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疾病攻防

引言在單元一和單元二,我們介紹中醫的源流、基本理論和治病原則,相信你對中醫已有初步的認識。那麼從中醫角度來說,人為什麼會生病呢?病從何來?相信你也聽過中醫說某某人外感、感染風邪,那麼什麼是外感?什麼是風邪?本單元會介紹中醫怎樣看疾病,怎樣治病和防病。修讀本單元後,你將會知以上問題的答案。個案討論張叔平時特別怕熱。正逢天熱,昨天出大汗後,晚上就把冷氣打開,又嫌不夠涼,把風扇開到最大,直對著吹。結果第二天早上起來,突然發現嘴巴歪向一邊,說話不聽使喚。張太連忙送他去中醫。中醫師說他這個病叫「面癱」,是中了風邪,而且竄到經絡裡面去所致。張叔一聽到「風邪」二字,也不知是什麼意思,還以自己「撞了邪」。他有點憂慮,又走去給西醫看。西醫說他一邊的顏面神經癱瘓,是神經線受感染而發炎,導致肌肉頓失控制,以致出現暫時性癱瘓。其實如果張叔懂得一點中醫學的知識,就不會如此擔憂。中醫對「面癱」的病因雖然和西醫的觀點不同,但同樣有治病之法。事實上,「面癱」本來就是中醫的病名。中醫不但有自己的一套醫學理論,還有自己的獨特術語。所謂「風邪」,和撞邪完全是兩回事。中醫所說的邪或其它邪氣,其實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疾病之由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有時疾病的原因很清楚,例如吃了變壞的東西會引起腹瀉。但有時候就不一定那麼瞭然,比如某天早上起來突然感到頭暈。從中醫來說,病因大致有三類:一是外因,即來自外界的病因。這種病因多是因為自然界氣候的異常變化而產生,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癘氣(烈性的傳染病邪)等。二是內因,是因為人體、瘀血,又有蟲獸所傷和各種外傷等。六淫癘氣為外因六淫即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邪氣。與之相對的是「正氣」,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及其抗病能力。如果邪氣比正氣強,就會侵害人體,引發疾病。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區,這六種邪氣的輕重也不同,如冬天多以寒邪侵害人體為主,秋天則以燥邪為主,夏季多以暑熱邪氣為主,又南方多以熱濕邪氣為主,北方多以寒燥邪氣為主。各種六淫邪氣對人體產生的損害是各不相同的。六淫邪氣對人體的損害風邪:產生惡風、頭痛、皮膚瘙癢,遊走性疼痛、痙攣抽搐的癥狀寒邪:產生惡寒(怕冷)喜暖、喜熱食,肢冷,疼痛劇烈且得溫痛減,肢體關節攣縮,屈伸不利等寒性癥狀暑熱邪氣:產生髮熱,口渴喜冷飲,面紅,或肢體出現癰腫瘡瘍,紅腫熱痛,大便乾結,小便黃等熱性癥狀燥邪:出現乾燥津傷的癥狀,如鼻干、咽干、皮膚乾燥或乾咳,或咳嗽痰少而粘濕邪:多表現為頭重,肢體困重,食慾減退,大便臭穢粘滯不暢,小便混濁,婦女帶下增多,舌苔厚膩等火邪:與熱邪類似,但程度更嚴重,例如咽喉腫痛、疔瘡癤腫、煩躁,或見鼻衄、尿血等。 癘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癘氣相比於六淫來說,其來勢更凶,對人體的損害也更重,而且可互相傳染,甚者出現大規模的流行。臨床上常見的烈性傳染病,如鼠疫、霍亂、SARS等都是癘氣所致。六淫與癘氣多由自然界氣候的異常變化而產生,也見於環境的污染,和自然的災害。內因多為七情傷活動1. 過去香港人在表示自己沒有因為某些事而動怒,會說「冇傷肝」,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人是有最富於感情的動物。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和神志活動,被中醫稱為「七情」。情緒是人對外界事物的必然反應,但情志反應過度則對臟腑的損傷有一定損傷。如中醫常說: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恐傷腎、思傷脾。過怒使肝氣上逆,甚則血隨氣逆而上,出現頭脹頭痛、面紅、煩躁易怒,甚則暈厥發為中風。過喜使心氣緩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恍惚不集中,失眠,甚則狂亂。過於驚恐使腎氣不固而下泄出現二便失禁。過於悲憂使肺氣耗傷,而見氣短乏力,聲低懶言。過於思慮使脾氣結滯,運化失調,而見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此外,異常的情志變化多加重已病的病情,甚至使之惡化、死亡。所以人的情緒對健康的影響不可小視。任何時候都要想得開,看得開。能很好把握情緒,才是養生之道。痰瘀外傷屬它因痰飲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而形成的病理性產物。一般粘稠者稱為痰,清稀者稱為飲。它既可以是看得見的有形之痰,也可以是潛留在經絡、臟腑中的無形的邪氣。瘀血則是由於正氣不足,臟腑氣機阻滯,或寒邪、濕邪、熱邪等外邪或外傷致使脈中的血液運行不暢而停滯或血離經脈而瘀積體內產生的病理產物。痰飲和瘀血形成後,若不能及時地排出體外或消散,則引起新的病變發生。痰飲停在體內產生的病變較多,如痰飲流注經絡出現的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瘰癧(淋巴結腫)、痰核(皮下包塊)。痰飲停於肺的咳痰,咳喘,痰停於心的胸悶心痛。痰飲上犯頭面則引起頭暈目眩,故中醫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謂。瘀血停滯於體內也同樣可以產生許多病證,如瘀血阻心的胸悶心痛,瘀阻於肝的脅痛,腫塊。瘀血阻於胞宮容易引起婦女痛經、閉經或崩漏等。至於被蚊子、毒蟲叮咬,以及跌損扭傷等,都是屬於外部損傷。但毒素進入人體則會導致臟腑功能的失調,氣血運行的障礙而可能形成更嚴重的發病。外傷處理不好而造成感染,也會引起臟腑氣血運行障礙。還有寄生蟲,也屬外部病因,停留在體內主要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和氣血耗傷。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活動2. 人體同處於一個生活和氣候環境,為何有的人體會發生疾病,有的人體不發病?即使發生疾病,不同的人出現的癥狀為何又有輕重不同,而且表現不一?同處一個環境,照理所受的損傷應該是一樣的。但有些人會生病,有些人會健康;有些人病情嚴重,有些人病情輕微,其緣由除了跟邪氣的輕重有關外,更重要的是因為人體有臟腑盛衰,正氣強弱的不同。就臟腑盛衰而言,臟腑功能強盛,氣血旺盛則不易發病,反之則易發病。如心氣虧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則出現心血瘀阻,產生胸悶、胸痛、心悸等症。脾氣虧虛,運化無力則出現食欲不振,胃脘脹滿,或水腫等症。脾肺之氣不足,抵抗能力不行就容易動則汗出,怕風,平素也易感冒。就正氣強弱而言,正氣強盛,能抵抗外邪的入侵,並驅祛外出,則人體不發病。反之若正氣虧虛,無力抗邪,邪氣則侵犯人體而發病。所以《內經》有句話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下面介紹一位近代中醫師的經歷,以說明正氣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在民國時候江西南昌有個名醫叫姚國美,醫術很高,很多人前來看病,享譽江南。他告誡第子說,醫生看坐診之前一定不能空腹,否則元氣不足,容易中病氣。可是由於診務太繁忙,勞累過度,終至病成肺癆,開始咳血。姚老這時沒有吃藥,而是離開南昌,到了廬山上山林茂密處,住進一個寺廟,與世隔絕,每天吃素,並鍛練氣功。如此療養一年後,竟病康復如常,他的第子都甚為訝異。這其中的奧密,就是「正氣」二字。按照古代賢人的看法,要保養好正氣,其一就是淡泊心境,其二是調理好日常生活起居,其三就是規避風寒暑濕各種不時之邪。中醫歷來注重預防,《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中醫對維護正氣的重視,遠遠強過治療疾病本身。但有時正氣雖然旺盛,邪氣卻亢盛至極,邪氣也可侵入人體而發病。象2002年SARS病毒,即使身體壯實者,一旦染上也難逃厄運,所以還是避而遠之。寒熱虛實病不同各種疾病的證候特點是紛繁複雜的。即使是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人體、不同的地域所表現出的面目也可能會有所不同。對於這幺多複雜的情況,中醫卻有一個簡單的辦法來歸納整理它,這就是「寒熱虛實」四個字。因邪氣亢盛而正氣也旺盛的病理狀態稱為「實」,如《內經》所說:「邪氣盛則實」。在這種階段,正邪雙方實力均很強盛,故而癥狀表現往往很劇烈和突出。如寒邪侵犯人體後則表現惡寒戰慄,肢冷僵緊的寒實證,熱邪侵犯人體後則表現高熱、喜冷飲、狂躁的實熱證等。若因正氣虧虛,邪氣卻不盛,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出現低下不足的病理狀態時,稱為虛。其在特點多表現虛弱、不足、衰退的證候,稱為虛證。虛證的臨床證候也有多種,例如:·有因氣的生成不足,表現為少氣、短氣,言語倦怠,動則汗出的氣虛證;·有因陽氣不足,溫煦功能減退表現為畏寒喜暖,面色白,脈弱的虛寒證;·有因水液之精華不足,濡潤功能減退虛熱內生表現為口乾咽干,消瘦、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的虛熱證;·有因血液生成不足,濡養功能減退表現為面色蒼白,口唇指甲淡白,神疲乏力,脈細弱的血虛證。寒和熱也是兩種相反的證候。寒證多因外界氣候寒冷,或體內陽氣不足而形成,人體多表現出面色偏白,怕冷,手足不溫或關節冷痛,食生冷後容易腹痛腹瀉,吃熱的東西卻不太容易上火,小便比較清而量偏多。一般這種體質在天氣變暖的時候各種問題都會緩解,而天氣變冷時則會加重。熱證則與之相反,最突出的表現是面色偏紅,喜涼怕熱,容易上火,經常口乾、咽痛、便秘、臉上長粉刺等問題不斷,小便偏黃,出汗偏多。碰到天熱,症情會更突出。活動3. 討論一下,在香港生活的人群中,是寒證多還是熱證多?香港地處南方氣候炎熱地區,而且香港人又喜歡吃鹵臘燒烤之類的飲食,所以總的來說是熱體比較多。但由於工作緊張和消耗增加,運動減少,臟腑機能衰退,外表雖熱,裡面虛寒的情況卻也是不少見的。寒熱虛實是最重要的病變機理,任何一種疾病在其發生、發展和變化中,都離不開寒熱虛實的變化。這是中醫對疾病性質判斷的一個最粗略和基本的框架。治療疾病莫忘本弄清了疾病的發病,就要採取合適的方法來治療它。醫學界人士大都認為中醫治病要比西醫難,西醫診斷一旦明確則下藥如反掌。而中醫除了基本的辨證論治外,用藥時還要進一步考慮病人此時所處的時令、地理位置、工作環境等。這也就是中醫治療學常說的「三因制宜」——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例如附子是中醫很常用的一味溫陽葯,藥性十分峻猛,甚至有一定的毒性。江浙和兩廣一帶的醫生比較怕用這個葯,視之如猛虎,用之常不超過10克。可是一到四川,碰到了辣不怕的四川人,情形就大不一樣。四川盆地由於寒濕霧露較重,當地醫生一開就是幾十克。更有甚者,乾脆把噹噹成火鍋料,和花椒、辣椒一起煮著吃,簡直讓人目瞪口呆。中醫治療雖說較為複雜,但最根本的一條還是「治病求本」。即在治療疾病時,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進行治療。「辨證論治」是「治病求本」的具體體現。所以中醫在治病之前,除了要明確是什幺病,更重要的是要辨清是屬何證,然後對證下藥。如虛證治以補法,實證治以瀉法,寒證治以溫熱法,熱證治以寒涼法。此即「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比如象牙痛這個病,我們知道很多時候是胃火上攻引起來的,用黃連、牛黃等瀉下胃火就好,但偶爾有些時候,比如年紀大的人牙根鬆動牙齒痛,就往往不是胃火,卻要用溫腎固齒的方法。這其中的一補一瀉,若是弄反了就麻煩,要幺是火上澆油,要幺是雪上加霜。所以老百姓都知道中醫是貴在「對證下藥」。活動4. 現在的中成藥很多,光感冒的葯就常見到二、三十餘種。在藥店選購時,應注意哪些問題?中成藥也是中藥的配方,所以使用的時候也要注意是否對症的問題,不能光看藥名來用藥。比如感冒就至少要弄清楚是寒感冒還是熱感冒,兩個類型的適用成藥是不一樣的。如果自己實在弄不太懂,則最好要向專業的中醫師諮詢一下,以免吃反了藥物,延誤和加重病情。中醫治療也提倡綜合性治療,臨床上除了內服藥物治療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以及貼敷療法等。比如筋骨疼痛的疾病,往往針灸效果比較快;各種皮膚疾病,常要配合外用藥;而心理情志方面的問題,除了藥物治療外,更多應掌握患者心理,進行有效疏導。
推薦閱讀:

想減少疾病複發,先把脾臟養好,為什麼?有何妙招?
所謂的神仙附在小孩身上的說法靠譜嗎?
小小掌紋中的疾病世界
女性絕經後最易患的疾病
水果是癌症殺手你知道嗎?多吃這幾種水果,健康是你的疾病靠邊站

TAG: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