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服飾郵票〗欣賞
〖中華傳統服飾郵票〗欣賞作者:52232958以中華服飾為主題,印製郵票1組,於民國74年8月1日即「第4屆亞洲服飾學術會議」開幕前2日發行。是項郵票所採用之圖案系承中華服飾學會理事長王宇清教授指導。
唐貴婦花冠披帛紗衫:唐貴人,男女多簪花,婦女尤甚。或以絹制而簪,名日「花冠」。「披帛」是任選狹長彩絲織物,披肩為飾,後世的彩帶舞,實導因於此。唐代婦女的服飾開放大膽,往往低肩露胸,有時輕紗一襲,尤有飄飄然臨風飛去之感。
宋宮女半袖衫裙佩(巾分):中國古代貴婦是以長袍為禮服。唐代宮庭女官的常服新制行上衣下裙,外加袖長只到肘彎的短外衣,名日「半袖」。於是蔚然成風。宋、明仍仿行。或又肩加「披帛」,腰系帶而帶末雙垂,中飾「玉器」,此更見其高貴輕盈。
元貴婦罟罟冠曳裾袍:貴婦高冠,此古代蒙古的習俗。貴婦長袍的後裾特長,掃地而行—同於中原,亦同於古代的歐洲,後隨小使,隨時捧持伺候。
明美婦褙子衫裙:唐代宮庭女官衫裙的風習,延及宋、明而形成普遍的常態。婦女往往外加長只到膝的風衣,其造形,自始中袖對襟,名曰「褙子」。亦頗見其高貴。第二組
殷商貴婦蠆尾黹純衣:據出土殷代遺物及古文獻顯示:殷代婦女發形,一般是盤髻在頂,多用笄。貴婦有「蠆(蠍)尾」型高髻,多施珠玉;衣有「黹純」(繡花緄邊),束帶;穿翹尖鞋。後世周秦而下直至宋明,凡禮服多須束帶緄邊,殷商已開先河。
戰國貴婦緄帶繞襟衣:周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樣發達,降至戰國時期尤甚。當時貴婦服飾多華麗;頂施盤髻;而盤髻之制,殷已有之。本圖案依據長沙楚墓出土物所作成:方領、右衽;繞襟、束帶、緄邊,皆當時傳統服飾。窄袖和雲文飾是楚文化的特色。
後漢皇后親蠶服、朝服:後漢服制較簡,皇后有兩服,1是祭服,2是親蠶和朝會兼用的蠶服,本圖是後者。其造形是:方領、右衽;上衣、下裳;衣青裳縹淺藍,分裁而又合縫為1,即所謂「深衣制」。「深衣」是男女、文武、貴賤通用的禮服之一。束帶、佩玉;盤髻,插步搖;衣、棠皆無文飾。「步搖」是在發笄的底端加飾垂珠,舉「步」行走時,垂珠自然「搖」動生姿,因名步搖。
魏晉貴婦蜚襳垂髾衣:魏晉婦女服飾漸多變化。晉人尚清談,婦女的生活也每解放不羈,多有影響及於服飾。當時婦女的華貴服飾之一是外加短罩裙,裙內施以多條長形上闊下尖2等邊三角形旗狀彩織(或綉)的飾物,鱗次櫛比,飄垂罩裙之下,其名日「髾」。又在兩側偏後各施1條長長的飄帶,名曰「襳」。兩者相映,飄飛隨之,至若起步因風,更有御鶴振羽、翻浪飛雲之貌。第三組
清初,婦女仍著明代服飾,依舊盤髻在漢婦衫裙頂,身服過膝長衫及長裙。此圖服飾華麗而端莊,自是貴婦之儀容。
滿清,以8色軍旗組轄滿籍及投附旗下旗婦旗裝之軍民,世俗因稱滿籍人為「旗人」,其婦人之所服,俗稱「旗裝」。本圖所示為袍上加缺襟「馬甲」,頭飾「大拉翅」,內橫「匾方」,加飾「花」及「流蘇」,而足登「花盆鞋」。亦貴婦之服飾。
民國建立後,都市婦女漸多著袍,而通滿式袍服 稱「旗袍」,蓋因此種袍領的造型,乃清初參酌古之「曲領」、「盤領」兩者複合設計而成的「圓領」,是乃新制,故稱「旗袍」。
民初通商大埠,婦女受新興電影明星的時裝裙襖 影響,多喜著「流行」新裝,民國10年前後,此種窄腰圓裾短襖,配以筒狀長裙,曾風行一時。前三組是女子服飾,後三組是男子服飾第四組
據今出土殷商的遺物玉雕、俑等顯示,高冠貴胄當時男性貴胄有高冠,上衣下裳,緄邊,束帶,垂韍。此乃歷代傳襲至宋、明高階禮服的淵源史證。
本圖是參照出土的戰國時代遺物所繪,華服王侯 其人:高髻,上衣下裳,綉文華麗,「黹純」,束帶;而形貌瑰偉。這是戰國前後當政王侯們的服飾景象之一。
史載:古之廷臣皆執「笏」。漢魏時代簪筆廷臣 的左右侍臣隨附「簪筆」。筆或與笏同置於紫囊,入朝隨身攜帶。晉制:三台、五省二品文官例簪「白筆」,其他王公皆不簪,加內侍乃簪。至此,簪筆只是作為高階廷臣身分的表徵。
本圖的冠上有線狀物自後向前曲下垂穗垂筆官宦 ,其狀奇特,此曲垂物,稱為「垂筆」,系南北朝時北魏高官服飾之一。原來是從漢魏的「簪筆」制度演進而為晉代的「簪白筆」,往後更進一步,就演變成為這種「垂筆」的制度。第五組
隋唐:「籠冠」,乃冠上之冠,制以漆紗籠冠曲領具服 ,興於北魏,隋唐繼之。「曲領」起於漢末魏初,附於朝服內襯的「單衣」領襟之前部,南北朝隋唐亦繼行。正七品以上文官之所服,皆其時代的特色。「具服」即「朝服」,蓋韍、佩、紛、綬等附飾皆一一「具」備。
「仆頭」起於北周。當其時,武事仆頭盤領衫袍 紛繁,冠制繁複不便。武帝特就一般巾幘改造雨作仆頭;文職展腳,武職交腳,君臣尊卑通用。此後歷代皆仿行。「盤領」衣仿自胡俗,第1紐扣施於右肩,右襟直線下降到底。或膝部施「襴」,是乃通制。腰束以「革呈」,內以革,外裹絲品,加飾玉片。起於曹魏,唐宋元明皆因襲為之。
「瓦楞帽」,金人元人所特有;制瓦楞帽辮線襖 以藤、蔑,或圓或方。「辮線襖」一名「腰綠襖」,盤領、窄袖,上下連身,下擺寬大而有密襇,腰際橫綴潤幅之「辮線」,因以為名。元代皇室儀衛人員之所服。頗便騎射馳聘。
「烏紗帽」,本唐宋後傳之展腳襆烏紗帽仙鶴補頭。兩腳形同蕉葉,乃五代人所變造,明人因之。明代創行「補」制,綴於百官的胸、背。因系另制而後附加,故名「補」。文官武官分別以鳥、獸文為飾,各有差等。本圖為仙鶴,蓋一品文官之服第六組
冬朝冠蟒袍:遠自虞舜時代,即以龍文用於官公服」飾的上衣。唐代開始有「龍袍」。元代臣僚只能用獨角4爪。明代因稱4爪龍衣為「蟒衣」,蟒袍自此始。清代襲用承傳。本圖為冬朝冠,袍型窄身削袖,滿施雲龍文,下擺飾以水文及條狀彩文,名曰「立水」。
清夏朝冠補服:本圖為清代臣僚朝祭的官服,內著蟒袍,外加「端罩」,其色青紫。前胸後背各加1塊綉文,名日「補」,文官用鳥類,武官用獸類。夏朝冠,制以竹絲或藤絲。冠頂分別為紅、藍、白、金---銅質鍍金4等。上項補制,始於明代,清代仿行。
清冬套衣公服:清代的蟒袍,或外加半長過膝的套衣,作為公服、朝服、祭服。套衣或青紫或近黑。冬季內加獸皮保暖,邊緣溢露獸毛,俗稱「出鋒」。冠頂後系孔雀翎,名日「花翎」。
清便帽缺襟袍:清代官員多以「瓜皮帽」為便服。此帽創於明洪武朝,王子之所服,後官、民漸普用,清人仿行。清代的袍、掛、背心,以大襟(右衽)者為常服,馬掛對襟者為禮服。或有就大襟之右下端截去1小塊,以紐扣使與內小襟相連,名日「缺襟」。
推薦閱讀:
※國內寵物服飾設計風格一覽
※【服飾百科】服裝的洗滌(中)
※斐樂高圓圓同款是哪個系類?
※服飾術語 鞋篇--鞋 3
※清朝服飾,華美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