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莫扎特的四首《長笛四重奏》
「
通常,莫扎特為長笛與弦樂創作的四重奏不被視為他最偉大的室內樂傑作。
誠然它們不是「海頓四重奏」,或「單簧管五重奏」那樣最接近於完美的作品,但這些四重奏也毫無疑問地反映了完全成熟的莫扎特的形象。
並且,儘管作曲家本人不太喜歡長笛,他在此譜就的絕美旋律,以及長笛與三把提琴相融的音響都帶給人一份單純的陶醉。
高爾威與東京四重奏
說實話,我自己對這組作品也有一些偏愛,因為最初愛上莫扎特的室內樂正是通過它們。
首先要推薦的,也就是我的第一款錄音,高爾威與東京四重奏合作,為RCA灌錄的唱片。這張唱片很普通,不會被視為奇珍一類,卻值得反覆欣賞。自己多年前聽它,為作品本身所吸引,也愛上東京四重奏的演繹,許久之後重聽,發現自己當年的眼光尚可。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在瓶頸當中流露光芒的版本。
高爾威可說是錄音史上最成功的一位長笛演奏家,就公眾層面的影響而言,他的唱片銷售是空前的,考慮到唱片業的現狀,也可能是絕後的。然而,此人從沒有像他的前輩莫伊斯,或朗帕爾那樣,全面獲得一代宗師的認可。
東京四重奏作為一個「東方的」室內樂組合,得到那樣的成功已經很不容易,但他們的聲望或許始終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這多少都可稱為瓶頸罷,本張唱片卻體現了他們藝術中極好的一面:這是一款出色的現代風格的演繹,客觀性、音色美,不過分的雍容華貴。
高爾威與東京四重奏的錄音:
長笛的音響有一種舒松與通透的質感,技巧靈活自不待言,吹奏婉轉之處既有豐富的情韻,又總能以自然的氣質來表達。
同稍後要介紹的本內特相比,高爾威的演奏或許沒有那麼鮮明的氣質與風格,可是就音色美與修養這兩方面來看,他的表現絕不失為名家大筆。
而東京四重奏也不讓這位名家專美於前,他們的演奏首先擁有清秀、透明的整體基調,在此之上則是一種鮮亮的音色,配合的默契已甚佳,第一小提琴突出的時候也有足夠的分量。總之,他們與長笛的美感相呼應,完全不落下風。
在整體的音樂表現中也是如此,高爾威與東京四重奏的演繹都沒有很強烈的個性色彩,卻奏出高品質的中庸。
整體的流暢性,節制卻不拘謹的Rubato,都可說是抓准了莫扎特風格;以此為基礎,有時又採用相對寬廣的速度,呈現前述那種華貴的效果。第2號K.285a的行板,及第4號K.298第一樂章的主題,皆為典型。不用說,這種傾向容易影響到原作的自然性,但幾位音樂家尺度都把握得極好。
唱片中還有《雙簧管四重奏》K.370的長笛改編版。儘管這一組合最終都未必突破了各自的瓶頸,這樣的錄音還是能幫助聽者準確地認識他們的藝術。
本內特與格魯米歐三重奏
哪怕是老套的說法,卻還是不得不說,從「將演奏帶入一個崇高境界」的角度來看,本內特(William Bennett)同格魯米歐三重奏合作,在Philips的錄音是旗幟性的。
就名氣來說,本內特比不上高爾威,也比不上當紅的帕胡德,然而他在業內的評價之高就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
撇開在莫扎特領域的成就,格魯米歐也是20世紀下半葉對於室內樂用功最深的幾位小提琴大師之一。
當一位獨奏家坐在首席的位置上,情況是比較複雜的。演奏室內樂哪怕湊成全明星陣容,也不能保證效果一定出色,格魯米歐則是由他本人挂帥,組成演奏陣容固定,或有時不固定的幾重奏。這裡再加上本內特,演奏效果讓人感嘆:古典派演繹的精髓被牢牢地樹立起來了。
整體的演奏相當流暢,那種彷彿能為每一樂句找到最自然、簡約之表達的能力,格魯米歐同樣貫徹在他的室內樂演奏中,而本內特的表現竟與之平分秋色,半點不落下風。在莫扎特音樂中尚能如此,人們對這位長笛演奏家的修養可說是難做它求了。
本內特的發音比高爾威更加緊密,那潤澤又幾乎觸手生溫的質感彷彿一匹白綢。同格魯米歐的發音珠聯璧合,但更重要的,是二人在音樂表現中深層的默契。品位良好的現代風演奏也能不蔓不枝地表現莫扎特,正如前述那款錄音中的音樂家們所做的。然而要流露出古典派演繹之凝練與高貴,又是另一層面的事情了。
本內特與格魯米歐三重奏的錄音:
格魯米歐這款錄音於優美中揭示風骨,在始終緊湊的速度中奏出深得莫扎特演繹之三昧的Ruabto;且為管弦交融,相得益彰。正是以這份深層的修養為基礎,長笛與第一小提琴的對話方成為繞樑三日、百聽不厭的經典。
不過,就格魯米歐三重奏整體的表現來說,偶爾會讓我感覺典雅太過。
格魯米歐並未用自己的藝術個性壓倒合作者,這是他們的風格決定的。譬如某些時刻,當大提琴站到主要位置,Eva Czako演奏之輕盈、內斂固然也是一種修養,卻還是讓我感覺應當拉得更奔放一些才是,這樣才能同第一小提琴有更好的呼應。
但無論如何,這一室內樂組合的默契都很出色,全無名家「一枝獨秀」的弊病。
聽這樣的莫扎特演繹就是一種幸福,尤其是《C大調四重奏》的變奏曲,在那樣簡潔的演奏中融化出不盡的內涵,這種詮釋是不會過時的。
唱片的錄音也是Philips的水準之作,很好地表現了其室內樂錄音「自然」的特點。目前這些錄音轉由Decca發行,基本是Philips時期的出版換個商標而已。可選擇以莫扎特長笛音樂為主的小雙張,亦可選擇格魯米歐和不同音樂家合作,演出莫扎特、舒伯特室內樂的唱片,後者是我更為推薦的。
巴隆與Fine Arts四重奏
同前兩份錄音相比,第三個要推薦的版本不那麼常見,Fine Arts四重奏與長笛演奏家巴隆(Samuel Baron)合作,在1960年灌錄的唱片,目前由Boston Skyline發行。
Fine Arts或可譯為「佳藝四重奏」,欣賞這款錄音,我們多少需要考慮它完成的年代。因為佳藝四重奏演繹莫扎特的觀點如今看來不算很新穎,在當時卻無疑是「現代性」十分鮮明的演奏。
對比當時在美國特別有影響的布達佩斯四重奏的莫扎特,我們會發現佳藝四重奏完全追求一種現代性的清澈、簡練的音響;自由速度方面也基本沒有老派的痕迹。
Fine Arts四重奏的莫扎特:
https://y.qq.com/n/yqq/song/108614837_num.html?ADTAG=h5_playsong&no_redirect=1
帶有聲樂美感的發音,哪怕運用得當,也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至於德國風的樸素,似乎同樣不能引發他們的興趣。哪怕美國幾乎是「後海菲斯時代」的觀念最強烈的地方,他們對揉音的運用也非常節制,充分反映了在本真演奏還沒完全成型的年代,音樂家們將演繹的「客觀」,同音響的「去油去脂」視為回歸正路的觀念。
倘若僅限於此,他們的演奏可能早已成為歷史陳跡,但結果是這些錄音仍體現出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才會出現的獨到看法。
發音中的「現代」初聽讓我感到有些刻意,沒有做到完全不揉音的地步,那種克制仍太明顯了。
僅是多聽幾次之後,不得不承認雖有刻意之處,四位演奏家還是能夠把握音響之美而後推行現代觀念的,多少類似科利希四重奏的路子。既然布達佩斯四重奏已將古典美聲表現得難以超越,那麼在這裡,通過偶爾帶有金屬光澤,卻仍足夠細緻的音響轉換視角倒也不錯。
相對於前輩的布達佩斯,或大體同時代的阿瑪迪烏斯四重奏,佳藝對於帶有即興色彩的Rubato之運用確實相當收斂。可是,當幾位音樂家有獨到看法的時候,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是相當慷慨的。正如他們的演奏速度整體流暢,處理《C大調四重奏》的變奏曲樂章卻很寬廣,因為不少變奏中都有特別的東西要說出來。
這款演繹另一個鮮明的觀點,就是音樂家們力求突出這些四重奏不同聲部分量的平均。巴隆的長笛清秀婉轉,三把提琴則提醒人們,莫扎特在此已完全把握住室內樂理想的平衡觀念。不僅於長笛和第一小提琴之間,《A大調四重奏》小步舞曲樂章的演奏也賦予低音部分足夠的分量,這樣的優點值得充分強調;而甚至在第一首,《A大調四重奏》的揉板樂章,提琴單純撥弦的伴奏也明顯有這樣的思路在其中。
推薦閱讀:
※法國長笛學派:演奏法式浪漫
※如何吹出長笛優美的音色
※東漢·馬融《長笛賦》
※迷人長笛--詹姆斯·高威
※莫扎特D大調長笛協奏曲:長笛的音色和演奏達到極致
TAG:長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