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了現代醫學理論的「中醫調經方」

導讀:羅元愷先生師承家傳,學醫行醫60餘年,一生博覽群書,醫術精湛,尤其擅治婦科疾病。今日為大家獻上羅先生治療月經病的常用方劑及其加減原理,望有助於臨床。

01

左 歸 飲

《景岳全書》

熟地6~60克,山萸肉6克,茯苓4.5克,枸杞子6克,炙甘草3克,懷山藥6克(分量按原方換算為克,下同)

原加減法:肺熱而燥者加麥冬6克,血滯加丹皮6克,骨熱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6克,血熱妄動者加生地9克,陰虛而燥者加當歸6克。

按:本方原非婦科專用,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凡需滋養肝腎者均可用之。

月經後血海相對空虛,陰精開始滋長,宜以滋陰養血為主,可於原方加當歸、白芍,使胞脈逐漸充盛。

此期卵泡漸長,子宮內膜漸次充血增生,本方可助長之。

至排卵期陰極陽生,宜適當加入溫陽之品,如淫羊藿、紫河車或少量附子,以助排卵。

亦有人主張稍佐活血化瘀之桃仁,以促進卵子順利排出,對多囊性卵巢患者較為適宜。

方葯之運用與加減化裁,應根據其病、證、體質以決定。

02

右 歸 飲

《景岳全書》

熟地6~60克,附子3~9克,山萸肉6克,枸杞子6克,炙甘草3克,炒山藥6克,杜仲6克,肉桂3~6克

原加減法:如氣虛血脫,或厥或昏或汗或暈或虛狂或短氣者,必大加人蔘、白朮,隨宜用之;

如火衰不能生土,為嘔噦吞酸者,加炮乾薑6~9克;

如陽衰中寒泄瀉腹痛,加人蔘、肉豆蔻,隨宜用之;

如小腹多痛者,加吳茱萸1.5~2克;

如淋帶不止,加補骨脂3克;

如血少、血滯腰膝酸痛者,加當歸6~9克。

按:右歸飲即在左歸飲之基礎上加入溫陽之附、桂,作為陰陽雙補之劑。

如腎氣虛、腎陽不振而無排卵者,可於排卵前期用本方促其排卵。

現代研究資料證實附子、熟地二葯合用具有促排卵之功效,附子用6~9克,熟地黃用20克左右。

對於腎陽虛衰者,右歸飲促排卵作用較好。藥物加減和用量,應按體質情況隨宜運用。

03

歸 腎 丸

《景岳全書》

熟地250克,山萸肉125克,茯苓125克,枸杞子125克,懷山藥125克,當歸95克,炒杜仲125克,菟絲子125克

製法和服法:煉蜜同熟地膏為小丸。每服100丸,飢時滾水或淡鹽水送下。

按:此為平補陰陽之劑。景岳謂本方為「左歸、右歸二丸之次者也」。

排卵期後,宜陰陽氣血俱補,本方加入党參 190克則更佳。排卵後,黃體形成,其分泌正常,則受精卵易於著床。

菟絲子、枸杞子、懷山藥等均有促進黃體的作用,輔之以當歸、党參補益氣血之品,若已受孕,既可鞏固胎元,否則亦可促使月經按期來潮。

對滋益月經之源,大有裨益,卻無催經犯胎之弊。

04

定 經 湯

《傅青主女科》

菟絲子30克(炒),當歸30克(酒洗),白芍30克(炒),熟地15克(九蒸),懷山藥15克(炒),茯苓9克,柴胡1.5克,芥穗6克(炒黑)

按:本方以滋養肝腎為主,佐以扶脾,以治肝腎脾失調之月經先後無定期者。

方中重用菟絲子、當歸、白芍、熟地以滋腎養血和肝,佐以懷山藥、茯苓扶脾,少用柴胡、荊芥以宣洩肝氣。

傅氏在方後指出:「此方舒肝腎之氣,非通經之葯也;補肝腎之氣,非利水之品也。肝腎之氣舒而精通,肝腎之精旺而水利,不治之治,正妙於治也」。

余曾以此方製成丸劑,用治肝腎虧損之月經失調,眼眶黯黑,面部有黑斑,舌淡少苔,脈沉細之月經後期、先後無定期、量少者,效果尤顯。因精血充足,自然水到渠成,經水則可及時來潮。

05

溫 經 湯

《金匱要略》

吳茱萸9克,當歸、芍藥、川芎各6克,人蔘、桂枝、阿膠、丹皮、生薑、甘草各6克,半夏10克,麥冬20克

按:本方為溫經散寒、養血調經之祖方。適用於血虛內寒之月經不調、痛經等。

方中以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當歸、芍藥、川芎、阿膠、麥冬養血,丹皮活血,人蔘、甘草、生薑、半夏益氣和胃。

血得溫則行,陽生則陰長,合用具有溫經散寒養血調經之效。常用於月經不調之偏於沖任虛寒者。

06

四 物 湯

《和劑局方》

當歸(酒浸炒)、川芎、白芍、熟地(酒灑蒸)各等份

製法和服法:為粗末。每服9克,水煎,食前服。

按:本方補血調經,用治沖任虛損,血虛血滯之月經不調、臍腹疼痛及產後虛損等。《婦人大全良方》列為通用方。

蓋婦女以血為主,經、孕、產、乳均以血為用。《內經》謂:「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

這是相對比較而言,因婦女有月經、妊娠、分娩,均可耗血(妊娠期母血下注胞宮以養胎),故每感血之不足,並非婦女無氣虛證候。

方中熟地滋腎養血益陰,當歸補血調經而作用於胞宮,白芍和血調肝,川芎溫經活血,並可制熟地之滋膩。

四物配合,補而不滯,溫而不燥,使營血充沛旺盛,周流暢利,虛損可復。

尤以月經過少、行而不暢、延期不來者為佳。

後世醫家以此方化裁者甚多,如用治瘀阻之痛經或閉經的桃紅四物湯;治氣血虛損之聖愈湯;治血虛崩漏的膠艾四物湯;治宮寒不孕和月經不調的艾附暖宮丸。

類此者不勝枚舉,故為婦科最常用之基礎方。

07

逍 遙 散

《和劑局方》

柴胡、白芍、當歸、白朮、茯苓各30克,炙甘草15克

製法和服法:為粗末。每服6克,加煨姜1塊,薄荷少許,水煎,不拘時服。

按:本方以舒肝解郁養血為主,兼以健脾,為婦科常用之調經方,用治經前乳房作脹,月經先後不定及脅腹脹痛等。

若肝鬱化火,煩躁易怒,口苦唇燥,舌邊紅赤,舌苔薄黃者,加丹皮、梔子,名丹梔逍遙散,以清熱調經,引導三焦之火下行,治肝氣橫逆、上行以致經行吐衄或經行頭痛等疾。

若因血熱而致月經過多者,宜去丹皮,梔子改用梔子炭,再加茜根、地榆等以涼血止血。

若經前乳房脹痛明顯者,於原方加鬱金、青皮、橘核以加強行氣解郁。

若兼有乳核者,再加牡蠣、海藻、薏苡仁、海浮石等以軟堅散結。

若經行腹痛而血塊較多者,原方加桃仁、烏葯、五靈脂、蒲黃、延胡索等以活血化瘀止痛。

本方加地黃,名黑逍遙散,治肝氣鬱結而腎陰虛者,以增強養血之功。

08

舉 元 煎

《景岳全書》

人蔘、炙黃芪各9~15克,炙甘草3~6克,炒白朮3~6克,炒升麻1.5~2克

原服法及加減: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兼陽氣虛寒者,桂、附、乾薑隨宜佐用。如兼滑脫者,加烏梅2個或文蛤粉2~2.5克。

本方原文謂「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有不利於歸、熟(地)等劑,但宜補氣者,以此主之」。

按:血崩及月經過多,歸、芎之辛溫是不宜的,熟地則稍嫌滋膩,陽氣虛陷者,則恐其更滯礙陽氣,均非所宜。

本方分量,除人蔘以外,均可增大用量,若用党參,亦可用至30~45克,否則會感藥力不足。

婦女月經之調與不調,反映其身體是否健康。月經失調,與下丘腦、垂體、卵巢功能有直接關係,不僅限於子宮之功能也。

月經不正常者,往往是不能按期排卵的反映,因而與不孕症也有密切關係,古人有「經調然後子嗣」之言。

上列各方,是調經之常用者,若能熟練掌握,靈活化裁,對月經不調的治療,思過半矣。

註:本文選摘自《臨床中醫家羅元愷》,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備份]中醫上講的脾虛是不是就是某些器官的血供差了?
中醫——葯膳養生
中醫五行治療
【中醫推拿】認識肩周炎
中醫新觀念:與癌「和平共處」

TAG:醫學 | 中醫 | 現代醫學 | 理論 | 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