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論:近七成父母陪伴孩子「心不在焉」說明啥?
時下,很多家長雖然看似陪著孩子,但卻總是情不自禁地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遊戲。在記者的隨機採訪中,大部分家長都坦言,回到家後雖然和孩子在一起,但卻幾乎手機或平板電腦不離手,每隔幾分鐘就想刷新一下朋友圈。「吃飯時,我們總忍不住看手機刷新聞或看視頻,有幾次惹怒了女兒,她一下把手機搶過去,說要麼你們不再看手機,要麼允許我也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看動畫片」,王女士不好意思地承認,5歲的女兒常常抱怨說,爸爸媽媽光顧著看手機、玩電腦,不陪她。(1月12日《新京報》)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用心陪伴。可當下的問題是,家長要麼因為養家糊口的需要,不得不把養育子女的重任推給老一輩;要麼即便有時間、有條件陪孩子的家長也往往由於意識不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而「身」陪「心」不陪,或者是只陪讀而忽略孩子情感需要。心不在焉的結果小則直接造成親子衝突,大則對孩子身心發展造成諸多負面影響。最近因吸毒而被刑拘的房祖名在一封道歉信中指責其父成龍「對其關心不夠」不就很能說明問題嗎?
據《2014國民家庭親子關係報告》顯示,我國家庭親子關係存在7大主要問題,其中一項就是「年輕父母,失陪不失趣」。該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17.8%的父母在與孩子共處時常看手機,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這兩類加起來就有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時看手機,手機等移動電子設備已開始搶奪親子時間。
當然,孩子失陪不能只是怪罪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其背後反映的是為人父母者潛意識中並沒有把用心陪伴孩子真正當回事,並沒有把孩子的成長真正當成自己的「天職」,結果表現出來的既是有意無意對孩子的「忽略」。可怕的是,當父母做這些事情時,卻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
有教育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父母在陪伴孩子時玩手機其實是一種「冷暴力」,是對孩子感情上的冷漠,給孩子造成的感覺是,在父母眼中,自己沒有手機重要。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孩子的情感無處訴說,只好效仿父母的做法,要麼也開始熱衷低頭看手機,要麼另尋他路。等到惡果釀就,再後悔往往晚矣!殊不知,孩子的行為卻正是父母自己不經意的動作釀下的「苦果」。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事實上,父母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不僅在孩子學校教育開始之前,孩子所掌握的知識幾乎都是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習得的,即便是進入學校的大門之後,孩子的情感發育、與人相處的能力、待人接物的態度也需要父母的引導和陪護。總之,在孩子整個生命成長的歷程中,父母都不該缺席和失位,那種寄希望於把孩子交給學校一勞永逸的想法和做法,既是一種失責,也是錯失了和孩子互相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近7成家長對陪伴孩子「心不在焉」反映了當下父母對自身職責認識不夠和對孩子成長重視不夠的「冰山一角」,從中可以窺探當下孩子成長途中父母缺失或錯位的嚴重程度。如何改變這一局面,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很值得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學校乃至我們的社會值得深思。
推薦閱讀:
※上個好幼兒園會有多焦慮?2歲的孩子都開始脫髮了!
※模範老爸貝克漢姆:最好的家教是父母恩愛
※如何孝順父母?
※媽媽專制,本人十分反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