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藍青強教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經驗
07-26
525.藍青強教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經驗 病因病機: 幽門螺桿菌(Hp)相關性胃炎在中醫學屬於「胃脘痛」、「胃脹」、「嘈雜」、「吐酸」、「痞滿」等病證 範疇。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聯,互為表裡,中醫論胃腸疾病,無不及於睥,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其病 位在脾胃。本病當屬中醫「邪氣」範疇。《素問·遺篇刺法論》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 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漢代張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藍老認為幽門螺桿菌所 侵犯的部位是胃腑,只有當脾胃氣虛,人體抵抗力降低時,幽門螺桿菌這一「外邪」才能乘虛入侵,故脾 胃虛弱是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發病基礎。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因素致脾胃虛弱,脾失健運,胃失和 降,不能升清降濁,水濕停滯,久蘊生熱,濕熱內蘊於中焦,易使胃黏膜異常,致幽門螺桿菌入侵、粘附 而引起反應,形成炎症。脾胃虛弱,濕熱稽留為其主要病機。 治法方葯: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針對幽門螺桿菌粘附胃黏膜這一病因病機, 確立標本兼顧、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以健脾清熱、化濕活血為主要治法。臨證之時,藍老大都是以清熱 利濕與理氣、活血、健脾補氣等方葯配伍應用;在運用中藥復方治療時,注重對人體進行整體調節,注重 正氣的維護,提高機體自身免疫力。現代藥理表明,部分中藥對幽門螺桿菌有直接的抑殺作用,在辨證施 治的原則指導下,可合理配伍達到清除幽門螺桿菌的目的。 藍老以自擬益氣活血清幽養胃方為基本方加減論治。 方用:太子參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丹參15克,黃連6克,吳茱萸3克,蒲公英20克,半 夏10克,蘇梗10克,檀香5克,砂仁5克,甘草6克。大便干加大黃10克;腹痛甚者加白芍30克,醋延胡索10 克;腹脹明顯者加厚朴10克;納差、舌苔厚膩者加焦三仙30克;泛酸燒心明顯者加煅瓦楞子20克;腸上皮化 生、異型增生者加莪術10克、黃芪30克。每日1劑,水煎2次,共取汁400毫升,分早、晚兩次溫服。 此方由左金丸、四君子湯和半夏瀉心湯三方化裁而成。方中取太子參、白朮益氣健睥和胃,培中氣以固 本;而黃連味苦性寒,清熱燥濕,能清瀉胃中之火,吳茱萸味辛性熱,溫胃散寒,可緩黃連苦寒敗胃之 弊,二葯辛開苦降,具有泄熱和胃、下氣降逆之功;蒲公英味苦健胃,有清熱和中、清胃定痛之效;茯 苓、薏苡仁健脾利濕;檀香、砂仁行氣和胃止痛;半夏燥濕和中;蘇梗理氣暢膈;丹參活血化瘀;甘草甘 緩,可緩急止痛,調和諸葯。此方配伍之妙在於全方集甘溫苦辛於一爐,寓溫清補消於一方,具有益氣清 熱化濕、和胃降逆、散結消痞之功效,能糾正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出現的脾胃氣虛,濕熱內阻,胃失和 降,虛實錯雜等病理改變,故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應用本方時必須進行辨證論治,在基本方基礎上加減應 用,並注意藥量的增減。 典型病例: 患者,女,47歲,患者兩年來經常胃脘脹痛不適,經多方診治,癥狀時輕時重,未見明顯效果。近來出現 飲食不節,胃脘隱痛加重,飯後脹甚,納呆早飽,倦怠乏力,口苦而粘,大便不暢等癥狀。舌質暗紅,舌 苔黃膩,脈弦滑重按無力。胃鏡檢查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竇炎伴平坦糜爛」,Hp(++)。西醫診斷:慢性糜 爛性胃炎。中醫診斷:胃脘痛。脈證互參,證屬脾虛濕阻,虛實夾雜之證,治以益氣清熱化濕,和胃降 逆,散結消痞,方用自擬益氣活血清幽養胃方,每日1劑,水煎服。服上藥6劑後,胃脘脹滿隱痛等癥狀減 輕,食納增加,黃苔稍退,但飯後仍脹。原方加減治療一個半月,諸症消失,食納良好,胃鏡檢查複查 見:慢性淺表性胃竇炎,胃黏膜活動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輕度好轉,Hp(-)。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