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仇今怨——為什麼是日本?
在古代中國的傳說里,煙波浩渺的東海中,有一座叫做瀛洲的仙山。仙山上有著讓人長生不老的美酒,還有著和中國一樣的山川和人民。因為這座傳說中的仙山坐落在東方,人們也叫它——東瀛。
我們很難知道,尋求長生不老葯的徐福是否到過日本,也很難知道,中華先民和日本人民的交流,給日本帶來多大的影響。但在日本各地不斷出土的中國文物告訴我們,中華文明的光芒,在日本擁有成文的歷史之前,就照到了日本列島。
產自中國洛陽的銅鏡,被日本中央政府散發給日本各地諸侯,這些諸侯,又把這些銅鏡當做最珍貴的寶物,和自己的武器一起為自己殉葬。
據歷史學家考證,當時的日本人認為,這些銅鏡代表著來自大陸的先進文明,同時也代表著大陸文明對日本統治者的認可。日本統治者們將這些銅鏡,當做自身權力的象徵。
海洋彼方的大陸,給古代日本帶來了無窮的遐想,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與巨人盤古化成山川大地的中國古代傳說不同,日本的傳說是,創世神伊奘諾尊拿著矛在海水中攪動,提矛出水時,矛尖滴下的海水化成日本列島。比起巨人變成的中國,幾滴海水變成的日本顯得小而精緻。
而在現實中,面對身邊巨人一樣的中國,日本認識到自己的「小」,但從不曾忘記自己的「精」。中國人吃驚地發現,大海彼岸那個遙遠的國家,已經如此深入地吸收中國的文化。唐玄宗見到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時,不禁感慨,日本真是一個「禮儀君子國」。
然而,當看到安史之亂,看到崖山宋滅,很多日本人開始認為,日本向中國的學習,已經出師了。
客觀地說,不同於古代長期混戰的歐洲各國,古代中日兩國長期保持著和平。
古代日本只向中國發起了兩場大的戰爭,這兩場戰爭,都深深地改變了日本。
日本與唐朝進行了白村江之戰後,失敗的日本開始全面地學習唐朝,開放地學習唐朝的各種技術、文化、和制度。
而與之相反,豐臣秀吉對朝鮮的侵略被明朝擊退後,認為自己已經無需從外界學習、又無力向外擴張的日本,進入了漫長的鎖國時期。
沉睡在自足自滿的夢中的日本,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被驚醒了。來自遠比中國遙遠的大洋彼岸的黑色軍艦,和第一次逼近了日本政治中心的外國軍隊,讓日本人迅速地醒來、轉身、改變了自己。
然而,儘管列強的大炮更早地轟開了中國的國門,但中國這個沉睡的巨人,卻一直在沉睡。
這個幾千年的夢境實在是太美好、太漫長了,讓中國不能、也不願那麼快醒來,更不能讓自己那龐大的身軀,如輕盈的日本一樣靈活轉身。
於是日本看到,自己曾經的老師,她老了,不但腳步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身上因年老而產生的慢性病,讓中國痛苦而脆弱。而轉過身來的日本,要向這個巨人動手了。
近代史上,日本又向中國發起了兩場戰爭,這兩場戰爭,都深深地改變了中國。
1894年,「大清的裱糊匠」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主導的洋務運動,已經步履蹣跚地走過了三十多個年頭,洋務派們艱難地擠開守舊派的壓力,在中國鋪鐵路、修電話、設立了中國自己的近代兵工廠,組建了號稱遠東第一的北洋艦隊。古老的中國,正在緩慢而按部就班地向世界邁出自己小心的步伐。
然而,中國這一切近代化的努力,隨著威海衛里最後一艘軍艦向日軍豎起白旗,像氣泡一般破滅了。洋務運動終於在慘痛的失敗面前,落下了帷幕。
甲午戰爭給了早已遍體鱗傷的中國最為沉重的一擊,原來還能自稱亞洲第一的大清,連一個大國的架子也支撐不起了。
日本的勝利暴露了清朝的孱弱,但日本也沒想到,結果引來了爭食的列強。在法、德、俄逼迫日本吐出遼東半島後,列強如同聞到了受傷動物的血味的猛獸一樣,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將中國當成了一頓可供瓜分的大餐。
無數愛國志士的鮮血和生命,才帶中國勉強走出了瓜分危機。到了民國初年,隨著列強在世界大戰中相互廝殺,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從列強的壓迫中,終於有了一絲喘息,民族工業也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
然而,來自東方日本的風,並沒有讓中國的春天更加溫暖,一部讓中國再次來到亡國的邊緣的《二十一條》,帶來了比北風更凜冽的寒流。而在國民政府基本統一軍閥混戰的中國,中國終於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之際,日本的鐵騎,又一次讓中國好不容易得來的建設成果,毀於一旦。
日本全面侵華前的中國,工商業的水平都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最高峰。中國這個自古以農業立國的國家,正在努力地邁向工業化的開端。中國的輕工業終於開始同外國抗衡,國產產品開始一點點地從外國產品手中收復國內市場。在國民政府的支持下,中國的重化工業也逐漸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中國的財政逐漸規範,以法幣改革為代表的金融改革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前景。而內戰的基本結束和國共握手言合,也讓國人對中國政治的前進與改革充滿了希望。
然而,柳條湖的爆炸聲、盧溝橋的槍聲,再一次打斷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國好不容易有了一點工業基礎的地區,幾乎都遭到了日本的蹂躪;中國多年積累的國家財富,在戰火中化為灰燼;為了抵禦日本侵略,巨大的國防開支幾乎壓垮了中國的財政和老百姓的生活;而南京大屠殺為代表的日本的戰爭罪行,更是在幾代中國人心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
中國不會永遠做病夫,正是日本對中國的傷害,讓這個巨人在疼痛中緩緩蘇醒了。日本兩次打斷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也兩次喚醒中國人走上一條新的道路。甲午戰爭讓中國人由改良逐漸走向革命,而日本全面侵華,則讓中國人走向新的道路,奮力前行。
我們尊敬日本這個對手,因為這個對手是一個能夠迅速調整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的學習的強者;我們也警惕這個對手,因為無論日本喝了多少文明的奶液,總還有過去留在骨子裡的毒素沒有排出。
我們在這裡回顧歷史,這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承載著中國人的傷痛與榮光。
晚清的洋務運動方興未艾,假以時日,有望實現中西方文明的和諧發展,可惜甲午戰爭爆發,日本人第一次打斷了中國近代化步伐。
民國初建,民主共和蹣跚前行,日本來個21條,讓民國新生政權威信掃地,不久中國便陷入了四分五裂軍閥混戰。
1397年,中國正完成第一個黃金十年,經濟增長全球前列,日本的鐵蹄迫不及待地侵襲過來,致使第三次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止。
而今歷史的車輪再一次在我們腳下轉動,我們再也不會容許現代化的進程被打斷,再也不會容許他人對中國的欺凌。
因為中國,已經不是當年的中國,這個巨人的心臟,正在強勁有力地跳動。
(本文為 重說近代史 與 愛奇藝 共同投資製作的百集大型歷史解密紀錄片《中日百年戰爭全紀實》第1集《宿仇今怨——為什麼是日本?》的文字稿。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獲取本集視頻)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來獲取視頻
推薦閱讀:
※切腹,死頑,決鬥,日本人真的不可馴服么?
※日本二戰時期的徵兵到底有多嚴厲?
※《四月是你的謊言》和《蜂蜜與四葉草》作為相差近10年的動畫,有什麼相似和區別,能否反映社會思想的變化?
※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喜歡吃咖喱?
※如何看日本放棄自主開發下一代戰鬥機?
TAG: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