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放不停:公文寫作經典素材之過渡句
思想篇
(一)
1.「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xxxxxx在論及改革條件和目的時,把「解放思想」列於首要位置,並特彆強調其「總開關」作用。
2.沒有思想的先導,就不會有行動的跟進;思想上能否破冰,直接決定著行動上能否突圍。
3.馬克思說過,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醜。如果說,過去的解放思想更多是「頭腦風暴」,今天解放思想則要面對現實的利益博弈。
4.正因如此,中央反覆強調,要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全局和局部、長遠和當前的關係,正確對待利益格局調整,堅決克服地方和部門利益的掣肘。
5.在新的時代場景中解放思想,不僅要有時不我待的歷史主動,更要有自外於既得利益的政治擔當。
6.當然,敢於解放思想,更要善於解放思想。呼喚解放思想的勇氣,激發大膽探索的豪情,並不意味著脫離實際、盲目蠻幹。
7.即便是摸著石頭過河,也要按照已經認識到的規律來辦,而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
8.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今天思想解放不可能是一聲令下的活動,也不是靠等「指示」、等「批准」就能實現的。
9.改革未竟全功,思想更待解放。
(二)
1.微博上流傳一個真實的故事。
2.「看不懂的中國微博情緒」,折射出中國當下輿論場的一種現象:在互聯網上,越是偏激的、攻擊性的言論,越有人叫好,越是理性和正面的表達,越有人起鬨甚至圍攻。
3.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信息時代,個性表達和思想解放是大勢所趨,兼容不同觀念、包容異質思維,體現著我們社會的文明程度。
4.對於黨員幹部來說,發表觀點最重要的不是為個人博得喝彩、贏得讚許,而是以黨性原則為重、以人民利益為重,最大程度地消除分歧、凝聚共識。
5.敢於亮劍,也意味著對那些侵犯群眾利益、違反黨紀國法的事情,要態度堅決地表明立場。
6.問題出來了,判斷清楚了,就要迅速拿出態度,讓人民群眾看到誠意和決心。
(三)
1.這種深深的憂患,對於我們這個有著「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傳統的民族來說並不突兀,但在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蹟中、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光環下,一些黨員幹部容易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忽視了「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模糊了今日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淡忘了繁榮背後的「不測之憂」,憂患意識突出地成為不可或缺的精神鈣質。
2.小平同志說過,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靠實踐,靠實事求是。
3.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4.但是,這「幾步」,不是閑庭信步、水到渠成,而是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跨越」、從量變到質變的「驚人一躍」。
5.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挑戰。
6.馬克思說過,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今天的共產黨人,尤其需要在心靈深處時刻鳴響警鐘。
(四)
1.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積弊,推動那些久推不轉的工作,關鍵在於敢不敢觸動既得利益,能不能堅守共產黨人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主動性。
2.歷經三大歷史性巨變,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穿越90年激流險灘,行走在一段相對開闊平靜的水域。槍林彈雨的考驗已成往事,篳路藍縷的建設寫入歷史,但是,新的航程中,風險與挑戰並未減少。
3.最大的危險是意識不到危險。
4.如何克服倦怠情緒保持旺盛鬥志,以堅強的決心和勇氣在深化改革中不斷闖關奪隘,歷史的責任就這樣現實地擺到我們面前。
5.歷史與現實都告訴我們,在現代化關鍵期,如果不能順利轉型乘勢而上,就可能不進則退,失去發展的機遇,陷入長期的停滯。
6.在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中,利益不斷分化,主體日益多元,訴求日趨多樣。
7.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積弊,推動那些久推不轉的工作,關鍵在於敢不敢觸動既得利益,能不能堅守共產黨人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主動性。
8.對於可能出現的驕逸和懈怠,我們黨始終高度警惕。
(五)
1.誠然,今天的時代條件、輿論環境乃至大眾心理,都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利益多元、思想多變,確實讓宣傳思想工作難度係數增大,「說服」與「認同」的阻力加大。但「老不信」現象的出現,也與一些黨員幹部的言行缺乏說服力有莫大幹系。
2.與上項目、搞工程等物質建設相比,宣傳思想工作屬於精神建設,建樹的是理想信念,感染的是思想靈魂,有它的特殊性。
3.無庸諱言,在我們的隊伍中,信仰缺失的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宣傳思想工作的正面努力,成為一種反面典型。
4.讓群眾信先得自己信。
5.立場端正了,信仰堅定了,還要有說服人打動人的紮實本領。「常說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嚴謹的套話多」,在群眾心中就是「一百字也嫌長,一分鐘也嫌久」,決不會有聽眾和市場。
6.「心定則道純,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身處社會深刻轉型、觀念深刻轉變的新時期,最需要有堅定理想信念的領導幹部。
(六)
1.面對新技術、新媒體、思想文化新領域,到底是挺身入局還是裹足不前?是與時俱進還是墨守成規?夏衍、田漢等先行者的艱辛與輝煌,已經寫在了歷史深處,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正面臨著網路時代的挑戰和考驗。
2.蓬勃生長的互聯網,堪稱今日中國現代生活中一個「最大變數」。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異軍突起的「第四媒體」,網路展現出色彩斑斕的思想圖景和輿論生態,時而陽光燦爛,時而電閃雷鳴,讓人心生「最好」與「最壞」交雜的「狄更斯之嘆」。
3.面對錯綜複雜的互聯網,黨員幹部的認知和對策,也是千姿百態。
4.宣傳思想工作的對象是人,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
5.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如何讓它成為治國輔政、凝聚共識的助手,而不是攪亂社會的推手,關鍵在於我們樹立陣地意識,積極介入,因勢利導。
6.這再次證明,把握「最大變數」,關鍵是要有善管善用、興利除弊的媒介素養。
7.近水識水性,近山識鳥音。不知網、懂網,就不可能融入網路、改變網路。
(七)
1.今日中國,各種思潮競逐,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觀點紛紜,亂花漸欲迷人眼。
2.思考人生價值、把握社會脈動、尋求永恆真理,學哲學、用哲學,是領導幹部的基本功。正因此,xxxxxx才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
3.處身當前,學點哲學的意義更為昭彰。很少有哪個時代像我們這個時代一樣,主流與支流如此糾結,現象和本質如此複雜,特殊與普遍又如此微妙,領導幹部可說時時事事都面臨哲學的考題。
4.領導力首先體現在思想力,……
5.可以說,哲學的素養決定了你的認識,而你的認識決定了你的方向、你的行動,決定了你能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6.「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這是xxxxx對領導幹部學哲學的要求。
7.如果說哲學有一種「無用之用」,那麼這正是讓你不會偏離航向、陷入偏執、囿於狹隘的力量。
社會篇
過渡句:
(一)
1.在今天的中國,能聽到各種聲音。兩會會場中代表、委員縱論國是,報紙雜誌上不同思想交流探討,新聞評論跟帖動輒上千條,近2億網民隨時寫下140字微博 條條聲軌,匯成合奏,呈現這個時代多元多樣的複雜圖景和蓬勃活力。
2.我們迎來了表達的「黃金時代」,但仍有許多聲音未被傾聽。
3.無效的表達,不是沒有表達,更不是不願表達。
4.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上的弱勢群體,也是現實中的弱勢群體。
5.聽見與被人聽見,本是「社會人」的基本訴求;說話與聽人說話,更是現代文明的基本共識。
6.大部分沉沒的聲音背後,都有未被滿足的訴求,都有被壓抑、待紓解的情緒。
7.不可傾訴、不被傾聽、不能解決,如果不主動「打撈」,太多聲音沉沒,難免會淤塞社會心態,導致矛盾激化。
8.發出聲音,是主張利益的基礎。
9.儘可能多地傾聽社會各方面的聲音,兌現社會公眾的表達權,對於維穩大有好處。
10.在眾聲喧嘩中,儘可能打撈那些沉沒的聲音,是社會管理者應盡之責。
(二)
1.「不迴避矛盾,不掩蓋問題」,是對問題應有的態度。
2.然而,過猶不及。
3.今天的中國,發展很快,矛盾高發,問題不少。
4.歷史無非就是問題的消亡和解決,現實也無非是問題的存在和發展。
5.希望找到一個總開關,按一下就解決所有問題,肯定是空想。
6.解決問題的願望迫切,可以理解,更應該重視。
7.抽象的價值,存留在理論之中;具體的公正,則需體現在每一個人身上,不像喊喊口號那樣簡單。
8.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有時候,我們的確感到被問題「追著走」、「推著走」。這可以理解,轉型期中國問題一大堆,公眾和輿論更加敏感,未來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滿挑戰。
(三)
1.「權利意識」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深入人心、影響社會、改變國家。
2.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走向權利的時代。
3.與此同時,時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極短時期內高漲的權利意識,也呈現出某種「初級階段」特徵。
4.「在一個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會裡,一個人所能夠擁有的一切權利,其唯一的來由是法律。」法學家傑里米·邊沁的結論一針見血。
5.任何個人權利的行使,都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不得損害社會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權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權利才能得到維護,社會的福利才會趨於最大化。
6.今天的中國,正處於從傳統到現代的艱難爬坡中,法治觀念必須「跟得上」權利意識的步伐。
7.「哪裡沒有法律,哪裡就沒有自由。」任何社會行為一旦脫離法治視野,便不可能帶來公共福利的實質增進,也難有公平正義的真正實現。
(四)
1.上周召開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xxxxxx再次提出「找到最大公約數」的問題。
2.這兩年多來,很多人都有一個感覺:那條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紐帶,更加堅實。
3.這些共識作為主旋律,與無數個體的切身感受、情感意願和心理預期不斷交織、激蕩,匯成當代中國精神世界的「最美和聲」。
4.歷史與現實證明,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
5.從尋找「社會共識」到建設「共識社會」,我們還需跨出一大步。
6.增強共識度,說到底是要增強民主的力量。
(五)
1.這個春節,一股濃濃的鄉愁氤氳很多人心頭。
2.他鄉和故鄉交織而成的時空中,一部當代中國的「雙城記」帶來無盡思考。
3.「難忘日間禾苗香,最憶夜半月如霜。斜暉脈脈千村照,黃水悠悠萬里長。念少時,想親娘,此心安處是吾鄉。」
4.「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對很多人來說,人生的路徑並非歸去來兮的田園詩,更像是進退失據、左右為難的岔路口。
5.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痛處。
6.舉棋不定的「雙城記」,訴說著無數個體的命運軌跡,又何嘗不是城鎮化進程中諸多問題的縮影?
7.比築城造市更重要的命題是,如何在故園的地基上生長出孵化夢想的溫床?
8.春節期間,一位曾在北上廣打拚的網友熱帖引發強烈共鳴。
9.這就是為什麼在這一輪城鎮化浪潮中,「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的宣示會引起強烈共鳴,「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的理念會如此振聾發聵,「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成為了當代中國最為激越的聲音。
10.從這個意義上說,「鄉愁」不是過去時,而是現在時、將來時。
11.實際上,隨著創業就業環境改善,近年來一些地方開始涌動「返鄉發展」潮,中小城市和廣袤的農村大地,正為夢想的綻放培育新的土壤。
(六)
1.互聯網應用的快速普及,無疑是近年來最讓人矚目的成長。
2.新集體生活的形成,離不開這些創造者、組織者和引領者。
3.如果說國人過去耳熟能詳的集體生活,更多強調約束、規範和整齊劃一;那麼今天的「新集體生活」,則可說是自由選擇的結果。
4.作為技術支持者,需要理解技術的人文性。
5.作為內容提供者,需要把握內容的價值觀。
6.中國現在有6億多網民,從來沒有哪種技術、哪個平台,能讓如此多人如此密切地走在一起。這是多麼巨大的市場,又是多麼巨大的責任。
7.對於互聯網管理來說,這兩年是立規矩、講規矩的關鍵階段。
8.互聯網「未知遠遠大於已知」,規則、文化、道德在新的疆域樹立非一日之功,當此之時,更需激發、督促數字時代的「責任公民」,以更多「集體意識」「擔當精神」,維護清朗、健康、生機勃勃的「網路共同體」。
(七)
1.從公務員考試熱潮,到大型國企一職難求……近期,年輕人到「體制內」去的現象,引來廣泛討論。
2.因為自謀職業等原因遊離於「單位」之外的「社會人員」,一度成為不正當、不安定的代名詞。而現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承擔的社會管理功能大部分被剝離出去,越來越多「單位人」變成「社會人」。
3.少數事件從個體上升到群體事件,從直接利益衝突上升成「無直接利益衝突」事件,社會關係中彌散的「焦慮感」、「緊張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結構的失衡。
4.個體境遇未必是時代的風向,卻也折射出齒輪咬合間的摩擦和罅隙。
5.社會結構變化了,需要有更高的社會管理水平、更強的社會關係調節能力。
6.這讓我們看到,社會結構變化後,協調社會關係的各個主體,市場、社會和政府,同樣需要各歸其位。尋求管理與服務的最佳結合點,找到配置資源更合理的方式,才能協調好各種利益關係,形成更科學合理的社會結構。
人心篇
過渡句:
(一)
1.良好的社會心態在任何時候對一個國家民族都很重要。
2.就此而言,社會心態既指向未來發展的「軟實力」,也承載「以人為本」的具體訴求。
3.焦躁疑懼、迷茫失落、憤青思維、拜金主義……在急劇轉型中社會心態的失衡之勢,是我們正在面對的挑戰。
4.然而,掃描各地「培育健康社會心態」的塑造路徑,發現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
5.其實,社會心態是社會現實的折射,是反映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關係的一扇窗口。
6.對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有些階段難以逾越,有些困難難以規避,一些不良心態的滋生難以避免。
7.這一點極具現實意義。
8.有學者這樣描述當前我國改革的基本態勢:改革在與危機賽跑。
(二)
1.該給今日社會的道德水準打一個怎樣的分數?這個問題想必難住了很多人。
2.老人倒下扶還是不扶,孩子被撞救還是不救,門前積雪掃還是不掃,路有拾遺交還是不交?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些原本無需思考的問題,竟成為許多人現實的「兩難選擇」?面對一個「人心不古」的時代,我們自問:究竟是世風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造就了世風?
3.指責「路人」,似乎成為當下一個普遍習慣。
4.道德想像是道德選擇的前提。
5.道德從來不能單打獨鬥,制度的支撐不可或缺。
6.只有制度是向善的,道德才會是向上的。
7.制度固然重要,卻不能包治百病。正如法律無法規定必須對陌生人微笑一樣,道德的溫情不能只靠法律涵養。
8.「你沒有辦法判斷別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個好人。」
9.事實上,與某些宏大批判相比,個體努力所激發的道德能量更為巨大,並由此帶來了道德的良性循環、構築著道德大廈的堅實基礎。
(三)
1.轉型時代,增進共識面臨著更多困難。
2.老話說,「若要公道,打個顛倒」,強調換位思考,以心換心。然而今天的社會,人們的雅量似乎越來越小,常常互不理睬、各說各話,甚至隔空對罵、揮拳相向。
3.誰應該是構建和增進社會共識的主體?
4.毫無疑問,在我們這個有著「民以吏為師」傳統的社會,執一方之治權、領一地之教化的領導幹部,理應作出更多的示範。
5.然而「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廂情願的共識也是無源之水。今天,隨著社會和市場不斷發育,民間力量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味把求共識的擔子壓在別人身上,同樣不是現代公民的應有擔當。
6.在很多分歧難以調和的場合,我們常能見到這兩種情形:……
7.正因如此,無論是鞏固已有的共識,還是創造新的共識,都離不開最廣泛的參與,都是全社會不可推卸的共同責任。而在增進共識的過程中,知識階層和新聞傳媒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8.毋庸置疑,監督、批評乃至反對,都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但社會的進步,不可能在為監督而監督、為反對而反對之中達成。
9.真正的共識,都是在固守底線、理性探討、反躬求己中循序漸進抵達。
10.在締結共識上,知識分子是一支特別重要的力量。
11.尋求和增進共識的道路無疑是曲折和漫長的,但只要我們抱著彼此關心、共同建設的態度,不斷增進自身的道德修養、法律素養和公民素養,學會傾聽輿論熱點中各利益相關方的表達,涵養包容差異的雅量,培養利人即利己的理念,那就沒有絕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會有勢不兩立的衝突。
(四)
1.時代從來就是在每個人的參與中前行,正如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所言,「改革是需要我們共同為之奮鬥的偉大事業,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2.有人曾說,「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前一句固然太絕對,後一句卻理應成為現代公民的基本準則。
3.不要看輕了你的力量。法國作家杜·伽爾說過:「在我們所具有的一切缺點中,最為粗魯的乃是輕視我們的存在。」
4.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歷史裡。重要的是,你有創造歷史的豪情,也要有把豪情兌現為現實的行動。
5.你的行動,可能並不驚天動地,也無需生死抉擇,但一事當前,請用最溫暖的感受去抉擇,用最寶貴的價值來權衡。
6.無數個你我,有暖爐般發熱的志願精神、有箭矢般傳遞力的法治精神、有太陽般放射光的自治精神,才有一個更好的中國、一個更好的明天。
7.「生活總是充滿希望的,成功總是屬於積極進取、不懈追求的人們。」那些最先朝氣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們的命運是值得羨慕的,因為即便是逆流而上,他們也能在不斷前行中獲致充實的人生。
8.我們有理由期待,我們同樣能以蓬勃的朝氣、旺盛的精神,一起刷出真實的「存在感」,在一步一個腳印中,推動社會的整體前行。
9.「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改革者的豪邁宣示,也可以理解成對每個人的期許: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就能到達。
(五)
1.相比於熟人社會的成熟禮儀, 我們還缺乏與陌生人交往的一套規則,還不太習慣在公共空間「好好說話」。
2.微博不斷展示的話語暴力,無不揭示了這一點。
3.如此對比,並非貶低微博的平台意義。事實上,相較於微信,微博更具有公共平台的特徵。
4.對待陌生人的態度,最能體現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5.在一個與陌生人頻繁接觸的社會,培養兼顧他人的公共空間意識,涵養自由與責任相平衡的表達倫理,已經成為中國社會必須跨越的一道「現代化門檻」。
6.不同於私人領域的交流,可以隨心所欲;也不同於鎖在抽屜裡面的日記本,可以率性而為。在公共空間,有表達就有責任,有自由就有擔當,有言論就有邊界。
7.比自由更重要的,是寬容包容;比觀點更重要的,是議事規則;比憤怒更有力的,是公共理性。
8.2500多年前,先賢孔子就曾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說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這肯定是重要一條。
(六)
1.曾有人說,批判精神,是呼喚進步的閃耀火花,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沉淪;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聖之光,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墮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來的熱切嚮往,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絕望。
2.誠哉斯言。
3.如果說問題是時代的呼聲,那麼批判則是對這呼聲的回應。
4.然而,僅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叢生的問題是否就迎刃而解?
5.社會總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豈止車載斗量。
6.問題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論道,誰來為我們解決問題?
7.與解決問題相比,做個「批判家」並不難,對照理想,現實的缺憾俯拾即是。
8.社會的每一根毛細血管,都不能放棄對肌體健康所負有的責任。
9.批判是通向正義感的捷徑,是體現存在感的絕佳方式,但歷史的責任不允許我們滿足於道德飆車。中國的進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該不該」的判斷,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尋。
10.……我們不僅要做提出問題的共同體,更要做解決問題的共同體。
11.「顛簸於批判主義的無邊波浪之中,我們需要尋找一塊陸地建構自己的理想。」
12.……站在這塊劇烈轉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於憤世嫉俗,有人習慣於悲觀抱怨,但總有一些人以行動肩起責任,用積極主動的點滴努力,積攢起改造社會的正能量。
13.時代不僅需要解構,更需要建構。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給自己,卻把創造的權利讓給別人。
(七)
1.毋庸諱言,今日中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使精神傳統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新的道德規範還在萌芽和生長之中。
2.曾幾何時,「最美」的犧牲遭逢過故作老成的奚落,大雨中的救援受到過冷嘲熱諷的戲謔。現實中一些不屑的語調,不信任的心態,都在無情中侵蝕著來之不易的道德信念。
3.須知,達成共識或需幾代人的鍥而不捨,撕裂共識卻可能只在一念之間。精神建設的「道德熱量」,需要你我共同的悉心善待。
4.正因負價值的彌散,才更應呼喚正能量的突圍。
5.精神重建的挑戰,常常也是道德覺醒的契機。
6.每一次否定,每一輪創造,無不將「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治理密碼」深深刻入共存的價值記憶。
7.心靈的蕩滌,不比物質的累積,不會一蹴而就。
8.正因此,精神建設比物質恢復更考驗公眾的耐心與寬容,易碎的「道德熱量」更期待小心的呵護與友善的對待。
9.善待是一種胸懷。公共精神世界的融洽,首先體現為自我內心的和諧。
10.共同信念的完備需要制度激勵的完善,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導,也無法離開自下而上的信心凝聚。
(八)
1.有什麼必要在肯定個體意識的同時,強調全局觀念的「也要」?這正是社會治理的複雜性所在。
2.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沒有哪種觀念像個體意識與利益訴求一樣,如此席捲人心。
3.觀念的演進,源自奔流的實踐。個體意識勃興的背後,是告別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進程。
4.然而,「全局」從來不會因為對「個體」的強調就不復存在。辯證法的偉大在於,它永遠提醒我們認識到問題的另一面。
5.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利益多元的時代。如果我們承認權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樣,歡呼由此帶來的文明進步,那麼也必須承認這樣的事實: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個體與整體必須協調。
6.權利是有邊界的。正如諺語所說,你揮舞拳頭的權利止於我的鼻尖。
7.社會的發展,將個體的尊嚴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歷史條件和時代環境的個人主張,可能成為國家之痛。
8.從世界範圍來看,20世紀以後,傳統的權利概念經歷了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即絕對的、排他的權利須受到某種限制,以服從公共利益的需要。
9.不要總讓「個體」與「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總將對「全局」的考量,放在「個體」的對立面上。
(九)
1.要改變別人的觀念,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2.問題是,如果說服不了別人怎麼辦?是依然尊重別人的觀點,還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是捍衛別人的說話權利,還是認為別人不配有表達自由?是嘗試理解別人的觀點來由,還是直接貶斥別人的道德乃至智商?
3.在今天的輿論場里,類似觀念交鋒最終「劍走偏鋒」的現象並不罕見:……
4.從觀念的整齊劃一走向意見的豐富多元,反映了我們時代的進步,其中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各種思想觀念的交流交鋒。
5.網上有一句名言,「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如果你跟一個人辯論,至少表明你認可了這種交流價值。
6.在「絕對真理」時代,什麼都是單項維度,不允許觀念交鋒;在「唯一正確」的社會,什麼都是一元表述,不需要公共討論。
來源:秘書公文寫作
推薦閱讀:
※PNG素材------花朵、柵欄、心的掛件
※【精品傷感*人物素材】傷感素材+一個人的酒吧+不要再來傷害我
※中國瓷器發展史-寫作素材
※作文素材:滿分作文開頭結尾集錦
※燈,燈籠【免摳圖素材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