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初二生物上冊複習資料
蘇教版初二生物上冊複習資料
第十四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一、生物的無性生殖
1、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2、常見的無性生殖方式:出芽生殖(酵母菌、水螅)、營養生殖、分裂生殖(草履蟲)、孢子生殖(香菇)
(1)出芽生殖——芽體成熟後脫離母體成為新個體。
(2)營養生殖——植物依靠營養器官(根、莖、葉)進行無性繁殖
常見的營養生殖方式:嫁接、扦插、壓條 營養生殖的優點:保持植物親本的優良性狀,加快生殖速度
3、無性生殖的應用
(1) 嫁接——把一株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到另一株植物體上,使它們癒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體。 接上去的芽或枝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叫做砧木。
原理:嫁接=接穗+砧木(接穗和砧木有親和力,具體見書P4上部) 嫁接的方式:芽接、枝接。 芽接是用芽做接穗,枝接是用枝做接穗。
芽接:桃、山楂、蘋果 枝接:柑、橘 提高嫁接植物的成活率: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嫁接後能否成活,決定於接穗和砧木間的癒合情況,以及二者的相互關係。親緣關係越近,成活率越大。 嫁接的優點:通過嫁接可以改良植物的品質,保存親代的優良性狀。
(2)植物組織培養——質和植物激素的培養基上,使它發育成完整的植物體。 組織培養的優點:在短時間內生產大批植物,防止病毒侵害
例:胡蘿蔔、康乃馨、小麥、水稻、煙草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植物的每個細胞都包含著該物種的全部遺傳信息。
二、植物的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是指由親代產生生殖細胞,通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成為受精卵,進而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1)
傳粉——雄蕊花藥中的花粉通過不同的途徑傳送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自花傳粉、異花傳粉)
受精——植物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的過程
(2)受精的過程:(識圖——9頁,圖14-7)
(3)受精卵:當花粉管從珠孔今日胚珠後,末端破裂,精子被釋放出來,與卵細胞結合,成為受精卵。
(4)有性生殖意義:後代具有兩個親本的遺傳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變異性,對生物的進化很有意義。
1/7頁2、果實和種子的形成:(識圖——10頁,圖14-8)
雌蕊的子房發育成果實,花萼、花冠、雄蕊凋落
一個胚珠(一個種子):桃、李
多個胚珠(多個種子):西瓜、番茄、蠶豆
花生:
「麻屋子」:果皮 「紅帳子」:種皮 「白胖子」:胚 「紅帳子」+「白胖子」=種子
3、果實和種子的傳播
植物可依靠自身、風力、水力以及動物和人類的活動等方式傳播果實和種子
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的結構一般對自身的繁衍是有利的
例:虞美人、蒲公英——隨風飄散 蒼耳——附著在人或動物的身體上 豌豆——彈射出去
三、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1)家蠶通過有性生殖產生後代,雌雄異體,體內受精。
(2)家蠶的發育過程:
受精卵(需要適宜的溫度、濕度)→幼蟲(四次蛻皮)→蛹(羽化)→成蟲(蠶蛾)
(3)完全變態發育——發育過程經過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和成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明顯的差異的發育過程叫做完全變態發育。
(4)其他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蜜蜂、菜粉蝶、蠅、蚊、螞蟻等昆蟲。
2、蝗蟲的生殖與發育
蝗蟲以農作物的葉和幼嫩的莖為食
(1)蝗蟲的發育過程:卵→幼蟲(若蟲)→成蟲,屬不完全變態發育
(2)不完全變態發育——發育過程經過卵、幼蟲(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結構非常相似,生活習性也幾乎一致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發育。
(3)其他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蟋蟀、螻蛄、螳螂等
3、消滅害蟲的最佳時節:幼蟲期,此時害蟲食量大,行動緩慢,活動範圍小,抵抗能力差,容易被消滅
4、眠:家蠶在蛻皮期間,不食不動叫做眠
四、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兩棲動物
(1)定義;一類由水生過渡到陸生的脊椎動物
(2)主要特徵:兩棲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大多數成體陸生,少數成體水生,一般用肺呼吸,體外受精,皮膚輔助呼吸。
兩棲動物的受精作用在水中進行,幼體生活在水中,生殖、發育過
程離不開水,因而它們的生活範圍有到一定的限制。
(3)其他兩棲動物:蟾蜍、蠑螈、大鯢
2、青蛙:脊椎動物,體外受精,卵生
(1)蛙的生殖過程:求偶→抱對→雌蛙排卵、雄蛙排精→受精卵 (2)蛙的發育過程:受精卵→蝌蚪→長出後肢的蝌蚪→幼蛙→成蛙,屬變態發育過程
2/7頁
(3)比較蝌蚪與成蛙的不同處 變態發育: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結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有顯著不同的發育過程叫做變態發育。
五、鳥的生殖和發育
1、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1)生殖行為:求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卵和育雛
(2)雌雄異體,體內受精,卵生
(3)
(4)雞卵的結構:①卵殼:氣體交換,保護內部結構.②卵殼膜:保護卵、卵黃。③卵白:含營養物質和水分,供胚胎髮育需要。④卵黃:卵細胞的主要營養部分,為胚胎髮育提供養料。⑤胚盤:受精卵的胚盤將來可發育成雛雞。⑥卵黃膜:保護卵黃。⑦氣室:為胚胎髮育提供氧氣。⑧卵帶:固定卵黃。
*鳥類無論受精與否,沿輸卵管下行時,都被裹上蛋白,然後加上卵殼膜,最後在子宮出加上石灰質的蛋殼
(1)早成鳥:雞、鴨、鵝、大雁 (2)晚成鳥:家鴿、燕子、麻雀
鳥類的益處:消滅大量害蟲(特別是晚成鳥)
世界愛鳥日:4月1日
第十五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遺傳——親代生物生殖與其相似的子代的現象。(有性生殖)遺傳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
2——29頁,圖15-2)
(1)上。
(2)上。如人的體細胞中23對染色體就包含46個DNA分子,含有數萬對基因,決定著人體可遺傳的性狀。
3、每一種生物的體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是一定的,一般成對出現。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生物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非常重要。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會引起變異。
4、染色體主要是由蛋白質和DNA(脫氧核糖核酸)組成的。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DNA分子構成雙螺旋結構。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遺傳效應的片段。
二、人的性狀和遺傳
1、性狀——生物體所有特徵的總和,包括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徵、行為方式等
(1)遺傳性狀——可以遺傳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徵
(2)相對性狀——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2、基因控制性狀
3/7頁(1)基因——遺傳物質中決定生物性狀的小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2)基因型——指與生物體被研究的性狀有關的基因組成。(例如,DD,Dd,dd)
(3)表現型——可以觀察到的個體性狀,是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的表現類型。
(4) 判定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
(5) 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
(6) 基因的表達:①一對顯性基因(DD)——表現型為顯性性狀②一對隱性基因(dd)——表現型為隱性性狀③一個顯性基因一個隱性基因(Dd)——表現型為顯性形狀
(7)表現型相同的個體,其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的個體,表現型一定相同。
三、人的性別遺傳
1、性染色體——與性別決定有關的染色體
(1)男性:22對常染色體+XY染色體(一對性染色體)。
形成的精子有二種:22條常染色體+X染色體 或 22條常染色體+Y染色體
(2)女性:22對常染色體+XX染色體(一對性染色體)。
形成的卵子有一種:22條常染色體+X染色體。
2.生男生女機會均等(識圖——37頁,圖15-10)
四、遺傳病和優生優育
1、遺傳病——由遺傳物質發成改變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
2、常見的遺傳病:色盲、先天智力障礙、血友病、先天性聾啞、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
3、近親結婚後代易患遺傳病:基因來自共同祖先,夫妻兩攜帶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較大。
4、我國婚姻法規定:禁止有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等近親關係的人結婚
5、優生優育的措施:禁止近親結婚、提倡遺傳諮詢和產前診斷等
五、生物的變異
1、變異——親代與子代之間出現的不同性狀。(有性生殖)變異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
(1)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性狀變異(可遺傳給後代)
(2)不遺傳的變異:因環境條件的改變所引起的性狀變異,(不可遺傳給後代)
2、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1)人工選擇培育:如選擇培育高產奶牛。(2)雜交:如培育高產抗倒伏小麥。(3)誘導基因突變:如培育太空椒。(4)誘導染色體變異:如培育無籽西瓜。
第十六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動物能夠通過運動,主動地、有目的地迅速改變其空間位置
1、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飛行、游泳、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滑翔等
2、動物運動的重要性:(1)動物通過運動適應環境,提高了適應環境的能力。(2)動物通過運動能迅速遷移到更為適宜的棲息地和生殖場所,有利於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3、動物的運動器官:多細胞動物依靠特有的運動器官進行運動。單細胞動物也有運動結構。
(1)魚——鰭;昆蟲——翅;爬行動物——四肢;草履蟲——纖毛;變形蟲——偽足
(2)螞蟻運動時,一般以一側的前足、後足和另一側的中足為一組,進行交替運動
4
4/7頁人和脊椎動物全身的骨和骨連接構成骨骼。骨骼是動物體形的基礎,為肌肉提供附著點。 骨連接是骨與骨之間的連接結構。肌肉是運動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
5、產生運動:在神經的支配下,肌肉收縮或舒張,牽拉附著的骨,以可動的骨連接為樞紐,產生運動。人和脊椎動物的任何一個動作,都不是由一塊骨骼肌單獨完成的
6、曲肘運動:肱二頭肌收縮,同時肱三頭肌等要舒張
伸肘運動:肱二頭肌舒張,同時肱三頭肌等要收縮
7、人和肌肉收縮和舒張是在神經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
8、運動能量的來源:食物→消化吸收→細胞(有機物)→呼吸作用→ ATP釋放,能量轉化為:動能(運動)、光能(螢火蟲發光)、電能(電魚放電) 能量直接來源:ATP 能量根本來源:光能
第十七章 動物的行為
第一節 動物的行為:動物多種多樣的活動,以及動物的體態、發聲和其它所有外部可以識別的變化 動物的行為是對複雜多變環境適應性表現
1 覓食行為——通過獨特的方式取得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為。
防禦行為——維持個體的生存和種群的繁衍十分重要
生殖行為——使子代數量增加,有利於種群的繁衍。
遷徙行為——隨季節變化而變更棲息場所。
社群行為——同種生物個體之間除生殖以外的各種聯繫的行為。具有社群行為的動物,群體內的成員都有明確的分工。
2、先天性行為——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
後天性行為——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動物通過後天的學習,能大大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越強)
3、動物行為的產生是動物對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應。
4
5、動物的行為也和內分泌系統分泌的激素有關。
6
第十八章 疾病與免疫
1、傳染病——由病原體(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
2、傳染病的特點:傳染性、流行性
3
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
5/7頁推薦閱讀:
※這對用於明目的生物是什麼?(外公60年前得峨眉山一老和尚所贈)
※如何看待蛋白質 Rqc2p 可在無 mRNA 情況下使核糖體無序添加丙氨酸和蘇氨酸這一研究結果?
※氯化鈉為什麼有鹹味?
※【T-251d】月宮中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