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邦吉:國際糧食寡頭如何壟斷世界市場
(華夏網編者按: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巴西等國的新自由主義信貸緊縮政策,正是美國及其IMF、WB等機構強加給拉美的。這有利於跨國公司控制拉美經濟。邦吉等糧食寡頭公司的趁機擴張,只是案例之一。)
邦吉:揭秘最古老的國際大糧商文 | 陳佳 來自長江證券
四大糧商之一的邦吉圍繞農業構建「農資+農場+終端」閉環產業鏈是其成功的關鍵要素,探究其商業模式對中國農業企業商業模式變革具有借鑒意義。
邦吉發展歷程:一體化產業鏈三步走
作為歷史最悠久的世界糧商,邦吉經過近200年的探索,主要業務涵蓋化肥、農業、食品業、糖業和生物能源4方面,目前公司是巴西最大的穀物出口商,美國第二大大豆產品出口商、第三大糧食出口商、第三大大豆加工商、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為全球四大糧商之一;經營著從田間到餐桌,農資、供應、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其發展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1818年到1918年):以糧食穀物出口貿易為核心,並涉足糧食加工領域,打造邦吉糧商貿易王國;
第二階段(1918年到1999年):南北美均衡發展,「農業+食品+化肥」三大業務並進;
第三階段(1999年至今):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併購、合作,業務進一步多元化,從農場到終端的一體化產業鏈條日趨成熟。
邦吉成功商業模式:構建「農資+農場+終端」閉環產業鏈
邦吉能成為全球四大糧商之一,得益於其構建的「農資+農場+終端」一體化產業鏈。該鏈條注重「從農場到餐桌」的每個環節,以市場為導向,主營業務與物流服務協同發展。具體為:
(1)農資方面:邦吉以巴西為中心開展化肥業務,生產各種肥料、飼料、營養劑、添加劑,向農民提供化肥、種子、農藥、農用器械。另外,向農戶推廣農業現代科技方法,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支持;
(2)農場方面:邦吉基於在南美的發展優勢,經營大規模農場,種植糧食、小麥等初級農產品,控制農產品原料,謀求可持續發展;
(3)終端環節:邦吉積極構建物流網路,在主要城市興建港口,同時,成立全球營銷部門,使農產品、油類產品、糖類產品、品牌食品以較低成本銷往世界各地,成功實現「從農場到終端」的發展願景。
邦吉成功商業模式:「農資+農場+終端」產業閉環商業模式
我們認為,邦吉集團能成為全球糧商的核心要素在於其構建的「農資+農場+終端」產業閉環模式。具體為:
(1)農資方面:邦吉以巴西為中心開展化肥業務,生產各種肥料、飼料、營養劑、添加劑,向農民提供化肥、種子、農藥、農用器械。另外,向農戶推廣農業現代科技方法,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支持。
(2)農場方面:邦吉基於在南美的發展優勢,經營大規模農場,種植糧食、小麥等初級農產品,控制農產品原料,謀求可持續發展。
(3)終端環節:邦吉積極構建物流網路,在主要城市興建港口,同時,成立全球營銷部門,使農產品、油類產品、糖類產品、品牌食品以較低成本銷往世界各地,成功實現「從農場到終端」的發展願景。
除此之外,邦吉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垂直整合,積極新建併購,開展多元化經營,集農資、供應、加工、物流、銷售等服務於一體,打造綜合性、一體化的產業發展鏈條。
邦吉一體化產業鏈條構建——發揮協同效應
邦吉整合農業生產鏈以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將農業、食品業、化肥、糖業和生物能源各項業務與各部門聯繫,使其發展為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體,成為有效的、低成本的運營商。具體來說,首先,邦吉的化肥業務提供農資,供農場使用,發展農業,通過經營農場提供農產品原料;然後進入農產品、食品、糖類製品的加工環節,生產、加工部門協同合作;最後利用自身物流網路和營銷網路,將前述環節生產、加工的農副產品銷往各地。
守護傳統優勢,促進農業發展
農業貫穿邦吉發展的始終,是邦吉所有業務中佔比最大的部分。如今,邦吉農業的生產運輸能力每年超過千萬噸。邦吉通過各種方式幫助農民進入國際市場,採購、儲運並在全球範圍內加工銷售農產品。
邦吉農業的運營主要集中在北美、南美、歐洲和亞洲等地區,同時在世界各地設有營銷辦公室。大豆是主要經營品種,此外還涉及油菜籽、向日葵籽、玉米、小麥和其它作物。
著眼市場需求,壯大食品業務
在食品業務的經營中,邦吉為食品加工商和食品服務公司生產、供應各種散裝和小包裝食用油、色拉醬,以及改良的食用油產品,比如反式脂肪含量低的油品。主要產品還有麵粉、面製品、源於大豆的食品原料、粗玉米粉、玉米油、玉米粕、玉米大豆混合粉、玉米飼料。
邦吉食品業務由兩部分構成:
一是加工生產各種食用油品,包括特用油脂、人造黃油、蛋黃醬等,供應食品服務業、食品加工商和零售市場。食用油生產部門遍及巴西、北美、歐洲和亞洲市場,擁有眾多廣受歡迎的瓶裝油、人造黃油、蛋黃醬品牌。
二是碾磨小麥和玉米,供應食品加工商、烘焙房、穀物產品製造商、釀酒廠、快餐食品生產廠和其他客戶。邦吉食品業務的原料、油籽、糧食等來自農業,利用自建物流網路提高效率。同時在歐洲和印度建立創新產品研發中心,最近研發低反式脂肪和強化油產品,以提高食物營養,應對客戶口味變化。
利用南美資源,助力化肥進步
邦吉化肥業務總部設於巴西,覆蓋巴西和阿根廷等廣大南美地區,擁有完善的分銷網路,銷售當地知名品牌肥料。邦吉致力於幫助巴西和阿根廷的農業團體提高農作物種植的效率和產量,為農民提供種類齊全的物資和諮詢服務。
邦吉的化肥產業主要由兩部分構成:營銷農作物營養劑、礦物質添加劑和動物飼料添加劑。營銷混合氮磷鉀肥料、混合營養劑和液態肥料,幫助農民精確評估土壤和作物的各項指標,最大限度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關注能源變革,拓展糖類業務
邦吉的食糖總部位於倫敦,在巴西、泰國等其它地區採購和生產食糖和乙醇,並在世界範圍內出售給消費者,其中巴西是世界上糖和甘蔗乙醇的主要出口地區及快速增長市場。邦吉2006年開始從事食糖貿易,增長迅速。2010年一季度,邦吉在巴西原有3家糖廠的基礎上又併購了5家生產廠商,利用目前在巴西的8家糖廠建立大規模食糖和生物能源生產能力,對邦吉的全球營銷和貿易業務起到了強有力的補充作用。
垂直整合產業鏈,「農資+農場+終端」齊頭並進
作為歷史最悠久的大糧商,邦吉經營著農產品種植、農業服務、糧食收購、物流、貿易、農產品加工、食品原料、品牌食品銷售等農業產業鏈的絕大多數環節,其優勢在大豆加工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邦吉最先在南美擴張,佔據先機,因此把握了原材料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向下游延伸,垂直整合,構建一體化產業鏈。
農資:依託化肥產業鏈,打造多元農資平台
邦吉農資業務不僅涉及傳統的化肥、農藥、種子、農用機械,還包括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和農業信息提供等廣義概念上的農資,滿足不同層次需求。
傳統農資,一應俱全
邦吉的農資供應包括化肥、農藥和種子,最主要與化肥業務相聯繫,通過設在巴西的化肥廠生產混合氮磷鉀肥料、混合營養劑、液態肥料、農作物營養劑、礦物質添加劑和動物飼料添加劑,為農戶提供三大農資,提高化肥廠運營效率的同時提高農作物種植效率。此外,邦吉還幫助農民精確評估土壤和農作物的各項指標,為農民提供最合適的化肥和農藥,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
邦吉化肥是從原料到銷售的全產業鏈,養料部門負責原料加工和中間銷售,零售部門負責最終分銷和推廣,上下游協同合作,提供多種農資。此外,邦吉化肥工廠建在主要消費區,利用區位優勢,降低運營成本,其氮磷鉀肥在巴西佔有29%的市場份額。
廣義農資,提升服務
邦吉的農資供應也離不開農業的發展。邦吉農業主要集中在美洲和歐洲,尤其是在美國擁有穀倉、穀物升降機、農業運輸機等生產和加工機械。邦吉將這些農用器械進行整合,除了提供給農場的農戶,還通過營銷和物流網路運往南美之外的區域,提高農資的利用效率。
除了傳統有形農資,邦吉也注重無形農資技術,為客戶提供農資增值服務。邦吉宣傳農藝學,向農民推廣和普及農作物栽培、育種、土壤管理、施肥、病蟲害管理、農田灌溉和排水、農產品初步加工和儲存等知識。邦吉傳授農業生產的現代科技方法,教會農民如何科學使用化肥,如何防治病蟲害,如何採用現代技術改土治田,建立科學的耕作制度。邦吉給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和信息服務,幫助農民提高種植效率和產量,更好地掌握原材料資源。
農場:掌控南美資源,創設共贏模式
邦吉在農場經營方面主要藉助南美豐富的可耕地資源,以獨特的互利共贏模式經營農場。同時還關注可持續發展,維護農民權益。
依靠雙重身份,創造雙贏關係
南美洲的農業資源豐富,在巴西、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等國擁有大量各種規模的商業性農場,可以使用化肥並開展機械化生產以提高產量。邦吉在南美尤其是巴西的塞拉多經營大規模農場,擁有或管理近500萬畝土地,向近6萬戶農民提供綜合性的農業服務。邦吉農場將農業服務與金融服務相結合,同時依託化肥業務和物流網路,創造出一種與農民互利共贏的經營模式。
邦吉未在其控制的農場中直接開展農作物種植活動,卻擁有大量初級農產品資源,這得益於與農戶的良好合作關係。邦吉在農場經營中,將化肥銷售與農產品收購相結合。南美地區雖然土地資源豐富,但整個農業運作和服務體系並不成熟。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巴西等國政府緊縮對農業的信貸,農戶在投入生產時,往往缺乏購買農資的資金,邦吉利用這一特點,與農戶建立合作關係。
在農產品種植初期,邦吉將其生產的化肥、農藥等物資提供給農戶,既滿足農戶對農資的需求,又使化肥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同時,也是以農資供應取代直接貸款,將農場經營與金融服務相結合,降低不良貸款的風險,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收穫時節,邦吉要求農戶以所收穫的農產品償還農資貨款,實現原料收購。
另外,邦吉利用同一交通工具運送農資和原料,減少運輸次數,降低運輸成本,也能減少資金占用,降低原材料成本。邦吉正是通過這種合作互惠的農場經營模式,同時扮演供應商和客戶,掌控南美豐富的農業資源,在與同行業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終端:物流營銷,雙翼齊飛
邦吉從糧食貿易公司發展成為全球四大糧商之一,除了依靠垂直整合,物流網路的構建和營銷部門的設立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邦吉擁有各類交通工具,貨車每年運輸次數達到90萬次,發貨次數超過17萬次,各大洲港口的水運數以百計。邦吉通過物流網路將農資、初級農產品、品牌食品、油類製品、糖類製品等銷往世界各地,將產業鏈延伸到「餐桌」。
搭建物流平台,足跡遍布全球
20世紀中期,邦吉意識到物流的重要性,成立專門管理原材料運輸的公司。到20世紀末,邦吉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大規模併購的同時也在世界各地興建港口,完善物流網路。目前,邦吉在巴西的桑托斯、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越南、波蘭、美國、加拿大的魁北克,澳大利亞的班伯里,波蘭的希維諾烏伊希切等地都設有自建港口,以滿足產品的運輸需求。
邦吉的主要生產和加工活動在南美進行,而產品更多銷往歐洲、美國和亞洲,這就必須依靠系統的物流網路,以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以合理的價格在正確的時間將合格的產品運往指定消費者手中,把握好產業鏈的下游,真正實現「從農場到終端」的一體化整合。
2012年,邦吉開展ELO(ExcellentLogistic)項目,建立靈活、可靠、注重時效的物流網路,並以實現低碳環保運輸為目標。如今,邦吉依靠自身物流網路將各項業務生產加工的產品銷往南美、北美、中美、歐洲、亞洲、非洲等地。
把握營銷環節,做好分銷推廣
1998年邦吉成立全球營銷部門,將產品與消費者相聯繫。該部門負責邦吉在世界各地的農產品貿易及不同產品在各大洲的分銷,以促進食品業、農業和農產品貿易在全球範圍內的整合,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邦吉通過在17個國家設立的20多個營銷辦事處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以需求細分市場,進行個性化營銷,增加邊際利潤率。除了產品銷售和物流輔助,邦吉的全球營銷部門還負責風險管理以及一部分與貿易相關的金融服務。
相關閱讀:糧食戰爭是最複雜的戰爭——多方參與的世紀之戰
作者:郭生祥
這次糧食價格危機既是世界物價的水漲船高的表現,也是四大糧商以及華爾街的金融投機商們精心設計所致,更有美國戰略意圖的陰影。這其中的驚心動魄和高超的手段,用「隱形戰爭」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一、美國的角色:戰略意圖非常明顯
1.美國的能源法案:不僅僅為了反制石油價格
在工業品、農產品、能源三者之間,只有能源是一個較大的變數。能源的一邊是石油能源,一邊是生物能源,在需求量一定的情況下,此多彼少,或者是 此少彼多,都可能引起激烈的競爭。如果是生物能源的話,那就是糧食作物大量用於生物能源;如果是石油能源的話,那就是石油儲備開採量大大增加。但是在石油 繼續漲價的情況下,生物能源只要上市,必然降低石油能源的需求;即使不是生物能源也會是其他能源。
2007年12月1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自1975年以來的首個能源法案,該法案要求減少石油進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實質 是把出口的糧食轉化為乙醇燃料。由於糧食是生活的必需品,美國又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生產出口國,這一變化對世界發生了重大影響。
糧食被大量用於生物能源,那麼糧食價格肯定上漲,糧食價格上漲肯定會引起與工業品價格的競爭。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必然會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向農業,這樣工業品的價格也必然會提高。
為此美國採取兩手策略:先是大量買入工業品,庫存增加以防工業品漲價;同時廉價出口糧食,把各國農業擠垮,進一步讓農業上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兩手策略既可以對石油漲價來一個有力的反制,又可以檢驗世界各國糧食口袋是否牢靠。如果這個反制不得力,又能通過法案准許開發近海石油。在這一輪漲價之中,許多國家都露出了自己最脆弱的馬腳。
目前農產品出口佔美國農業總銷售量的比例高達25%。各國農業受美國廉價農產品衝擊,很多已經崩塌。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 此後美國靠巨額財政補貼生產的大豆進入中國市場。2000年,中國大豆年進口量首次突破1 0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此後幾年,中國的大豆進口額連續攀升,而中國大豆生產卻沒有補貼,這種不公平競爭的結果使中國農民生產大豆越多 賠得也越多。結果本土的大豆生產逐步萎縮,2006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比2005年減少了25%,而2007年大豆種植面積比2005年減少40%左 右。最近10多年裡,中國大豆產量由原來的世界第一,退居為繼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後的世界第四。每多進口100萬噸大豆,就可能造成130萬農民「失 業」。
2.能源政策在石油能源和生物能源之間的變動:主控了工業品和糧食品之間的價格戰
失業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廉價工業品生產線。開始為美國織布製鞋,幾千萬雙鞋才能換回一架波音飛機。美國低價買入這些包含了大量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的工業品,把污染和通脹留給了中國。
一般工業品從投資到生產、到市場再到有點回報,基本上都是2~3年的周期,而農業周期大都是1年。如果農產品和工業產品之間競爭,顯然工業品會 被動,轉向成本大。如果存在著補貼,那麼這個補貼成本也大於農業補貼。正是看到這一點,美國的生物能源戰略是勝多敗少。但是如果大家是惡性競爭,工業品減 少供應,那麼2~3年後工業品價格必然上升,反報一箭之仇。
2007年11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漲6.9%。其中,城市上漲6.6%,農村上漲7.6%;食品價格上漲18.2%,連續第四個月物價漲幅超過6%。這顯然是2007年底世界糧食價格上漲傳導過來的影響。
亞洲各國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由於工業化佔地導致耕地的消失,日本穀物的生產水平從頂峰下降了33%,韓國下降了31%,中國台灣地區下降了 19%。在過去的37年間,日本糧食產量由1 589萬噸下降到985萬噸,包括飼料在內的糧食自給率由77%下降到目前的27%,下降了50個百分點。2003年韓國糧食自給率只達到26.9%。這 與2002年(30.4%)相比下降了將近4個百分點,世界糧食進口的頭號大國並不是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而是僅1億多人口的日本,排在第二的是不及中 國人口4%的韓國。
美國是糧食生產大國,當別人好不容易發展起來一點工業規模的時候,美國又利用自己的優勢發展生物燃料,一下子導致世界農產品價格暴漲,直擊新興工業國的軟肋。這不正是李向陽的聲東擊西、楊子榮的調虎離山之計嗎?
亞洲各國大力發展輕工業、各國政府激烈競爭使得工業品越來越便宜後,美國現在開始減少農作物出口,美國計劃把糧食轉化為乙醇燃料。2007年 12月美國國會通過新能源法,推動美國每年乙醇燃料使用量在2022年達到360億加侖。目前,美國已經建成114家乙醇提煉廠,還有80家工廠正在建設 中。2006年乙醇產量超過50億加侖,比2005年增加了1/4。然而這將導致世界範圍內缺糧。2006年,美國投入4 200萬噸玉米生產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費水平計算,足可以滿足1.35億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
按照新能源法,2022年,美國生產150億加侖乙醇需1.8億噸玉米,足夠5.8億人口吃一年。美國能源署官員稱,今後相當長時間內,玉米仍 將是美國乙醇生產的主要原料。由於美國的乙醇戰略,美國玉米價格翻倍上揚,創下了10年新高。美國眾議院在2007年12月18日通過新能源法後玉米價格 更有加速上揚的趨勢。據預測,未來幾年美國玉米價格有望再創新高。而玉米在食品中應用廣泛,也是重要的飼料,包括玉米在內的糧食價格的上漲勢必引發食品價 格的連鎖反應。糧食的價格正在上漲,可能還會繼續上漲很多。用於生產麵包的糧食價格可能上漲30%~50%,豆類和植物油種子可能上漲60%~80%。
3.生物能源戰略,僅僅是掠奪新興經濟體的手段嗎?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5億人每天只能花費1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用來購買食物的。如果食物價格上漲50%~80%,很多人將會陷於飢餓之中。乙 醇戰略有助於美國維持超級強國地位。雖然美國政府給每加侖乙醇提供51美分的補貼,但現在美國的乙醇生產廠商仍處於賠本經營狀態。美國聲稱要通過生產乙醇 來實現能源獨立,但目前利用糧食提煉乙醇僅能滿足3%的汽車動力需要,即使把美國出產的全部糧食都用來製造乙醇,提供的燃料也僅能滿足美國18%的需要。 儘管乙醇生產是賠本生意且實際上也無法滿足其能源自足的目標,但美國政府仍然全力推動乙醇生產。這是因為乙醇戰略對美國維持超級強國地位有利。美國是世界 第一農業大國,有大量土地可以用來生產農產品和乙醇,把多餘的糧食轉化為燃料有利於減少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該戰略對美國總體有利,但卻傷害到缺糧的國 家。提高農產品價格雖也造成美國通脹,但卻可降低美國的農業補貼,從而降低美國政府的高額赤字。糧食漲價對糧食進口國傷害更大。美國先大量購入低端工業產 品,誘使亞洲忙於生產衣服、鞋子、電視。用低價農產品擠垮亞洲農業,然後在能源自足的借口下把糧食轉化為燃料。減少出口,導致農產品價格暴漲,從而打擊新 興工業國的經濟。
二、美元的角色:轉嫁自己的危機
據報道從2004年到2006年,中國國內連續四年糧食豐收,2007年,糧食產量也與上年保持基本持平,但是2007年,國內糧食價格卻上漲 了20%以上。2008年,中國糧價漲幅達到18%,高於13%的印尼和巴基斯坦、10%的拉丁美洲、俄羅斯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這至少部分說明不 是糧食實體短缺與否的問題,而是國際貨幣動蕩傳導到糧食領域所引起的連鎖反應。
在美國的金融投資家們看來,掌控油價需要的是發動類似於伊拉克戰爭這樣的行動,但要掌控糧食價格卻只要輕輕地撥動所謂的糧食庫存數量——這個對新型的工業國來說是絕對的軟肋——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幾年美元所面對的危機,對那些投機客們來說,他們總在反問:難道就沒有別的解困之道了嗎?從石油之外的糧食著手是不是能夠「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呢?如果爆發糧食危機,是不是可以轉移美元危機呢?如果說石油危機主要的受害國是美國的話,那麼糧食危機中誰將是最大的受害者?誰又將是最大的受益 者?而這個受害者是否可以把這個危機傳導到全世界,從而廣泛地拯救美元,起到「圍魏救趙」的目的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該輪糧食產品價格節節攀升的形勢發端於2003年下半年。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全球食品價格累積上漲超過了75%,這正是石油價格暴漲的 時候。而2007年全年,全球糧食價格則呈飆升之勢,全年飆升了40%,此時恰好石油價格突破100美元大關。糧食價格與石油價格的漲跌幾乎是相伴而生 的。但是利好方向卻是相反的。
為什麼國際主流輿論普遍渲染糧食減產和糧食的庫存量嚴重不足呢?事實上,這些年來世界總的耕地面積並沒有多少減少,少量的自然災害也並沒有使糧 食減產多少,新的糧食庫存減少也並沒有完全抵扣以前的積蓄,到底餘額是多少呢?哪些糧食是需要更換的陳糧,哪些佔壓成本是需要轉嫁?都沒有明確的答案。
糧食危機更多的報道似是而非,頻頻見諸媒體的一些國際組織,並沒有哪一個政府提供權威的詳細數據支撐這一說法。
而糧食危機有糧食生產與庫存造成的供應危機,也有貨幣危機造成的購買價格危機。本次糧食危機到底是哪一種危機呢?
自2002年以來,美元已經貶值超過30%,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元貶值進一步加速。而在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中,除了美國外, 歐元、澳元、巴西雷亞爾等貨幣都非常堅挺,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以美元結算的農產品價格上升。除了農產品以外,2007年國際所有大宗商品市場幾乎都出現 全面上漲行情。生物燃料的發展,更是打通了石油和糧食之間的價格通道。根據歷史經驗,每逢美元貶值的周期出現,糧食一定會漲價,並且一些國際機構也會發布 一些導向性的數據,來促使糧食漲幅高於美元貶值幅度,以促進農業增加生產。
三、金融大鱷的陰謀:投資圖利
世界糧食貿易量多年來一直穩定在2.5億噸左右,人口增長速度也相對穩定,而這一輪的糧食上漲周期呈現從期貨到現貨、各大糧食品種交替領漲的情 況,顯然與各路資本炒作有關。相比有色金屬等品種,糧食的需求穩定,價格也相對低廉,比較受投機者青睞。但是庫存卻是世界的軟肋,觸動庫存引起的預期彈性 是立竿見影的。更主要的糧食危機所製造的恐慌更是掙錢的大好時機。目前綜合起來看是投機資本看好糧食投機的最佳時機。
近來,羅傑斯、巴菲特等相繼宣布,大量買入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農產品期貨合約。各大投行也眾口一詞,唱多農產品。在2007年11月到 2008年1月的三個月時間裡,芝加哥大豆投機持倉由6萬張左右增加到超過7.5萬張,大部分買多。而在澳大利亞的糧食期貨交易早在石油價格暴漲的時候就 同時買進、加倉,其總額大大超過正常的囤積,很多跡象顯示其早就蓄意發動一場糧食價格危機,而澳洲的交易員歷來只是歐美的跟班,從澳洲可見一斑。
2008年年初,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堅定表示,糧食短缺和進口是工業化中一個不可逆的變化,隨著新興市場對蛋白質需求提高和美國乙 醇需求提高,農產品將進入長期大牛市。而美元所要攻擊的對象恰恰是這些新型經濟體,從2003年以來,產油國、勞動力資源富裕的國家紛紛積蓄了大量的外匯 儲備,但是這些國家大都是糧食安全薄弱地帶,正好糧食漲價,迫使他們吐出吃進的外匯儲備。在羅傑斯看來,糧食供需失衡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10年內糧食仍 將持續上漲。這就意味著這一輪的糧食價格上漲將是長期性的、結構性的、戰略性的。然而,這輪危機卻是金融指揮下的糧價危機,而不是歷史上通常由自然天氣控 制下的糧產、庫存危機。
儘管有一些數據似乎不太支撐這一說法。他們認為從目前已公布的數據來看,2008年世界糧食供應雖然仍然偏緊,正由於供應偏緊,就會產生耕地增 加、投資增加的可能,從而使糧食供應增加。但是,中國、東南亞糧食豐收的例子恰好說明實體糧食生產、庫存不是這一輪糧食價格危機的關鍵性因素,頂多只是陪 襯。而其陪襯的關聯性權重在後面將有所述及。
一句話今天的世界糧食供給不足以產生實體性糧食危機,倒是從國際貨幣形勢偏緊與國際糧食價格關係上看,恰恰多是虛擬價格部分由於弱勢美元定價所造成的危機,而這個危機如果應對得不好,不僅金融損失會極大,而且的確也會從分配不公的角度影響人類社會生存的危機。
四、世界四大糧商:既是糧食實體價格的定價者,又隨時可能參與投機交易
華爾街的金融投機家們既是世界上糧食批發、期貨等大宗交易的做市商,也是投機商。投機波動可能進一步拉抬定價者的權威,也可能把危機轉嫁到自己身上,反而吃虧。
儘管華爾街的金融投機家們同時扮演著天使與魔鬼的雙重角色,但在實體部分最擁有定價權的還是四大糧商。他們在近30年的歷程中,把政府漸漸退出的糧食市場,從選種、耕種、面積、產量、儲藏、運輸、定價等所有環節都佔據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定價能力。
1.四大糧商:壟斷全球80%的交易量
ABCD代表著四家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跨國糧商: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都壟斷性地控制在這四大糧商手中。2007年,四大糧商毫無懸念地成為糧價上漲中最大的贏家。注意:糧食 領域是四大糧商的天下,而不是超級大國政府的掌控,所以,糧食商業秘密不單是外國需要知道的秘密,也是糧商所在國監管的對象。
(1)邦吉的報表顯示,2007年前9個月的凈收入增長高達107%。從2006年1~9月到2007年1~9月,邦吉的交易規模只增加了 15%,但是其凈銷售額卻增長了66%,全部門業務利潤增長227%。一方面不斷加大囤積,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價格即使出售少量的糧食也能獲得較高的利 潤。邦吉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奇蹟般的業績歸功於國際市場的高糧價。在四大糧商中,邦吉以注重從農場到終端的全過程為名,在南美擁有大片農場,一邊向農民賣化 肥,一邊收購他們手中的糧食,再出口到其他國家或者進行深加工。邦吉目前是巴西最大的穀物出口商,美國第二大大豆產品出口商、第三大穀物出口商、第三大大 豆加工商,全球第四大穀物出口商、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2007年,所有地區業務都出現了增長,在歐洲和南美,穀物開發和油料作物的加工利潤增加了;在北 美,穀物出口則大幅增加。他們全方位地控制著世界的糧倉,如果人民幣不協助中國糧食搶奪必要的市場,那中國的糧食就是他們的附庸,中國的安全就在超級糧商 的手中,那是危險的。
(2)世界最大糧食貿易商嘉吉2007年8~11月的凈收入達到9.5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4%。在過去的7年中,嘉吉投資了180億 美元來拓展自己的全球業務。在嘉吉的5大業務部門中,貢獻最大的仍然是傳統的糧食開發加工部門,這個部門負責在全球範圍內糧食的採購、加工和銷售。他們的 囤積將會是細水長流地控制世界糧價,他們的打算是在未來10年中保持獲利,而我們的政策:①繼續對這樣的超級公司限制出口,時不時向他們賣出邁進或者買進 賣出,製造混亂;②培植東南亞糧倉作為我們的後倉;③開發自己的東北糧倉;④保持最強大的糧食基金,應對世界任何糧食價格風波。
(3)2007年6~9月,ADM的凈收入增長是9%,明顯低於其他糧商。拖累公司的是玉米深加工項目,一方面,玉米價格不斷上漲;另一方面, 生物燃料乙醇價格下跌、交易量也減少。2007年6~9月,ADM在玉米加工上的收益,比2006年同期減少了3 600萬美元,自從糧價上漲以來,美國的玉米深加工項目開工率不足20%。隨著燃料添加劑的禁用,乙醇價格重新上揚,玉米加工仍然有利可圖。在生物燃料部 分,ADM最為激進,邦吉次之,路易達孚相對保守,而嘉吉根本就不看好這個市場。幾乎在生物燃料出現之初,ADM就迅速成為美國最大的生物乙醇生產商。在 美國總統布希提出生物燃料計劃後,ADM就宣稱在2009年之前,將在這個領域投資23億美元,並且和大眾等公司開展一系列的合作計劃。該公司是中國糧食 和人民幣攻擊和聯合的對象,其目的要麼在行動上聯手相互合作搶佔世界糧食市場份額,要麼是資本入股,但是不要入股其生物能源,反而利用生物能源拖他的後 腿,讓該公司要麼成為我們的同盟,要麼被扼殺削弱。四大糧商之間的博弈是我們最願意看到的結果。
(4)路易達孚是一家跨國集團,創建於1851年,總部設於法國巴黎,開創和發展了歐洲穀物出口貿易。150多年來,業務已擴展到十分廣泛的領 域。由於在許多國家和地區設有機構,在世界各地參與經營多種多樣的商業活動,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位於巴黎的總部通過管理及制定的發展策略,統籌策 劃整個集團的商業活動。目前,分支機構遍布全球。主要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倫敦、巴黎、聖保羅以及美國的威爾頓和孟菲斯。它基本上控制著非洲和歐洲大部分 糧食和加工品的供應,近來在生物能源方面的投入較多,忽視了歐洲糧食安全,長期以來對於南美的糧食市場壟斷額較大,在食品加工領域位於四大糧商之首。在北 京設有分支機構。
2.對我們的啟示
(1)糧食市場的漲價並不能有效抑制需求,也不能有效擴大耕地,這是世界人口數量以及需求量剛性決定了的。因此未來不會有更多糧食可被用於生物 燃料。另外,生物燃料的未來發展,直接取決於石油的價格。如果石油價格下跌,那麼生物燃料將無利可圖。從這個意義上說,中東的石油商的確是美國的生物能源 商的不共戴天的仇敵。
(2)糧食貿易商的職責就是把富餘地區的糧食運到緊缺地區,同時通過價格給農民傳遞信號,告訴他們增加或減少農產品種植的面積。真正決定全球農 產品供需平衡的第一個層次是美洲、澳洲和黑海沿岸的農民;第二層次是這四大糧商;第三層次政府和一般企業的庫存;第四層次是消費者的消費偏好以及自然儲藏 數量。但最關鍵的是四大糧商,他們掌握了糧食從生產加工運輸到銷售等一切領域的主導權與定價權。
(3)雖然四大糧商手握全球80%以上的農產品貿易,但只要存在著有利可圖,他們就隨時可能把世界上糧倉最少的那家變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 稻草」。對於這樣的投機應對措施就是政府應該控制出口、鼓勵進口。當然這樣的結果是世界農產品貿易可能陷入停滯,農產品WTO自由貿易體系面臨崩潰。但 是,首先摧毀的將是這些壟斷性、投機性企業的如意算盤。
(4)中國糧食安全與穩定毫無疑問成為世界糧食安全與穩定的中流砥柱。2008年1月4日,嘉吉排名全球前35位的總裁全部來到中國。在一周的 拜會過程中,分別拜訪發改委、農業部、各重要農業省市領導。其目的就是為了誘使中國全面放開生產、庫存以及糧食價格,走入全面的市場,以便更好地達到他們 全球控制的目的。但是越是這樣越不能放鬆把握住國內糧食生產、庫存、基礎基金的「頭寸」,掌握頭寸就是掌握鏈條上的關鍵。
(5)根據經濟學家的統計,歷史上的饑荒其糧食短缺真正的不超過5%。因此,為了抵制跨國壟斷企業的操控行為,要保障糧食實體安全只要高價收購 能夠保證彌補5%的餘缺,該年度的糧食就會處於最低安全係數,第二年就可能是糧食的豐收。要穩妥就可能加大儲藏倍數,但是糧食緊平衡原理是第一原理,不能 過於放大區間範圍。
*來源:華夏網
推薦閱讀:
※破除計程車壟斷需要給「黑車」正名
※維護壟斷,國企會爛得更快
※涉嫌壟斷金價 老鳳祥或面臨最高25億元罰款
※兩家日企宣布收穫反壟斷罰單 共計被罰2.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