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基石——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先達
qstheory_001
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雜誌主辦的理論宣傳學習平台。
來源:《求是》2017/9
作者:本刊記者
核心要點
文化自信既是基於我們民族苦難和奮鬥史的文化自覺與自豪,又是我們民族尋找自身偉大復興之路的文化史的展示;是一種既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又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是一種既積極奮進又不卑不亢的文化精神。
文化自信是國家強大的表現,而自信心的喪失是附著在民族心靈上的文化毒瘤。今天我們強調文化自信,正是為了徹底掃除中國長期落後於西方產生的民族自卑和文化自卑,吹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號角。
文化不是塑像,而是活的機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我們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總開關,是對毛澤東同志在民主革命時代提出的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思想在新時代的發展。
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並不是說馬克思主義不需要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雖然具有某種相對穩定性,但由於它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永遠面對自己的時代而不是面對自己既有的結論,它要與時俱進,根據新形勢,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得出新結論。
哲學社會科學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充分認識自己的社會使命和責任。他們的價值、作用和責任、貢獻就體現在為之獻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這是為千千萬萬中國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個人服務,這種服務無上光榮。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為更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精髓要義,我們對中國人民大學陳先達教授進行了專訪。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並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把「三個自信」提升為「四個自信」。請您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談談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當前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陳先達:文化自信是一個包括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自信,體現為對我國歷史上博大精深、為人類文明創造出不可磨滅貢獻的文化的敬意,對創造中華民族文化的我們祖先的禮敬,對永不屈服、前仆後繼的革命先烈的崇敬,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無數先進人物及其文化成果的尊重。可以說,文化自信既是基於我們民族苦難和奮鬥史的文化自覺與自豪,又是我們民族尋找自身偉大復興之路的文化史的展示;是一種既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又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是一種既積極奮進又不卑不亢的文化精神。
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是具有時代性的命題。
在明中期以前,中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也是文化最發達的國家。商周時代的青銅文化,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漢代雄風,盛唐氣象,兩宋文化之高度發展,成為世界文化史的輝煌篇章。中國近代以前,從來不存在文化自卑問題。中國只是在近代面臨民族存亡危機時才出現所謂真正的文化危機,其重要表現是喪失民族自信心,是文化自卑和對傳統文化的自暴自棄。
任何一個客觀公正的觀察家都不能否認,與清末不斷割地賠款、視洋人如虎相比,與北洋時期軍閥混戰、各自依附洋人以求靠山相比,與國民黨統治時期民生凋敝、經濟落後、政治腐敗相比,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勝利和中國的崛起,打破了長期處於主導地位的「西方中心論」,清除了一些人的殖民地心態,重新恢復了中華民族生氣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國家強大的表現,而自信心的喪失是附著在民族心靈上的文化毒瘤。今天我們強調文化自信,正是為了徹底掃除中國長期落後於西方產生的民族自卑和文化自卑,吹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號角。
記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靈魂。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如何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進一步彰顯文化自信?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關係問題並不是新問題,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就已經存在。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由於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導向正確,馬克思主義由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而更具中國特色。
1首先,馬克思主義不能取代民族文化。中國革命者接受馬克思主義,並不是用它來取代中國文化,而是把它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社會革命理論,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通俗地說,就是把它作為一種解決中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2其次,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變革中國社會。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首要任務就是革命,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這已經不再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延續和更替,而是社會形態的變化,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為中國共產黨如何解決中國問題提供理論指導,照亮處於危亡之際的中國。3第三,只有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取得勝利。我們應該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結構、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對中國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深刻影響,汲取與運用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來進行社會治理、人文素質培養和道德教化。文化不是塑像,而是活的機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我們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總開關,是對毛澤東同志在民主革命時代提出的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思想在新時代的發展。
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關鍵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既不歪曲傳統文化,又能從傳統文化蘊藏的智慧中生髮出與時代相適應的新的詮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可以看成是傳統文化創新和轉化的一個範例。我們不是以與中華傳統文化範疇一一簡單對照的方式來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是立足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和實踐,通過理解傳統文化思想和道德觀念的基本精神,形成國家、社會、個人三者統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血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記者:馬克思主義是真正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牢牢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今天,時代變化和我國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的想像,請您談談我們如何在不斷開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中增進文化自信?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果,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們黨從一誕生就舉起了馬克思主義這面旗幟,並在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中華文化注入了先進的思想內涵,中國人民獲得了科學的、銳利的思想武器,在思想上精神上得到極大的解放。
「對此,毛澤東同志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就是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具有無比堅定的文化自信的核心和靈魂。」
馬克思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列寧說過:「沿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愈來愈接近客觀真理(但決不會窮盡它);而沿著任何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麼也得不到」。」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並不是說馬克思主義不需要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雖然具有某種相對穩定性,但由於它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永遠面對自己的時代而不是面對自己既有的結論,它要與時俱進,根據新形勢,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得出新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要以更加寬闊的眼界審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實踐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聆聽時代聲音,更加深入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開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記者: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和滋養,信仰信念就難以深沉而執著。請您談談文化自信在堅定理想信念中的作用、如何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
陳先達:很多年來,「共產主義」這個詞似乎已經被遺忘了。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共產主義理想問題。他說,革命理想高於天,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對共產黨員來說,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是精神上的「鈣」,是腳跟能否立穩、腰桿能否挺直的關鍵。
我們的先烈為了共產主義理想推翻了舊政權,但不可能完全消滅幾千年私有制度衍生的舊觀念。因此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是一個現實問題,我們需要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
1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植根的文化沃土。我們先人有大量勸導人們向上向善的警句名言,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等。我們要善於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這些有益的哲學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明是非、辨善惡、知廉恥,以堅守理想信念。2其次,孕育和成長於戰鬥歲月中的革命文化,是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形成與發展的直接來源,是中國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優秀基因。遙想當年,無數熱血青年曆盡千辛萬苦,克服種種困難,越過敵人重重封鎖,奔赴聖地延安,支撐他們的正是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我們要充分發揮革命文化對堅定理想信念的強大原動力。3第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無可比擬的先進性,是堅定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最大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立足於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先進文化。共產黨人應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鑄牢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自信,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您認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如何在增強文化自信中有所建樹?
陳先達:哲學社會科學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充分認識自己的社會使命和責任,可以說,他們的價值、作用和責任、貢獻就體現在為之獻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有些人總覺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廣大人民服務沒有學術水平,沒有品位,沒有個性。只有「為學術而學術」,才叫水平、叫學術。似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工作沒有服務對象,沒有社會使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學術為個人服務、自娛自樂的觀點看似很高雅,其實是高雅掩蓋下的低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世無先例的偉大事業。我們面對的是新的時代、新的國際條件,而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不僅包括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人與社會關係,而且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面對如此複雜的社會問題、如此輝煌艱巨的事業,如果學術研究超不出學者自己的學術圈子,這種學說又有多少意義?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有自己的社會功能,有自己肩負的使命。
因此,我們應超出自我,超出自己的小圈子,面向社會,面向民族,面向世界。在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這是為千千萬萬中國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個人服務,這種服務無上光榮。如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沒有服務意識,無視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無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只是單純滿足個人的需要,這樣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可以說「有你不多,無你不少」。
我們正處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時代,這是一個能夠產生也應該產生偉大思想家和理論家的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有廣闊的展現自己才能的天地。同時,我們又處在一個充滿物質利益誘惑和多種社會思潮碰撞的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有堅定的立場、鮮明的旗幟、辨別理論是非的能力,還要有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
「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記者:謝謝陳老師接受我們的採訪。
長按二維碼向我轉賬
受蘋果公司新規定影響,微信 iOS 版的讚賞功能被關閉,可通過二維碼轉賬支持公眾號。
閱讀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停電十小時
※人大國際關係學院問題匯總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歷年考博真題整理
※北大校長居然讀錯「鴻鵠」,我們該不該原諒?
TAG:中國 | 大學 | 民族 | 文化 | 中國人 | 精神 | 自信 | 中華 | 教授 | 中華民族 | 人民 | 中國人民大學 | 偉大 | 求是 | 文化自信 | 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