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中國有望引領全球製造業
30年後,中國有望引領全球製造業 |
|
||
|
||
|
||
|
壇主小傳
周濟,中國工程院院長,長期致力於機械設計與數控技術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核心提示
●「互聯網+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不斷產生,為中國乃至世界帶來巨大的商機和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新一輪科技革命,有三大主要的驅動力:一是信息技術指數級增長;二是數字化網路化普及應用;三是集成化、智能化創新。
●在「康乾盛世」,1800年中國GDP佔世界約40%,由於錯失工業革命的機遇,中國掉進落後挨打的境地,100年後中國的GDP下降到世界的4%。
●把製造業擺在立國之本和強國之基的戰略地位,將推進信息技術和製造技術的深度融合作為主線,以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智能製造作為主攻方向。
2012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為2萬億美元,佔全球製造業約20%,規模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製造大國;在上天、入地、下海、高鐵、輸電、發電、國防裝備等領域顯示出強大的創新力量;我國製造業有世界上最為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體系。前幾天考察蘇南,我覺得這麼集中的製造業集群,世界其它地方是沒有的。
但是,我國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如晶元80%以上依賴進口;產品抽檢不合格率達10%,每年直接質量損失2000億元;同時資源利用效率低、總體處於世界製造業產業鏈的中低端。我們是製造大國,但還不是製造強國。因此,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這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
在國際上,歐美髮達國家推行再工業化戰略,搶佔製造業高端,印度、印尼、越南等發展中國家則以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中國製造面臨著雙重夾擊。同時,我們正面臨世界範圍內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歷史性機遇,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中國就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互聯網+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將成經濟新引擎
截至2012年,主要工業化國家的製造業綜合指數分布當中,美國遙遙領先,處於第一方陣;日本、德國處於第二方陣;中國、英國、法國、韓國等處於第三方陣。中國與第一、第二方陣國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員勞動生產率低、增加值率低、創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
根據對未來30年我國製造業綜合指數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我國製造業強國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經過大概10年努力,接近德國和日本的水平;到2035年有望超過德國和日本;到2045年左右,有望進入第一方陣,和美國一起甚至超過美國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影響力的製造強國。
國務院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是動員全社會力量建設製造強國的總體戰略,它的基本方針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這二十個字。
這二十個字怎麼理解?其中,創新驅動是製造業發展的靈魂,是轉型升級的不竭動力。
質量為先是製造業發展的生命線,依靠創新的方式、運用工業4.0的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更好地解決質量問題。
綠色發展是製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走資源節約、生態友好之路。根據測算,在不增長能源消耗的條件下,如果把單位GDP能耗降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國GDP可以再翻一番,如果降到日本目前的水平,中國的GDP可以再翻兩番。
結構優化是建設製造強國的主要方向,中國在高端裝備領域,選擇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10大方向,重點發力。同時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也就是推進位造業的服務化。在美國,汽車製造業帶動了8倍於銷售總值的汽車後服務業,如金融、物流、全生命周期的維護等等。對中國來說,製造業要從原來的生產型製造業轉向生產服務型的製造業。此外,我們還要大力培育製造業企業,企業是「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主體,企業強則製造業強,製造業強則國家強。
人才是建設製造強國的根本,要在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精英管理人才上下功夫,同時還要特彆強調培養企業家隊伍。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指出,要改善金融服務,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通道。必須深刻認識創新驅動和投資拉動、製造業和金融業發展的辯證關係。可以預見,「互聯網+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不斷產生,引發產業、經濟和社會的變革,為中國乃至世界帶來巨大的商機和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智能製造是「中國製造2025」的主攻方向
當今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其根本動力在於新一輪科技革命:一是信息技術指數級增長;二是數字化網路化普及應用;三是集成化、智能化創新。
面對這樣的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求科技創新的突破口,美國提出了先進位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發布了工業4.0戰略,後者實際上是基於工業互聯網的智能製造戰略,將徹底地改變製造業的產業鏈、價值鏈和產業模式。
智能製造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應該作為「中國製造2025」的制高點、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在「中國製造2025」中,智能產品(裝備)是主體,是「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的主戰場。這個領域的創新有兩種,一是創新工作原理或者說工作裝置,二是創新運動的驅動和控制系統。
例如3D列印,相對於傳統的材料切削成形(Cutting),3D列印的材料添加成形(Adding)是一種重大創新,其廣泛應用將使人們可隨時隨地製造出所需物品,必然會改變整個製造業的面貌。再例如水平鑽井設備和測井儀器及壓裂設備的突破,催生了美國頁岩氣革命,成功改變了美國能源結構,使得美國能夠以廉價的能源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引起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
這樣的技術創新,就是發明新的機械,但這畢竟是少數,那麼我們還有另一種創新,就是用伺服電機驅動系統取代傳統機械中的動力裝置與傳動裝置,同時採用計算機控制系統對機械運動與工作過程進行控制。比如火車,最開始是蒸汽機車,接下來是內燃機車,然後是電力機車,現在數字化電力機車,目前正向智能化電力機車方向發展。
講起數控,大家就想起了數控機床,這是對的,但不全面。比如電動汽車使用車載電源為動力,通過電機驅動車輪行駛,其實質就是電驅動、電控制的數字化裝備。隨著電機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可能傳統的傳動設備和變速箱都不再需要,只要用一個計算機控制;同時作為移動終端接入車聯網,會從根本上改變汽車和交通的面貌。
智能製造工程的主戰場就是智能生產,這是中國的優勢,「MADEINCHINA」,我們要把它留在中國,設計、生產、管理等各項技術都要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然後把它集成在一起,這叫做智能化的集成製造系統。
智能製造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器換人,廣東東莞的大朗鎮每年生產3億件毛衣,原來光是工人有50萬,後來用數控機械,每個工人同時操作5台裝備,效率提高接近10倍,現在僅需要5萬工人。機器換人還包括使用工業機器人,中國是這個領域的世界主戰場。我到德國訪問,寶馬公司的人說,他們公司全球最好的生產線現在在中國,已經全面使用工業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即將迎來爆髮式增長,在工業生產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極大推動工業生產方式向定製化、柔性化和對市場快速響應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要把自己的裝備製造業做起來,不要用外國的機器來換中國的工人,這是下一步我們工作的重點。
產業模式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
我們搞技術的人認為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蒸汽機、電機、信息技術的發明和使用。但經濟學家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手工生產向機器生產的轉變;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機器生產向大規模流水線生產的轉變;現在已經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大規模的流水線生產轉向定製化的規模生產和服務型製造。因此,我們說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催生了產業模式的轉變,一個是從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轉向定製化規模生產,另外一個就是產業形態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產業模式的根本改變是從產品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
產業形態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轉變,我有切身體會。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去IBM公司參觀,當時的CEO路易斯·郭士納跟我說,IBM正在向服務業轉型,10年之後我再去,IBM已經完成了這個轉型,服務收入所佔的比例已經超過了50%,年利潤率保持10%以上的增幅。我參觀通用電氣(GE)公司也很受震動,大家知道航空發動機的葉片,工作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中。GE將感測器安裝在葉片上,整個發動機生命周期的大數據都出來了。有了這個技術,GE已經不賣發動機了,而是向航空公司賣使用時間,飛機開多少小時就付多少錢,剩下的事GE全包,從安裝、維修、更新、過程管理,把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都拿下來了。
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智能製造時代的產品,核心價值已經不是產品本身了,而是服務用戶,它實際上把產品延展到了全生命周期,在這個過程當中,服務帶來新的產業價值,真正是用戶為中心。在江蘇,遠景能源不光做風機,而是變成一個能源互聯網公司,管理著包括北美、歐洲、中國在內的超過1千萬千瓦的新能源資產,成為一個智慧能源資產管理的公司,從一個生產型的製造業變成一個服務型的製造業。
要想把智能製造搞起來,除了產品、生產和產業模式之外,還要有基礎,包括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智能製造標準體系、信息安全保障系統和網路信息平台的建設,這方面也希望江蘇能夠走在全國的前列。
攻克核心技術,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200多年的全球工業化的進程中,中國和前兩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在「康乾盛世」,1800年中國GDP佔世界約40%,與此同時,西方發生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和生產力快速發展。由於錯失工業革命的機遇,中國掉進落後挨打的境地,100年後中國的GDP下降到世界的4%,這個歷史的教訓刻骨銘心。
中國的現代化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按順序發展。作為新興工業國家的中國,如果在別人進行工業4.0的時候,我們還在進行工業2.0,就會在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落伍,就算實現了工業化,還是有可能進一步拉大和發達國家的差距,被遠遠的甩在後面。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面臨著極大的機遇,我們必然要走並聯式發展之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工業2.0,3.0,4.0同步發展。
當前,中國和發達國家掌握新一輪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的機會是均等的,這為我們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可能。「變」就是機遇。我們可以通過掌握新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訂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而不再跟在西方發達國家後面亦步亦趨。比如中國家電,80年代全面引進,90年代跟蹤模仿,本世紀前十年與發達國家並駕齊驅,近年來中國家電走向了「智能家電」,引領了世界家電產業「互聯網+製造+服務」的浪潮。再比如,中國在移動通信領域實現了從「2G引進」到「3G追趕」再到「4G並行」的重大跨越,目前正在向「5G引領」進軍,已經形成先進的通信產業體系,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通信企業已經與國際通訊巨頭並駕齊驅並稍領風騷。
勿庸諱言,和美國相比,我們在創新和人才方面差距巨大。但是,今後30年,在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方面,在「互聯網+製造」方面,中國製造業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完全可以實現戰略性的重點突破,重點跨越,實現與西方最發達的國家並行,甚至超越。
同時,我們既要解放思想,更要實事求是。要保持清醒頭腦,尊重客觀實際,遵循發展規律。
「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0」都是為應對新一輪全球競爭和新一輪工業革命而採取的國家戰略,都把製造業擺在立國之本和強國之基的戰略地位,都把推進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深度融合作為主線,都把基於工業互聯網的智能製造作為主攻方向。但是,二者在發展基礎和產業階段、發展方針和戰略舉措等方面上有很大的不同,有著各自的特色。
在發展基礎和產業階段方面,德國是世界製造強國,中國是製造大國但還不是製造強國。與德國相比,無論是研發投入還是技術水平,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品牌形象,無論是效率效益還是產業競爭力,中國製造業都還存在很大差距。
德國工業4.0是在成功完成「工業1.0」、「工業2.0」並基本完成「工業3.0」之後所提出的製造業發展戰略,是自然的「串聯式」發展。中國製造業尚處於「工業2.0」後期的發展階段。在「十三五」時期,中國製造業必須走「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範的「並聯式」發展道路,所以我們的任務就比德國實現工業4.0更加複雜、更加艱巨。
在發展方針和戰略舉措方面,德國工業4.0是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製造業的高端產業和高端環節。中國製造2025則是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整體謀劃,不僅要提出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路徑和措施,還要加大對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力度,同時還要解決製造業創新能力、產品質量、工業基礎等一系列階段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考察一下德國「工業4.0」與美國「工業互聯網革命」之間的異同:德國的優勢是製造環節的強大,實體經濟的穩固,所以德國工業4.0傾向於「製造業+互聯網」;而美國強調再工業化,它的優勢在技術創新,不斷引領世界製造業創新發展,因此更傾向於「互聯網+製造業」。這兩個我們都要學,再加上中國特色,我們可以創造出一條比他們更好的路子。通過萬眾創新、開放創新與有組織創新,我們有望花30年時間,成為全球領先的製造強國,以製造業的繁榮和強大,支撐國家的繁榮和強大,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本文編輯整理自周濟8月5日在省委、省政府召開的領導幹部學習會上的講話,內容已經本人審閱)
本版配圖:王春馬寧祝慶
推薦閱讀:
※中國焦慮五十年
※羅素《中國之問題》摘句
※26歲女首富的發跡史,也是中國最年輕女首富!
※墨子刻: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自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