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50815)憨山大師傳(四): 夢遊人世七十載

前集劇情回顧:憨山大師在五台山期間專心修行,有了很多修行的善境界和善夢。

時神宗未有太子,萬曆九年,李太后遣官五台,建祈儲道場,以妙峰與清主之。

當時宋神宗還沒有太子,李太后為此派遣官員來到五台,剛好憨山和妙峰在辦無遮大會修千僧齋,於是就把功德迴向給求皇儲一事。

明年光宗生,清尋遁入東海之牢山,牢山者,華嚴經所謂那羅延窟也,結茅山南而居之。

把功德迴向給祈儲之後,第二年皇儲光宗就出生了。於是這兩人就出名了,不能再在五台山住了,德清就跑到了山東膠州灣的牢山(就是現在的嶗山),在山南搭了個茅棚住。

在華嚴經里記載有幾個道場,在漢地一個是五台山,一個是牢山那羅延窟,一個是福建寧德的支提山,這是在華嚴經真正有記載的漢地的幾個道場。

憨山大師年譜牢山

予初因閱《華嚴疏·菩薩住處品》云:東海有處名那羅延窟,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清涼疏云:梵語那羅延,此雲堅牢,即東海之牢山也;禹貢青州登萊之境,今有窟存焉。予因慕之,遂特訪至牢山,果得其處。蓋不可居,乃探山南之最深處,背負眾山,面吞大海,極為奇絕,信非人間世也。

太后聞,遣中使再征不起,賜三千金以造寺,復固辭,中使不敢復命,清曰:「古有矯詔賑饑之事,山東歲凶,以此廣聖慈於饑民。不亦善乎?」

中使是皇帝太后從皇宮中派出的使者。太后聽到憨山到了牢山的消息,就派中使請他出山,結果憨山不去。太后就供養了三千金,要把他住的茅棚改成個寺廟,他不要。搞得中使都不敢回去見太后,怎麼辦呢?憨山說:不要緊,古來已有先例,假託是詔書,開倉賑災,今年山東正好遇到饑荒之年,你把這三千金用來買一些糧谷,散給饑民吧,也算幫太后積累一些福報。

中使從之。持賑籍還報,太后感嘆,命頒藏經一部,仍率諸眷屬輸金造寺,賜額曰海印。

中使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就把錢買了谷糧散了,並把記錄了賑災款項的冊籍帶回去告訴太后,太后聽到後很感嘆。以前藏經都要手抄的,很難得,而且經版還是在皇家,就特地頒發一部藏經給他。過去很多廟都沒有藏經,你現在一個人住在那裡都有一部藏經,真的是很大的面子了。而且你不肯要錢不要緊,太后仍帶後院的嬪妃等眷屬每人出點錢,派官家去給你蓋寺,你也沒辦法拒絕,因為有了藏經,得有地方安頓,總不能把藏經安放在茅棚里,沒辦法只好接受。造了寺賜名為「海印寺」,一是指膠州灣臨海,二是佛的三昧叫海印三昧,這個名字含此二義。

清詣京謝恩,復為南京報恩寺請藏經,即命清送之。

德清就到京城去謝太后之恩,而且知道有藏經可以請,就順便給南京報恩寺請一部藏經。南京報恩寺是他出家的地方,是他的祖庭。太后答應了,並命他親自送到那兒。

將至寺,塔放光者累日。

快到報恩寺時,報恩寺的佛塔放光放了好幾天。

還復命,仍歸牢山。歲復大飢。清散所儲糧賑之,不足,泛舟遼東,糴(dí)豆數百石以濟,牢山之民,無飢死者。

把藏經安頓好之後再回京城向太后稟告事情辦好了,然後又回到牢山,又是遇到荒年。德清就把寺廟裡所有的糧食都散給周圍的饑民,但還不夠,於是坐船泛舟遼東,買了數百石的豆子回來,一石是一百二十斤。結果牢山的民眾因為他的救濟,沒有一個人餓死。

初,牢山人多從異教,不知佛法,清住山十三年,方便說法,信從者日眾。

起初牢山的當地人都信道教,不知佛法,德清住山十三年後,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

有里豪謀佔道場,構道士控有司,誣清侵佔道院,既,按驗不實而罷。

牢山的一些鄉宦豪強,看太后出錢蓋的寺廟金碧輝煌的,就想佔為己有,於是慫恿道士去告狀,說這本來是道院,被憨山強佔了。官府就來調查,一查不對啊,這是太后和後宮眷屬出資修建的,怎麼是道家的?於是就沒搶成。

時太后屢遣中使分頒藏經於諸名山,修諸塔寺。神宗惜其費,頗怒中使。

李太后到處大興佛事,印藏經很費錢費時的,還在各處修塔修廟,出手很大方,皇帝覺得太浪費,但不敢向太后發火,就遷怒於那個辦事的中使。

權貴與中使有隙者,因藉端,令東廠番役,偽為道士,擊登聞鼓,以侵佔事聞。

當時朝廷里有權貴和中使有私人過節,知道中使和憨山的關係,就趁機做文章,他們聽說道士在膠州告不贏,就派東廠錦衣衛的番役化裝成道士在京城敲鼓告御狀,告憨山侵吞國家庫銀,還私造寺院。

遂逮清至京,付鎮撫司究問,並按太后前所施帑( tǎng)金數十萬。

皇上看了奏章就勃然大怒,就下令逮捕憨山交付鎮撫司也就是錦衣衛的獄訟部門來審問,問他太后在他身上用了帑金數十萬,你把這些錢都弄哪裡去了?

考掠時,清從容對曰:「公欲僧誣服易耳!獄成,置聖母何地?公所按數十萬,在官家錙銖耳。奈何以錙銖故,傷聖母心!」

鎮撫司嚴刑逼供他,他是有道高僧,還怕打嗎?憨山從容回答說:你想要我屈服於你並不難,可是你冤枉了我的話,這個錢是從太后那兒來的,你把太后的面子往哪兒擺呢?你說我用掉了幾十萬帑金,但這幾十萬對堂堂明朝皇宮來說算什麼啊?只是小錢而已。難道你忍心拿這雞毛蒜皮的事兒傷太后的心嗎?」

問者憚,乃具獄上,所列唯賑饑三千金,有內庫籍可考。然猶坐私造寺院,戍雷州。

審問者一聽這道理,害怕了。中使交給他被他用掉的只有那三千金而已,而且是拿去賑災了,還有賑籍在,有證據顯示不是他貪污的。但是那些權貴恨他,仍然判他私造寺院罪。因為過去的寺院要有皇家准許才建的,私造寺廟是很大的罪,就判了他流放到雷州去。那時他已經在獄中被關了八個月了。

「戍」就是流放。雷州就是現在廣東湛江所在的雷州半島一帶,過去是瘴癘之地,經常鬧瘟疫,而且一到夏天,雷擊很多,所以叫雷州。

既至,就壁壘間,構禪堂,冠巾說法。

他披枷帶鎖地從京城到雷州,慢慢走啊,走了半年才到。就在殘牆斷壁間,搭了個小茅棚。因為流放時已經去除了僧籍,不能穿僧衣, 就戴上儒巾說法。

歲大疫,死者相藉,清率眾掩埋,作廣薦法會七日,大雨三日,疫即止。

雷州在南方,瘟疫特別多,那年大旱,趕上了瘟疫。家家戶戶都有死人,死了都沒有人埋,屍體胡亂堆著。他就帶著周圍人去埋,修法超度修了七天。到底是有道高僧,法會之後就下雨下了三天,癘氣也沖刷掉了,天也轉涼,瘟疫就停下來了。

瘟疫其實是瘟疫鬼造成,人沒有那樣的業,就不會去到那樣的地方。因為憨山大師有道,雖然到了疫地,但因為他修法的功德、三寶的加持,瘟疫就止了。所以遇到這種大疾病流行和一些新的奇奇怪怪的流行病,誦經修法迴向真的很有用,不要光以為只有用科學的方法。這都是因為眾生的業力所感。

清自五台發明心地,回視諸經,了無疑義,遂發弘經之願。

憨山大師在五台山明心見性之後,回過頭來再看一切經論,沒有看不懂的,他就發了要講經說法的大願。

所以修行人,不要還沒搞清「道」是什麼,聽了一些經,把名相背熟了,就學別人那樣出去講經說法,那真的是瞎人眼目。一定要自己用功見道之後,再出來講經說法,才不會把人帶到死胡同里去。這個次第一定要搞清楚。

及是,《楞伽筆記》成,旋著《楞嚴通議》,《法華通議》,皆直指心原,脫略章句,一時推宗說俱通者必歸焉。

在雷州時,乘著流放時期有空閑,不再操心寺院的事了,就寫成了《楞伽筆記》,又寫了《楞嚴通議》、《法華通議》。不是逐字逐句地分析文字,而是把關鍵的要義指出。當時天下要找宗也通、說也通的人,就是他了。憨山大師實際上是明末四大師(憨山、蓮池、紫柏、蕅益)裡面最棒的。

二十八年,南韶道祝君請師住曹溪祖庭,乃反侵田,斥僦(jiù)舍,修祖殿,辟僧寮,百廢具舉,緇白坌(bèn)集。

萬曆二十八年,因為他的名聲太大了,廣東南華禪宗祖庭的人就請他去。當時禪宗教法已經衰微,寺廟的田舍被人佔了,房子都被人租出去了(僦舍就是租賃的房子),僧人沒處謀生。憨山到了那裡之後,拿回了被侵佔的田地,收回出租的房子,重修了破舊塌壞的祖殿,建造了僧寮。百廢具舉,恢復起了叢林。「緇」是緇衣,指出家人,「白」就是白衣,指在家人。出家和在家人都紛紛到他座下集會。

會紫柏可公,以妖書事連坐,京院飭行有司,檄師還戌所。

當時紫柏真可大師因為妖書案被捕入獄,受他的牽連,京城就命管理的部門把憨山抓回雷州,不許他待在曹溪。

四十二年,李太后崩,奉恩詔,反僧服。

到了萬曆四十二年,李太后駕崩。皇帝下了恩詔,允許他重新穿上僧服。那時他已經六十九歲了。

又二年還,過廬山,結庵五乳峰下。東遊吳越,反廬山,以所居庵,接十方來者,名曰法雲寺。

又過了兩年,在廬山的五乳峰下就造了個庵堂住下來。後來又往東到吳越之地走了走,又回到廬山,就住下來了。他就在那個庵里接待十方來參學的人,這個庵取名為法雲寺,十地菩薩為法雲地,如大雲遍攝。

清初以念佛入道,至是效遠公六時刻漏,專修凈業。

德清最初剛出家時是修念佛三昧,到了晚年,效法東晉在廬山的慧遠大師,專修念佛求生西方。每天日三時、夜三時,給自己設立定課,最少要念佛多少,這樣專修凈業。

示人偈曰:「但觀一句彌陀佛,念念心中常不斷。若能念念最分明,即與彌陀親見面,只想凈土在目前,日用頭頭無缺欠,佛土全收一句中,便是往生異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時,不可更起差別見。」

有訪客來,他以這首偈子來教導之。

【但觀一句彌陀佛,念念心中常不斷。】不要管什麼真心妄心,就拿能念的一念句句都念在彌陀佛上就好了。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與彌陀親見面。】如果能念念分明的話,就跟親見彌陀沒有兩樣,因為念念是佛心,心心念佛、念念佛心,即此妄心即全同為佛。

【只想凈土在目前,日用頭頭無缺欠。】實際上把面前的這一切都觀想成是凈土,在六根門頭就像在凈土一樣去造作的話,當然就無貪、無嗔、無痴,樣樣都具足了。如果你是在西方凈土,還會有不如法的嗎?不會。

【佛土全收一句中,便是往生異方便。】「佛」是指阿彌陀佛,化主;「土」,指西方凈土。化主與凈土全收在這一句中,這便是不同於其他的、很特殊的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時,不可更起差別見。】修行只要了了分明就好了,不要頭上安頭,再在上面分別「這是了義」「這是不了義」,不要再用虛妄的分別心識,只要一句句老實念佛就好了。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真正的道是用智不用識,當下現量就是了,只要你揀擇、分別心一起,就不對了。這句話里含了很多道理,當你真正能做到這個,你也就明白了。

就像台灣的廣欽老和尚雖然是修禪入道,到了晚年,別人來請教他,他也是勸人老實念佛。因為真正大死再大活過來的人知道,真正能做到老實念佛,也包你能了生死。

復以次講大乘諸經論,居四年,應粵人請,重住曹溪。

晚年他又一本接一本逐次地講解大乘經論。在廬山住了四年後,廣東不斷有人來邀請他重回曹溪祖庭,所以他就去了。

天啟三年十月,示微疾,韶陽知府張君來問疾,清坐語如平時。既別,沐浴焚香,集眾告別,危坐而逝。

在曹溪住了快一年左右,到了十月,身體好像有點不舒服。韶陽知府來看望他,憨山大師坐著和他說話,和平時沒啥區別。送走了知府以後,就沐浴焚香,召集大眾與他們告別,端坐而逝。

年七十,僧臘五十九,時溪水忽涸,百鳥哀鳴,夜有光燭天。三日入龕,面如生。

這裡說他圓寂時七十歲,根據年譜是七十八歲。當時曹溪的水突然乾涸,周圍的鳥都在哀鳴,晚上從他圓寂的地方有光照到天上,山外的人看見了還以為寺廟起火了。這樣的大成就者能感動萬物。停放三日後入龕時,面容好像還是活著一樣。

憨山大師的肉身像現在還供在南華寺的祖師殿里。

南華寺供奉的三尊肉身菩薩像,從左到右為:丹田禪師、六祖惠能大師、憨山德清大師。清所著自諸經外,其唯識、起信諸論,及《大學》、《中庸》、《春秋》、左氏、老莊等書,各有論著,刻行於世。

憨山除了留下了佛教的著作外,對大學、中庸、春秋、左傳、老莊等書都有注釋。

提問:

他在五台的時候已經發明心地,為什麼後來還要去專修凈業呢? 是為了接引更多的眾生嗎?

回答:

一方面這是方便法門。另一方面,憨山大師沒有六結全解。所以他在五台山抄經時還是在修念佛三昧,三昧和耳根圓通不一樣,三昧是造作出來的,他是通過修造,成就一個念佛三昧。這和真正根結全解、匯入法性不一樣。如果他真的是依耳根圓通直入到底的話,最後應該能像觀音菩薩那樣現百千億化身和神變,他沒到那程度,只是依耳根圓通的修法解了幾個結以後,又用了通用的念佛法門。因為他最初是念佛的因緣,所以最後還回歸到了念佛,這不出奇。

一般來說,每個人這輩子做什麼,除了看你今生應該修的法門,還要看你過去的願力,你要示現什麼,或者你專門因哪個因緣而來的。每個人都不一樣。

如來藏本具功德,自然開顯,隨百千億眾生需要隨所化現。如果你真的是從無為單刀直入,一直入到底、徹到底,那會成就大遷轉身,就像蓮師那樣,成就虹光身。他沒證到那一步,中間停下來修三昧了,那就是轉依有為心去了。

提問:

明末最為著名的四大師中憨山、蓮池還有藕益大師都是念佛的,那是因為禪宗衰落了嗎?

回答:

唐朝禪師都不是這樣教授的,禪宗晚期就這樣了。而且明末四大師都不在禪宗的任何宗派裡面,是不被當時禪宗各家所許的。末法時代嘛,普適的法門就是念佛,因為真的能夠在禪宗受益、生起不退信心的,只有極少數人,非常罕見。

妙高峰上

願皆登上妙高峰 親證本來真面目

回復關鍵詞「更敦群培」、「馬哈希」、「帕帕吉」、「穆吉」、「多馬」(或 GC, Maharshi, Papaji, Mooji, Thomas)、 「清涼山志」、「聽列諾布」等,接收相關文章目錄鏈接。

閱讀往期清涼山志

↓↓↓ 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王林死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大師」都什麼下場?
風水大師說,遵循這三大風水原則,你也可以看風水!
易經大師姜聯偉論「八宅八宮變化吉凶」
《王選傑大師紀念傳記》第十章——風 雨 選 傑
國醫大師賀普仁:「一針一得」治百病4

TAG:大師 | 夢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