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神經探秘!
在生活中,看到別人在幹什麼,就好像自己也在干同樣的事情一樣:看到別人在吃東西,自己的口水就來了;看到別人打球,你就渾身是勁……為何會有這樣潛移默化的作用?科學家發現,原來都是一種叫做鏡像神經元的細胞在起作用。 人類大腦有若干鏡像神經系統來專門傳輸和了解別人的行動和意圖,以及別人行為的社會意義和他們的情緒。「我們是非常社會化的動物,」李乍那迪說,「我們的生存是建立在明白其他人的行動、動機和情緒之上的。」「鏡像神經元不是通過概念推理,而是通過直接模仿來讓我們領會別人的意思。通過感覺而非思想。」此發現觸動了許多科學規則,改變了對文明、移情作用、哲學、語言、模仿、孤獨症和心理療法的理解。此發現為文明的進步提供了生物學基礎 【鏡像神經元的發現】
我們剛開始注意到鏡像神經元,並不是為了找尋證據來支持或駁斥哪個哲學觀點;我們當時是在研究大腦的運動皮質,特別是掌管手及口部動作的F5區,想要了解其中神經元的放電型態,與執行特定動作的編碼關係。為了這個目的,我們記錄了獼猴腦中個別神經元的活性;同時,我們實驗室擁有各式各樣的刺激,可用在猴子身上。當猴子執行不同的動作時(譬如伸手去抓玩具或食物),我們就能夠觀察它們腦中特定的神經元組同步活化的情形。 從這樣的實驗中,我們開始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現象:當我們之中有人伸手去抓食物時,猴子腦中的一組神經元也活化了,就跟他們自己伸手去抓食物時一模一樣。一開始,我們懷疑這個現象是由一些平常的因素造成,好比說猴子在觀察我們的行為時,也進行了未受注意的動作。但當我們想辦法排除了這種可能性以及其它因素(好比猴子預期會有食物的供應)之後,我們才體認到這種與觀測行為相連的神經放電活性,是行為本身在腦中的真實呈現,與這項行為的執行者是誰並無關聯。
恐懼·鏡像神經元 菌體裸蓋菇素產生的迷幻劑,開始撐起緋紅的夢界。緋紅的夢界里有地精的宮殿,藍色波浪海的柔順繚繞的全身若有若無,若真若幻隨風飄蕩起來,一起葬身在血色花瓣。獨自一人朝著漫無邊界的藍色清涼氣氛下行走,腳下是壓抑的墨黑地板,似乎沒有來回的地板聲音也沒有跡象一樣,鏗鏘的砸在地面,驚動腳底一池黑色波紋,隨之明白地板是黑色的污水凝集而成。污水底有調皮光滑的蝌蚪,倏而消散在眼底。 貝克特,貝克特。那個寫書的人,也是曾經追求過這個罷?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 抬頭,蒙蒙然聽人講起邏輯推理學。 「最後,也許有必要對『穆勒四法』說幾句話。英國哲學家穆勒歸納了求同法、求異法、共變法和剩餘法等探求因果關係的基本方法,它們的原則可以簡單歸納為:相同結果必然有相同原因;不同結果必然有不同原因;變化的結果必然有變化的原因;剩餘的結果應當有剩餘的原因。容易看到,『穆勒四法』是力圖在現象的比較中發現因果關係。應當說,比較法是人們在探索因果關係時經常使用的方法。即使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比較法也經常被利用來探求、闡述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 果關係是「現實」關係,只有在原因現象和結果現象已經發生之後,我們才說,原因A和結果B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而「邏輯推理」是一種「理論」推導,它不需要任何現實性做支撐,條件就必然蘊涵結論。演繹推理的邏輯結構是: 若A包含於B,並且B包含於C,則A包含於C。就象初等數學中A<B並且B<C,那麼A<C一樣。 但是因果關係卻不具有這種傳遞性。即A是B的原因,並且B是C的原因,卻不能得出A是C的原因。即結果原因的原因,不是結果的原因,就象西歐封建社會中的等級關係那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好了。今天的課講到這裡。」 蒼老的聲音,是教授的茶杯里濃郁解渴的茶水開始咕咚咕咚的滑入脾胃。裡面傳說是銀耳樹的茶葉,一百才能年成活一次,可惜如今被用來沖茶。得過癌症的人說過,銀耳樹茶葉的味道猶如香酥美味的芝士餅乾,而如今它只負責泡茶而已。 微微瞥了一眼,教授端茶杯的樣子,從玻璃外的我看的清清楚楚。良久他似笑非笑的看了我一眼,蒼老略有些發抖的手指在空中升起,樹脂莢膜的眼鏡被不知來自何處的光照的全部銀白。我只能看見他吹下皺紋的臉,還有空中清晰顫抖的方向。努著嘴順著方向,似順著數學題中的空間向量,我向教師外最內的那一道走廊走去。 盡頭是一件屋子。屋子的中間擺放著一面白色純潔的鏡子。我這個亘古的男孩穿著比自己更年老的盔甲,歪著頭向下垂去。繚繞在黑暗裡的氣息猛然熒熒發綠,玻璃開始粉碎,像是被冰冷堅硬的石頭快砸入邊框,粉碎的玻璃開始從邊緣碎裂直到中心,冰峰忽然從地板冒出刺穿地面,瘋狂的向上瀰漫,直到包圍了整個鏡子,開始碎裂的凝結。凝結後,一片冰霜。冰峰的尖頭開始如火山一般向外噴發五角雪花,落入我的腳底,冰冷刺骨。光滑堅硬的冰峰映著歪著頭低眉順眼的角色,不久冰峰開始碎裂,玻璃開始碎裂。一切轟隆隆的在一聲炸裂中斷為碎片,看不到冰裂皺紋何時蔓延在峰頂,更何時蔓延到底層,在充滿雪花的屋子裡瞬時散漫了無數冰刃的碎片。菱形的隨便倒插緩緩下墜,我看到無數的菱形碎片里有我頹廢的身影。 忽然之間,腦袋沒有任何愛恨情仇,很難理解教授的語言,很難理解教授微微的手勢,好像很難融於社會。 「這是怎麼了呢? 自閉症。 自閉症。 那是自閉症呢。 冥冥的螢火,冥冥的飛起。飛吧—— 「……掌管手及口部動作的F5區,想要了解其中神經元的放電型態,與執行特定動作的編碼關係。為了這個目的,我們記錄了獼猴腦中個別神經元的活性……特徵景觀理論是一種補充性的假說,可以對自閉症的次要癥狀作出解釋,比如過度敏感等……在社交過程中,鏡像神經系統的作用不可忽視因為該系統一旦出現了功能障礙,就可能導致自閉症。癥狀包括與社會隔離、不能與心靈相通等。」 心靈的火在蔓延,還是教授的語句斷斷續續蠕動在耳邊。心靈相通原來是那樣……心靈的火從胸口噴射出來,燃燒在大地燃燒在冰峰,將空中迤邐的五角雪花凝為冰粒。冰粒透明澄澈,如同玻璃溶化後澄明的小球。彌蓋著欲要滴下,滴透自己的身體。地板的氣息開始濃烈的散發玫瑰花香,花香點綴著寒意刺骨的冷空氣形成寒流,寒流如幽靈般闖過眼角,皮膚皺皺的紋線開始緊繃,好緊好緊,凹凸不平的紋路瞬時如拉緊了牛之肚皮,光滑而又白透。彷彿一碰便破。 「如果你看到我哽住了,鏡像神經元會模仿我的痛苦,你會自動同情我。你知道我的感受因為你能真正感知到我的感受。」 腦島痛苦厭惡的情緒疊起不斷,捂著腦袋使勁砸在地面。冰峰開始抖動,白色復著在的玻璃上的冰塊開始融化,如落幕的木偶緩緩結束默劇,閉上眼睛。 睜開—— 玻璃。黑暗。沒有冰雪,不曾有過雪峰。不曾有雪花,地還是濕漉漉的應該是汗。活著淚罷。 依然是碎片的玻璃,我想到了教授喝著茶水的樣子,陽關折射在鑲嵌黃邊的樹脂眼睛,一臉嚴肅,緩緩停留在空中的手指,怔怔指著這個地方。遲到和調皮的孩子受懲罰的地方。昏暗的屋子天昏地暗,胡亂旋轉。頭好疼,。F5區大腦皮層的褶皺終於盟潰,剎那間沒有了任何功用。 「給我閉眼!」 閉眼吶—— 凝定。 滴。 ……睜…… 玻璃。 碎裂的玻璃裡面有我的樣子,混亂的碎裂縫隙,撫摸著一開一合彷彿黑色的裂縫,不自覺愛上那種感覺。扭曲的用頭依靠著,找到了心靈火焰從新開始的地方,找打了活著的源泉,找打了保護,找到了保護我的東西。 你是個如此缺少保護感的孩子呃。 為什麼呢,緊緊是因為該死的自閉症么? 為什麼呢? 地精的試驗品。無數的繚繞氣息繞帶著藍色的綾羅綢緞,黑暗裡唯一發藍的光亮。眼睛瑣碎的盯著鏡片,右眼緩緩淌血。 「在邏輯層面上,心理現象包括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思維、想像、情感和意志等,到底是那一種心理現象的出現標誌著心理的誕生?即心理產生的標誌是什麼?是何種心理現象的產生宣告了心理的產生?……你,你來回答。」 「我,我不知道。」 「哈哈哈哈」 「哈哈哈。」 明亮的鏡片啊,反射著小草、藍天。窗外小鳥飛翔的划過美麗的弧線,弧線的輪廓有多少璀璨的星辰? 我不知道什麼心理學,我不知道,不要逼我啊啊啊啊啊啊啊。 不要逼我。 教棍不留情的打擊在身體,身體的淤痕隨著一遍遍有聲有力的落下,似在鞭撻著一頭蠢驢。嗷嗷的叫喚,換不來同情。大家都笑著,看不到眼睛後的眼睛是什麼血色連貫在眼球,眼鏡片是一片雪茫茫的白,和嘴角似有卻無的漪淪笑容。 光的波源從葉子間漏下射在鼻尖。 外邊是個好天氣吧—— 嘩! 噼里啪啦…… 嘭! 玻璃。 又是碎裂的玻璃更開始向後延伸著破碎,我看不到了,無數的我在鏡片里。伸指集中於一點想要觸摸鏡中的自己,於是血液順溜而下。 滴。 自閉症。 虛幻的血恍然蔓延沾濕了所有褲子,成為另一個密西根湖泊,把我盛放在血湖的中央。血湖的每一滴水頭緩緩跳躍著升起,彷彿迴音般又整齊版低沉吶喊,古版生硬;然後依然是冷靜低緩的小聲語調。 「19世紀德國科學家M.J.施萊登和T.A.H.施萬提出細胞學說,認為動、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單位──細胞所組成。這對於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從細菌到人都是適用的。細胞是由大量原子和分子所組成的非均質的系統。在結構上,細胞是由蛋白質、核酸、脂質、多糖等組成的多分子動態體系;從資訊理論觀點看,細胞是遺傳信息和代謝信息的傳遞系統;從化學觀點看,細胞是由小分子合成的複雜大分子,特別是核酸和蛋白質的系統;從熱力學觀點看,細胞又是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所有這些,對於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都是一樣的。」 神。 殺了我。 求你。
you are such a ...power always be with you,but at least you need to find it and use it !you are great and you are sweet!the only thing you need to do is believe in you and forever trust yourself! 植物界裸子門掛 據說我有自閉症…………………… 裴氏松果體智慧明珠理論—性命修真金丹意識學暨認知神經科學探索裴氏在生命科學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借鑒了現代醫學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的最新成果,所編創的具有獨特建樹的學說「裴氏松果體智慧明珠理論」的發明發現將為人類啟迪智慧為世界開創文明! 主頁博客相冊|個人檔案 |好友 查看文章 鏡像神經元 大腦中的魔鏡2008-02-02 13:11鏡像神經元 大腦中的魔鏡 2006-11-30 《環球科學》2006年第12期 撰文 賈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 利奧納多·福加希(Leonardo Fogassi) 維托里奧·加萊塞(Vittorio Gallese)翻譯 趙瑾 概述 ◆當人類和猴子在執行某個動作或觀看其他個體執行同樣的動作時,大腦中的一部分神經元就會有所反應。 ◆由「鏡像神經元」產生的直接的內在體驗,讓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行為、意圖或情感。 ◆鏡像神經元也許是模仿他人動作以及學習能力的基礎,從而使得鏡像機製成為人與人之間進行多層面交流與聯繫的橋樑。
約翰看見瑪麗的手向一朵花伸去。約翰知道瑪麗要做什麼——她要摘花,可是她為什麼要這樣做?瑪麗朝著約翰莞爾一笑,他猜她要把這朵花送給自己。這個簡單的場景轉瞬即逝,約翰卻能立即領會瑪麗的意圖。為什麼他能毫不費力地理解瑪麗的行為和意圖? 10年前,大多數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都認為,我們對他人行為,特別是他人意圖的理解,是通過一個快速的推理過程完成的。這個推理過程類似於邏輯推理。也就是說,約翰大腦中有一些複雜的認知結構,它們能詳盡分析感官採集的信息,並把這些信息與先前儲存的經歷相比較,約翰就知道了瑪麗在做什麼,以及她為什麼要這樣做。 儘管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當某人的行為難以理解的時候),這種複雜的推導過程或許確實存在,但當我們看到簡單的行為時,往往馬上就能作出判斷,這是不是意味著還有更簡單更直接的理解機制?20世紀90年代初,在義大利帕爾馬大學,我們的研究小組偶然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隱藏在一群神奇的神經元之中。當猴子有目的地做出某個動作時(例如摘水果),它大腦中的這種神經元就會處於激活狀態。不過更讓我們吃驚的是,當這隻猴子看到同伴做出同樣的動作時,這些神經元也會被激活。這類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細胞似乎就像一面鏡子,能直接在觀察者的大腦中映射別人的動作,所以我們稱它們為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 與大腦中儲存記憶的神經迴路相似,鏡像神經元似乎也為特定的行為「編寫模板」。有了鏡像神經元的這種特性,我們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基本動作,在看到這些動作時,也能迅速理解,而不需要複雜的推理過程。約翰之所以能夠領會瑪麗的行為,是因為這些動作不僅發生在他眼前,而且也在他的大腦中實時模仿著。很久以前,有哲學家就認為,一個人要真正理解一件事,就必須親身經歷。對於神經學家來說,在鏡像神經元中為這種哲學觀點找到物質基礎,代表了我們對理解過程的認識有了巨大的變化。 發現鏡像神經元
在猴子、人類的大腦中,都存在鏡像神經元。不論是自己做出動作,還是看到別人做出同樣的動作,鏡像神經元都會被激活,也許這就是我們理解他人行為的基礎。 我們的研究小組發現鏡像神經元其實純屬意外。當時,我們正在研究大腦的運動皮質(motor cortex),特別是其中的F5區域,這一區域與手部和口部運動有關。通過對運動皮質的研究,我們希望能了解處於激活狀態的神經元如何編寫指令,以執行特定的動作。為此,我們觀測了恆河猴(macaque)大腦中個別神經元的活動。在猴子做出各種不同的動作時(例如抓取玩具或食物),我們可以觀察到,猴腦中有一群獨特的神經元,會伴隨特定動作而放電。 接下來,奇怪的現象發生了。當猴子看到我們的實驗員抓取食物時,它的神經元就像它自己在抓取食物一樣被激活了。起初,我們懷疑這可能是某種不易察覺的因素造成的,比如猴子在觀察我們的動作時,是不是做了一些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小動作呢?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逐漸排除了這種可能性,還排除了其他一些干擾因素,比如猴子對食物的渴望。我們開始意識到,神經元的活動形式與猴子看到的動作有關,這是大腦對這個動作本身的真實體現,而與這個動作的執行者沒什麼關係。
在生物學研究中,要確定一個基因、一種蛋白或者一類細胞的功能,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它們從體系中去除,然後再看生物體的健康或行為產生了什麼缺陷。不過這種方法無法用於確定鏡像神經元的功能,因為我們發現鏡像神經元分布十分廣泛,在兩個大腦半球的重要區域都有分布,包括運動前皮質(premotor cortex)和頂葉皮質(parietal cortex)。如果破壞整個鏡像神經系統,就會造成巨大的影響:恆河猴的認知能力嚴重下降,以至於無法對我們的刺激作出反應,我們也就不可能看出去除了特定細胞後,恆河猴到底缺失了哪些功能。 鏡像神經元的作用是領會一個動作的含義,還是只是直觀地記錄這個動作呢?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找到一些辦法,使恆河猴在沒有真正看見動作的情況下,也能夠理解某個動作的含義,然後在此過程中,觀察猴腦中神經元的反應。我們推測,假如鏡像神經元真的促成了對動作含義的理解,它們的活動就應該反映了動作的含義,而不是動作的視覺特徵。為此我們進行了兩個系列的實驗。
首先,我們對F5區域的鏡像神經元進行了測試,看它們是否能通過聲音辨別動作。我們讓猴子觀察一個伴有特殊聲音的手部動作(如撕紙或剝花生殼),然後記錄它的鏡像神經元的活動。此後,我們又讓猴子只聽到聲音而看不見動作。結果發現,許多在「看到動作同時聽到聲音」時會作出反應的F5鏡像神經元,對聲音本身也會作出反應。於是,我們給這類神經元取了一個形象的名稱:視聽鏡像神經元(audiovisual mirror neuron)。 接下來,我們又提出假設,如果鏡像神經元確實與理解動作的含義有關,那麼即使不讓猴子真正看到某個動作,只是給予足夠的暗示,讓它們能在大腦中模擬這個動作,猴腦中的鏡像神經元也應該會放電。因此,我們先讓猴子觀看一個實驗員的動作——伸手去抓一樣食物。然後,再用一個屏風擋住猴子的視線,讓它看不到實驗員抓食物的動作。這時,猴子就只能依靠想像,猜出實驗員在屏風背後做了什麼動作。儘管如此,猴腦中一半以上的F5鏡像神經元還是會放電。 這些實驗證明,鏡像神經元的活動是理解動作行為的基礎。當對一個動作的理解並非建立在視覺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諸如聲音和動作特徵之上時,鏡像神經元仍能夠通過放電來標明這個動作的含義。 既然猴子的大腦中都有鏡像神經元,那麼在人類的大腦中是否也存在鏡像神經系統呢?我們對這個自然而然的推測進行了研究。首先,我們藉助檢測運動皮質活性變化的多種技術,設計了一系列實驗,證實了人腦中的確存在鏡像神經系統。例如,當參與實驗的自願者看到實驗員抓取一件物品,或者做出一個手臂動作時,他們自己的手和手臂上的相應肌肉就會產生神經興奮。這表明在自願者的大腦運動原區域中,有鏡像神經元作出了反應。在後來的研究中,我們又利用多種體外測量方法,例如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來檢測大腦皮質的活動,結果也都證實了人腦中鏡像神經元系統的存在。但我們所使用的技術,都無法觸及最關鍵的一點:自願者觀察他人動作時,到底他們大腦中的哪些具體位置被激活了呢?為了找到答案,我們利用最直觀的大腦成像技術(brain-imaging technique)展開了研究。 在義大利米蘭市的聖拉菲爾醫院(San Raffaele Hospital),我們進行了一組這樣的實驗:把自願者分為兩組,一組觀看不同的手部抓握動作,另一組作為參照組,只盯著靜止的物體。利用正電子斷層掃描儀(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我們觀察了兩組自願者大腦中神經元的活動情況。結果發現,觀看他人的動作會激活大腦皮層中3個主要區域。其中一個是顳上溝(superior temporal sulcus,STS),這個區域的神經元會在自願者觀察身體部位的運動時作出反應。另外兩個區域是頂下小葉(inferior parietal lobule,IPL)和額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IFG),它們分別對應於猴腦中的頂下小葉以及腹外側運動前皮質(ventral premotor cortex),而我們此前在猴腦中發現鏡像神經元的F5區域,就位於腹外側運動前皮質中。 實驗結果讓我們倍受鼓舞,說明鏡像機制在人類大腦中也起著作用,不過這仍然未能充分揭示鏡像機制的作用範圍。如果說,通過讓我們在內心體驗看到的動作,鏡像神經元可以使我們直接理解這一動作,那麼,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我們直接理解這個動作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呢? 意圖的暗示
要理解別人在做什麼也許很容易,但是要明白他為什麼這樣做就不那麼容易了。也許需要一點暗示,比如瑪麗的莞爾一笑,才能讓我們摸透對方的意圖。 讓我們回到約翰和瑪麗的例子。我們說過,約翰不僅知道瑪麗在摘花,還知道她想把這朵花送給他。瑪麗的微笑是一個重要的暗示,使約翰領會了她的意圖。在這種情況下,約翰對瑪麗意圖的了解,對於他理解瑪麗的動作至關重要,因為送花給他是瑪麗整個動作的完結。 當我們自己在做那樣的動作時,其實是在執行一系列連貫的肌肉運動,而運動的順序則取決於我們的目的:摘下一朵花,既可以拿到自己的鼻子前細細品味花兒的芬芳,也可以將它送給另一個人——這兩種情況下,肌肉運動的順序其實有所差別。因此我們猜測,鏡像神經元之所以能幫助我們理解別人的意圖,是不是因為它能從類似的動作中,分辨出由於目的不同而產生的細微差異呢?對此,我們的研究小組再次展開了實驗。 為了尋找答案,我們又找來恆河猴作為研究對象,記錄它們在不同情況下的神經活動。在一組實驗中,猴子的任務是抓取食物送入口中。接著,我們又讓這隻猴子抓取同樣的食物,但這次是放入一個容器中。有趣的是,我們發現在猴子抓取食物時,大部分鏡像神經元都會根據不同的動作目的,呈現出不同的放電形式。這個實驗結果顯示,在運動原系統中,相關神經元活動被組織成了「動作鏈」,每條動作鏈都代表了一種特定的行為動機。那麼,這種機制能否解釋我們是如何理解他人動機。
當一名實驗員重複猴子在上一個實驗中所做的動作時,我們讓猴子在旁邊觀看,並觀測了「抓握神經元」(做抓握動作時,會放電的那批神經元),看看它們發揮了怎樣的功能。在每一次試驗中,猴子的大部分鏡像神經元都表現出不同的激活狀態,這取決於實驗人員是將食物送入口中還是放入容器中。這時猴腦中鏡像神經元的激活形式,與它們自己執行相應的動作時,我們所觀測到的激活形式幾乎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在抓取食物送入口中時,猴腦中放電最強的那些鏡像神經元,在猴子觀看實驗員做相同動作時,同樣放電最強。 這樣一來,在一系列動作的組織方式和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之間,似乎就存在著一種嚴格的關聯性。當猴子觀看一個在特定情景下發生的動作時,只要看到一系列完整動作的開頭部分,猴子的鏡像神經元就會被激活,形成一條動作鏈。在剛開始觀看一個動作的時候,猴腦中究竟哪一條動作鏈會被激活呢?這取決於多種因素,比方說動作的作用對象、動作發生的場景,以及對動作執行者過去行為的記憶等。
人類也許同樣存在這樣的意圖理解機制,為了證實這一點,我們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馬爾科·亞科博尼(Marco Iacoboni)及其同事合作,找來了更多的自願者參與實驗。這一次,我們使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這些實驗中,我們分別用3段視頻來刺激自願者。第一段視頻中,一隻手正在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在空無一物的背景上抓取杯子的情景;第二段視頻則由兩個場景構成,這些場景中都有盤子和餐具,其中一個場景,盤子和餐具的擺放方式就像是為某人備好的下午茶一樣,而在另一個場景中,它們的擺放方式則令人聯想到下午茶之後的髒亂,正待清理;第三段視頻則是在上述兩個場景的任意一個中,加入了那隻抓取杯子的手。 同樣是抓取杯子的動作,「備好的下午茶」暗示該動作的意圖是喝茶,而「髒亂」則表明該動作是要拿走茶杯。問題在於,人類的鏡像神經元能夠區分這兩種意圖嗎?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鏡像神經元不僅能區分這兩種意圖,而且還會對一個動作的意圖作出強烈的反應。自願者在觀看「喝茶」和「清理」兩種不同場景中的手部動作時,他們的鏡像神經系統顯示出了不同的激活類型。此外,與觀看第一段或第二段視頻相比,自願者在觀看第三段視頻時,鏡像神經元的反應明顯要強一些。 鏡像神經元將基本的肌肉運動與複雜的動作意圖一一對應起來,構建起一張巨大的動作-意圖網路,使個體不需要通過複雜的認知系統,就能直接了當地理解其他個體的行為。鑒於人類和猴子都是群居動物,我們不難看出這種機制帶來的潛在的生存優勢。然而在社會生活中,理解他人的情感同樣重要。實際上,情感通常也是一個能夠反映動作意圖的重要環境因素。正因如此,我們與其他研究小組一直在探索,鏡像系統能否在讓我們理解他人行為的同時,也能理解他人的感受。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表情或者經歷過的情感狀態,鏡像神經元就會激活,讓我們體驗到他人的感受,走進別人的情感世界。 與理解他人行為一樣,人類理解他人情感的方式也絕對不只一種。看到他人表現出來的情緒狀態,觀察者就會對這些感官信息進行精細分析,最後通過邏輯推理,推斷出別人的感受。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觀察者將這些感官信息投射到運動原結構上,直接創造出類似的情緒體驗。這兩種情感認知方式有著天壤之別:在第一種方式中,觀察者只是推斷出了別人的感受,但無法體驗這種感受;而在第二種方式中,觀察者直接體驗了這種感受,因為鏡像機制使觀察者產生了同樣的情緒狀態。人們在表達對朋友的理解和同情時,經常會說:「我能感受你的痛苦」,也許他們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措辭是多麼確切!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厭惡情緒,它是一種基本反應,對於一個物種來說,厭惡情緒具有重要的生存價值。惡臭的氣味和難吃的味道往往意味著危險,它們都會讓人表現出厭惡情緒,這是厭惡感最原始的表達方式。我們與法國的神經學家合作,又一次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作為了研究武器。我們發現,不管是聞到臭烘烘的氣味,還是看到別人臉上的厭惡表情,都會引發人們的厭惡情緒,而且都能激活相同的神經結構(前腦島)。這些結果說明,當參與實驗的人經歷某種情緒,或者看到別人表現出這種情緒時,他們腦島中的鏡像神經元都會活躍起來。換句話說,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經歷了同樣的神經生理反應,從而啟動了一種直接的體驗式理解方式。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塔尼亞·辛格(Tania Singer)和同事發現,對於疼痛感,體驗者與觀察者之間也存在著類似的對應關係。在他們的實驗中,實驗員先把一個電極放置在被測試者的手部,放電引發他們的疼痛感。然後讓他們觀看同伴在手受到電擊之後,流露出來的疼痛表情。在這兩種情況下,被測試者的前腦島和前扣帶回皮質中的激活區域都是相同的。 總的來說,這些數據有力地證明了,在負責產生運動神經反應的大腦部分區域的參與下,人類通過一種直接的映射機制,就可以理解情感,或者說至少可以理解強烈的負面情感。當然,這種理解情感的映射機制還不能完全解釋所有的社會認知過程,但它確實第一次為人際關係的形成提供了神經學基礎,而正是在這些人際關係的基礎上,才形成了更加複雜的社會行為。這種映射機制也許是我們能理解別人感受的基礎。鏡像系統的失調可能會令人無法解讀別人的心理,就像自閉症兒童的某些癥狀一樣(參見本期《環球科學》23頁維萊阿努爾·S·拉馬錢德蘭和林賽·M·奧伯曼所著《自閉症:碎鏡之困》一文)。
…………
|
推薦閱讀:
※你在生活/工作/旅行中經歷的靈異事件有哪些?刺激不?
※探秘湘南鬼崽嶺 上萬尊石俑謎影重重
※風波難停·抗金英雄岳飛死因探秘
※探秘全世界僅剩1000多匹汗血寶馬的發源地
※徐州古老漢墓地下寶庫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