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中的寫作思想觀及其啟示
《文心》是葉聖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合作完成的一部語文教育的經典之作。作品於1933年1月1日開始在《中學生》雜誌上發表,每期兩篇,至1934年6月1日連載結束,共32篇。1934年6月,開明書店出版單行本,1983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再版。《文心》是「用故事的體裁來寫關於國文的全體知識」[1];正像單行本的副標題所標明的,是部關於閱讀與寫作知識的「讀寫的故事」。關於「寫」的方面,《文心》體現出了其寫作教學的精髓——生活寫作思想觀。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4888656.htm 按一般寫作教學邏輯順序,首先要解決三個問題:即為什麼寫、寫什麼和怎麼寫。[2]與這種寫作教學原理一致,《文心》體現出的生活寫作思想可以概述為:為生活寫、寫生活、養成生活寫作的習慣。 一、為生活而寫 為什麼要寫作?寫作幹什麼?這是寫作教學第一個要解決的根本問題,關乎寫作的目的與意義。《文心》明確指出:為生活而寫。 1.為生活的需要寫 寫作是生活的需要,是一種生活技能,每個學生都必須學好。「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作文同吃飯、說話、做工一樣,是生活中間缺少不來的事情」[3];「寫作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並不是隨便玩玩的一種遊戲。這一層很關重要,必須認清」[4]。認清了寫作與生活的這種密切關係,就能夠認識寫作是為了生活,是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2.為生活的改進、生活的自我實現寫 「學校里所以分設各種科目原為著教學的便利起見,最終的目的還在於整個生活的改進。這一點必須認識得清楚;否則將陷於錯誤,認為為有國文科目而學習國文,為有算學科目而學習算學。這樣,學習各科豈不等於無益費精神的傻舉動嗎?」[5]學習語文等學科的目的是為了生活的改進,同樣,這也是寫作的目的,即為了生活的改進,為了生活的自我實現。 學生學習寫作,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考試只是眼前的暫時過程。「會考到底不是什麼緊要的事,只要應付得過去,能夠及格,這就好了。緊要的還在於學習了各種科目,是否真能充實你們自己,是否隨時地可以受用。這是成功與失敗的標準。」[6]學習寫作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生活的改進和自我實現。生活的改進並不僅是指物質方面,而是指通過寫作,記錄自己,抒發自己,展示自己,在寫作中獲得自我的實現。 二、寫自己的生活 1.以生活為源 學生總感到無東西可寫,一談到寫作就愁眉苦臉。究其原因,是學生寫作的泉源沒有挖開。一旦挖開源泉,寫作就如汩汩的清泉,源源不斷。這個寫作的源泉,就是生活。葉老說,寫作的源頭「就是我們的充實的生活」[7];「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們也正是作文的源頭」[8]。 著名散文家沈從文先生回憶起童年生活時曾這樣寫道:「各處去看,各處去聽,還各處去嗅聞,死蛇的氣味,腐草的氣味,屠戶身上的氣味,燒碗處土窯被雨以後放出的氣味,要我說來雖當時無法用言語去形容,要我辨別卻十分容易。」[9]沈先生的散文名著《湘行散記》就是對他在家鄉湘西成長過程中人、事的精彩記錄。余秋雨在《舊屋與旗袍》中回憶起童年時代替母親為全村人寫信、計工分、算賬,小小年紀就體驗了許多的人和事,後來到上海上中學參加作文競賽,寫的全是鄉下的那些事——引得常年在上海工作有強烈上海優越感的父親十分不理解:難道上海就沒什麼可寫的?[10] 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2.充實生活 要使生活成為寫作的不竭源泉,就得充實生活。「充實生活的涵義,應是閱歷得廣,明白得多,有發現的能力,有推斷的方法,情性豐厚,興趣饒富,內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11] 充實生活首先要體驗生活、豐富經驗。應該有意識地廣泛接觸外物,常常保持一種觀察的態度。由多所觀察,方能達到多所經驗。其次要培養情感。葉老說,「情感與經驗有密切的關係。它能引起種種機會,使我們留意觀察,設法試證,以獲得經驗;它又在前面誘導著,使我們勇往直前,全心傾注,去享用經驗。……我們所以要希求充實的生活,而充實的生活的所以可貴,淺明地說,也就只為我們有情感」[12];「生活永遠涵濡於情感之中,就覺得這生活永遠是充實的」[13]。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葉老是把情感作為生活的動力;要培養情感,就是要熱愛生活。一句話,充實生活,就是要親身地、自由地、廣泛地接觸生活,做一個「敏感」的、熱愛生活的人。 3.閱讀生活 學生受年齡和生活閱歷的局限,直接的生活經驗可能有限。而閱讀生活,這一間接的體驗,能很好地豐富生活見識,開闊視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首先,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會有豐富的見識和積累,厚積才能薄發。《文心》中《小小的書櫃》等篇目就談到學生要多讀書。其次,讀寫結合,讀可以促進寫。「讀書要精細,才能寫得出讀書筆記,反過來說,試寫讀書筆記,也就是使讀書不苟且的一種方法。」[14] 三、養成生活寫作的好習慣 怎麼寫涉及的是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文心》給我們有益啟示:那就是養成生活寫作的良好習慣。 1.生活的觸發 觸發即感悟,「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15]。這是讀書、寫作最重要的功夫,「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16]。《文心》中的《語彙與語感》就用一個中學生的切身體會對生活的觸發給出的最佳注釋。杜振宇同學家裡窮,沒有幾件衣服好換,一次到親戚家做客衣服穿得不合適,由此想到文章中的用詞。「『富人四季穿衣,窮人衣穿四季』,衣服可以比喻辭類,什麼時地該著什麼衣服,和文字中什麼意思該用什麼辭,情形相似……我們在衣服上或可甘心做窮人,在辭類上卻不妨是富人。」[17]多麼形象,這就是觸發,由生活中的穿衣而感悟到了文章中的用詞。 寫作亦是如此,動機是由生活觸發的。生活中的一些事、人、景,觸動敏感的心,產生情感衝動,然後才有寫作的想法。正所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的「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 學生的寫作,往往是命題的時候多,這是一種違背生活觸發的寫作形式。《文心》中的《題目與內容》就談到了這一情況。講題目與內容的關係是先有內容——在生活的觸發下產生的,後才有題目。「我們把所要寫的東西叫作『內容』,把標舉全篇的名稱叫作『題目』,依自然的順序,一定先有內容,後有題目」[18],但是,學生在寫作的時候,一般是先有題目再有內容,這是一種顛倒。「練習的人應該知道作文不是遇見了題目,隨便花言巧語幾句,就算對付過去了的事情。更應該知道在實際應用上,一篇文字的題目往往是完篇之後才取定的;題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於稱說,並沒什麼了不起的關係。這些見解很關重要。懂得這些,作文才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不懂得這些,作文終於是玩意兒、文字把戲罷了。」[19] 2.習作的重要性 《文心》講文章的創作可以分為三類:習作、應用之作、創作。「習作只是法則與手腕的練習;應用之作只是對付他人和事務的東西;創作才是發揮自己天分的真成績」[20],「三者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習作,習作是練習手腕的基本功夫。要習作有了相當的程度,才能談得到應用,才能談得到創作」[21]。在三類寫作中,《文心》認為習作最為重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出現了習作的提法,把第二學段(3~4年級)和第三學段(5~6年級)的書面語表達稱為「習作」,而把第四學段(7~9年級)的稱為「寫作」。有學者認為這種提法存在弊端,建議「語文新課標中還是統一用『寫作』這個概念比較好,因為它約定俗成地指向書面語的創製與表現,有利於改變『寫』的教學的虛假性,使教學與實踐歸於同一」[22]。把「習作」等提法統一規範為「寫作」,這一觀點值得借鑒,但完全否認「習作」的價值,也有不妥之處。習作強調的是「習」,是學生的練習。《文心》強調習作是「法則與手腕」的練習,是基本功。在基本功練好之後,才能談得到應用與創作。而且,語文教學中的寫作,不是以培養作家為主要目的,而是培養學生的一般書面表達能力,使寫作成為日常生活的一種基本技能。另外,習作與寫作同樣含有創作的成分,只是程度的差別而已;習作運用生活寫作的思想進行,也能成為真實的寫作,不一定是「虛假的」「偽寫作」行為。因此,強調習作的重要性,是有必要的。這一理念注重學生養成寫作的習慣,受到生活的觸發,一有想法就要隨時寫下來。開始寫的時候不必提出太高的要求,只求養成寫的習慣,在這種積累和練好「手腕」之後,才談得到更高要求的「應用」與「創作」。 3.文章的修改 修改是個老話題,也從側面反映出修改存在的問題。教師批改學生文章最理想的方法可能是當面批改,葉老說,「最好的辦法是在動筆改的時候,叫學生站在旁邊,與他商量,共同想辦法該怎麼改」[23]。當然,這樣做也有一個大難題,那就是教師的工作量太大了,「即使不吃飯不睡覺,時間來得及嗎」[24]。因此,當面批改的目的應是向學生示範、引導如何自己修改文章。生活寫作特別注重學生養成自己修改文章的習慣。 (1)讀。葉老說,「寫完一篇東西,念幾篇,對修改大有好處」[25];「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頭說說看。也可以不出聲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說。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會發現」[26]。通過念、讀,學生會發現添字或是漏字的、句子不通的、標點符號沒寫或是用錯的,等等。總之,通過讀,一般的修改問題都能發現。 魯迅先生也有同感,文章「做完之後,總要看兩遍,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27]。自己修改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要「讀」得順口。 (2)修改文字、語言、思想。文章是思想、語言、文字三位一體的,文章的修改不僅僅是文字的增刪而已,而應是由文字到語言再到思想。葉老說,「修改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從表面看,自然是檢查寫下來的文字」,「但是文字是語言的記錄,……因此,需要檢查的,其實是語言」,「怎樣的語言才妥當,怎樣的語言就不妥當呢?這要看有沒有充分地確切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可以叫思想)……這樣尋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見需要檢查的,其實是意思」。[28] (3)總結歸納語病。文章的毛病好像不可窮舉,但細細歸納起來,常見的毛病很有限。《文心》中有兩篇專門談到這一點。一篇是《文章病院》,總結歸納了文章最普遍的三種毛病:用詞、用語不適當,意義的缺略和累贅,意義不連貫、欠照應。另一篇是《推敲》,歸納了用詞的準確恰當、句子的簡練、段與段的承接、敘述的先後次序、句子表達意思的清楚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就是文章修改時通常需要注意的地方,通過總結歸納,學生修改時就能做到心中有數。 (4)以錯為鑒。「『知道如此如彼是病,即不如此不如彼是健康,是正常。』我們以後大家當心,不要犯那幾類毛病;那麼,寫下來的一定是健康的、正常的文字了」[29];「我們從他們的失敗上,正可以找到成功的路徑」[30]。這就是以錯為鑒,通過修改,在以後的寫作中不再犯類似的毛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這與當年葉聖陶的《文心》在寫作教學方面提出的生活寫作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綜上,《文心》為我們展示了生活寫作的全過程:為生活寫、寫生活、養成生活寫作的習慣,這種生活寫作思想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參考文獻 [1]陳望道.《文心》序[A].葉聖陶,夏丏尊.文心[M].北京:三聯書店,2008:11. [2]李海林.語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論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75. [3][4][5][6][14][15][16][17][18][19][20][21][29][30]葉聖陶,夏丏尊.文心[M].北京:三聯書店,2008:20,21,322,320,248,111,111,161,21,21,286,289,73,79. [7][8][11][12][13]葉聖陶.作文論[A].劉國正主編.葉聖陶教育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00,301,300,303,304. [9]沈從文.大山裡的人生[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15. [10]余秋雨.借我一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205. [22]潘新和.「寫話」「習作」與「寫作」辨正[J].語文建設,2002,(2). [23][24]葉聖陶.改文[A].葉至善等.葉聖陶集·第15卷[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113. [25][26][28]葉聖陶.和教師談寫作[A].葉至善等.葉聖陶集·第15卷[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163,164,162. [27]魯迅.我怎麼做起小說來[A].魯迅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08.
推薦閱讀:
※《優陂夷墮舍迦經》的思想要義
※用多維動態博弈思想進行項目協調 讀後
※如果傳統文化復興(在這裡僅討論儒家,謝謝),誰的思想會更受到推崇?王陽明還是朱熹?二者有何區別?
※著力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凝聚思想共識
※淺談我國的重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