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的中醫辨證治療
2.1 風濕熱蘊膚證
主證:好發於青壯年人,風團反覆出現,瘙癢,舌質紅,苔黃膩,脈滑。
基本方葯:浮萍、蟬蛻、防風、黃芩、梔子、益母草、厚朴、白蘚皮、地膚子、通草等。
兼肺衛不固證:中年以上多發,伴有乏力,易感冒,形體瘦弱或虛胖,動則心悸,脈虛或弱。宜基本方加生黃芪。
兼衛陽虛弱證:風團夜晚多發,畏寒怕冷,平素感冒多,形體瘦弱,面色不華,舌質淡,脈弱。宜基本方去蟬蛻,浮萍,加生黃芪、制附子、桂枝等。
2.2 血虛風戀證
主證:多發於中年以上婦女。臨床表現為風團,瘙癢,面色黃白不華,月經量少,心悸乏力,頭暈健忘,少寐多夢。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基本方葯:荊防四物湯。
兼衛陽不足證:畏寒怕冷,手足不溫,易感冒,常鼻流清涕,或冬天易生凍瘡,面色晦而無華。宜基本方加生黃芪、制附子、桂枝。
兼肺衛不固證:易感冒,常鼻流清涕,動則心悸汗出。宜基本方加生黃芪、炒白朮、炙甘草、生薑、大棗。
2.3 營衛不和證
主證:多見於青壯年人,風團反覆發作,長期不愈,除風團、瘙癢外,其它無明顯不適。舌脈如常。
基本方葯:桂枝湯加白蘚皮、地膚子等。
兼血虛者加當歸;兼氣虛者加生黃芪;兼內熱者,加梔子,等等。
以上證型源於臨床,與教科書明顯不同,但按此辨證治療卻多有良效。其與教科書書及當前中醫皮膚科界一般辨證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濕」與「虛」在慢性蕁麻疹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濕性粘滯,風與濕合,則風邪難去;虛則正不勝邪,風邪稽留。不少情況下,「濕」與「虛」往往同時致病,導致臨床表現十分複雜,辨證也極見功力。「濕」與「虛」實際上是導致「風」邪長期留戀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濕」與「虛」的存在,「風」要麼無所依附,要麼被正氣及時驅除。這裡「虛」有四層含義:衛氣虛、血虛、衛陽虛、氣陰兩虛,也可以認為具有「虛」的程度和層次不同,如衛陽虛重於衛氣虛。這些「虛」的存在,是機體正氣不足的表現,也是風邪留戀的根源。還需指出的是,在進行中醫辨證時,慢性蕁麻疹某個證型的癥狀或體征並非都要具備,但見幾個主要癥狀或體征即可,不必悉具,完全具備者臨床並不多見。
3. 證候演變 先實後虛
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慢性蕁麻疹患者痊癒過程具有一定的的規律,即其證候在治療開始至治療結束呈現階段性演變。通常首次就診時以以下二種證候多見:其一,肺衛不固兼有濕熱證、血虛證等,舌質紅或稍紅,舌苔黃膩;治療一段後,隨著病情的減輕,舌質轉為淡紅或淡白,根據證候的轉變適時調整治法和方葯後病情會進一步減輕,否則停滯不前,最終以溫陽益氣補血法收功者不在少數。筆者體會,慢性蕁麻疹病因病機的根本多屬陽虛、血虛,而其病起則僅表現出氣虛或兼有濕熱,通過補氣而「氣」恢復以及濕熱清除後,陽虛本質才逐漸顯現。值得一提的是,臨床治療不能越過氣虛、濕熱而直接溫陽,而只能循序漸進,一步步使疾病緩解直至完全治癒。其二,風濕熱蘊膚證,這種證候約有二種轉歸:一是通過治療,風濕熱祛除,疾病痊癒;一是通過治療,風濕熱少去,但又出現衛氣虛(肺衛不固)證,而必須在疏風除濕清熱的同時加用益氣固表葯,以竟全功。其證候變化之多端,實難一一詳述。但「虛實夾雜」逐漸轉為純虛,或「先實後虛」,是本病的一大特點或規律,值得進一步探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