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的體驗
07-26
空性的體驗 【】出處:未知發布日期:2005-9-2 22:28:45錄入:圓覺明心1、常念無常,精進求出離學佛精進的人常會念及生命的短幻,因為我們從不知道未來將如何,或何時我們會過世。禪觀死亡的種種以及它何時將到來,會讓我們學習並了解生命的無常,進而生起出離心,並減少對塵俗的一切執著。就像我們計劃由這個地區搬到另外一個地區一樣,聰明的人心裡會先有個譜,嫻熟地在心裡計劃,事先把瑣碎的事處理好。這樣,新房子準備妥當,就只等搬入。人一旦到達,馬上就能全心安頓下來,不必再去操心剛搬離的舊房子。同樣地,了解生命的短暫和無常,可以讓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修行,這是一件比耽於物質享樂更有意義的工作,因為財富一件都帶不走,而大限隨時會到!那時我們連自己的一縷頭髮都帶不走。現在朋友會很樂意幫助我們,但自己不修不行,將來即使朋友會幫忙或任何財富,都使不上一點兒力了。我們是佛法的修行者,這種因緣是希有難得的,因為很多有名有錢的人,不見得就擁有像我們這樣的學佛機緣。2、三寶人天寶,佛法從恭敬來由於我們的生命有限,因此,應把佛法和精神導師視為非常、非常珍貴的。精神導師和弟子之間的關係,是永遠無法述說清楚的。過去的諸佛菩薩,開始時也是以凡夫之身接近佛法的,他們經過了正確的指導,完全吸收法教之後,才證悟成佛,他們獲得了永不變異的遍知能力及永恆的喜樂。此等發心及利他的能力,唯有在與導師維持純凈的關係後才能產生。以虔誠和真心來敬待導師是最基本的,因為他引導我們,使我們對修行和體悟有了正確的認知。修行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圓滿,不可能在一兩天內,或幾年內就有結果的。3、心即是法,法即是心,當下無心,便是本法心性可以就以下三點來加以說明:我們的覺受、我們對這些覺受的想法或看法、以及現象的本體(法性)。覺受、心靈的投射及現象,這也是心的組成要素。沒有心,就沒有感受,也就不會知道外界發生了什麼。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各種東西的形狀,甚至夢魘,都是由於有這顆心;若沒有心,一切便都沒有形體了。盲眼的人看不見,對他來說,根本就沒有顏色的存在。當我們的眼識起作用時,才能感受到顏色的存在,我們以這種識來分別,並為不同的顏色貼上不同的標籤。以究竟的實相來說,顏色與我們的心,或我們為顏色所安上的名稱,與我們的心之間並無不同,是一體的。同樣地,聲音與聽到它的這個心並非是獨立分開的兩個個體,耳識所對應的心和聲是一體的。同樣的道理,五根(眼耳鼻舌身)也是由五識才具體顯現出色、聲、香、味、觸的。在究竟的實相上,感覺與經由它命名的那個被感覺的東西,事實上是一體不分的。由於我們未能接受這個觀念,所以才把自己感覺和所感覺的東西,歸類為兩種不同的東西。4、萬法乃心之投射假設我們能體認到,沒有心便無法感受到任何東西的存在,就會了解一切現象都是依於心而運作的。被感覺的對象(包括人)本身並非是獨立存在的,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被貼上的標示與名字只不過是我們想出來的、用來支持自己的想法或覺受的一個參考點,譬如:好壞、悲喜、長短、冷熱等等標籤,都是由心所造,其本身並無一絲具體的真實性。由於一切都是心運作的結果,因此,萬法(現象)並非事物本身,而是心對它的反應,即心即法。體認萬法只不過是心靈的投射,會讓我們產生更大的出離心,因為沒有道理要對一個表面上看似「如此」而其實並非「如此」的事物產生執著。更進一步地說,我們可以實際看入自己的心並檢視它。心無法捉摸,就像我們知道有一個能知的東西,但卻無法指出它在那裡,或給它一個名稱說明其特性。我們的神識無法為它找出一個固定的形狀或顏色,因為心性本身就是虛幻不實的。那個能指認、可以反應投射、並替種種事物貼上標籤或名稱的東西本身,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實體。這個漸進的方法──檢視覺受者與被覺受物之間的關係,可以幫助我們了悟萬法與生命虛幻不實的特性。這樣我們才能朝揭開一切事物的本質、即空性的方向走去。空性並非一種真空或虛無的狀態。證悟的瑜伽士與我們所看到的是同樣一件東西,但是他們接受了一切皆幻而不實的、易變的特性,他們了解了心的覺受和投射並不會傷害自身和造成問題。而我們卻錯把自己的心理投射當成是真實的,相信這些支撐著我們,相信它們全是真實的。執著於我們所認知的東西並認為它們是真的,這就使我們陷入到自己心靈的投射中去了。如能超越知性上的理解,進入任運無飾的空性體驗,便能了悟自心即是法身,它的化現遍滿虛空。當行者的心融入法身之後,他雖然和以前一樣地生活,但他能了悟萬法之無常。他知道心是虛幻不實的、不是由任何物質所組成的。5、大樂之心,如實觀世間我們用來透視萬法、感受萬法而不執著於萬法的心,被稱為「大樂之心」。這個時候,雖然我們不去作意分別,或把注意力專註在任何固定的事物上,但是所看到的一切卻是十分瞭然分明地出現在我們的意識中,不相錯亂,這就是「明性」。倘若我們能夠看得清楚,我們就能毫不費力地把心維持在一種喜悅的狀態中,這在我們的傳承里被稱為「大手印證悟的生起」。當此明覺初現時,心本身就會顯示出它是無生、非有的實性。6、迷悟在一念間倘若我們繼續執持某個固定不變的實體,把萬法看作是與我們分離的另外一個個體,這樣就會給自己造成迷惑。因此,我們將無可避免地渴望某些事物,而拒絕其他的事物,這就是一種迷惑。悟者與凡夫之間的區別,不在於所見的東西,因為悟者與凡夫所看到的對象雖然同樣,但因所見的方式不同而會有不同的結果。從一個證悟了的心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佛性、都是空性、都是虛幻不實的。了悟到這一點,放開、舍離就是覺醒。我們這些陷於迷惑中的人,就是因為死握著一個分別與對立的觀念才把自己局限起來。例如:當大人看到天空出現彩虹時,他們知道那是因緣的組合,也了解它是虛幻不實的;但小孩第一次看到彩虹的時候,便想抓住它,佔為己有。這就是悟者與凡夫之間的差別。已悟的眾生看到任何事,他們了解那隻不過是心理的一種投射,對它既不討厭,也不生歡喜;凡夫卻認為他們所看到的都是真實的、是永恆的,任自己的感受泛濫,好的就忍不住想佔有它,不好的就想拒絕。無明就是這樣堆積起來的。最高的體驗就是了悟事物的實相併非是永恆不變的。7、執夢為真凡夫境,借假修真悟者境夢也是如此。悟者的夢與我們的夢一樣,但我們陷在自己的習氣框框里,有些夢使我們感到害怕,有些則讓我們高興。不過,對瑜伽行者來說,夢的體驗是不同的。他能夠認出是夢境,認出夢並沒有一個具體不變的特性,也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能體驗到一種自在、流動的開放和自在,不會生恐懼或激動。因此,他們可以抓住夢,跟它玩幾手,隨便要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像我們。生活就像一場夢。循著同樣的習氣,我們每天醒來就像夢醒一樣,一切事情看起來都是那麼完整而又真實,有些讓我們歡喜,有些讓我們貪愛。不過,悟者已放開一切,認為萬法都是虛幻不實的,因此他們不會受到傷害,也沒有什麼事情會引起他們狂喜,更沒有什麼事情會讓他們生懼。中陰的體驗也是一樣的。通常在中陰階段,我們無法看清經驗的空性,因為我們的習氣積弊已深,心靈的投射看起來是如此地具體實在。所以中陰的經驗常常使我們畏懼和迷惘。對一個已徹見萬法空性的悟者而言,在中陰階段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會使他們迷失,他們仍享有空間、開放和自在。8、了悟空性涌慈悲空性的體驗是開悟的精髓,也是利益一切眾生的發心──菩提心的根本。心智清明與不清明的分別,在於是否了悟一切皆幻,也就是萬法之空性的本質。心性清明的人對不清明的人所承受的痛苦會感到同情,他會這樣想:「我希望他會變得更好。」這樣,菩提心也就會跟著增長。同樣的,悟者看仍未認識到空性的人緊抓著一些死念頭不放,知道這樣將會給他們帶來痛苦,於是就希望能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對方。了悟空性的人,知道空性的體驗帶給他們的意義,同時他也知道空性的體驗對別人也具有同樣的意義。只要了悟了空性,就能夠利益他人,因為海闊天空之感無時不在。我們不再局限於只做這麼一點點或那麼一點點,因為一切都是無可限量的,而能力與發心是無限大的。當真實的本性沒有了堅實的障礙物時,空性的體驗就會變得非常純凈無瑕。如果沒有一丁點兒初步的空性體驗,要談真正的慈悲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會在自己所鍾愛的人有麻煩時,才會真正地去關心他,而這只是一種佔有的慈悲,因為它是有限制和有分別的,這並不是菩薩的慈悲。菩薩所生出來的菩提心,是平等地去對待一切眾生,只有以這種無分別的發心才能真正地去利益他人。由於已經超越了一個固定的實體,克服了一切阻礙,因此,善巧的觸角便能無處不到,不論何種狀況或什麼人,我們都會有能力去幫助他。9、慈悲透過實踐學習慈悲是很重要的,但必須真正地去實修,才能體悟法的奧妙,並將它融入生活中。我們不是在談幾個月或幾年的修行,而是不斷地、持續地修行,直到獲得徹悟為止。這點很重要,因為空性的體悟愈大,一切就能愈自然地開展。了悟了空性之後,修行就會變得容易多了。如同天空多雲時會遮蔽陽光,當雲層移開時,陽光便又出現了。同樣的,拋開「我執」愈多,在環境中創造的空間也愈大。有人相信證入空性的人都是超凡絕俗的,這並非全是真實;因為有了空性的體悟,我們反而更能親近和尊敬他人,並能熱心地去幫助他人。希望每一顆心都能開悟並成長,讓我們感覺到更接近眾生。空性的體驗越深刻,對一切眾生的關愛也就越大。大瑜伽行者卓越不凡的特質是超出我們的信念之外的。在西藏,有一位偉大的瑜伽行者,有一天,他正在修一種大法,一位強盜拿刀子爬到他背後,趁瑜伽行者正在搖手鼓和其他法器時,一刀割掉了他的頭,頭顱滾到地上。瑜伽行者毫不在乎地把他的頭撿起來,裝上去,並且繼續修法。強盜一語不發地瞪著他,直到瑜伽行者把法修完,他才說:「噢!我真想殺你,很想幹掉你!」瑜伽行者回答道:「我死會讓你稱快嗎?如果是,我馬上就死在這裡;而我唯一的願望是將來有一天,我能砍掉你那個『我執』的頸子。」說完他馬上倒地而死,這就是一個完全放下的例子。那位瑜伽行者的一舉一動,毫不造作,自然而發,臨死前還替自己和強盜之間為將來結了一個緣。在後來的一世中,強盜成了他的弟子。藉著這個因緣及強盜自己的祈求,他引導那位強盜走向了解脫之路。大部分人都曾在夢中有過不自覺的舉動。舉例來說,當我們夢到火,要等到跳進去了,才了解到這只是一個夢,我們並未被燒傷;或一隻大野獸正沖向我們,結果什麼也沒有發生。悟者就像夢一樣,被攻擊的事就像做一場夢。同樣的,你夢中發現了一件稀世之寶時,你的第一個直覺是:哇!我得到了一件珠寶!但繼之一想,就知道那隻不過是自己的一個夢境罷了,你拿在手中把玩一下,就把它放掉。精進用功的修行者就像前面的夢一樣。學習認識空性是很重要的,這樣我們才能了解,萬法的本性(或在實相上,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無法說出心從何而來,向何處去,我們也無法說出它有什麼特定的顏色或形體。了解了這點,我們就能除掉自己的迷惑,證得佛果。佛認為人人都可以了悟空性,人人都可以成佛。證入空性的人,以自然生起的慈悲來為正在受苦的眾生獲得解脫而努力。建房子時,我們先要清除掉地上的雜物。挖地基是建築程序的一部分。同樣地,清凈煩惱障是開悟過程的一部分,也是我們達到究竟地了悟空性所必需的。老師幫助你認知自己的心性,並不是把一個新的心放進你的身體裡面,而是幫助你認出它的本來面目。這是噶舉傳承的一個深奧的教法,它是一條無間斷的法道,因為這也是過去成就的大師們所遵循的同一道路。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Prof.Lee & 我 (31)
※包士山:被老婆甩出十八條街,是一種什麼體驗?
※用戶在289天內破1000萬是什麼體驗?
※體驗「治療密碼」療愈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場生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