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部,是唐代以來中國道教的發祥地,規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築群座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山麓之中。武當山古建築群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設,元代進一步擴大修建規模,在明朝達到修建的鼎盛時期。明朝永樂皇帝親自主持修建,動用數十萬民工,在武當山大興土木,歷時12年,建成了九宮,九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的大規模道教建築群,成為統治階級利用宗教加強思想統治的史證。現存建築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和玉虛宮、玉龍宮遺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廟等,共有古建築200餘棟,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1994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功夫與道教聞名遐邇的武當山
從唐代貞觀年間開始,武當山上道教逐漸繁盛,以官方投資的方式在武當山興建道觀,則始於唐代貞觀年間,此後各朝代不斷延續。到明代則由皇帝親自策劃、派人修建、專人管理。藩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為了使這種違背封建倫理綱常的行為名正言順、天下歸心,他的理論依據之一便是皇權神授,得到了武當真武大帝的陰佑。他在功成即位後大興土木,北修故宮,南修武當,後者便是為了酬謝神靈,鞏固統治。朱棣還把真武欽定為皇室的主要保護神,這些舉動為武當道教的鼎盛拉開了序幕。以後明朝諸帝一直把武當作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朝廷家廟,扶持武當道教,加封武當,擴建宮觀,使其成了「天下第一山」。
武當山現存建築規模之大、規制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在中國道教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上也屬罕見。武當山古建築群總體規劃嚴密,主次有序。選擇建築位置,注重周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聚氣藏風,達到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從凈樂宮到天柱峰,皇家共建有33組大建築群,這些建築群根據其賦予的等級,嚴格按典章制度安排。天柱峰主殿金殿相傳是真武坐鎮指揮天下的地方,因此採用了建築等級中的最高規格——重檐廡殿、九踩斗拱、黃色等皇帝專用形式。武當山古建築群在建築組合上強調主軸線,特別是開闊的台地和平地上的大型宮殿,「皇權中軸」的指導思想十分明確,如玉虛宮幾乎完全按皇家宮殿建築「三朝五門」的模式,建有外羅城、紫禁城、內羅城三道城牆,如同故宮的三朝,並按天子禮儀建有五道門。
雖經歷五百餘年風霜雪雨和雷電的侵襲,至今仍金碧輝煌的金殿
武當山古建築群充分利用了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崖洞的奇峭幽遂,將每個宮觀都建造在峰巒岩洞間的合適位置,使它們與周圍林木、岩石、溪流和諧一體,相互輝映,宛如一幅天然圖畫,其中對天柱峰的處理最為精彩。天柱峰海拔1612米,是眾山之「祖山」。為了「藏風聚氣」,沿山腰建紫禁城環繞,東南西北四天門只有南天門可以開啟,以確保「氣不外泄」。由此抵禦了四周的寒風,使城內溫度適合於植物的生長,充滿生機,同時高大的石頭城烘託了「天國」神聖威嚴的氣氛,在形式上使金殿更加雄偉。
武當山金殿俗稱「金頂」,在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頂端,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建築物。金殿面闊、進深各三間,高5.54米,寬4.40米,深3.15米,是銅鑄燙金、仿木構建築,重檐疊脊,翼角飛翹,殿脊裝飾有仙人禽獸,造型生動逼真。下設圓柱十二根,寶裝蓮花柱礎,斗拱檐椽,結構靈巧精美。額枋及天花板上,雕鑄流雲、旋子等裝飾圖案,線條柔和流暢。殿基為花崗岩砌築的石台,周繞石雕欄杆,益顯莊嚴凝重。殿內神像、几案、供器都是銅鑄的,中供奉著真武帝君,著袍襯鎧,披髮跣足,丰姿魁偉,側立有金童、玉女,拘謹恭順,素雅俊逸,「水火」二將,列立兩廂,威嚴勇猛,是全山銅鑄造像藝術精華所在。金殿是分件鑄造,榫鉚拼焊,連接精密,渾然一體,毫無鑄鑿之痕,雖經歷五百餘年風霜雪雨和雷電的侵襲,至今仍金碧輝煌,絢麗如初,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
「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碧瓦望玲瓏」人間仙境-武當山
武當山古建築群將建築之性靈與山水秀靈糅合成仙山名勝特有的清幽、空靈和神聖,其中運用的中國園林「借景」、「虛實」等種種方式技巧,留下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景觀。從古均州至玄岳門,在人的視力所及的3至5里安排一組小型建築,10至20里安排一座宮殿建築,以「官道」相連,空間序列「以少勝多」,具有極好的象徵性。進玄岳門為「仙山」,越坊有「命運交給神」之說,根據「道經」安排真武神三個修鍊場所。從復真觀、太子岩到飛升岩,也寓意著真武得道飛升,小中見大,充滿了詩情畫意。
從南岩至天柱峰為「天闕」,沿途設神道天梯、三座天門、紫禁城至金頂,所有建築皆占峰據險。這一區域海拔在1000米到1612米之間,氣溫受高山影響,雲飛霧騰,山峰搖曳,樓台迷失,使人們在行進中產生強烈的心理震動,在興奮悅愉的同時更感到了對神的敬畏。金殿內以永樂皇帝為模特而塑造的真武神披髮跣足,在金童玉女左右侍衛的簇擁下,安然坐在御椅上,大小如同真人,和藹可親,似可與之對語,真實和虛幻在這個空間中重疊起來,既真實又迷茫。「天人合一」的情感所需的神秘、崇高、威嚴和無所不能,在這裡得到最完美的結合。
文化價值
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這樣評價武當山古建築群: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古建築群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築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
武當山古建築群是根據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所建,在朝向、間距、體量、色彩上非常注重與環境保持協調,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碧瓦望玲瓏」的人間仙境。山上紫霄宮中所供奉的為「玄天真武大帝」,幾百年來香火不斷,後又因武當派始祖張三丰真人而名揚四海。
建築之性靈與山水秀靈糅合成仙山名勝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古建築群的興建,是明成祖朱棣用武力奪取政權後,大修文治的例證,從而使其具有了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思想信仰等重大的社會意義。武當山古建築群規劃的天國具有強烈的象徵性,這種象徵意蘊並不是以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融解在形象內容之中的意趣。皇家廟觀的布局是靠不同的形體、比例、斜線弧線的運動、色彩的冷暖組合成的藝術空間,可是大山的雄奇險峻給建築帶來了諸多困難,為解決建築與環境的和諧,「欽差提調」陰陽典術王敏、陰陽師陳羽鵬帶著弟子們跑遍大山的每個角落,尋龍查砂點穴,利用風水術獨特的曲線完美效應,解決了武當山古建築群有關節奏、韻律、整體統一的美學問題。山水川穀與宮觀廟祠適形而止,不僅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和嫻熟的空間技巧,而且具有一種神奇寧靜的美,神仙世界「雖為人造,宛若天成」。使武當山古建築群與大山的內在美結合成一種獨特的人文景觀,構成一種奇妙的審美感知和耐人尋味的仙國盛景。
武當山古建築群不僅在建築藝術、建築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還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國宗教歷史以及古建築的實物見證。在全山各宮觀中保存著銅、鐵、木、石各類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製品近千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圖書經籍等,均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旅遊貼士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古時稱「玄岳」、「太岳」,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聳立,24水環流,危岩奇洞深藏,白雲綠樹交映,蔚蔚壯觀。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經讚歎此山「玄岳出於五嶽之上」。
歷經滄桑的宮觀,依舊吸引著各國遊客
武當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垂直氣候明顯,氣溫隨海拔高度遞減,最佳旅遊時間是春秋兩季。全山分3層氣候區:高層即朝天宮至金頂,海拔1200-1600米,年平均氣溫8.5℃;中層即紫霄宮至朝天宮,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氣溫12℃;底層,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和武當山鎮等地,年平均氣溫則在15.9℃左右。除傳統節日外,本地的主要節慶有三月三、九月九廟會和一年一度的武當國際旅遊節。武當山鎮每年舉辦的武當武術交流活動,使武當山鎮成為中國著名的武術之鄉。武當武術與道教淵源極深,道士修鍊學道,往往伴以習武,武當武術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以柔克剛,後發制人,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在節日期間舉辦的旅遊風光圖片展、書畫展、根雕奇石展、武當文物展、旅遊產品展示會和經貿洽談等活動進一步展示了地方文化特色,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
到武當山,如果不吃一頓正宗的「道家齋飯」,真是一大遺憾。武當山特有的道家齋菜也頗具獨到之處,它取佛道兩家素菜烹飪的精髓,注重本色,口味鮮醇。武當道教齋飯原料來源主要是山生山長的植物果實,依靠山上腐敗的枝葉和其他自然肥料給足植物生長所需營養,諸如鹽干筍、鹿尾筍、九仙子、凍豆腐、核桃、板栗、獼猴桃、木耳、香菇、黃精等,油料一律選用植物油,寓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反樸歸真」於飲食起居。
武當山今日香火依然,那歷經滄桑的宮觀,悠揚的道家音樂,豐富的神話傳說,連同那些虔誠的香客,傳遞著古老的文化氣息。
推薦閱讀:
※雙喜|大運河、絲路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絕世帝王陵墓「一陵兩冢」 世界文化遺產鍾祥明顯陵
※聽北京|韓庚和您一起漫步長城(世界文化遺產音景作品之六)
※終於找齊了中國的28處世界文化遺產,愛她就帶上她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