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信仰宗教就一定能夠使人性升華嗎?

信仰,通常我們可能會理解為是一種宗教行為,這只是一方面;心理學家認為,信仰是一種強烈的信念,以至於在面對缺乏理性的前提下它依然堅固於大腦之中。信仰的形式是多方面的,但是信仰同樣是一些人來規範社會和自我行為的衡量標準。很多人認為,有信仰的人道德觀念要比沒信仰的人強烈,實際上,信仰和道德並無關係,信仰存在於人類進化歷程之中,只是被宗教催化了。今天的實驗,研究的是信仰對於使人行善是否存在絕對的積極作用;當然,這篇文章絕不是醜化信仰,只是用真實依據來對信仰和行善進行辯論而已。


好撒馬利亞人實驗

好撒瑪利亞人,這是基督教中對助人者、好人心的稱呼。這個實驗也來源於一個《聖經》故事,簡單來說,就是講述了一個猶太人身負重傷躺在路邊,祭祀和利末人看到卻並未救助,最終是一個撒瑪利亞人救助了他(撒瑪利亞人和猶太人關係不好)。由此可見,身份並不是鑒別一個人的標準,人心才是。

所以,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達利以及巴特森受到這個故事的啟發,想用科學心理學的實驗方法來對宗教信仰對人行善的行為進行研究。實驗被試者來自於一些神學院的學生,他們基本都是接受了兩年以上宗教信仰學習的學生。

他們被要求分為兩組,一組接受了好撒馬利亞人故事的傳授,另一半人則沒有,他們分別被拍到另外一所大學進行佈道以及其他任務。由於實驗所需,他們被要求在不同的時間到達另一所大學,由於這個時間比較倉促,所以,每一組出發的人時間都比較緊迫。

實驗在途中安排了一個測試點,這個測試實際上是由一名工作人員假扮路人痛苦的倒在了小巷中,並且裝作急需救助的模樣。但是,最終所有的受試者到達大學後,僅有10%的學生停下來選擇救助了這名路人,而接受過好撒馬利亞人故事的學生並沒有因為故事所帶來教育意義而增加行善的行為。而在對受試者的訪談之中,他們有85%的人發現了這名路人,卻選擇了不去理會和在意,而原因竟然是因為實驗要求而急於趕往另一所大學。

所以,這場實驗既是對人性的一種考驗,也是對宗教信仰的一種辯證性的批判。正如結果所示,一名反日貨者可能正在使用著日貨,一名批判別人的人可能正在做著自己批判的事情,我們並不如自己想像的那樣清白與善良,更如宗教信仰並不會絕對的使世界更加美好一樣。

心理學家認為,60%以上的助人行為都是出自於對道德批判的焦慮,即如果我不去幫助這個人,那麼我的道德將會受到別人的指責和批判。信仰是多方面的,這場實驗只是說明了一個方面。中國的心理機構也對信仰佛教的信徒做過一些統計調查,他們大部分人信仰佛教的原因是處於對自我需求的滿足而非對自我的約束。所以,真正能夠使人性升華的並不是宗教,而是人心對自我善惡的標準。

此篇文章並不是對宗教信仰的批判,而是用心理學實驗的方法辯證的說明宗教信仰對人性的作用。我們不能以偏概全的來去評價有信仰的人,即使在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家,只要人心向善,選擇既是一個人的信仰。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令人震驚的「穿越」實驗?(圖)
生物學實驗
痔瘡中藥治療的實驗和臨床研究進展
(11)食物相剋,人體實驗破謠言
心理學:可以獨自進行的4個心理學小實驗,超有趣,一起來試試吧

TAG:心理學 | 人性 | 實驗 | 心理 | 信仰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