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諸病從肝辨治--讀書有得

近日讀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系列叢書,其中對《陳良夫專輯》頗有體會。陳良夫,名士楷,號靜庵,(1868~1920)。世居魏塘(今嘉善縣),清代光緒十三年中秀才,後棄儒業醫,師從名醫吳樹人,傳授希白、雲峰之書,後輯成《延陵醫案》。業成之後,懸壺城中,以善治時病、肝病及疑難雜症而得譽,醫名遠震,嘉興、平湖、金山、上海等地,行醫三十餘年,門人孫鳳翔、徐石年、陳昌年等隨診記實而成《穎川醫案》十二冊,後再由其子陳可南整理,部份醫案秦伯未先生曾選入《清代名醫醫案精華》。陳氏弟子先後達三十餘人,遍及上海、平湖、嘉興、嘉善等地,其學術思想一直影響浙北醫家。

論肝病

肝為風木之臟,主藏血而司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郁怒則傷肝,肝氣鬱滯則化火生風。郁則為肝氣,發則為肝火,盛則年為肝風,三者同出異名。故肝同雖多,氣、火、風三者已。夫肝氣、肝火、肝風三者皆從厥陰而來,而阻滯於內都屬氣;沖擾於上都屬火、若升及頭巔則為風陽。諸經之病,脹滿而已,惟肝能作痛。郁不離肝,痛亦不離肝。攻沖於胸腹者多屬氣,升浮於頭面者都是火,頭眩耳鳴、筋脈抽惕皆風陽竄擾之徵。氣鬱火升、風陽內動,或走竄經脈而為肉瞤筋惕;或沖擾少陰而為心悸少寐;甚或氣鬱於內,為噯為為矢;火升及巔,為眩為暈。

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肝旺太過,肝亦自傷。所謂旺者,氣與火也;所謂傷者,陰與液也。肝氣有餘,即是肝火,氣火上逆,耗精傷血,肝血失養,肝陰亦虧。肝主一身之筋,為風木之臟,賴血液以養之,血虛則筋失所養而火與相逼而來。血為陰屬,所以奉養百脈者也。心主血而不能藏,夜則復歸於肝;肝藏血而不能主,晝則聽命於心。心肝失養,君相之火,亦易化風浮越,火盛則生風,血虛亦生風,所以風陽因此而翔越矣。

肝與腎為子母之臟。肝賴腎水以涵之,腎水內虧則肝木失於灌溉。於是肝氣動而肝火浮矣。所以腎陰不足,風陽亦易於上越。

肝屬木,與土為仇。厥陰之脈,挾胃而貫膈。胃居中脘,性喜和降。若肝經氣火沖擾陽明,胃氣勢必失降而為噯為嘔、為脹為痛,即肝升太過,胃降不及之候,宜和中抑木治之。胃主受納,而轉運之權惟脾經操之。脾弱則木從而侮之,脘腹易於脹悶,或少腹作痛,便薄隨之,宜運中泄木治之。

與脾土的關係十人密切,同屬中焦,經絡相關,運化有賴升降與疏泄,太過與不及均影響運化轉輸功能。

肝病亟宜舒暢情懷,葯始有濟。肝氣宜疏,肝火宜清,此一定之理也。肝宜平,亦宜養,肝氣上逆者主乎平,肝陰不足者法當養,實火者平其氣以降其火;虛火者,欲平其火,當養其陰。肝陽宜潛,肝風宜熄,惟治郁之法,古人以逍遙散為主主,若施於肝陰素弱之體,究非所宜,只可施於肝陰充旺之體,素體陰弱而陽浮,只得宗其旨,不宗其方,此亦臨證者所宜注意也。

體會一、臨床癥狀多樣性:

肝因其所處位置和功能,在人體諸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現代臨床上諸多癥狀關乎於肝:最為常見的消化系癥狀如:噯氣嘔吐、中脘脹痛、脘腹脹悶、少腹作痛、大便溏薄等也與肝有相當關聯。高血壓相類的臨床癥狀:如頭暈目眩、耳鳴則是肝火上升及巔所致;患者自覺癥狀如筋脈抽惕、肉瞤、麻木、蟻走感等癥狀,也歸屬於肝風;情志癥狀:如憂思郁怒,心情不暢,兩脅脹痛,更與肝氣阻滯於內所致。

體會二、病性病機有區別:

肝風之病機是由血虛而令心肝之臟失養,導致化風浮越;而肝火過旺生風則也傷陰傷血生風;而肝腎之關係是水與木的關係,腎水充足,肝木得涵,腎水不充,水不涵木,肝陽始亢。臨床上有遇中年之後,情緒波動為多,初不一定有高血壓表現,但常遇事激動,凡事耿耿於懷,除了更年期婦女見多此類癥狀外,不少中年男性也常有此症,按說四十不惑,但卻常在此惑而又惑,詳析原因,當是中年之後,腎水充盈度有所下降,水不涵木,而令肝陽上揚,易怒動火。久則先是血壓上升,再久傷血傷陰,生風者不在少數。如肢體麻木、眩暈、甚至出現中風(腦梗塞)。可見,不少老年之高血壓、中風等病,其起因當是緣於中年之期腎水不足肝陽漸亢而起的。

體會三、治則治法需謹慎:

治法方面,治肝之法,總宜平宜養。

所謂平者,平氣,平熄肝風,平肝潛陽,針對實火;高血壓表現為眩暈、烘熱、煩躁、易怒、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者,當先平熄肝風,選擇鎮肝熄湯之類,葯以鉤藤、白蒺藜、珍珠母、龍骨、牡蠣、赭石等。

所謂養者,養陰柔肝,針對虛火而言,如同樣高血壓表現為眩暈、耳鳴、口乾、心悸、少寐、五心煩熱,治之「欲潛其陽,先充其陰」「欲熄其風,先養其血」之法,以生地、阿膠、杞子、白芍、潼蒺藜、稍加重鎮類葯如石決明為治。

而對於肝鬱,則宜疏宜解,注意宗旨慎方,當詳辨症而施治,如對於陰虛而郁之人,逍遙散並不十分適宜,在以鬱金、佛手、青皮之疏肝之後當投熟地、女貞子、杞子、白芍等滋養肝腎以固下虛之本。

推薦閱讀:

過去15年美國10所頂尖大學學生的必讀書目!
我愛讀書
文化,從閱讀開始(讀書管見)
【精彩回放】認識一部偉大佛經《金剛經》?(第35期總裁讀書會線上沙龍)

TAG: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