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07-26
中醫學理論體系有三個基本特點,即整體觀念、恆動觀念、辨證論治。一、整體觀念(一)整體觀念的含義整體是指統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聯繫性。中醫學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密切相聯,人體受社會、生存環境影響,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思想及其與內外環境的統一性,稱之為整體觀念。(二)整體觀念的主要內容⒈ 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具體體現三個方面:⑴ 就形體結構而言,人體是由若干臟腑器官所組成。這些臟腑器官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相互關聯的,每一個臟腑器官都是有機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⑵ 就生命基本物質而言,組成各臟腑器官並維持其正常生理機能活動的基本物質都是精、氣、血、津液,這些物質分布並運行全身,以維持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⑶ 就機能活動而言,形體結構和生命基本物質的統一性,決定了機能活動的統一性,使各種不同的機能活動互根互用、相互協調、密切聯繫。機體整體統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的作用實現的。五臟是構成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繫起來,構成一個表裡相聯、上下溝通、密切聯繫、協調共濟、井然有序的統一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⒉ 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大自然存在的陽光、空氣、水、生物圈等,構成了人類生存、繁衍的最佳環境。自然界的變化,必然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所以人體內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整體關係。這就是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四季氣候的更替變化使人表現出規律性生理適應過程。如:《靈樞·五癃津液別》指出:「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這說明人體隨春夏秋冬氣氣候的交變而出現相應的變化。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晝夜晨昏的變化,對人體生理也有不同影響,而人體也要與之相適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人體陽氣在白天多趨於表,夜晚多趨於里的現象,也反映了人體陰陽與自然界陰陽之間存在著適應性的自我調節變化。地區方域環境對人體的影響:由於各個地區和方域,都有它各自的自然環境和條件,因此各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等也都存在差異。如南方的氣候較熱,而多潮濕,故人體的腠理較疏鬆;北方的氣候較寒冷,而多乾燥,故人體的腠理較緻密。一旦易地而居,環境突然改變,初期多感不太適應,須經過一定時間,通過機體本身的自我調節,才能逐漸地適應環境的變更。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人類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更能主動地改造自然,和自然作鬥爭,從而提高健康水平,減少疾病。人的適應能力是有限的,而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一旦外界的變化過分劇烈,或由於個體本身適應及調節能力偏弱,不能對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就會發為某種疾病。所以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中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⒊ 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也生活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人體的生命活動,不僅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而且也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不同,可造成個人的身心機能與體質的差異 。一般來說,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力的社會支持,融洽的人際關係,可使人精神振奮,勇於進取,有利於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會環境,可使人精神壓抑,或緊張、恐懼,從而影響身心健康。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際關係等社會因素,都影響人體的各種生理、心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人體必須進行自我調節,與之相適應,才能維持著生命活動的穩定、有序、平衡和協調,這就是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二、恆動觀念(一)恆動觀念的含義恆動,就是不停頓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意。中醫理論認為:一切物質,包括整個自然界,都處於永恆而無休止的運動之中,「動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屬性,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包括生命活動、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因此,運動是絕對的、永恆的。摒棄一成不變、靜止、僵化的觀點,這稱之為恆動觀念。(二)恆動觀念的主要內容⒈ 生理上的恆動觀人體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動都處於永恆無休止的運動中。如生、長、壯、老、已是生命活動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動」。欲維持健康,就要經常鍛煉身體,即「生命在於運動」之本意。又如人體對飲食物的吸收,津液的環流代謝,氣血的循環貫注,物質與功能的相互轉化等,無一不是在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陰陽運動之中實現的,這就是生理上的恆動觀。⒉ 病理上的恆動觀中醫學以「動」的觀念,從病因作用於機體到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對整個疾病的全過程進行動態觀察,發現疾病的病理亦處於不停的發展變化之中。如外感表寒證未及時治療,則可入里化熱 ,轉成里熱證;實證日久可轉為虛證;舊病未愈又添新疾,新病又往往引動舊病等。另一方面疾病的病理變化多表現為一定階段性,發病初、中、末期都有一般規律和特點。例如風溫,初在肺衛,中在氣分,末期多致肺胃陰傷。又如氣血瘀滯、痰飲停滯、糟粕蓄積等,都是發病機體臟腑氣化運動失常的結果,這就是病理上的恆動觀。⒊ 疾病防治的恆動觀疾病過程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一切病理變化,都是陰陽矛盾運動失去平衡協調,陰陽偏盛偏衰的結果。治病必求其本,治療應以扶正祛邪、調整陰陽的動態平衡為基本原則,體現了用對立統一的運動觀點指導臨床治療的特點。中醫學主張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思想,就是用運動的觀點去處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偏盛偏衰而使之處於生理活動的動態平衡。所以,中醫學養生及防治疾病的基本思想,均體現了動靜互涵的恆動觀念。三、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斷疾病,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醫臨床的診療特點,也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辨證的關鍵是「辨」。所謂「辨」,有審辨、甄別等意思。所謂「證」,有「證候」、「證據」之意,它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總的病理概括。辨證是將望、聞、問、切等診法所收集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比較、分析和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發展階段及正邪之間的關係等,最後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因而,辨證的過程就是對疾病病情作出正確的全面分析、推理、判斷、診斷的過程。論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辨證是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二者密切相聯,不可分割。辨證論治要求辨證精當,抓住本質,運作中既有原則性又有其靈活性。例如臨床上「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治療方法,就是其原則性與靈活性的具體體現。辨證論治還強調人、病、證三者之間的關係。強調個體差異;側重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重視整體與局部,宏觀與微觀辨證關係。針對疾病過程中不同情況,隨機應變,抓住主要矛盾,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選擇最佳治療方案,這就是辨證論治的實質與精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