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養》
當前位置: 網路教學綜合平台> 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
|
《思想道德修養》 緒 論 「思想道德修養」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據專科學生成長的基本規律,綜合運用相關的學科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的一門課程。 「思想道德修養」課的主要任務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以德治國」的思想,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大學生進行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本內容是: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審美等素質的培養及學習成才、擇業等方面的修養。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意義: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沿著正確的道路修身成才;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方針,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正確掌握思想道德修養的理論和方法,加強自我修養。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本方法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把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結合起來,做到知行統一;將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繼承中國革命傳統道德相結合;重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防止死記硬背和形式主義。 一、大學階段是人生髮展的新曆程 1.把握大學生活的新特點 大學學習階段是青年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是確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是走向社會的準備階段,是人生髮展的新曆程。 大學階段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由家庭為依託改變為獨立地參與學校的集體生活;學習特點發生變化,由一般的簡單記憶和反覆訓練轉變為專業性的系統學習和獨立思考;人際交往環境發生變化,由原來狹窄的人際交往轉變為新的更為廣泛的人際交往;對大學生活的認識發生變化,由對大學的美好想像轉變為單調緊張的現實生活。認識和把握這些變化,才能順利度過大學生活。 2.確立發展的新目標 一個成功的大學生的首要條件是將個人的奮鬥與祖國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統一起來;根本條件是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儘快確立自己發展的新目標,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全面素質包括合格的政治素質、科學的思想素質、良好的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素質、較強的工作能力素質。要根據自身的實際和現實可能性,制定全面素質提升的新的發展目標,才能成為成功的大學生。 3.積極把握人生新曆程的主動權 要積極把握人生新曆程的主動權,自覺地及時地確立新的發展目標;正視自我,正視現實,加強意志磨練,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的生活;在學習生活的實踐中加強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參加營造新的班集體的活動。
二、自覺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 1.心理素質及大學生的心理特徵 心理素質主要是指人在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品質。它是通過人的情緒、氣質、意志和態度表現出採的一種淺層次的社會意識。在本質上,它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種具體反映。 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期的發展過程中,正處於智力、求知慾和創造力發展的高峰。他們的心理特徵,既有趨向成熟和穩定的積極的一面,又存在著矛盾和衝突的消極的一面。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應是處於一種持續、高效而滿意的心理狀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正確的自我意識、健全的統一人格、開朗而輕鬆的心境、堅強的意志、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諧的人際關係、積極的學習和生活態度等。 大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關係到學習生活的正常進行,關係到社會化的進程和自身潛能的發揮,關係到人才培養的成敗。 2.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矛盾與衝突 當今大學生常見心理矛盾主要表現為一般心理失衡、常見心理障礙和主要精神疾病三個層次:表現形式主要有:自卑心理、孤獨心理、焦慮心理和苦悶心理四個類型。這主要是由大學生面臨的獨立性與依賴性、理想與現實、尋求理解與心理閉鎖、性生理髮展提前與性心理發展滯後等矛盾所造成的。 大學生心理異常產生的原因主要有生理遺傳因素、客觀環境因素及主觀個體因素。大學生產生上述心理矛盾與衝突是正常的現象,是他們在走向成熟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 3.心理健康調適的主要途徑
大學生要預防心理疾病,矯正不良心理,增進心理健康,主要通過以下四個途徑:學習心理健康的常識;塑造高尚的個性品質;掌握心理調適的具體方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加強審美素質的培養 1.審美概述 馬克思主義認為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和確證。人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展開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的特性以及具體表現這一特性的人的才能、智慧、情感等本質力量,通過社會實踐在人類的實踐對象和創造物上體現出來,這就是美的本質。形象性和感染性是美的兩個最顯著特徵。 審美,就是人對美的事物的欣賞、評價、追求和創造的活動。審美活動是一種認識和創造的統一。審美標準是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用來判斷對象美醜的準繩。審美在大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審美活動已成為當代大學生重要的精神生活內容。審美能夠啟迪人們對真理的追求,開發思維與培養想像力和創造欲,凈化人的靈魂,培養高尚情操。 2.培養大學生的審美素質 審美觀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對客體的審美價值的總的評價和看法。正確的審美觀是指導個體科學進行審美活動的先決條件和價值導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要堅持「真」、「善」、「美」的統—,創造美和享受美的統一,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 大學生審美活動具有明顯特點:對生活環境中美的事物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和創造美的熱情。其審美活動呈現出一定的群體特徵,如浪漫、多樣和易變。 大學生提高審美素質的途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加強審美理論的學習,二是積極開展審美 的實踐活動。
3.努力塑造大學生美的形象 充滿青春朝氣是大學生突出的精神風貌。這主要體現在形體、姿態和表情上。大學生的典型風貌特點是:熱愛鍛煉,活潑開朗,熱情自信,時刻表 現出自己充滿青春朝氣的形象。 增強修養風度美。修養風度是一個人德識才學諸方面素質在行為上的外化,是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風采和氣度。大學生的修養風度美主要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儀錶神態、言談舉止以及在待人接物中良好的素養。 塑造人格心靈美。塑造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靈,也是加強大學生審美修養的主要任務,這一任務需要長期不斷地堅持完成。 四、正確處理人際交往、友誼與愛情 1.人際交往與人際關係 人際交往是人們為了某種需要而運用各種方式進行的互動過程。人際關係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由人的個性進行調節所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大學生身心健康和集體主義思想的形成,為大學生成才創造條件。 大學生要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把握成功交往的原則與技巧,創造良好關係的條件與氛圍,善於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係。 2.友誼的獲得與培育
友誼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而形成的一種美好親密的情誼。共同的理想、志向、追求,是真摯友誼的基礎,共同的興趣愛好是聯結友誼的重要因素。友情是人類特有的感情,是鼓舞人進取、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友誼的必要條件是人際關係中的誠實交往和熱心奉獻。 大學生在交往的過程中,只有增強友誼意識,加強個人修養,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 3.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愛情是男女之間基於共同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而在各自內心形成的最真摯的仰慕,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最強烈、持久、穩定和專一的感情。愛情觀是人們對愛情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態度。 大學生在讀期間要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擺正愛情的位置。正確處理戀愛挫折和失戀問題。 五、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1.人生觀與人的本質 人生是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生命活動的歷程。人生觀則是人們對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它涉及人生目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等問題。對這些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觀。人生觀是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的產物。在階級社會和存在著階級的社會裡,人生觀是具有階級性的。人生觀制約人生道路和方 向,對個人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 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人本質的是社會屬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正確認識人的本質是解決人生問題的前提和基礎。人的本質自私論,混淆了人與動物的區別,抹殺了人的階級性,否定了人的本質的歷史性。
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人生觀的重要問題。社會是人類在一定的物質生產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個人與社會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 2.確立正確的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是人生實踐活動的總目標。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關於人生行為的自覺意識。人們在社會中所處經濟地位不同,其人生目的也就不同。人生目的決定人生的根本方向和道路、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最科學最正確的人生目的,是新時代大學生應有的社會責任。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實現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目的。 3.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人生態度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影響和教育引導下,通過生活實踐和自身體驗逐漸形成的對人生的基本認識和行為趨向。它包括對人生總體的評價、對痛苦和歡樂的判斷、榮辱意識和命運的觀念。人生態度分為積極、進取、樂觀和消極、頹廢、悲觀等。 大學生應具有的人生態度是科學務實的、積極進取開拓有為的、樂觀自信豁達大度的。應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在困難目前表現出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精神。 人生態度的形成取決於客觀和主觀多種因素。大學生只要加強學習和修養,更新觀念,堅定信念,勇於奮鬥,就能培養科學的人生態度。 六、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1.人生價值觀及其導向
人生價值是指一個人在一生中對人類社會的延續與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和所起的作用,也是人的一生對社會、他人及自身需求的滿足。它是現實社會關係的產物。在現實生活中,積極為社會、為他人奉獻出創造性的勞動,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點。 人生價值觀是人們對人生價值的總的根本的看法。把個人的人生價值與社會發展需求聯繫起來,並在為社會與他人的積極奉獻中滿足自我,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道路。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生價值取向多樣化,但社會的價值導向必須是一元的。大學生要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人生價值導向,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人生價值的構成包括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現有價值與應有價值,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各對價值之間的關係是統一的。 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利於人生幸福的實現,有利於個性品質的培養,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協調。 2.人生價值的選擇和評價 人生價值取向的選擇必須符合社會基本的價值目標,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 人生價值評價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用來調整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進行人生導向的重要形式。正確的人生價值評價是社會進步的槓桿,可以幫助人們找到判別人生是非成敗的標準和根據。 人生價值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人生價值評價的主要標準是勞動和奉獻。 人生價值評價應具有客觀性、全面性。人生價值評價要運用動機與效果相統一和歷史分析的方法。大學生要自覺認識和抵制錯誤的評價標準,抵制金錢標準和權力標準。
3.人生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實現人生價值的主客觀條件。客觀條件主要包括: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以及意識形態、輿論、環境等。主觀條件包括:堅定的信念,全面的能力,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等。 人生價值是在履行責任中實現的,在義與利關係統一的基礎上實現的。 七、弘揚社會主義道德 1.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 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經濟關係所決定的,以善惡評價為標準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繫的行為規範的總和。道德行為規範體系由道德原則、道德核心和道德基本要求等組成。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集體主義原則包含著相互聯繫、相輔相成的三個方面: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重視和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促進集體和個人的不斷完善。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弘揚集體主義精神,應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關係。樹立社會主義利益觀,自覺克服和抵制個人主義。 「五愛」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是人們的基本生活領域的道德規範。 2.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 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他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堅持為人民服務,就要從自身做起,從本職工作做起,全心全意地為人民謀利益。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 社會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起著規範人們行為、倡導優良風氣、凈化社會環境的重要作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以德治國必須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建設必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同時注意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的道德成果。 八、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1.道德品質及其形成與發展 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在個人觀念和行為中的體現,是一個人在一貫的道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特徵和傾向。它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等要素組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一個人的身心健康、人格完整和成才立業的重要條件和內容。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的道德認識的深化、道德情感的升華、道德意識的培養、道德信念的確立以及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的過程。 2.努力實踐公民基本道德規範 踐行公民道德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行為要求。「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是我國公民道德的基本規範,應是每個公民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在這些規範中,誠實守信是公民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全社會公民道德建設的重中之重。 3.加強道德修養,提升道德境界 道德修養是人們按照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道德要求在個人品質和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的養成,需要發揮好學、多思、自省、克己、慎獨、積善等個人內在的涵養功夫。大學生應積极參与到現實的社會活動當中,在實踐中提升道德境界,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 九、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鬥目標上的集中體現。理想具有實現可能性、時代性、階級性、超前性等特徵。 理想有多種類型。最基本的理想是社會理想, 信念是人們在一定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利理論主張和思想見解堅信不移並身體力行的狀態,信念具有穩定性、執著性等特徵。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為人生髮展提供方向。理想信念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對人生活動具有指導作用,它為青年的成長提供奮鬥目標、前進動力、政治方向和精神支柱,有助於增強凝聚力, 2.最高理想與共同理想 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黨的最高理想和最高綱領。共產主義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它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黨的最低綱領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國各族 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是辯證統一的。在新世紀新階段,要在共產主義理想的指引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要科學認識當代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光明的前途。 3.為崇高理想而奮鬥 大學生應該立志高遠,樹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在實現理想的奮鬥過程中為人民建功立業。 要正確認識實現理想的艱巨性和曲折性,認識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將理想變為現實是艱苦的,不可能一帆風順,要有艱苦奮鬥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準備。要克服在理想認識上的誤區。要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在實現理想信念的奮鬥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這是大學生成才的根本途徑。 十、做堅定的愛國主義者 1.愛國主義的內涵和作用 愛國主義是以忠誠、熱愛、報效祖國為內容的社會意識形態。它包括愛國的情感、愛國的思想觀念、愛國的行為三個層面。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範疇,它是具體的,必須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考察。 愛國主義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動力。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們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民族進步和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愛國主義思想是通向共產主義的橋樑o 2:新時期的愛國主義 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共同構成社會主義社會意識形態的主旋律。 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的基本特徵是:熱愛祖國與熱愛社會主義相統一,熱愛祖國與熱愛中國共產黨相統一,愛國主義與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相統一,愛國主義與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相統一。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和弘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必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既要反對狹隘的民族排外主義,又要反對崇洋媚外的民族虛無主義。 3.做堅定的愛國主義者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必須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要了解祖國歷史,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繼續奮鬥。 當代愛國青年應該繼承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懈努力,努力成才,在艱苦的創業中報效祖國。 十一、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1.職業理想與職業選擇 職業理想是對符合自己意願的工作種類以及所要達到的成就的追求和嚮往。職業理想對人生的巨大影響作用是:可以堅定職業信念,強化職業感情,鞏固職業意志,調整職業行為,鞭策人們增加工作自覺性,勤奮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引起就業形勢和就業方式的深刻變化。大學生的就業方式呈現多樣化。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 職業選擇是個人對所從事的工作的挑選。面對就業新形勢,大學生在職業選擇時應該遵守如下的原則:樹立職業無貴賤的職業觀;要正確評價自己,避免擇業的盲目性;服務社會,為國所用;揚長避短,靈活掌握;因人而宜,主動選擇;全面權衡,分清主次等。 2.職業道德和從業態度 職業道德是從事一定職業勞動的人們基於職業特點所應遵循的特定的行為規範。它是一種內在的力量,激發人們的敬業精神,調節人們的職業行 為,鞭策從業者忠於職守、勤奮踏實地搞好本職工作。 從業態度是從業者在內心深處對職業的執著追求和認真工作的穩定狀態。愛崗敬業就是對自己的工作愛敬虔誠、專心致志、勤奮上進、忠於職守的思想境界。具體表現為有鞏固的專業思想、強烈的事業心、勤勉的工作狀態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大學生要培養和堅持愛崗敬業的從業態度,這是事業成功的內在要求。 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艱苦奮鬥是在艱苦的環境條件下,不畏艱辛,奮發圖強,通過頑強的工作擺脫困境、爭取勝利的思想品格和行為作風。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既是一種品質和作風,又是一種重要的行為規範,大學生應從多方面培養。 3.在社會實踐中鍛煉成長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力調配實行擇優錄用的原則。要求員工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具有協作配合的團隊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奮鬥精神:要敬業愛崗,任勞任怨;要戒除浮躁,甘於「平凡」,決不好高騖遠。 面對新的社會就業形勢,大學生要有理性的把握。要面對現實,客觀地評價認識自己,審時度勢,權衡和選擇自己的合適位置。 擇業要從適應社會需要出發,不可主觀地「自我設計」。要注重選擇能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和機會,不要計較眼前的困難和艱苦。要注意克服貪圖虛榮、享受、安逸的思想傾向和挑肥揀瘦的心態。 大學生要以積極的心態走向社會。培養自己的「歸屬意識」,以單位為「家」;在工作中,要適時展現自己的才幹;要經得起挫折的打擊;要向人民群眾學習,理論聯繫實際,把理論知識轉化成工作能力,有向實踐學習的求實態度;有「不恥下問」的謙遜心理,身在平凡,但要奮發進取,追求人生的輝煌。 |
推薦閱讀:
※牟宗三:老子《道德經》講演錄(第一至五講)
※在圖書館佔座和在圖書館推開別人的書性質好壞有什麼區別?
※●卷一 道德部
※海瑞:道德也是一種隱權力
※品行端正 道德高尚者 能夠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