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耳鳴的中醫治療

神經性耳鳴的中醫治療 發表者:李凡成

神經性耳鳴屬於主觀性耳鳴,是指引起耳鳴的病變部位在聽神經、耳蝸,或聽覺中樞,亦稱感音神經性耳鳴。耳鳴是多種疾病的信號,其發病率約15%~20%,在55歲以上人群甚至高達20%~30%,有人推測我國至少有耳鳴患者9000萬。隨著心血管系統疾病的增加、人口老齡化以及工業、環境雜訊的增加,耳鳴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耳鳴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存質量。耳鳴目前尚無客觀檢查方法,更沒有特效藥物和特效治療方法,屬於臨床上迫切需要解決的醫學難題。

中醫古代文獻對耳鳴的論述頗多,其中包括了各種耳鳴,而不單純地指神經性耳鳴,但無論是關於外感六淫,或臟腑失調,或氣機升降失調所致耳鳴,對於神經性耳鳴的認識與辨證論治的指導都有一定參考價值。

【中醫病因病機】

耳屬清空之竅,凡六淫侵襲、七情失調、臟氣不平,皆可成為耳鳴的發生原因。耳鳴發生的病理機制主要有風、火、痰、虛、瘀。

1、風邪外襲:素有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復感風寒、風熱之邪侵襲,入於耳竅經脈,風邪與氣相擊,發為耳鳴。如《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卷四十八說:「手太陽之經脈入於耳內,小兒頭腦有風者,風入乘其脈,與氣相擊,故令耳鳴。」

2、肝火上擾:肝膽主疏泄。情志不暢,久郁化火;或暴怒傷肝,肝火內生,上盛而躍,發為耳鳴。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木郁之發……耳鳴眩轉。」《金匱鉤玄·耳聾》亦說:「少陽厥陰熱多,皆屬於熱,耳鳴者是。」

3、痰火上壅:飲食不節,炙煿厚味,致脾胃受損,痰濁內生,火熱內藴,痰火互結,上壅清竅,與氣相擊,發為耳鳴。如《明醫雜著·耳鳴如蟬》卷三說:「耳鳴證,或鳴甚如蟬……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於耳中而為鳴,郁甚則壅閉矣。」

4、脾胃虧虛:素體虛弱,久病失養,勞倦過度,脾胃虧虛,氣血生化泛源,宗脈不足,或風邪乘虛入於耳竅脈絡,與氣相擊,發為耳鳴。如《素問·口問》說:「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又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也。」

5、心脾兩虧:素體虛弱,久病失養,勞心過度,心虛血耗,風邪乘虛入於少陰之絡擾耳,或血虛陰不涵陽,心火上擾,發為耳鳴。如《古今醫統大全·耳病門》卷六十二說:「心虛血耗必致耳聾、耳鳴。」

6、肝腎陰虛:病後失養,勞累過度,年老體衰,陰液內耗,肝腎陰虧,髓海不足,虛火內生,或陰虛陽浮,上擾清竅,發為耳鳴。如《素問·海論》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景岳全書》卷二十七說:「若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若勞傷血氣,精脫腎憊,必致聾聵。故人於中年之後,每多耳鳴,如風雨,如蟬鳴,如潮聲者,是皆陰衰腎虧而然。經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半即衰之謂也。」

7、腎陽虧虛:病後失養,勞累過度,年老體衰,腎陽虧虛,或陽不化陰,以致陰陽兩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發為耳鳴。如《聖濟總錄·耳虛鳴》卷一百一十四說:「腎氣既虛,風邪干之,復以思慮勞心,氣脈內結,不得疏通,則耳內渾焞與氣相擊而鳴,或如鐘磬雷鼓,或如蟬噪,皆腎虛所致也。」

8、氣滯血瘀:因頭部外傷,或久病失於調理,以致氣滯血瘀,耳竅脈絡痹阻,風邪內郁,與氣相擊,發為耳鳴。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心脈......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癲疾。」

【診斷要點】

1、病史:或有頭部外傷、爆震、接觸雜訊、使用耳毒性藥物、心血管病、頸椎病、內分泌疾病、貧血等病史。

2、癥狀:①以單側或雙側自覺性耳鳴為主要癥狀,耳鳴突發或漸發。或伴有耳內悶塞感,自行觸摸頭面、耳部可有異常感或引起耳內作響。②耳鳴可以呈不同音調、不同響度。一般在白天耳鳴較輕或不明顯,晚上耳鳴明顯或更顯著。根據耳鳴頻率不同,患者對耳鳴聲可以有不同的象聲描述。如蟬鳴、蟲鳴者,多屬高頻;如風吹(呼呼聲)、轟轟聲,多屬低頻。③耳鳴病程在3個月內為急性耳鳴,超過3個月為亞急性耳鳴,超過1年為慢性耳鳴。

3、耳科檢查:

(1)一般檢查:外耳道、鼓膜一般正常。

(2)聽力檢查:電測聽檢查聽力正常,或有感音神經性聾、混合性聾;聲阻抗檢查鼓室壓正常。

(3)耳鳴測試:耳鳴音調及響度匹配、耳鳴掩蔽曲線測試、耳鳴殘餘抑制試驗,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4、耳鳴自我評估檢測:由患者本人自行評估。

(1)耳鳴音調評估:一般分為低頻、中頻、高頻。

(2)耳鳴響度評估:0級:無耳鳴;1級:耳鳴響度極微,似有似無:2級:耳鳴響度輕微,但肯定能聽到;3級:耳鳴較響;4級:任何環境中均能聽到耳鳴,並且影響睡眠,注意力不集中,對工作有輕度干擾;5級:耳鳴很響,有吵鬧的感覺;6級:耳鳴極響,無法睡眠,完全不能工作,並出現明顯的煩躁不安、焦慮、抑鬱等精神癥狀。

(3)耳鳴嚴重度評估:輕度:間歇發作,或僅在夜間或安靜環境下出現輕微耳鳴,偶爾心煩;中度:持續耳鳴,在嘈雜環境中仍感受到耳鳴,中度心煩;重度:持續耳鳴,嚴重影響聽力、情緒、睡眠、工作和社交活動;極重度:長期持續耳鳴,難以忍受耳鳴帶來的極度痛苦。輕度與中度耳鳴屬於代嘗性耳鳴,重度與極重度耳鳴屬於失代嘗性耳鳴。

5、耳鳴量表測定:常用的有視覺模擬標尺VAS、耳鳴殘疾量表THQ、焦慮抑鬱量表等。

6、其他檢查:

(1)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PET)、單光子發射斷層顯像(SPECT)、功能性核磁共振顯像(fMRI):條件允許者可以選擇性進行,有助於了解耳鳴的中樞病理變化。

(2)必要時可進行CT、MRI等檢查,以排除某些嚴重的器質性疾病。

【鑒別診斷要點】

1、幻聽:幻聽屬於精神癥狀,是指在無聲源情況下自覺聽到有意義的聲音,如語言、唱歌或音樂的聲音;而耳鳴屬於單調、無任何意義的鳴響聲。

2、他覺性耳鳴:常見的有血管性耳鳴、肌源性與呼吸源性耳鳴,存在有規律性的客觀耳鳴聲音。其中血管性耳鳴是由血管病變引起的,檢查可以發現陽性病變,如頸靜脈球體瘤、頸動脈體瘤、血管瘤、動靜脈痿、血管畸形等病變;肌源性耳鳴多因耳鄰近部位或耳內肌肉陣攣所致,如咽鼓管肌群、齶帆肌群或中耳內的肌群如鐙骨肌等出現肌陣攣,可聽見耳內「咔嗒」聲,這種聲響有時可為患者意識暫時控制,針灸治療有時也產生這種效果,彈響性顳頜關節病變及其聲響有時也可傳入耳內,形成他覺性耳鳴。呼吸源性耳鳴,主要是由於咽鼓管異常開放時,呼吸氣壓變化引起鼓膜扇動而出現鳴響。

3、外耳與中耳病變:耳鳴而伴有耵聹、非化膿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耳內流膿等癥狀。

4、顱內佔位性病變:可以耳鳴為先兆癥狀,亦可出現頭痛,或行走不穩感,並進行性加重。CT檢查、MRI檢查有助於確診。

5、腦血管病變:可以耳鳴為先兆癥狀。CT檢查、MRI檢查有助於確診。

【辨證論治】

1、風邪外襲證

主證:新病耳鳴,有近期外感邪毒侵襲,如感冒或耳部帶狀皰疹等病史。耳鳴多呈高音調,或伴聽力減退、耳痛,用手觸摸頭面、耳部時有異常感或引起耳內作響。舌質正,苔薄,脈弦。

病機分析:因外感風邪侵襲,邪入耳之脈絡,與氣相擊,故有外感病史,引起新病耳鳴,或伴耳聾;風邪外感,入於陽經,脈絡不暢,則氣血失和,故觸摸頭面、耳部則有異常感或引起耳內作響。

治法:疏風通絡,祛風止鳴。

方劑:清神散(《和劑局方》)加減。

藥物組成:檀香10g,党參10g,羌活10g,薄荷15g,荊芥穗15g,甘草15g,石膏30g,細辛3g。

加減:可酌加蟬蛻、路路通。若舌苔薄黃,或有耳痛,酌加黃芩、夏枯草、連翹、板蘭根、蔓荊子、木通之類,輕可祛實,輕清泄降,亦可改用銀翹散(銀花、連翹、桔梗、薄荷、淡竹葉、甘草、荊芥、豆豉、牛蒡子、蘆根)加減;舌苔薄膩、脈濡細,酌去石膏,加石菖蒲、蒼朮、法夏、茯苓之類以助化濕通竅。

2、肝火上擾證

主證:耳鳴暴發,鳴聲如潮,日夜不歇。伴煩躁易怒,或有頭痛、眩暈、耳聾,胸脅不適,口苦咽干,夜寐不寧。小便黃,大硬幹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或弦滑數。

病機分析:肝性勁急,肝火上擾,盛上而躍,故耳鳴暴發,聲宏如潮,日夜不歇,或多見於急性或亞急性耳鳴;肝火化風上擾,則兼頭痛、眩暈;耳竅不利,功能失司,則聽力失聰。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肝火內盛之證。

治法:清肝瀉火,安神止鳴。

方劑: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加減。

藥物組成:龍膽草12g,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各10g,甘草6g,生地黃20g。

加減:伴頭痛、眩暈者,酌加石決明、鉤藤、蟬蛻之類熄風止鳴;夜寐不寧,酌加龍齒、牡蠣、酸棗仁之類安神止鳴。病程較長,酌加地龍、全蠍之類,搜風通絡。

若耳鳴啃雜,鳴聲較大,心煩失眠,性情急躁,口舌生瘡,小便黃赤,舌尖紅,苔黃,脈實有力,寸脈大,多由心火上擾,治宜清心瀉火,用導赤散(《小兒葯證直訣》:生地黃、木通、甘草梢、淡竹葉),酌加梔子、黃連、磁石、丹參、牡丹皮之類,以助清心降火。

證見脅脅不適,神情不暢,心事重重,飲食不香,情志抑鬱,耳鳴以致心煩,睡眠難入,多因肝氣鬱結,氣鬱化火擾心,宜治疏肝解郁,清心安神,可用丹梔逍遙散,酌加蓮心、合歡花、合歡皮、丹參鬱金之類。

3、痰火上壅證

主證:耳鳴聲粗而宏,或有頭重如裹,耳中脹悶,耳聾,或伴胸脘滿悶,咳嗽痰多,口苦或口淡,大便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分析:痰火上壅,火性勁急,故耳鳴聲粗而宏;痰為陰邪,其性重濁,故頭重如裹,耳中脹悶,或有耳聾。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脾虛,痰熱內盛之證。

治法:清熱化痰,降火止鳴。

主方:清氣化痰丸(《醫方考》)加減。

藥物組成:陳皮、杏仁、枳實、黃芩、瓜蔞仁、茯苓各10g,膽南星、法夏各15g,生薑6g。

加減:酌加石菖蒲芳香化濁,通竅止鳴;苔黃酌加黃柏降火止鳴;頭重、苔膩酌加蒼朮以助燥濕;口苦酌加龍膽草降火止鳴;耳內閉塞感,酌加木香、鬱金、青皮之類以助行氣破滯;睡眠難安者,酌加黃連清心;舌質胖,酌加瞿麥、萹蓄、木通之類利濕以助降火止鳴。病程久者,酌加全蠍搜風止鳴。

臨床上,若耳鳴聲粗而宏,頭暈脹痛,或有低熱不揚,伴口苦心煩,苔膩黃白,脈滑數或滑數,多屬濕熱內藴,可用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木通、川貝母、射干、連翹、白豆蔻、藿香、薄荷),酌加連翹、柴胡、蟬蛻之類以助疏風止鳴。

4、脾胃虧虛證

主證:耳鳴,鳴聲尖細,勞則加重,入夜明顯,或蹲位起立時加重。伴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不華,食慾差,食後腹脹,便溏。舌質淡,或淡胖有齒痕,苔白,脈細弱。

病機分析:脾主運化,升發清陽。脾胃虛者,氣血生化泛源,清陽不升,或宗脈不足,風邪乘虛入於耳竅脈絡,與氣相擊,故見耳鳴;以其氣虛,則鳴聲尖細,勞則加重,蹲位起立時加重。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脾胃氣虛之證。

治法:健脾益氣,升清利竅。

方劑:益氣聰明湯(《證治準繩》)加減。

藥物組成:黃芪20g,党參15g,葛根15g,黃柏6g,白芍藥10g,川芎6g,炙甘草10g,蔓荊子10g。

加減:酌加石菖蒲芳香通竅;耳內脹悶感者,酌加木香、鬱金以助行氣活血;納差腹脹者,酌加白朮、枳殼、砂仁理氣健脾;苔膩或便溏者,酌加法夏、茯苓、薏苡仁、白豆蔻之類健脾化濕,或用六君子湯加減。病程久或舌見瘀滯,酌加檀香、丹參、全蠍、蜈蚣之類行氣活血,搜風止鳴。

5、心脾兩虧證

主證:耳鳴,鳴聲尖細,入夜為著。面色萎黃不華,倦怠乏力,心悸怔忡,夜寐不寧,夢多。舌質淡,脈細。

病機分析:心脾兩虧者氣血不足,耳竅失養,或心血虧而虛火內生,上擾清竅,故見耳鳴;以其虛,則鳴聲尖細,入夜為著;氣血不榮於面,則面萎黃不華;脾虛故倦怠乏力,血虛心神失養,故心悸怔忡,夜寐不寧,夢多。

治法:補益心脾,安神止鳴。

方劑:歸脾湯《校注婦人良方》)加減。

藥物組成:黃芪20g,党參15g,當歸10g,白朮10g,茯苓10g,炙甘草10g,龍眼肉10g,酸棗仁10g,木香6g,遠志10g。

加減:酌加磁石聰耳止鳴,五味子養心安神。伴心煩少寐者,酌加梔子、蓮子心、丹參之類清心除煩以助安神;兼苔膩,酌加法夏、陳皮以助燥濕化痰;病程久或舌見瘀滯,酌加丹參、三七、水蛭、全蠍之類活血化瘀,搜風止鳴。

6、肝腎陰虛證

主證:耳鳴,入夜明顯,或有頭暈眼花,腰膝酸軟,性功能減退,心煩少寐,潮熱盜汗。舌質偏干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分析:肝腎陰虛,耳竅失養,或虛火內生,上擾清竅,故見耳鳴;以其屬虛,故入夜明顯。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肝腎陰虛,虛火內盛之證。

治法:滋補肝腎,降火止鳴。

方劑:耳聾左慈丸(《重訂廣溫熱論》)加減。

藥物組成:熟地黃20g,山藥20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澤瀉10g,茯苓10g,磁石30g,石菖蒲6g,五味子6g。

加減:酌加龜板、鱉甲或龍骨、牡蠣之類以平肝潛陽;頭暈眼花,眼睛乾澀者,酌加枸杞、白菊花,以助養肝;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酌加知母、黃柏堅陰降火,心煩失眠者,酌加黃連、酸棗仁清心安神,以助交通心腎;腰膝酸軟,性功能減退者,酌加菟絲子、骨碎補、懷牛膝、龜板之類補腎強腰;兼頭暈者,酌加天麻、鉤藤之類平肝熄風;舌苔膩者酌加陳皮、法夏、菖蒲之類燥濕化痰;大便乾結,酌加火麻仁、瓜蔞仁、枳殼之類以助通便;兼氣血不足,酌加黃芪、党參、白朮、當歸之類補益氣血;病程久或兼舌瘀點,酌加丹參、三七、水蛭、全蠍之類活血化瘀,搜風止鳴。

7、腎陽虧虛證

主證:耳鳴,入夜明顯,或有頭暈眼花,發脫或齒搖,腰膝酸軟,畏寒肢冷,性功能減退,小便餘瀝,夜尿多。舌質淡,脈沉遲弱。

病機分析:腎主耳。腎陽虧虛,耳失溫養,虛陽上擾,則為耳鳴,入夜明顯;腎陽虛者精血不足,故見頭暈眼花、發脫;腎主骨,腰為腎之府,陽虛髓少,故牙齒不固,腰膝酸軟。其他證候及舌脈所見亦為腎陽虧虛之證。

治法:溫腎壯陽,引火歸原。

方劑:右歸丸(《景岳全書》)加減。

藥物組成:熟地黃20g,山茱萸15g,山藥20g,枸杞10g,菟絲子10g,杜仲10g,當歸10g,炙甘草6g,肉桂5g,附片6g,鹿角膠10g。

加減:酌佐石菖蒲通竅。兼氣血不足,酌加黃芪、党參、白朮、黃精之類補益氣血。病程久或舌兼暗滯,酌加鬱金、丹參、三七、全蠍之類活血化瘀,搜風止鳴。

若耳鳴夜甚,並見腰膝酸軟,性慾減退,齒搖發脫,五心煩熱,畏冷肢涼,脈沉弱無力,多屬陰陽兩虛之證,治宜滋陰壯陽,補腎通竅,用腎氣丸加減,酌加川牛膝、磁石、五味子、丹參之類。

8、氣滯血瘀證

主證:耳鳴,持續不已,病程或長或短,或因外傷所致,全身無明顯其他證候。舌質有瘀點或暗滯,脈或澀。

病機分析:氣滯血瘀,經脈不暢,耳竅功能失利,或風邪相乘,與氣相擊,以致耳鳴;病因於血瘀阻絡為主,故全身無明顯證候可見;心主血脈,舌屬內臟,為心之苗,故血瘀之證多見征於舌、脈有瘀點或暗滯。

治法:活血化瘀,搜風止鳴。

方劑: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加減。

藥物組成: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10g,地生黃15g。

加減:酌加石菖蒲、全蠍。若舌質偏淡者,酌加黃芪、白朮以助益氣活血;病程久者,酌加地龍、丹參、水蛭之類以助化瘀通絡;耳部脹悶感者,酌加木香、檀香、青皮、枳實之類以助行氣活血。

【針推按摩理療】

一、體針

主穴: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

配穴:外感風邪配風池、合谷;肝膽火盛配太沖、外關、中渚;痰火上壅配豐隆;脾胃虛弱配胃俞、足三里;腎虛配腎俞、太溪;腎陽虧虛配百會。

治法:針刺,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百會可用灸法。每日1次。

二、電針

取穴:同體針。

治法:針刺得氣後,加用電針,實證一般用連續波,虛證可用疏密波。

三、水針

取穴:同體針。每次主、配穴各取1~2個。

治法:進針得氣後,注入藥物,每穴注入0.3~0.5mL。所用藥物可選川芎嗪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黃芪注射液、維生素B1、維生素B12、彌可保注射液等,任選1種。亦可取主穴一個,注入2%利多卡因注射液(或加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每穴0.5mL。每日1次.

四、耳針

主穴::耳、內耳、神門、內分泌、屏間。

配穴:根據證候所屬臟腑病機,分別取腎、心、肝、膽、脾、三焦、交感等。

治法:針刺,中等刺激,留針15分鐘,每天1次;或穴位貼壓,或穴位埋線。

五、頭皮針

取穴:暈聽區。

治法:毫針刺,間歇運針,留針20分鐘,每日1次。

六、灸法

1、直接灸:

取穴:聽宮、聽會、完骨、天柱。

治法:直接灸,每穴6壯。

2、隔葦管器灸

材料:葦管一段,長5cm,直徑0.8cm左右。先用冷水浸泡透。

方法:將葦管一端插入外耳道口並固定,在葦管鴨嘴形外端上點燃艾炷,用嘴輕輕吹向外耳道方向(瀉法),或讓艾炷自然燃盡(補法),使外耳道內有溫熱感為宜。每次5~9壯(黃豆大小)。每日1次。

七、按摩導引法

1、鳴天鼓法:兩掌搓熱,用兩掌心分別貼住左右兩耳,手指托住後腦部,食指壓在中指上,使食指從中指上重重地滑落,以此彈擊後頸髮際處,可聽到「咚咚」之聲,如擊天鼓,共擊108次。每日1次。

2、穴位按摩:①取耳門、翳風、醫聾(翳風穴上0.5寸凹陷處)、聽宮、聽會;每穴點、按、揉、摩(瀉法)交替使用3分鐘。②取中諸、天容、上關;每穴交替點、按、揉摩(平補平瀉)使用3分鐘。③取腎俞、足三里、下關穴;每穴(補法)點、按、揉、摩交替使用4分鐘。以上方法每日早、中、晚各1次,15天為1個療程。

3、自行鼓膜按摩法:每日數次,每次1分鐘以上。對各種耳鳴均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4、自行咽鼓管吹張張法:每日數次。對各種耳鳴均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八、引火歸原法

1、以代溫灸膏貼敷湧泉穴,每晚1次,次晨取去。可用於各證,虛證尤宜。

2、晚上睡前,以溫水浸足15分鐘。或再用代溫灸貼湧泉穴。

九、微波治療

用耳鼻喉微波綜合治療儀,將專用耳輻射器置入外耳道,固定,每次輻射時間20分鐘,輸出頻率245MHz.輸出功率5~20w,劑量參照患者的主觀感覺,以耳溫熱感(有舒適的溫度)為度,1次/日,10日為1療程。

【名醫經驗】

一、干祖望(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全國名老中醫):強調辨證論治

干氏提出對耳鳴分實證,如風熱上擾、痰濁蒙竅、氣滯清竅;半虛半實證,如清陽不升、肝陽上亢;虛證,如脾氣下陷、榮虛血枯、氣血雙虧、耳聾預兆,共九亇證。其立法用方,風熱上擾證,疏風清熱法,銀翹散之類;痰濁蒙竅證,化濁消痰法,平胃散會二陳湯,加藿香、佩蘭加強化濁,加菖蒲、路路通以開竅;氣滯清竅證,理氣通竅法,升清流氣飲;清陽不升證,化濕升清或益氣升清,五苓散加升麻、柴胡,或補中益氣湯;脾氣下陷證,補土昇陽法,參苓白朮散加升麻、葛根;營虛血枯證,養營生血法,四物湯;氣血雙虧證,氣血雙補,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耳聾預兆證,補益法,補脾補腎、氣血雙補,因證取治。

二、蔡福養(河南中醫學院耳鼻咽喉科教授):耳鳴證分虛實,辨證論治

蔡氏認為耳鳴可分為虛實兩大類,實證者多因外感邪氣,臟腑實火上擾耳竅所致;虛證者多為臟腑虛損而致。辨證治療時,實證分風邪外襲,肝火上擾及痰火壅結三型。虛證分脾氣虛弱,心血不足,腎精不足,腎元虧虛四型。分別提出代表方銀翹散、龍薈丸、加味二陳湯、益氣聰敏湯、歸脾湯、益水平火湯、右歸欽。

三、王士貞(廣州中醫藥大學耳鼻咽喉科博士導師):擅長從肝論治耳鳴

王氏認為,在生理方面,肝膽與耳關係密切。肝膽經脈入耳,肝藏血,主疏泄,耳的功能有賴於肝血充沛與肝氣調達。在病理方面,情志因素可導致耳鳴,耳鳴反過來又影響情志,從而使該病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故多數耳鳴責之於肝,從肝論治耳鳴,在源頭上入手,打破該病形成的惡性循環。肝病耳鳴以兼證為主,或為主證,主要病機、治法有:

1、肝火上炎,耳竅失和:因氣鬱、食郁、痰郁,郁而化火,或素體陽盛,或為感受熱邪,導致陽熱亢於上,出現耳鳴,鳴如聞潮,或如風雷,此類響聲音調較高,每於郁怒或情緒激動之後加重,兼有耳脹耳痛感,因肝火上犯,元神被擾,多伴有口苦、心煩、頭痛、眩暈、夜寐不安、煩躁不寧等癥狀,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解郁,瀉火通竅。常以主方加杭菊、蔓荊子、梔子等,或合柴胡清肝飲加減;若患者出現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數等肝膽濕熱證候,酌用土茯苓、黃芩、夏枯草、梔子、魚腥草等。

2、肝鬱氣滯,瘀阻耳竅:氣鬱血滯,脈絡之氣血無以上榮清竅,則出現耳鳴。其病程或長或短,聲調或高或低,鳴聲或大或小,或隨情志與身體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多伴情志不寧,夜眠欠佳甚至失眠,或可兼見口乾口苦,胸脅脹痛、善太息,頭痛或眩暈,舌暗紅或有瘀點,脈弦細澀。治宜疏肝理氣,化瘀通竅。可在主方上加鬱金、合歡皮、遠志等,或合柴胡疏肝散加減,加強解郁寧神的作用。

3、肝脾不和,清氣不升:若肝鬱犯脾,致清氣不升,經脈空虛,則出現耳鳴,每天勞累後加重,耳鳴多為持續性,鳴響音調平和,病程較長,且聲響長期未見明顯變化,或兼口淡,納少便溏,四肢睏倦,噁心欲嘔,少氣懶言,胸脅脹痛,頭痛或眩暈等症,結合舌脈,舌多淡或虛胖邊有齒印、苔多薄白或白膩,脈弦脈滑或緩而無力。治療宜疏肝健脾,行氣通竅。可在主方上加用痛瀉要方以調和肝脾,氣虛甚者加用大劑量的黃芪、党參。

4、肝血不足,耳竅失養:若肝血不足,耳竅失養則導致耳鳴。耳鳴聲低微,或響或止,每遇疲勞之後加重,可兼見面色少華,脅下隱痛,偏側頭痛,或巔頂痛,兩目乾澀,失眠多夢,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弱。治宜補肝養血,活血通竅。可在主方加用何首烏、雞血藤、桑椹子、熟地黃、黃精等,以加強補肝養血之力。

5、陰虛陽亢,上擾清竅:多因病後精血衰少,思慮煩勞或恣情縱慾,耗傷腎精,髓海空虛,無根之火上浮,引起耳鳴。耳鳴如蟬,晝夜不息,安靜時尤甚,聽力逐漸下降,或見頭昏眼花,腰膝酸軟,虛煩失眠,夜尿頻多。舌紅苔少,脈弦細弱或細數。治以平肝熄風,育陰潛陽。宜在主方加益智仁、淮牛膝、桑寄生、山茱萸等。

此外,王氏認為,凡耳鳴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出現善太息、煩燥、口苦,胸脅脹痛等肝鬱氣滯的癥狀,均宜在主方基礎上加柴胡、白芍、香附等疏肝解郁的藥物。如出現夜寐不安、煩躁不寧等癥狀,則酌加夜交藤、合歡皮、何首烏或合甘麥大棗湯加減。如耳鳴治療後,癥狀明顯減輕,患者情況穩定,此時仍需養肝血以資鞏固療效,可在合用四物湯加減。

四、王永欽(香港浸會大學耳鼻咽喉科教授):擅長從心論治耳鳴

王氏認為,在生理上,耳與心有相似的生理特性,如心藏神,耳司聽覺、位覺,均屬於神的活動範疇,其功能的發揮亦是在心神的主持下而產生的。在病理方面,耳鳴是神不內守的表現,耳鳴發生多數與精神、情志失調或思慮勞神過度等因素有關,其病機往往是先傷心神,致心神失守,再病及耳神,使耳失靜謐而發生耳鳴,故耳鳴發生與心神失守有關,是「神不內守」在耳竅的表現。如心神內守,則耳聰不鳴,心神失守,躁動不寧,則聽神易難安寧而發為耳鳴。耳鳴治心主要方法有:

1、清心安神:用於七情失調或過激,氣鬱化火,心火上炎,擾亂聽神所致之耳鳴。表現為耳鳴嘈雜,鳴聲較大,心煩失眠,性情急躁,心煩時耳鳴尤甚,口苦,或口舌生瘡,小便黃赤,舌尖紅,苔黃,脈實有力等。此證之發,因由心火,治宜清心瀉火,俾使火清心靜神寧而鳴自息矣。清心熄鳴湯(經驗方:梔子,黃連,竹葉,蓮子心,生地黃,水牛角,合歡皮,甘草)或黃連瀉心湯、硃砂安神丸(《內外傷辨惑論》:硃砂、甘草、黃連、當歸、生地黃)加減。

2、養血安神:用于思慮用腦、勞神過度,耗傷心血,心血虧虛,不能上奉,則心神、聽神失養所致耳鳴。其證多見鳴聲細小,晝輕夜甚,日久不愈,面色不華,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等,治宜養血補心,安神熄鳴。四物湯合酸棗仁湯(《金匱要略》:酸棗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加減。

3、滋陰安神:用於素體陰虛七情失調,心血虧虛失治等日久耗及心陰,致使心陰虧虛,陰不制陽虛火擾心所致之耳鳴。表現為耳鳴聲細而尖,入夜尤甚,虛煩失眠,手足心熱,或午後潮熱,口乾,心悸不安,舌紅少苔,脈沉細或細數等,治宜滋養心陰,降火安神,天王補心丹(《仁齋直指》:熟地黃、白茯苓、人蔘、遠志、石菖蒲、玄參、柏子仁、桔梗、天冬、丹參、酸棗仁、麥冬、炙甘草、百部、五味子、茯神、當歸、杜仲)加減。

4、交通心腎:用於腎陰虧虛,心火旺盛,陰陽不濟,水火失調,心腎不交所致之耳鳴。常表現為耳鳴較甚,經久不愈,或有聽力減退,長期失眠,口舌乾燥,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多夢遺精,頭暈頭痛,小便短赤澀少,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育陰清心,交通心腎。黃連阿膠湯合交泰丸(《韓氏醫通》:黃連、肉桂)加減。

5、清心疏肝:用於七情所傷,肝氣鬱結,氣鬱化火,肝火擾心,致使心肝鬱熱,上擾耳竅而發生耳鳴。證見心煩,急躁易怒,或抑鬱寡歡,悶悶不樂,耳鳴遇心情煩躁或心情欠佳時加重,夜卧不安,胸脅悶脹,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治宜清心疏肝,解郁安神,丹梔逍遙散加減。

6、補益心脾:用于思慮過度,耗傷心血,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所致之心脾兩虛者。證見耳鳴不止,鳴聲細小,思慮勞倦則加重或蹲下站立時自覺頭空耳虛,耳鳴加重,身倦乏力,心悸,健忘,失眠納差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或細弱。治宜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歸脾湯加減。

7、活血通脈:心主血脈,耳為宗脈之所聚,若七情失調,氣鬱血瘀,或耳鳴久治不愈,久病人絡生瘀,或外傷傷脈,瘀阻氣血,均可致心脈瘀阻,耳脈不暢而引發耳鳴。表現為耳鳴久治不愈,胸悶脅痛,時有心悸、頭痛,或耳內刺痛,夜間易發,或外傷後耳鳴不止,耳聾失聰,舌質暗紅,或有瘀點,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張,脈細或細澀。治宜活血化瘀,通脈熄鳴。通竅活血湯或血府逐瘀湯加減。

8、重鎮安神:用於驚恐所傷,七情過激,致使神不守舍,心神不寧所致之驚悸不安,煩躁失眠耳鳴嘈雜,夜卧驚起,胸中煩熱,舌紅苔黃,脈弦或結代者。治宜鎮心安神,琥珀安神丸(琥珀、生地黃、玄參、天冬、丹參、當歸、龍骨、人蔘、茯苓、大棗、甘草、柏子仁、五味子、酸棗仁、遠志、合歡、桔梗)加減,或硃砂安神丸合磁朱丸加減。驚悸不安者,加龍齒、酸棗仁以助鎮心安神之力。

9、清心化痰:用於痰熱或痰火擾心所致之耳鳴。證見心煩失眠,口苦,神情亢奮,或有咯痰黃稠,大便乾燥,小便黃濁,舌紅或舌尖紅,苔黃膩,脈滑數等。治宜清心化痰,安神息鳴。黃連溫膽湯,或牛黃清心丸加減。若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者,可先服礞石滾痰丸6~9g下其痰熱,便通即止。爾後再以黃連溫膽湯調治。痰火擾心,煩躁失眠明顯,耳鳴夜甚者,可加服牛黃清心丸1丸,以助清心化痰,安神息鳴之力。

10、益氣養心:用於久病體弱心氣、心陽虛弱,耳失溫煦所致之耳鳴。表現為耳鳴細小,久鳴不止,神倦乏力,神情不振,面色晄白或灰暗不華,怕冷,舌淡或淡暗,苔白,脈細弱。治宜益氣養心,溫陽通脈。方藥用養心湯(《仁齋直指》:黃芪、茯苓、茯神、人蔘、當歸、川芎、肉桂、遠志、五味子、炙甘草、酸棗仁、柏子仁、半夏)加減。心陽虛弱者,可合用真武湯加減


推薦閱讀:

中醫腫瘤「四段八法」整體治療體系之三「微調平衡法」
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研究新進展
多發性硬化中醫病因病機和治療
陳磊,按摩治療彈響指61例

TAG:中醫 | 神經 | 中醫治療 | 治療 | 耳鳴 | 神經性耳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