主要以文道為主,仙游主要以武道為主。本論題的研究範圍主要在於仙游地區。

  由於三一教在仙游的信仰非常普遍,祠堂的規模大、數量多,所以筆者以仙游最早的一座祠堂「普光書院」作為田野考察的重點,主要是針對「普光書院」一年四季(民族音樂學田野工作的季節周期)中幾個大型的儀式活動,兼及民間的一些小型的祭蘸超度儀式作為儀式考察個案,以便以點帶面,面中有點,從而獲得一定的整體認知。

  二)研究目的筆者試圖在比較深入、細緻的田野考察的基礎上,對三一教儀式及其音樂有一個比較整體的歸納和認識。

  本論題研究的目的之一是釐清三一教儀式音樂文化的特徵及其與民間音樂之間的聯繫,之二是分析和說明三一教儀式音樂的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問題,之三是研究三一教儀式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研究意義第一,民間信仰三一教在福建省莆田地區特別是仙游縣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審視福建省仙游縣三一教儀式音樂的全景,探討儀式音樂對區域性民間信仰傳承的作用有一著重要的意義,鑒於參與這一領域的學者尚不多見,筆者希望通過木淪題的研究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第二,從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而言,以往的研究還是局限於對三一教的歷史、心法等,並未從儀式音樂對進一步了解民間信仰在慰籍人們心靈、祈福消災,在促進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木論題的研究,筆者希望以期能正確運用民間信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第三,在實際應用方面,我們可以從一個儀式的表現形式看到區域民間文化心理現象,這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研究也大有裨益。同時,本課題的研究也可以為研究民間信仰和儀式音樂提供一些資料和理論參照。研究三一教的科儀音樂可作為文化創意的前期基礎工作,給整體文化創意提供理論參考,研發一系列的文化產品。二、研究歷史和現狀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民間宗教始終存在,對中國的民間宗教進行研究不僅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民間宗教在中華文化中有特定的位置,在長期的流傳中,民間宗教儼然成為民眾信仰主義世界的重要領域,不僅構成了千千萬萬底層群眾的篤誠信仰,而且也深刻地影響著各個地區的民風民俗,下層民眾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從歷時性的角度來看,民間宗教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起過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中世紀的宗教生活、政治生活發揮過重大影響。從共時性的層面來說,作為民眾文化之一種的民間宗教,是高雅文化、正統神學的孕育之母。』

  對中國的民間宗教最早進行現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的是荷蘭的漢學家格魯特,其所著的《中國的教派宗教與宗教迫害》

  完成於1903年,對龍華教、先天教的儀式活動進行了考察。其後,陳垣、鄭振鐸、吳晗等中國學者從歷史學、文學的角度對民間宗教也進行了研究。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學術界開始了真正對民間宗教的研究。喻松青於1981年在《清史研究集》第一輯發表了《明清時期的民間宗教信仰和秘密結社》,開研究民間宗教風氣之先。之後,馬西沙、韓秉芳在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韓秉芳於1986年在《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發表了《羅教五部六冊寶卷思想研究》,這篇文章在第一手資料·基礎上做出的有深度的研究。2005年馬西沙的《中國民間宗教簡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系統研究了中國民間宗教史上彌勒教與摩尼教的融合,進「(ri指出7L末農民起義為白蓮教起義這一觀點是對歷史的誤判,明清民間宗教世界也不存在一個「白蓮教系統」;同時,也對從變文到寶卷的源流關係進行統觀,對羅教的五部六朋一寶卷教義作了闡釋:即由凈入禪,再由禪入凈,形成禪、凈結合,心性即安身立命之凈土,心性即木體。

  沂年以來,隨著民間宗教學科建設的完善,中國社科院宗教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北京師範大學等均設有民間宗教研究方向的博士招生點。一批博士生的博士論文也隨之出版,成為民間宗教研究的新生力量。

  對於民間宗教音樂的研究可謂是屬於較早的一個學科,早在二、三十年代,我們的前輩音樂家劉天華、楊蔭瀏、黃自等人就曾搜集、整理過佛教音樂、基督教音樂和道教音樂。但在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宗教音樂的研究被迫中斷。之後,由於政策的相對寬鬆和宗教局的建立,音樂調查、研究工作得以重新開始恢復,並且出現了搜集、整理宗教音樂的熱潮。近年來學術界採用民間宗教民間信仰((popular belief)等術語,代替「宗教」一詞,這是旨在避免把知識分子哲學層面上的宗教意識與民間大眾把信仰融入生活行為之間差別的誤讀。』「民間信仰中的儀式音樂研究」,也就避免了「宗教音樂」一詞的尷尬和單一指向,以中國人自己的話說中國人自己的事。

推薦閱讀:

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著名女畫家周思聰畫作欣賞!
凱恩斯理論害慘中國
中美有可能陷入「金德爾伯格陷阱」,但這個鍋中國不背
中國各朝代帝王——五代(一)
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及其查詢

TAG:中國 | 音樂 | 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