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一張圖,看懂中國歷代行政區劃
中國自古以來行政區劃變化頻繁,各朝均有不同,在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期也可能不同。從秦朝的郡縣制開始形成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形式,下面就各主要朝代的行政區劃用結構圖的方法進行簡單介紹:
圖示:圓角方框為一個級別的政權,橢圓方框為派出機構,並非一級政權。
秦代是純粹的郡縣二級制,基層政區是縣,縣以上設郡。
漢初,在秦代郡縣制的基礎上增加了封國,王國下有支郡和縣,侯國無下轄政權。
漢武帝時代撤銷了封國,但在郡級政區之上設置刺史部,這是一個監察機構,並非一級政權。
東漢末期,刺史部逐漸變為一個行政區。從此開始,後來每個朝代,在統治能力降低的時候,排除的監察機構都會變為一個具有實權的行政區。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延用東漢末的區劃,但把漢朝的一個縣拆分為幾個,並且州郡劃得太多,甚至還有兩個郡共管一個縣或者兩個州和合管一個郡的現象。
隋朝統一後,為了重新中央集權,進行了大規模的州郡縣合併,又變成了州縣兩級制。
唐初,因州的數目太大,於是派出臨時的監察區,這就是道。
安史之亂後,道和軍區結合,形成了方鎮,同時,在有些地方設置了府,府和州同級。
宋代,在州一級之上設立了路,但為了避免唐代的藩鎮割據,於是不在路一級設立一個長官,而是設置了四個分別管理不同方面。
元代最大的特點是設立了行省,最開始只是派出機構,後來逐漸變為實權,而省之下的府州縣,在元代非常混亂。
明朝為了避免元朝影響,地方政權的最高一級不叫省,但是設立了三個衙門,分別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但布政使司的轄區,民間習慣稱省。
清代延用明朝制度,但在明朝為派出機構的巡撫和總督,到了清代實質化,總督管一省或數省,巡撫管一省,下面設府,再下是縣。有時候省之下有直隸州。
民國初期,廢除了府,形成省、道、縣的三級制。
民國後期,增加了院轄市、特別行政區,同時西藏和蒙古自治,稱作地方。
新中國,按憲法規定,地方政權為省縣鄉三級,在少數民族地區有自治州。
實際上,現在比憲法規定了多了一個地級市。
推薦閱讀:
※《中國紳士》羽西造「紳士必讀手冊」
※特斯拉稱被公眾誤導 致對中國銷量預期過高
※法媒:緬北衝突加劇 約4000難民避戰火逃入中國
※現在很多俄羅斯姑娘嫁到中國 但她們的一個缺點令我們無法接受!
※如果希拉里當選總統,對在美中國留學生有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