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笑亭??鄭和七下西洋史! 鄭和的航海日記??<<文史天地>>|文史大話

鄭和七下西洋史

1。鄭和七下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7月-1407年9月) 《明史·鄭和傳》載:「永樂三年夏六月已卯(1405年7月11日)命和及其同儕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船六十二艘,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也。自蘇州劉家港泛海至福建,後於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 ,因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首次下西洋,鄭和船隊除寶船62艘外,實際還有馬船、戰船、坐船、糧船和水船等共200餘艘。船隊駛抵 婆國(今印尼爪哇島)時,適遇該國東西兩王在爭戰。西王力盛,在勝戰時誤殺剛泊岸的鄭和屬下170餘人。西王獲悉後恐懼,當即遣使謝罪。鄭和遣副使返航秉明於成祖。帝念其誤傷,責令其賠償黃金六萬兩。鄭和船隊此次首航使命以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的科利科特)為終點。在古里國,鄭和以正使、太監身份,「詔敕賜其國王以誥命、銀印等,升嘗各頭目品級、冠帶等,並立碑建庭。碑文曰『此去中國十萬餘程,民物咸若,熙皋同情,永示萬世,地平天成。……五年八月,船隊在返航途中經過三佛齊國(今舊港,蘇門答臘島東部)時,剿滅了長期盤踞在那裡以陳祖義為首的一股海盜集團,殺賊千餘人,燒盜船十餘艘,俘獲七艘,及其偽印兩具,生擒賊首陳祖義等,押回劉家港,後斬首於京師。鑒於舊港地理位置的重要,經鄭和奏准,設宣慰司於彼地,並授協剿陳祖義的大海商施進卿為宣慰使,賜其冠帶,立為大頭目,以主其地。且規定:「施本人死後,位不傳子,是以其女施二姐為主,一切嘗罰黜陟皆從其制。」從此,保證了下西洋航海線暢通無阻。 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409年7月) 永樂五年秋(1407年10月),鄭和船隊在劉家港天妃宮舉行隆重祈禱儀式後出海,會聚於福建長樂港。再乘東北風下西洋。此次船隊直駛爪哇,使命是收取 婆國西王誤殺中國兵承諾的賠金。時西王國國勢衰竭,僅獻黃金二萬兩,無力供獻六萬兩之巨。鄭和據實秉明,成祖御旨:「朕於遠人,欲其畏罪而已,寧利其金邪?」於是,妥然了結此事。途中,船隊又出使暹羅,調解了占城、滿剌加、蘇門答臘等國與暹羅國之間的長期紛爭,維護了東南亞國家間的和平關係。此次船隊到達柯枝國(今印度半島西南岸的科欽),鄭和受其國王所請,勒石為碑。刊立永樂御制碑文曰:「朕君臨天下,撫治華夷,一視同仁,無間彼此。……。最後,船隊又來到古里國,為此次遠航終點。返回途中,船隊靠泊錫蘭山(今斯里蘭卡)。該國盛行佛教,鄭和至佛寺舉行布施儀式,立《布施碑》,碑文曰:「謹以金銀織錦、 絲寶幡,香爐燈燭,古銅花瓶,各式絹綾等物,布施於佛寺,以充供養,惟世尊鑒之。……。此碑文以漢、波斯、泰米爾三種文字鐫刻,至今還珍藏在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內。七年六月夏,鄭和船隊一路順風回泊於劉家港,街市百姓夾道相迎。

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1411年7月) 永樂七年秋九月,鄭和船隊在劉家港補充人員、給養,經過編組後啟航,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十二月,船隊出五虎門開洋,直趨滿剌加。滿剌加位於馬來半島南端,以前受暹羅國控制,鄭和此次前來負有助其立國之使命。鄭和持詔敕,賜國王以雙台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城,重立滿敕加國。國王拜里迷蘇剌感恩不盡,決定率妻子陪臣等540餘人隨鄭和船隊訪問中國。由於滿剌加地處下西洋航路要衝,船隊決定以此為中轉地,建倉儲物,分 集散。隨即鄭和船隊訪問了蘇州答臘島上的那孤兒、亞魯、南巫里等國。後又入印度洋,途經錫蘭時,分 一支由副使侯顯統領到印度東海岸的加異勒、沙里八丹、榜葛拉等國訪問。鄭和則督大船隊繼續航行於印度半島西南海岸,經小葛蘭、柯枝,再抵終點古里國。兩月後船隊返航。經錫蘭時,貪婪的錫蘭王亞烈若奈爾竟設計謀害舟師。一面誘使鄭和到其國中作客,令其子納顏強索金銀寶物,暗中伐木踞險,斷絕鄭和歸路;一面潛發番兵五萬,劫掠靠岸寶船。此時,鄭和洞悉其奸,成竹在胸。親率銳卒2000餘由間道急攻王城,破之。生擒亞烈若奈兒及其眷屬、頭目數百人。番兵偷襲寶船未逞,復圍王城,鄭和率健卒激戰數合,大破之,番兵作鳥獸散。九年六月初八日,鄭和船隊歷盡艱險,帶著眾多的外國使者和被俘的錫蘭王安抵劉家港。稍事安頓後,鄭和等回京復命。成祖宴請各國使者,對錫蘭王則「憫其愚而無知,命姑釋之,給與衣食。並委禮部議擇其國內賢者為王,以承國祀。」 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1415年8月) 永樂十一年秋十月,鄭和船隊在劉家港補充士卒、絲瓷等貢品後,再度揚帆入海,南下福建長樂太平港。十二月,船隊離五虎門後又下西洋。到達占城後,分 一支由劉太監帶領訪問馬來半島東海岸的彭亨、急蘭丹等國。鄭和則率大船隊訪問爪哇、蘇門答臘、滿剌加等國。後又分 一支由張太監負責,遠涉印度洋到溜山國(今馬爾地夫群島)訪問。鄭和船隊到達錫蘭後,再分一 ,由少監楊敏帶領回訪榜葛剌等國。鄭和率大船隊繼續沿印度西海岸航行,經柯枝到達古里。因成祖御旨:「以西洋近國已航海貢琛、稽顙闕下,而遠者猶未賓服。」故鄭和船隊此次又橫越阿拉伯海,航行25天,駛抵波斯灣,到達忽魯謨斯(今伊朗格什姆島)。鄭和持璽書沿途訪問了祖法爾(今阿曼國左法爾地區)及波斯灣諸國,賜當地國王、妃妾及大臣以錦綺、彩帛、紗羅等物。此次下西洋航程與範圍較前三次有重大擴展。回航時又有各國使者隨船來訪。船隊行至蘇門答臘時,適遇該國發生內亂。事由先前蘇門答臘國遭鄰國那孤兒花面王侵擾,戰鬥中國王中藥箭身亡,留下一幼子不能為父報仇。其王妻與眾誓盟曰:「有能報吾夫戰死之仇,復全其地者,吾願妻之,共掌國事。」言訖,有本地一健壯漁翁奮志而進言:「我能報之。」遂領兵民當先進擊,殺花面王,敵眾退服,全雪其仇,王妻不負前盟,即與漁翁婚配,逐稱老王。王室、地賦之類,悉聽老王裁製。及至先王之子長成,陰與部眾謀弒義父老王漁翁,奪其位,管其國。老王、王妻憤而暴卒。老王嫡子蘇干剌領部眾逃至鄰山自立寨,率眾與之爭鬥,以復父仇。鄭和聞此而維護正統,助先王之子發兵襲獲蘇干剌。此次返航時,船隊於南海遭強風暴襲擊,險象環生,幾僅傾覆。終於十三年七月安全抵達劉家港。蘇干剌被押至京師,以大逆不道罪,交刑部「以法誅之」。 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5月-1419年8月) 此次下西洋前,鄭和做了大量的準備,首先為酬謝海神天妃於風暴中庇護船隊,在南京龍江關天妃宮立《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在劉家港則重葺天妃行宮,極塑天妃金身神像,使之香火更盛。永樂十五年初夏(1417年5月)鄭和船隊在劉家港集中編隊,在天妃宮虔誠祈禱後出長江口入海,船隊在泉州太平港靠泊,築靈山伊斯蘭教聖墓,並立《鄭和行香碑》;莊重行香,再求庇佑。鄭和備足了遠航所需的巨舶,人員物資後,是年秋冬乘著東北季風再下西洋。此次主要為護送19國使臣回國,故船隊直駛錫蘭。到達後分 一支由副使朱良統領經溜山國到達東非的木骨都束(今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不剌哇(今索馬利亞的布臘瓦港)、麻林(今肯亞的馬林迪)等國。這是鄭和下西洋船隊到達東非沿岸最南的地區。鄭和則率大船隊從錫蘭到達阿丹國(今葉門的亞丁港)、剌撒國(今紅海沿岸的伊薩角)訪問,返航時又訪問了阿拉伯半島沿岸的一些小國。此行船隊帶著豐厚的禮品,隨訪使者以及長頸鹿、斑馬、犀牛、駝鳥等異獸,於十七年七月順利回泊劉家港。鄭和將部分珍貴禮品和奇異獸類在天妃宮展示,感念天妃神助,亦大飽吾市鎮居民眼福。

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7月-1423年9月) 永樂十九年夏,鄭和船隊此次下西洋的主要使命是護送16國使臣回國。在此之前明王朝的都城已由南京遷至北京。船隊經過補給準備後駛出劉家港,進駐長樂太平港等候季風,是年十一月,再度揚帆遠航。船隊行抵滿剌加後,分 一支由李太監率領訪問蘇門答臘諸國。再駛達錫蘭,又分 一支交周太監帶領越阿拉伯海訪問阿丹等國。鄭和則親率大 寶船遠涉重洋到達東非海岸慢八撒(今肯亞的蒙巴薩港)、竹步(今索馬利亞的朱巴河口)等國。鄭和為結識當地土國,在寶船上設宴招待他們,並賜以絲、瓷、鐵器等物。各土王則在各自都城設回宴。鄭和將宴席上使用的器皿、桌椅、屏風、圍披等一應分送給他們。土王們舉辦的宴會儀式仿照中國習俗,熱烈而誠摯,加深了中國與東非各國的友誼。船隊靠岸後,官兵們在自己的營地打井汲水飲用,同時在營地外亦打井數口,供當地土人飲取。聞訊而來的土著居民對著清澈、甘甜的井水,激動不已,不斷撫額安胸,表達深情厚意。鄭和船隊此次返航又帶回許多香料、藥材、象牙、染料等珍品和奇獸,於二十一年八月安抵劉家港。 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12月-1433年8月) 此前,永樂二十二年,成祖逝於親征漠北途中。太子朱高熾繼位,即仁宗。命鄭和為南京守備。其時,有大臣指謫下西洋系勞民傷財之弊政,於是仁宗詔令下西洋赴諸番國寶船皆停止。然而僅一年,仁宗病故,其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宣宗,年號宣德。宣宗排隊當朝反對勢力,再次起用鄭和,重整旗鼓,著手準備第七次下西洋。出海前,鄭和分別於太倉劉家港和長樂太平港立下兩碑,詳記前六次下西洋經過。宣德五年(1431年)冬十二月,六十歲的正使太監鄭和再次率舟師從南京龍江關出發,會聚劉家港。在歷次航海中起過重要作用的馬歡、費信、鞏珍等都參加了這次航行。他們於天妃行宮行祈禱儀式,渡過春節。六年春正月,船隊揚帆入海,駛抵長樂太平港。鄭和為船隊人員、物資的補充,再作嚴細準備。於是年冬十二月,出五虎門再度遠航。船隊沿途遍訪東南亞許多回家。次年七月十一日,到達古里,分 一支橫渡大洋,駛向東非木骨都束等國訪問,鄭和則率大 寶船越阿拉伯海,到達波斯灣的忽魯謨斯。此時,年邁的鄭和派副使洪保帶7名隨員搭乘阿拉伯商船經阿丹國入紅海,由麥地那上岸,跋涉浩瀚大漠,到達天方,朝覲回主安拉。八年三月,各路人員匯齊後船隊由忽魯漠斯返航。建築精美、富麗堂皇的寶船「清和」號、「惠康」號、「長寧」號、「清遠」號等滿載珍獸、特產浩浩蕩蕩向古里進發。其時,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不幸於古里病逝。船隊不顧季節與風向,逆風行駛,運葬於爪哇三寶壟。是年七月,船隊終於駛抵劉家港。鄭和把畢業精力貢獻於航海事業,享年六十二歲。其衣冠冢築於南京牛首山南麓。

鄭和的航海日記

鄭和的航海日記 海盜陳祖 -------------------------------------------------------------------------------- 1。 鄭和船隊到達舊港(今蘇門答臘島的巨港)的時候,突然遭到海盜的攔截襲擊。這群海盜的頭子叫陳祖義。陳祖義本是廣東人,洪武年間跑到現在的南洋,召集一伙人佔領了舊港,常常打劫路經此地的商船,許多國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這一次,陳祖義見鄭和船隊船多兵眾,不敢貿然下手,就假意向鄭和投降,暗地裡卻準備打劫船隊。鄭和及時發現了陳祖義的陰謀,立即部署對策。等陳祖義率眾人來搶劫時,他指揮將士們把海盜打敗,殺死了五千多人,燒毀了海盜船隻十艘,俘獲七艘,還活捉了陳祖。 2。錫蘭山之劫 -------------------------------------------------------------------------------- 在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贈送了許多禮物給明朝,表示兩國修好。哪知貪心不足的亞烈苦奈兒見鄭和船隊裝載了大量金銀,就假意請鄭和到他的宮殿。盛宴招待之後,他再次向鄭和索取金幣,暗地裡卻發兵去劫奪鄭和的船隊。鄭和沉著冷靜,了解到錫蘭山的大部分兵力已派去攻打船隊,都城空虛,就火速傳令,調來了兩千多將士,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錫蘭山的都城,生擒了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領兵打劫船隊的將領聽說明軍回攻都城,趕忙下令撤兵回救。鄭和的軍隊乘勝殺了個回馬槍,又把敵兵打地潰不成軍。他們只得向明軍投降了。鄭和當場釋放了投降的將士兵卒,只把亞烈苦奈兒和幾個重要官屬扣留在船上,然後繼續訪問其他地區。 3。非洲的珍貴禮 -------------------------------------------------------------------------------- 物當鄭和的船隊到達木古都束時。國王親自去迎歡,並且設宴款待。鄭和向國王和王妃贈送了絲織品陶器和茶葉。國王送給明朝皇帝一隻珍貴動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長頸鹿。回來的時候,不僅帶回來了十七國的使節,和他們同來中國訪問的,其中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王弟,都同明朝建立了邦交。鄭和還帶回來了忽魯謨斯的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阿丹國的麒麟、長角馬哈獸;木古都束的花福祿和獅子;卜刺哇的千里駱駝和駝鳥。 4。門答刺之役 -------------------------------------------------------------------------------- 鄭和在國內休整了一年多時間後,永樂十年十一日,成祖又令他第三次遠航西洋諸國。這次正好趕上了東北季風時節,鄭和的船隊順風而行,不久就到達蘇門答刺(今印尼蘇門答臘島)。   蘇門答刺剛剛經過一場大的事變,使鄭和的訪問遇上麻煩。原來,蘇門答刺的西面有個那孤兒國。1408年(明樂永六年),那孤兒國和蘇門答刺打了一仗,蘇門答刺國王中箭身亡。王子年齡尚小,不能替父王報仇。王后卻復仇心切,她曉諭全國:誰能領兵打敗那孤兒國,替先王報仇,我就嫁給他,並請他當國王。一個有本領的漁夫奮勇領兵打敗那孤兒國的軍隊,殺了他們的國王。漁夫娶了王后,當上了蘇門答刺國王。老國王的兒子長大以後很不甘心。他培植了一夥心腹勇士,乘機殺死了漁夫,自己登上王位。鄭和到達蘇門答刺後,向新國王贈送了許多禮品。   漁夫有個兒子蘇干刺,想替父親報仇,發兵攻打蘇門答刺,企圖爭奪王位。沒想到反被新國王打敗了。他只得逃到一個叫鄰山的地方,自立一寨。他聽說鄭和贈送給蘇門答刺新國王許多禮物,卻沒有送禮給自己,心中有忌又恨就帶領幾萬兵眾,襲擊鄭和的船隊。在蘇門答刺的配合下,鄭和指揮將士英勇還擊,把蘇干刺的兵眾打得大敗,乘勝追擊到一個叫南渤利的地方,活捉了蘇干刺和他的妻子、兒子。到永樂十三年回國後,永樂帝下令把蘇干刺殺了。 5。最後的篇章 --------------------------------------------------------------------------------   1430年(宣德五年六月),明代的第五個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又一次派遣鄭和、王景弘率領船隊,訪問了忽魯謨斯等二十來個國家。因為這次訪問的國家多,地域廣,路程遠,因而時間也就很長,到1433年才啟程回國。不料船隊返航至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澤科德)時,六十三歲的鄭因積勞成疾,不幸辭世。王景弘命人把鄭和的遺體妥為裝殮,準備回國安葬。當時已進入夏季,熱帶氣候酷熱,船隊航進爪哇(今印尼爪哇島)時,眼見鄭和的遺體難於保存,已不可能運回國內安葬,王景弘只好決定埋葬在當地。

500年後看鄭和:中國近代與現代政治家評鄭和

500年後看鄭和 中國近代與現代政治家評鄭和   在昆明晉寧縣的鄭和公園裡,專門開闢了鄭和碑林,當地人驕傲地稱其為西南第一碑林。因為看過西安的碑林,在我的腦子裡,碑林是以歷代的書法集成為目的。從這個角度出發,只有西安的碑林能稱第一,別的恐怕都不在話下。但鄭和碑林卻自具特色,雖然也講究書法,主要卻是在積累鄭和七下西洋的珍貴史籍上。特別是用了很大的篇幅集納社會名流對鄭和航海偉業的讚頌,其中當然不少為應景之作,意思不大。但中國近代和現代一些政治家對鄭和的評價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都是從各所處的社會大背景出發,有的放矢,針對性很強。也許他們每人看到的只是一個側面,綜合起來就是對鄭和的具有歷史高度的完整的評價。

  1   在鄭和公園碑林的對面,是坐落在月山之顛的三寶樓,楣上題著「海上巨人」四個大字,這是出自梁啟超對鄭評價的高度概括。梁啟超在戊戌維新失敗後,逃亡到日本痛定思痛,用了專門的心思來研究鄭和,寫出了《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他作為百日維新的積极參与者,遭遇慘重的失敗,並目睹同黨譚嗣同等七君子飲命京城,為政治的改良殉難,深知國家的改革不易。他對鄭和航海事業的感悟,就集中在七次遠航表現出的「敢為天下先」上。   梁啟超在他的鄭和傳中有這樣一段話:「及觀鄭和,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前六十餘年,當維哥達嘉馬發現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餘年。」從中不難看出,他在維新運動的失敗中,深深感到了在封建專制時代「敢為天下先」之不易,因而既欽佩鄭和航海「敢為天下先」的膽略,也傾慕當時的社會為鄭和「敢為天下先」創造了條件。   康有為和梁啟超,後來都從變革國家政治的激進分子,轉而傾向保守,進而說明「敢為天下先」,不僅要經受來自社會的壓力,還要努力擺脫來自自身傳統基因的束縛。

  2   進入碑林的大門,往左邊一轉,映入眼帘的第一碑,是孫中山先生對鄭和的評價。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也是實業救國的積極倡導者,一直在做著強國夢。他自己艱難的革命生涯中,既思謀政治的更新,也謀劃經濟的發展。經過大量的調查和深刻的思考,寫出了《建國略》這部偉大的著作。顧名思義,這是在為他領導的民主革命成功之後,如何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作準備。   他在這部書里談鄭和,側重在強調鄭和時代中國國力的強大,科學技術的領先世界。他在書中說:「乃鄭和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然今之中國人借科學之知識,而造一艘三千噸之船則以為難能,其視鄭和之成績何如。」   孫中山深知當時國家的貧窮羸弱,積重難返,要使之大起來,不僅要有好的強國方案,還要有強國的精神作支撐。他想到了鄭和時代中國走在世界前面的造船能力和航海能力,以此來激勵國人強國的信心,掃除悲觀失望的情緒。孫中山先生的這部大書,至今仍不失為建設現代社會主義中國的寶貴參考,我們現在運作的一些重要工程,這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早就先行一步提出來了。同樣,他倡導的鄭和的強國精神,也是我們實現強國夢的重大精神動力。   3   新中國建立以後,當時國家面對兩大難題。一個是沖當時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同世界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進行友好的往來,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爭得自己應有的合法地位。另一個是擺在新政權面前百廢待興的局面,需要飽經戰亂之苦的全國人民繼續艱苦奮鬥。這個時期的國家領導人,對鄭和的評價可謂有感而發,道出了鄭和精神的一面。   在五六十年代,老一輩革命家中的周恩來,他作為國務院總理,並主持外交工作,要在世界面前樹立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形象,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欺騙宣傳,自然而然想到了鄭和。他在訪問東非國家的一次演說中,十分動情地說:「我國明代的鄭和是一位大航海家,鄭和曾訪問東非索馬利亞、肯亞等國家,為中非友誼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確,鄭和當年七下西洋,最遠到達了東非的索馬利亞,本著和平友好的原則,與當地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據說,在東非還發現了一個鄭和村,鄭和船隊中有人當時就留下來繁衍至今,與東非人民已經融為一體。   周恩來在其外交生涯中很光彩的一筆,就是在亞非會議上提出了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使中國在世界上贏得了廣泛的理解和友誼。這五項原則集中體現中華民族酷愛和平,真誠希望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的稟性,其中無疑也包含了鄭和精神在內。   五六十年代,是中國艱苦建國的時期,無論艱苦的原因是來自經歷百餘年戰亂帶來的極度貧困,還是帝國主義國家用封鎖製造的困難,或人為的失誤導致經濟建設走了彎路,總之擺脫困境的惟一辦法就是艱苦奮鬥。1963年,在我國物質生活最匱乏的時期,當時擔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的朱德來到晉寧鄭和的老家。這位在戎馬生涯中艱苦奮鬥大半輩子的總司令,面對當時國家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刻想到統帥船隊艱苦航海的鄭和。他語重心長地對縣裡的領導說:「你們縣出了一位偉大的航海家,這是晉寧人民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要發揚他的艱苦創業精神,要保護好鄭和父親的墓和墓碑,這是研究鄭和最珍貴的文獻史料。」   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與能否堅持艱苦創業有很大關係。「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古往今來屢試不爽的真理。難時期需要艱苦創業,日子好了也不能小富即安,仍然需要艱苦創業,只不過不同時期艱苦創業的內涵和要求有所區別罷了。鄭和的可貴,恰恰就是在國家興盛的時候,並不貪圖安逸,以艱苦卓絕的精神開創了世界領先的航海業。   4   歷史前進到20世紀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革」後復出的鄧小平著手打開閉關鎖國的局面,邁出走向世界的堅定步伐。但是,那把鎖閉國門的大鎖實在太沉重了,它不僅鎖住了國門,也鎖住了人們的頭腦。此時此刻,鄧小平立刻想到了鄭和,想到了要藉助鄭和的力量來開啟沉重的國門。因為,鄭和是我國堅持開放的歷史第一人。   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鄧小平說了這樣一段話:「恐怕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成祖死後,明朝逐漸衰落,中國被侵略了……如果從明中葉算起,有三百年的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接著,他從明朝引申到現在,警醒國人:「不開放不行……你不開放,再來個閉關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經濟發達國家的水平,肯定不可能。」   鄧小平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無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用偉大政治家的眼光,他從世界各國發展的對比中,也從鄭和七下西洋與隨之而來的長達數百年禁海的對比中,看到開放與封閉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的巨大影響,從而用自己的堅定信念實現了國人由封閉意識向開放意識的艱難轉變。有人評價,鄭和時代邁出了向世界開放的一小步,鄧小平時代邁出了向世界開放的一大步。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從那一小步到這一大步,用了570多年的時間。其中的豐富歷史蘊涵,很值得我們去深入挖掘。

  5   在今天,經濟的發展,高新技術的日新月異,正在深刻改變世界的格局和力量對比。美國作為發達國家中最發達的國家,正在謀求從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進而發展到政治一體化,企圖用他們的政治理念和價值觀念來規範未來的世界。   中國同世界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甚至包括一些發達國家所追求的,則是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多極化的並進。在世界大家庭中,既有廣泛的合作和密切的交往,又能尊重不同民族的社會理想和價值取向,讓世界多姿多彩。只有這樣,世界才有安寧,才有和平,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在中國的鄭和時代,作為當時世界最強盛的國家,對別的國家所採取的就是絕不強加於人的態度,鄭和七下西洋應當說是世界各國友好交往互通有無的典範。   在碑林中,我們可以看到江澤民從這一時代高度所闡釋的鄭和精神。那是江澤民到馬來西亞訪問,他特地到了馬六甲的三保洞,在那裡十分動情地說:「早在明朝時期,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駐紮馬六甲,與當地人民結下深厚友誼,構築了中國通向東南亞的『絲綢之路』,中馬之間的這種友好關係一直延續至今。」   江澤民在接受俄羅斯記者採訪時也談到,「就古代而言,中國對外交往可以追索到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和公元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說明,中華民族在歷史上致力於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進行文化和經濟交流,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現代經濟與現代科學技術的很多事情,要求人類共同來做,彼此之間需要求同。而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不能強求一律,需要存異。鄭和作為走向世界的歷史第一人,表現了對別國歷史文化的尊重,同樣也贏得了別國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尊重。在今天探討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道路上,鄭和的航海實踐為我們也為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五百年後看鄭和,歷代的政治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鄭和是我們民族的一座精神寶庫。   中國海洋石油報 岳山

鄭和生平簡介 在瀏河鎮天妃宮後殿鄭和紀念館裡,望著這位大航海家神彩奕奕的高大形象,他為古代祖國擴大海外交往、發展友好關係所作的豐功偉績,及其表現出英勇無畏的氣概讓世人永遠緬懷和敬仰。瀏河鎮,古稱劉家港,元代被譽為「六國碼頭」。明永樂年間,三十四歲的鄭和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下,以內宮太監、正使、總兵的身份,擇定劉家港為遠航基地,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開始了他下半生與劉家港結下的不解之緣。   鄭和(1371-1433年),本名馬和,又稱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人,回族家庭。這是一個名望之家。《鄭氏家族首序》說,鄭和先祖系西域普化力國(今烏茲別克共和國的布哈拉)國王所非爾。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來歸附宋朝,授為本部總管,加封慶國公。宋亡,鄭和五世祖賽典赤·贍思丁率千騎歸順元朝,元主忽必烈命其駐鎮雲南咸陽,授都招討大元帥,管平章政事,逝後追封為「咸陽王」。曾祖兀默里封「滇陽侯」。祖拜顏時改姓馬,封淮安王。父察爾米的納因去過天方(即今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朝聖,被尊為「哈只」。 馬和上有長兄文銘及姊。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太祖朱元璋命征南將軍傅友德帥師征討雲南。第二年,元朝在雲南勢力被毀,哈隻身亡,年僅十二歲的馬和被擄于軍中。十八年,傅友德領軍備邊北平,後歸燕王朱棣節制。其時,少年馬和被選入燕王府侍候朱棣。由於機敏、勤奮,很快就得到賞識和器重。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明史·成祖本紀》載:「建文元年十一月(燕王)與(李)景隆(建文帝派出的大將)戰於鄭村壩(今北京東大興縣),王以和等率精騎先破其七營,諸將繼至,景隆大敗,奔還。」在這關鍵戰役中,燕王親自出馬,馬和等衝鋒陷陣,立了大功。後隨朱棣由北而南一路征戰,出生入死,屢建戰功。終於助朱棣坐上皇位,是為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賜馬和姓「鄭」,升內宮太監,官居四品,視為心腹寵臣。同年秋,因明初以來倭夷不斷騷攏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鄭和奉沿由劉家港率舟師入海,經明州(今寧波)桃花渡東取大洋,出使日本,鄭和帥十萬水師耀兵於海上,直達日本屋久島,再入京都,受到日本掌權者隆重接待。鄭和攜旨冊封大封建主足利義滿為「日本國主」封號,並授以鬼紐金印。使其承諾協助明朝政府制止倭夷侵擾,進而重訂《勘合文簿》,確保了中日間朝貢貿易的正常進行。   明初的劉家港,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居大海之濱,控三江之口,東翼吳會,南蔽松郡,三吳一重鎮耳。」明定都金陵(南京)後,劉家港地位更顯重要,上達京師,下扼長江之險,是海運漕糧的基地。桑悅的《太倉州志》載:「帶江控海,漕舟之津,商賈之區,既富且庶。」是明王朝主要的通海門戶。永樂元年,沿海大水漂溢。戶部尚書夏原吉力浚劉家港後,港口「寬二里許,水勢宏大,巨濤奔壯,為太湖洪波入海之孔道。」正是劉家港獨具的這種優越區位和航海條件,被明王朝擇定為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起錨地和返航後的安泊港。在「靖難之役」(1399-1402年)中,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是一位文治武略頗有建樹的雄主,年號「永樂」。其時,明朝皇權日臻巔峰。成祖不唯「蹤跡建文」、「耀兵異域」,更為「勤遠略,揚國威」,命內宮太監、大航海家鄭和率龐大船隊,從劉家港揚帆遠航。從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的28年中,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劉家港成為鄭和建功立業的寶地而載入史冊。

[ 此帖被棋痴二在2011-10-29 11:37重新編輯 ]

評價一下你瀏覽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動

搞笑

開心

憤怒

無聊

灌水

回復 引用 舉報頂端

yl1987 離線

級別: 解元

顯示用戶信息

賣家信譽:25 賣家好評率:100% 買家信譽:51 買家好評率:100% 書店等級:

書攤等級:

買家星級:

全看 小中大

沙發發表於: 2011-10-29

推薦閱讀:

明代大航海越過南非的證據
大航海時代 — 瀾滄江,孟人,蒲甘王朝,湄南河平原,素可泰王國
大航海——羅盤
航海技術話春秋--司南、指南針和針盤
鄭和航海只是一個孤立的歷史事件

TAG:航海 | 日記 | 鄭和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