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國開銀行去」系列
「到中國開銀行去」系列(一)
入世逐步取消外資銀行限制到中國設立分行及獨資銀行
【本刊特約吳以倫撰述】2007年的4月2日是歷史性的一天,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批由境外資金組成的法人銀行——滙豐銀行(中國)、渣打銀行(中國)、東亞銀行(中國)、花旗銀行(中國)正式在上海開業。此外,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其他境外資金組成的法人銀行會陸續開展經營人民幣業務的營業活動。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的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12月,在中國大陸的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從2001年的190家增加到312家,外資銀行經營的業務品種超過100種,115家外資銀行機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在華外資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1033億美元,佔中國銀行金融機構總資產的1. 8%,存款總額397億美元,貸款餘額616億美元。這些數據都呈現上升的趨勢。
時間回到1979年,那一年中國大陸拉開了銀行業對外開放的序幕,開始允許外資銀行在華設立代表處。1981年,允許外資銀行在深圳等五個經濟特區設立營業性機構,從事外匯金融業務,並逐步擴大到沿海開放城市和所有中心城市。1996年12月和1998年8月,先後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和深圳經濟特區試點辦理人民幣業務,1999年7月將上海、深圳外資銀行試點辦理人民幣業務的範圍擴大到所在地的臨近省(區)。
加入世貿五年全面取消地域限制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和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政府將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的限制。中國加入世貿後,取消了外資銀行在下列城市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即上海、深圳、天津、大連;在加入一年內,取消在廣州、青島、南京、武漢的限制;在加入兩年內,取消在濟南、福州、成都、重慶的限制;加入三年內,取消在北京、珠海、廈門、昆明的限制;在加入四年內,取消在西安、瀋陽、寧波、汕頭的限制,加入五年內,取消全部的地域限制,外資銀行到時候可以遍地開花。
在取消外資銀行在中國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客戶限制方面,在加入世貿兩年內,允許外資銀行為中國企業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即人民幣的批發業務放開;在加入五年內業務,允許外資銀行對中國居民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即人民幣的零售業務放開。
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的有關協議,經過五年的過渡期後,即2006年12月11日開始外資銀行享有與中資銀行同等的國民待遇。中國人民銀行(中國的中央銀行)將按審慎監管原則對於合乎資格的外資銀行發放經營許可證允許其經營人民幣業務。
面對這塊能夠吸引許多境外投資者的巨大蛋糕,做一個很大膽的假設:如果您擁有一家銀行,並計划到中國大陸發展,如何能夠參與中國大陸的銀行業發展?有什麼模式或途徑可以使這些境外金融機構或銀行進入中國大陸比較容易?
在開始回答之前的問題時,請看看錶(一),該表說明了中國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分行及外商獨資銀行的優缺點。從表(一)中可以得知外資銀行分行雖然允許經營人民幣業務,但還是有許多限制,如人民幣業務限制於每筆不少於100萬元等。因此更多外資銀行視分行為一種過渡,在經營人民幣業務超過三年之後,申請成為外商獨資銀行(在中國註冊的法人銀行),並與佔有「主場」優勢的中資銀行開展業務競爭。
表(一):中資及外資銀行優缺點比較
優點 |
缺點 |
|
外資銀行分行 |
1. 可經營人民幣零售及企業業務。 2. 可發短期、中期及長期貸款。 3. 辦理國內外結算。 4. 提供資訊調查及諮詢服務。 5. 可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買賣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幣有價證券。 6. 代理保險業務。 7. 縱使存款及貸款比率要達75%,但有5年寬限期。 |
1. 人民幣業務範圍,限制於每筆定期存款不少於100萬元。 2. 不能從事銀行卡業務。 3. 提出申請人民幣零售業務, 需在中國營業三年以上。 4. 提出申請人民幣零售業務前,需要兩年連續盈利。 5. 不能發行金融債券。 6. 不能代理髮行、代理兌付及承銷政府債券。 |
外商獨資銀行 (在中國註冊的法人銀行)及中外合資銀行: |
1. 可享有上述外國銀行分行在中國所有優點。 2. 可從事銀行卡業務。 3. 人民幣零售業務範圍金額無限制。 4. 存款及貸款比率需達75%,但有五年寬限期。 |
1. 提出申請人民幣零售業務,需在中國營業三年以上。 2. 提出申請人民幣零售業務前,需要兩年連續盈利。 3. 不能發行金融債券。 4. 不能代理髮行、代理兌付及承銷政府債券。 5. 與中國商業銀行看齊,需執行中國資產負債比例規定、貸款分類及提存準備金、關聯交易規定。 |
中國商業銀行 |
1. 可享有上述中外合資銀行在中國所有優點。 2. 可從事銀行卡業務。 3. 可發行金融債券。 4. 可代理髮行、代理兌付及承銷政府債券。 |
1. 須面臨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外國銀行分行的競爭。 2. 外資銀行達到存貸比率75%的寬限期為5年,較市場預期長,面臨外商競爭將會加劇。 |
中國的銀監會曾經在2006年11月頒布的與外資銀行實現「本土化」相關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實施細則》,有如下兩個途徑:第一種是「本土註冊」,即成為法人銀行,所需資金為10億元人民幣,註冊獨立法人機構後,就可與中資銀行一樣從事人民幣、外匯等業務;第二種是「分行制」,僅需三億元左右運營資本,但只能接受企業客戶和單筆存款100萬元以上的個人客戶。
表(二):中國外資銀行設立條件及經營許可權
獨資銀行 |
中外合資銀行 |
外國銀行分行 |
|
資本額 |
1. 最低註冊資本為10億人民幣等值之自由兌換貨幣。 2. 實收資本不能低於註冊資本的50%。 |
由所屬總行無償撥給,不少於3億元人民幣等值的自由兌換貨幣作為營運資金。 |
|
人民幣業務申辦基本條件 |
在大陸境內開業三年以上,而且要有連續兩年獲利。 |
||
申請資格 |
1. 申請者在中國大陸境內已經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 2. 申請者提出申請前一年年末資產不能少於100億美元。 3. 申請者所在國家或地區有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 4. 申請者為金融機構。 |
1. 申請者在中國大陸境內已經設立代表機構。 2. 申請者提出申請前一年年末資產不能少於100億美元。 3. 申請者所在國家或地區有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 4. 合資雙方均為金融機構。 |
1. 申請者在中國大陸境內已經設立代表機構兩年以上。 2. 申請者提出申請前一年年末資產不能少於100億元美元。 3. 申請者所在國家或地區有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 |
資料來源:張華維,「明修棧道或暗渡陳倉:台資銀行前進中國的途徑與挑戰」,《專題研究》,2006年12月11日,並略加修改。
表(二)顯示中國外資銀行設立條件及經營許可權。顯然,如果今天開始在中國設立代表處,最快在1年後才能申請成為合資銀行,兩年後才能升格為分行或申請成為獨資銀行。而且其資金門檻也很高,不論是分行、合資銀行或獨資銀行其年末資產不能少於100億元美元。
截至2006年6月,中國境內共有來自22個國家的70多家外國銀行設立了分支機構,共設立分行和支行252家,法人機構14家,代表處242家,而來自於東南亞地區的銀行也只有為數不多的銀行能在中國大陸開設分行,見表(三)。
我國三家銀行在中國設分支
我們熟知來自馬來西亞的眾多銀行當中,目前只有馬來亞銀行、大眾銀行及豐隆銀行在中國設有分支機構,但大多數都只是不從事營業活動的代表處罷了,因為中國的相關法規規定,外資銀行代表處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從事任何形式的經營性活動。
馬來亞銀行在上海及北京設有代表處、豐隆銀行在廣州設有代表處,唯獨大眾銀行2006年2月通過收購亞洲商業銀行的方式,使得除了在上海及瀋陽設有代表處外,還在深圳擁有一個可以進行營業活動的分行。
表(三):在中國設立分行的東南亞地區銀行
「到中國開銀行去」系列(二)
外資銀行終可獲國民待遇中外合資銀行遭過橋抽板
【本刊特約吳以倫撰述】已知進入中國的銀行也可以通過設立代表處,然後在至少兩年後向銀監會提交升格申請,成為分行後再申請成為獨資銀行,是成為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個路徑。但對具有野心的銀行家來說,進入中國市場的路徑不僅僅如此,還可以考慮與中國內地的銀行組建合資銀行,雖然合資銀行近幾年的發展情況似乎非常模糊。
合資銀行是中國資本與外國資本共同投資創辦或經營的銀行。自1985年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開業以來,中國已設立了七家中外合資銀行,分別是廈門國際銀行、福建亞洲銀行(福州)、華商銀行(深圳)、上海巴黎銀行、浙江商業暴行(寧波)、青島國際銀行、華一銀行(上海),這些中外合資銀行全部落戶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這種採取股份制的組織形式、以資本的形式合作組成的合資銀行。從產權結構看,這七家合資銀行都是由國有單位和外資金融機構共用出資組建,但國有單位起主導作用。目前除廈門國際銀行為七家股東(四家中方,三家外方)和浙江商業銀行四家股東(三家中方,一家外方)外,其餘五家均由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和一家外資金融機構合資組成,並由中方控股。中外合資銀行大多只能開展外匯項下的業務,目前正式獲批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有上海巴黎銀行和華一銀行,廈門國際銀行只能試辦部分人民幣業務。
合資銀行一度領先外資獨資銀行
由於其運作重點在中國,中外合資銀行比外資銀行分行更能發揮「母行」的作用,具有自己獨特的優點:一方面與其他外資銀行相比,對中國政策、市場和文化有著更深的了解,擁有熟悉內地業務的人員及管理層,這使它比其他外資銀行,更容易進入和適應中國市場。這一獨特優勢使得中外合資銀行的平均指標和經營狀況一度領先於外資獨資銀行。
另一方面,與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及股份制銀行相比,合資銀行也具備一定的優勢,它不僅技術設備先進、擁有一批優芹的金融人才,而且具有較完善的規章制度和組織管理。因此,中外合資銀行在中國本應是一種有發展潛力的金融組織形式。
儘管這種合資銀行曾一度發展較快,但是後來卻呈現出發展速度相對緩慢乃至停滯的狀況,甚至幾乎淹沒在日益壯大的其他外資銀行,尤其是外國銀行分行的群體中,無論是機構數還是業務量都顯得很不起眼。
合資銀行經營指標不盡人意
1997年以來就沒有再新設合資銀行,現在除廈門國際銀行擁有澳門、珠海和福州分行以及泉州代表處和湖裡營業部外,上海巴黎國際銀行設有一個蘇州代表處,華商銀行設有蛇口分行,其他銀行均只有總行一家機構,從合資銀行的各項經營管理指標看也很不盡人意。
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資本規模十分有限,存貸款量佔比很低,實力薄弱。截至2002平4月底,在華註冊外資銀行的實收資本7.89億元,佔全部外資銀行資本額或營運資金的四分之一;資產總額22.59億美元,佔全部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的6.07%,其中貸款佔5.76%;負債總額13.86億美元,只佔全部外資銀行負債總額的4.07%,其中存款佔5.38%。
第二、資產質量不容樂觀,不良資產率遠遠高於外國銀行分行,超過平均水平17.66個百分點;有些合資銀行表外業務增長迅速,或有資產達到所有者權益的四倍左右,風險明顯加大,資產質量和管理水平與外國銀行分行相比有較大的差距。
第三、資本實力不足限制了其業務規模的擴大,規模效應難以形成,加上資產質量不佳,影響其盈利能力的提高。截至2002年4月底,在華註冊外資銀行的純損益不到全部外資銀行的十分之一;近半數的法人機構虧損。
第四、由於資金來源受限,從國際金融市場拆借外匯,融資成本高,既削弱盈利能力,又隱藏著流動性風險,如2001年初,某合資銀行就曾因股東下屬集團發生嚴重債務危機而產生支付風險。
2003年以後發生重大變化
自2003年以後,這七家合資銀行也發生重大變化。2003年11月合資銀行上海巴黎銀行(IBPS)因中國工商銀行向巴黎銀行轉讓了其在上海巴黎銀行的所有權益,使得該銀行從而變成了一家外資獨資銀行,最後改名法國巴黎銀行(中國),據介紹,法國巴黎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也成為是首家在華註冊的外資獨資銀行。
2003年12月,福建亞洲銀行被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與平安保險集團旗下平安信託聯合收購,之後改名平安銀行。一年後華商銀行在2004年底被工行亞洲收購,成為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在中國境內的全資子銀行。
合資銀行是中國對外開放前期的產物,由於當時到海外開設分支機構的成本與難度均較大,合資往往成為國有銀行引入國外銀行先進管理方式的有效選擇。而對於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銀行業,合資當然是當時最便利的通道。
但是合資銀行並沒有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而壯大起來。迄今除廈門國際銀行資產接近100億外,其餘六家合資銀行規模均在10億元左右,全部七家合資銀行的資產總共不過200億人民幣左右,甚至不如四大銀行(即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及中國農業銀行)在發達地區的一家支行。
然而,在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五年過渡期後的今天,隨著外資銀行的國民待遇已經兌現,合資銀行似乎日益顯得不合時宜。因此,通過合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似乎不是很好的選擇。那還有什麼方法進入中國市場呢?入股。
「到中國開銀行去」系列(三)外資銀行四兩撥千斤進軍中國中資銀行藉助外資財力渡難關 【本刊特約吳以倫撰述】在中國銀行業改革進入高峰期之際,中資銀行出售股權的新聞卻層出不窮;最新消息是新加坡的淡馬錫集團正在與總部位於山東煙台的中國恆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洽談收購該銀行20%股權。為了方便理解,本文姑且不討論是否存在著「賤賣」中國銀行業的問題,就單純討論是否可行。幾年前,負責管理中國銀行業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對於如何處理中資銀行普遍存在資本收益率、資產收益率、資本準備金等反映經營效益低下的問題,推出了「引入國際戰略夥伴」的政策。
引入外資夥伴成藥帖
之後幾年,中國許多本土銀行就憑此政策引導,陸續引入在國際上「擲地有聲」的戰略投資者。根據安邦分析師的不完全統計,從2001年開始到2005年8月,中國至少有六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五家城市商業銀行引入了外國投資者,幾乎每家銀行出售的股權比例都接近20%。最轟動也是最大手筆的,莫過於高盛投資團(包括高盛集團、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等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在2006年1月出資約37.8億美元,購買中國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簡稱工行)10%的股份。此交易的目標最終促使工行在2007年赴海外上市。
37.8億美元這個價格是貴還是便宜?從外資角度看,以30多億美元獲得中國市場的「入場券」並不便宜,還存在不小的風險;但以被入股的銀行在中國經濟生活中的實際控制力和市場影響力來看,幾十億美元的價格則太便宜了。
中國工商銀行在國內擁有兩萬兩千個網點,控制中國銀行業近20%的資產。入股工行,將能享有一個極大的共享影響力的機會,讓它們可以分享中國金融業潛在的爆炸式增長。
事實上,在面臨來自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條款的壓力下,中國政府決定開放本國銀行引進外資參股,利用外資技術與管理加快中資銀行的改造,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張華雄就以2001年中國第五大銀行--交通銀行的例子進行說明。
滙豐協助交通銀行在香港上市
2001年開始,交通銀行進行財務重組及資產評估,過後從多家銀行有意願的投資者中選取了渣打與滙豐作深入調查,以確定其中一家為參股者。最終交通銀行選擇了滙豐銀行,經過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同意,交通銀行在2004年3月於滙豐銀行進行排他性談判。
但由於在2003年末,交通銀行按五級分類仍有12.63%的不良貸款(NPL),屬於很高的比例,因此滙豐銀行要求首先解決不良貸款。之後,交行以賬麵價值50%的價格,向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出售414億人民幣的可疑類貸款。經過此次的財務重組後,交通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瞬間」降為3.43%。
隨後,滙豐控股有限公司也在2004年8月6日完成入股交通銀行。根據協定,滙豐以「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名義入股交行。入股比例為19.9%,持股77.75億股,投資總額為人民幣144.61億元。對於交通銀行而言,這項投資不僅使自身的深化股份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更關鍵的是,交通銀行走過了「財務重組」和「引進外資」兩個歷程之後,接著就是於2005年6月赴香港上市。
交通銀行在香港成功公開上市後,成為首家在中國境外上市的內地商業銀行。交通銀行的財務重組和引進外資的「經驗」,成為中國官方改造旗下四大國有銀行(依次序為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及中國農業銀行)的藍本,2004年8月及9月中國工商銀行及中國銀行分別由國有獨資改組為股份有限銀行,以便引進境外投資者資金,然後尋求上市。隨後的故事就是之前提及的2006年1月的中國工商銀行的上市。
投資中國銀行的籌碼大
當然,由於四大國有銀行的資產過於龐大,所要求的資金都是以10億起跳,只有花旗、淡馬錫等國際性金融集團才有這方面的實力,一般境外銀行不見得有能力應付。其他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因為很多都已經完成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的過程,因此未來一段時間,所有的目光焦點應該集中在中國的城市商業銀行中。
目前中國存在112家城市商業銀行中,也有一些比較不錯的銀行包括上海銀行、北京銀行、寧波市商業銀行、重慶市商業銀行、南京銀行、大連銀行、杭州市商業銀行、渤海銀行等。統計數據顯示,上海銀行綜合競爭力位居榜首;北京銀行資產規模最大;寧波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最好,不良貸款率最低而撥備覆蓋率最高;南京銀行的盈利能力(ROE和ROA)較高。
有資料表明,中國政府鼓勵和支持中小商業銀行引進合格境外戰略投資者。根據官方透露的消息,引進合格境外戰略投資者確實有助於解決城市商業銀行內部治理結構和機制不完善的問題,有助於改善和提高資產質量,有助於建立良好的經營管理、內控及風險防範機制和提升競爭能力。
新加坡的華僑銀行就是充分把握這次機會。於2006年1月,以5.7億元人民幣購買寧波市商業銀行2.5億股股份持有寧波市商業銀行12.2%的股份,成為僅次於寧波市財政局的第二大股東。寧波市商業銀行的股本也由18億股增加到20.5億股。
雖然通過參股中資銀行的方式可以順利拿到一張進入中國的門票,但由於受到外資持股不能超過25%的限制,所以對於有心控股100%中資銀行的銀行家來說,參股中資銀行不是一個選項,相反可以考慮「繞道」香港的政策。「到中國開銀行去」系列(四,完結篇)
郭令燦賣道亨大眾進攻香港利用CEPA乘勢進軍中國市場
【本刊特約吳以倫撰述】如何到中國開銀行?除了前文提及的設立分行或獨資銀行、組建合資銀行及參股中資銀行之外,還有一種到中國大陸開設銀行的方法,那就是繞道香港進入中國。
事由2003年的香港,在經歷了SARS及旅遊業低迷困境時,中共政府為了協助香港重新正興經濟,在2003年6月29日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2004年8月,雙方進一步確定了CEPA第二階段協議的內容。
CEPA打通中港脈絡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給金融業提供的優惠,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將外資銀行在內地設分行的註冊資本金門檻降低至60億美元,二是將香港銀行內地分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資格從開業三年以上降低到兩年以上。准入門檻的降低,使在內地開設分行成為眾多港資銀行拓展業務的新方式。
同時,香港銀行還有更多機會入股內地金融業。相對於2006年12月11日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的大限之前,香港的銀行能贏得三至四年的時間來獲取市場經驗,度過磨合期,現在也成為香港銀行積極搶攤「作為未來香港銀行盈利增長動力的主要來源」的內地市場的黃金時段。
香港乃亞太地區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目前已擁有銀行及存款機構超過220家,其中外資銀行約100家;全球最大的50家銀行中,有90%在港設有分支機構。香港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平均為15.8%,遠高於8%的《巴塞爾協議》的國際標準。
隨著中國內地的金融市場正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金融法制也日漸完備。對與內地緊密相鄰的香港銀行業而言,進軍內地,可為銀行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而CEPA正是打通兩地資本市場的通道。
外資變身港土銀行佔便宜
由於CEPA對於香港進入內地市場的資產規模要求降至60億美元,此誘人政策除了對香港本土銀行有吸引力之外,也令許多跨國金融機構掀起「變身」熱潮。就連在香港經營了一百多年的渣打銀行,也把其香港業務分公司註冊成子公司──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從而成為一個純粹的香港本地企業。如此一來,渣打便可與其他港資銀行一樣享受CEPA的優惠,加速其在中國內地的發展。
其實對跨國金融機構具有吸引力的不止於此。「變身」成為港資銀行之後,除了在准入資金規模上得到優惠之外,香港的銀行在內地開分行也無須設立代表處,可以向中國銀監會直接提出申請。第一家分行後,每新開一家分行的註冊資本金只需一億美元;而且不受銀監會規定每年只准開一家分行的限制。
再加上港資銀行還將被允許代理內地保險業務,這也是其他外資銀行無法享有的先到優勢。雖然分析人士之前指出,外資銀行進軍基金託管、基金代銷領域也不是遙不可及,但港資銀行也許還會領先一步。
可以預料,CEPA使得香港銀行業出現了併購熱潮;一方面因為資產規模不足60億美元的企業為了拿到進入中國市場的「入場券」,除了通過股東注資的方式外,最可能的就是尋求合併的機會。早前香港永亨銀行收購香港本地另一家小型銀行浙江第一銀行的舉動,其直接目的就在於爭取達到CEPA所規定的進軍內地的60億美元資產合格線。
根據香港金管局的2006年的資料顯示,在CEPA框架下,已經有8家中型香港銀行進入內地市場,而已設立分行者則可在全國擴展網路,預計未來3年港資銀行將會在內地再增設20多間新分行。至此,90%以上的總資產達到CEPA規定的香港銀行已獲准進入內地。
另一方面,境外金融機構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到中國開設銀行,必然會考慮收購已具備資產實力的港資銀行;銀行家都是敏銳的動物,都能清楚看到CEPA的好處。
外資爭相購買港銀行股份
台灣富邦金控就是其中一個先行者。他們於2003年9月以每股3.68港元的現金,公開收購阿拉伯銀行集團持有的香港港基國際銀行55%的股權,隨後更一舉收購港基國際的全部股權;這為他們提供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捷徑,而且還可以規避兩岸法令的限制。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由新加坡的星展銀行(DBS)發起的收購案,之後是馬來西亞的大眾銀行(Public Bank)收購亞洲商業銀行的例子。
新加坡發展銀行(DBS)在2001年4月以450億港元(約57億美元)從豐隆集團控制人郭令燦手中收購香港道亨銀行,該價格接近道亨銀行市場價格的兩倍。星展銀行緊接著成為香港的第四大銀行及第三大信用卡公司,並香港消費銀行業的大型銀行企業,並為之後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做足充分的準備。
馬大眾銀行也借香港做踏腳石
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大眾銀行。2006年5月,在馬來西亞上市的大眾銀行通過子公司香港JCG控股有限公司以45億港元整體收購亞洲商業銀行,並於同年6月30日更名為大眾銀行(香港)有限公司(Public Bank (Hong Kong) Limited)。
原亞洲商業銀行早期的核心業務是國際貿易融資,但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銀行也應客戶所需而進一步擴展為包括零售、投資及企業銀行的業務。原亞洲商業銀行是亞洲金融集團旗下的全資附屬子公司,在2003年的時候,亞洲商業銀行的綜合盈利為5600萬港元。
原亞洲商業銀行在被收購之前,在大中華範圍內在擁有深圳分行,上海、瀋陽及台灣代表處;因此完成收購之後,大眾銀行也順利拿到了一張價值不菲的中國銀行業的入場券。
外資轉為港土公司
客戶對界限模糊
自從2004年1月1日開始實施CEPA之後,香港高等法院就曾經受理幾宗相關案件,其中一案是五名反對轉移業務的投保人,直斥有被瑞士豐泰欺騙的感覺。高院聽完陳辭後認為,投保人的反對理由並無理據,再加上保險業監理處不反對申請,法院最終批准瑞士豐泰的申請。
此案反映消費者選擇外國註冊金融機構服務時,其最終客戶服務水平的承諾是否會隨著CEPA的推進而轉往香港註冊機構所有呢?這個仍然值得觀察。
隨著CEPA措施的深化,外資銀行在香港成立附屬金融機構,並將在此註冊以享受CEPA的相關優惠,實不足為奇。不過,由於存戶原先所選擇的銀行服務,是將客戶的信任建立於海外註冊的外資銀行之上,若外資銀行在港成立註冊附屬金融機構,以及將香港資產轉移至該附屬金融機構的話,這就意味著其經營方針將由原本的母公司獨立,此舉將會提高客戶的存款或投資的風險。
表(一):四種進入中國銀行業模式的優缺點比較
優點 |
缺點 |
|
開設分行 或獨資銀行 |
l 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l 容易獲取品牌的認可。 |
l 要求資產不少於100億美元。 l 需要先設立代表處,兩年後才能升格。 |
合建合資銀行 |
l 通過與中方管理人的合作了解中國市場及中國企業文化。 l 相比開設分行或獨資銀行,更容易進入中國市場。 |
l 資本規模十分有限,存貸款量佔比很低,實力薄弱。 l 資產質量不容樂觀,不良資產率遠遠高於外國銀行分行。 l 資本實力不足限制了其業務規模的擴大,規模效應難以形成。 l 與中方管理人的磨合問題。 |
參股中資銀行 |
l 通過參與管理可以了解中國銀行業的市場情況; l 目前中資銀行的市價普遍較低。 |
l 國有四大銀行的參股資金要求很高,一般中小銀行很難滿足; l 沒有控制權,只能參與管理; l 外資銀行投資內地銀行的總持股比率上限為25%,單一股東最高持股比率為20%。 |
繞道香港模式 |
l 外資銀行在內地設分行的註冊資本金門檻降低至60億美元。 l 香港銀行內地分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資格從開業三年以上降低到兩年以上。 l 香港擁有許多優質的銀行。 |
l 若外資銀行在港成立註冊附屬金融機構,並將香港資產轉移至該附屬金融機構,將會提高香港客戶的存款或投資的風險。 l 通過收購香港的中小銀行進入中國,就資產而言與中資銀行或在中國的外資銀行比較沒有明顯優勢。 l 優質的港資銀行有限。 l 不能立刻經營人民幣業務。 |
世事沒有完美的,如表(一)所示,四種進入中國銀行業的模式都存在各種的優缺點,銀行家們跟據自身的長處或短處、銀行的發展戰略需要選擇最佳的進入中國銀行業模式。即便是可以順利進入中國市場,擺在銀行家面前的是如何應對來自中資銀行及跨國銀行集團的競爭,其競爭的殘酷性及激烈性是我們這些旁觀者無法想像的。
銀行名稱 |
分行數 |
分行情況 |
新加坡華僑銀行有限公司 |
4 |
上海分行、天津分行、廈門分行及成都分行 |
新加坡星展銀行有限公司 |
3 |
北京分行、上海分行及廣州分行 |
泰國盤谷銀行有限公司 |
3 |
廈門分行、上海分行及汕頭分行 |
新加坡大華銀行有限公司 |
2 |
廣州分行及廈門分行 |
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
1 |
深圳分行 |
泰國泰華農民銀行有限公司 |
1 |
深圳分行 |
泰國泰京銀行有限公司 |
1 |
昆明分行 |
菲律賓首都銀行及信託有限公司 |
1 |
上海分行 |
推薦閱讀:
※中國傳世名畫——趙孟頫繪畫名作
※美媒:中國在中東依然受歡迎
※陳天橋5億元試水中國「腦計劃」:不想著賺錢
※中國工藝美術史必背筆記,第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