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期:吳式太極拳馬歩中定式太極勁技理解析

作者/王恆安 ⊙ 編輯/張宏婉

導讀:1、太極勁——圓與方組合運動混合而成的松沉勁。

2、馬步中定式動作的技術特點為:上下對拔、左右對拉。中定、對稱、平衡。

3、馬步中定式從身體的整體來看是上下分虛實。

4、馬步中定式通襠勁循徑找脈、陰昇陽降。

5、圓的旋轉力與槓桿的撥撬力使馬步中定式呈現通鞭勁。

6、上下對拔、左右對拉使馬步中定式呈八面支撐與八面轉換貫穿勁。

本文10月31日在威海「吳式太極拳健身益壽研討會」上獲三等獎,併入錄《長壽拳探秘》一書。


吳式太極拳馬歩中定式太極勁技理解析

馬步中定式是在吳式太極拳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招勢之一,較突出地體現了吳式太極拳的特點,直觀、生動地體現出吳式太極拳由楊式太極拳演變、發展而來的特色,是吳式太極拳較為重要的招勢之一。解析吳式太極拳馬歩中定式太極勁技理,對掌握吳式太極拳之精髓,了解、掌握、運用太極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吳式太極拳呈馬步狀態的招式

吳式太極拳的單鞭、閃通背、十字手等定式都是呈馬步中定狀態。這些招式太極勁路、技理是基本一致的。本文以單鞭為範例進行分析,以期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吳式太極拳單鞭招式的動作分解

楊禹廷在《太極拳動作解說》中將單鞭分解為兩動:

(上接攬雀尾)

1、右掌變鉤:右腕松力,右掌五指指尖聚攏成鉤,右腕向上凸起,鉤尖向下松垂;視線換在右腕;左腳向左後方斜撤,腳尖虛著地;重心仍在右腳,視線與意均在右腕(圖1)

2、左掌平捋:左掌以食指引導由右腕下逐漸向左(走外弧形)移動,掌心與眼相平,眼看左掌食指尖,左掌移至兩腳正中時,左腳跟向右收落平,腰部松垂,重心在兩腳,左掌以小指引導掌心逐漸向外翻轉,至左腳尖前為止,掌心向外,指尖向上,視線在左掌食指尖,意在左掌掌心。(圖2)

至此,單鞭形成定式,是典型的中定式。

三、吳式太極拳單鞭馬步中定式狀態分析

單鞭經右掌變鉤、左掌平捋而形成中定式,從技擊的角度來看,此勢發落完成。運行過程由於圓與方的組合運動而形成了混合勁,即太極勁。產生太極勁的現代物理力主要有:圓的旋轉力(向心力、離心力)、槓桿力、彈簧力(反作用力)、螺旋力、對拉力、三角力、力偶等。

單鞭運行過程上肢先後產生了采、挒、肘、靠四種勁。定式雙肩前合對拉,肩井對環跳。

身體在右腿的支撐下,由右實左虛轉變成左右平衡,上身完成了平圓的旋轉,定式立身中正,重垂線居中。

大腿與小腿形成合理的夾角,構成腿弓,既有利於中定式的下盤穩固,也為下步的轉換創造了條件。

小腿垂直,雙腳略呈外八字著地,膝與腳同向。雙腿有一種由外及里的順纏之感。

襠與下肢呈騎馬狀,襠圓有拱形之美,形成力與美的結合。尾閭微向前撬,胯尖微向前翻,雙胯對拉。

從步法上來看為典型的馬步。左右平衡。

從整體來看馬步中定式上下分虛實,左右講對稱,中定而平衡。(圖3)

四、吳式太極拳馬步中定式太極勁技理分析

1.馬步中定式的虛實呈上下之分。何謂太極拳之根本?《太極輕重浮沉解》中指出:「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嘆耳!」《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中指到:「開合虛實即為拳經」,楊澄甫大師在太極拳「十要」中把分虛實作為第一要義,可見太極拳術「分虛實」是何等重要。因此,太極拳界有「要沉、要輕、要半,不要重、不要浮、不要偏」之說,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太極拳多功手少病手,才能使行拳更具神韻和氣勢。吳式太極拳的「虛實」,從整體來看,多數招式的虛實是左右之分,而馬步中定式的虛實是呈上下之分。

從《太極輕重浮沉解》可知,「雙輕」、「雙沉」、「半輕半重」分別為功手或平手,其餘則為「病手」。馬步中定式形成時頭部應有虛虛上頂之意,以成虛領頂勁,意、氣從腰胯部自上而下節節貫穿微微下沉,雙腳似有「入地三尺」之感。現時以腰為中,上下對拉,上虛下實,上下對稱。「騰虛」之感就會油然而生。此時呈現出的正是那種「雙沉」或「雙輕」功手。正是虛領頂勁與「入地三尺」的松沉勁化解了太極拳馬步應避免的病手——「雙重」。隨著水平的提高「雙沉」也會階及為「雙輕」。吳式太極拳是對楊式太極拳的繼承與發展,吳式太極拳能有更多的機會體會到「騰虛」之感,有更多的機會打出「雙沉」、「雙輕」之功手,從馬步中定式這個側面也可看出吳式太極拳的進步與發展。

2.馬步中定式通襠勁的走向。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太極拳講究:內運外動,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用意不用力!太極拳運動中,在意念的支配下,氣血的運行既有節節貫穿的動感,也有循徑找脈的規律性。這既有利於增強內功,也更有利於養生。吳式太極拳馬步中定式的馬步及圓襠可使人體的下盤構成一個流動的氣血圈,這個氣血圈就是我們所說的——通襠勁。通襠勁運行的軌跡與中醫經絡運行的軌跡一致,規律相同。其軌跡能夠循徑找脈,能夠遵循人體經絡運行的規律——(大周天)陰昇陽降、(小周天)陽升陰降。通襠勁運行可封閉成圈,具有循環性。通襠勁的陰昇陽降是交叉進行的,即一腿陰升一腿陽降,具體到經絡上即足三陰升足三陽降。通襠勁是習練大周天功而應首先習練的功法。

通襠勁運行的軌跡為:以左腳為例,左腳利用「入地三尺」的的反作用力,從左腳內側→左小腿內側→左大腿內側→左大腿根→右大腿根→右大腿外側→右小腿外側→右腳外側→右腳底,至此完成一個半圓。接下來是另一個半圓:從右腳內側→右小腿內側→右大腿內側→右大腿根→左大腿根→左大腿外側→左小腿外側→左腳外側→左腳底,至此完成了另一個半圓。

通襠勁的運行與拱形結構受力的原理相符,通襠勁促使隨遇平衡的應用更加靈活,更有利於人體的平衡、穩定及下盤穩固。

3.馬步中定式通鞭勁的走向。《十三勢說略》中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單鞭第二動(左掌平捋)的勁源應在右腳底部,由於槓桿的撥撬力和圓的旋轉力,左手在貫穿力的作用下形成一種鞭梢勁,隨著雙肩雙向對拉,形成一種通鞭勁。通鞭勁的路線為:右腳→右腿→命門→夾脊→腋下→左右手。其要領為:先左肩井找右環跳;然後左肩井找左環跳,右肩井找右環跳。

4.八面支撐的貫穿勁。吳式太極拳呈馬步中定式時,上有虛領頂勁,下有松沉勁,襠呈拱形,雙肩、雙胯左右對拉,此時以華池穴為中——其上下、左右、前後呈現出對應、平衡、拔長狀態,此時的狀態因中正的身軀與周圍的所有的距離相等,故稱八面支撐、八面轉換。

吳式太極拳馬步中定式動作呈上下對拔、左右對拉。身體呈對稱、平衡而中定。圓與方的組合運動而形成混合勁,丹田鼓盪勁、通襠勁、通鞭勁、八面支撐與八面轉換貫穿勁形成力與美的結合。

作者簡介:王恆安,男,1950年11月出生,河北省臨西縣人,大專文化程度,有23年的從軍史,轉業後就職於邢台機械軋輥(集團)有限公司。有二十多年的太極拳習練史,先後習練簡化太極拳、競賽套路太極拳、楊式傳統套路太極拳。2011年投入太極拳名家、吳式太極拳專家晏慎余的門下,開始習練吳式太極拳。現任邢台市武術協會委員、邢台市橋西區武協副主席、邢台市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


推薦閱讀:

太極拳發勁練習之沖拳練習圖解
鄭琛著述:太極拳法總論
楊氏24式太極拳
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 第六步
長篇大論 | 武派郝架太極拳拳譜、理論、探討(下部)注意收藏!

TAG:太極拳 | 理解 | 太極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