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如何把握現代詩歌的意象和語言

作者:劉國偉一、現代詩歌的意象:  「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是意和象融會的複合體,是作者主觀的心意和客觀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現。艾青在《詩論》中對意象進行詩意的描繪:「意象:翻飛在花叢,在草間,在泥沙的淺黃的路上,在靜寂而又炎熱的陽光中……它是蝴蝶——當它終於被捉住,而拍動翅膀之後,真實的形體與璀璨的顏色,伏貼在雪白的紙上。」這段話告訴我們:意象是詩人感覺到並寫入詩中的具體事物。台灣詩人余光中在《論意象》中也給意象下了一個定義:「所謂意象,即詩人內在之意訴之於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這外在之象還原為詩人的內在之意。」可見,意象是詩歌的靈魂。  意象的類別因分類的標準不同而不同。從創作方法的角度,可將意象分成以下三類:  1.比喻性意象  比喻是詩歌最基本的表現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務是使詩歌作品形象化。在詩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稱之為比喻性意象。比喻有明喻、隱喻之別。明喻要求本體與喻體都在詩中出現,並在兩者之間加上「如」「似」「若」「像」「彷彿」一類表示比喻的詞語。在明喻中,本體與喻體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兩者不是等同關係。  例如:像雲一樣柔軟/像風一樣輕/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寧靜/人體在太空里  這是艾青看了俄國舞蹈家烏蘭諾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後寫的詩。比喻中的本體是舞蹈家的「人體」,喻體則是「雲」「風」等等。  現代詩歌中的意象,通常使用「暗喻」(或說「隱喻」)和「曲喻」的手法。所謂暗喻,就是把喻體說成就是本體,暗示其相合的特性。至於「曲喻」,就是奇想,奇特而又大膽到幾乎不近情理的聯想、一般人想像不到的變異的狂想,但是,如果在詩歌中處理得當,反倒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驚人效果。  例如: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聞一多的《死水》把黑暗的舊中國比作「一溝死水」,全詩是一種隱喻,它以一溝死水比喻那個黏滯得流不動的、漚得發臭的、完全喪失生命力的社會現實。  2.象徵性意象  象徵是指藉助事物的外在特徵,寄寓作家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的事理的藝術手法。現代詩歌中的象徵性意象可以表達某種特定的意蘊。  例如:太陽是光明的象徵,鴿子是和平的象徵,豺狼是殘暴的象徵,綿羊是溫順的象徵,孔雀是驕傲的象徵,玫瑰是美麗的象徵,百合花是純潔的象徵……  現代詩中,同一個意象在不同詩篇中的象徵性可以是不同的。狼可以象徵殘暴,但有的場合也可以象徵野性、自由不羈等等。所以,現代詩中的意象,其象徵性往往是不確定的。從接受美學的觀點看來,可隨著讀者的不同角度、不同背景而轉移,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方式。  例如,艾青的《礁石》: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的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裡/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這首詩中的「礁石」,顯然是一種擬人(有身體、有腳、站在那裡、臉上含著微笑)的象徵性的意象。但它究竟象徵什麼具體的事物,讀者可以發揮各自的想像力,沒有唯一的、明確的界定。所以說,象徵性意象能引發人們聯想的多義性、不確定性,開拓出自由想像的空間。  3.描述性意象  寫詩不能事事比喻,處處象徵,所以在比喻性意象與象徵性意象外,詩人用得最多的還是描述性意象。意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還是被詩人用來描述景物與事物,並藉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別康橋》,這首詩是寫詩人在康橋泛舟尋夢,瀟洒而來,又瀟洒而去。詩人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雲彩」「金柳」「夕陽」 「波光」「青荇(水草)」「清泉—虹—夢」「星輝—歌—笙簫—夏蟲」……這些意象都圍繞、襯托著「尋夢」的主題,從開始「輕輕的」到結尾「悄悄的」,從「作別西天的雲彩」到「不帶走一片雲彩」,展示了詩人無聲勝有聲的「沉默」「沉思」的情感歷程。  二、現代詩歌的語言:  對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的把握,也是閱讀鑒賞現代詩歌時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必須準確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從解讀其語言入手,進而探究詩歌的意蘊和思想內涵。  現代詩歌衝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語言趨於口語化、散文化,雖然其語言與散文的距離縮短,但它仍具有自己的特點。  1.語序倒置。詩人為了強化某種情感,或由於押韻、節奏和換行的需要,往往要調整語序。  如杜運燮的《秋》:  連鴿哨也發出成熟的音調/過去了/那陣雨喧鬧的夏季  這裡的「過去了,那陣雨喧鬧的夏季」為「那陣雨喧鬧的夏季過去了」的倒置。這樣寫,突出了夏季過去的時間意識。  再如,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這裡的「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就是「如何讓你在我最美麗的時刻遇見我」的倒置,詩句倒裝後突出了「如何讓你遇見我」的迫切心情。  因此,在解讀現代詩歌的時候,要善於將倒置的詩句還原,以便於把握詩歌的內容。  2.成分省略。日常表達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隨意地省略,必備的成分必須交代清楚。而在詩歌中,為了使表達更凝練,更簡約,使詩句更硬朗、更堅實,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讓讀者自己去體味,去填補詩句的空白。  如舒婷的《神女峰》(第二節):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  這裡,詩人將「神女峰」這一陳述對象省略。其意為,詩人對神女峰「人間天上,代代相傳」的「美麗的夢」(神話傳說),卻留給了神女「美麗的憂傷」,進行了歷史反思:「心/真能變成石頭嗎」詩人揭掉了「神」的面紗,將「神」還原為大寫的「人」,和詩的結尾「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相呼應,凸現了呼喚人性回歸的主題。  3.詞性轉變。詩歌中為表情達意的需要,而臨時改變詞性,是很常見的現象。  如聞一多《口供》:  我不騙你/我不是什麼詩人/縱然我愛的是白石的堅貞  句中的「堅貞」本是形容詞,在這裡轉變成了名詞。  又如余光中的《碧潭》寫道: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憂傷的側影/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憂傷就滅頂  句中的「玻璃」「舴艋」本為名詞,但在這裡,詩人將其用作動詞,其用語新奇,意蘊豐厚。  鑒賞現代詩歌語言時,遇到這類詞性轉化的地方,需要仔細品味,因為這往往是作者苦心經營的地方。
推薦閱讀:

老圃花鳥意象造型研究工作室
張曙光詩歌節奏與意象研究
山水田園詩中的常見意象
古詩中花的意象的品讀
八神的意象

TAG:詩歌 | 語言 | 現代詩 | 現代 | 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